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63期2007年12月)
主題特寫:3.談教堂建築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鄭啟清

敬拜神的地方


每當講到教會,馬上聯想的是某教會的建築樣式,而不是其中的弟兄姊妹,或是靈恩會、詩歌佈道會,或是聽過哪一篇深刻的道理。其他教會也以教堂的建築為辨識的特色,所以教堂的建築很受重視。傳統認為,教堂是敬拜神的地方,其建築的外觀要宏偉壯麗,內部要呈現莊嚴神聖的氣氛。

以古時的聖殿來看,真是宏偉又金碧輝煌,經上記載所羅門建殿,外觀不提,內部安置香柏木的棟樑,殿裡一點石頭都不顯露,一概用香柏木遮蔽;上面刻著野瓜和初開的花。殿裡的內殿,安放神的約櫃。內殿長二十肘,寬二十肘,高二十肘,牆面都貼上精金;又用香柏木作壇,包上精金。又用金鍊子掛在內殿前門扇,用金包裹。全殿都貼上金子,直到貼完;內殿前的壇,也都用金包裹(王上六2-36)。

但是主耶穌告訴我們:「時候將到,如今就是了,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祂,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祂。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約四23-25)。既然如此,教堂不一定要宏偉壯麗或金碧輝煌,重要的是傳講真理、生命的道。從馬丁路得開始的教堂,內部陳設和裝修相當莊重嚴謹,他以傳講主的道為焦點,教堂空間以容納全體會眾聆聽道理為考量。講台上又裝設管風琴,表示音樂也是崇拜的方式。這成了基督教教堂的範本。

教堂的三種功能


教會是因基督的救恩而被揀選得救贖的信徒所組成,所以基督就是教會形成的最基本元素,教會也是基督的身體。有形的聖殿──教堂,具有三種功能:1.它是個人敬拜神的殿堂。2.眾人崇拜聚會的場所。3.是提供信徒彼此關懷、生活照顧的地點。

在使徒的時代,「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裡,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2-47)。

另外,在「徒六1-7」也提到:「當時門徒增多,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因此十二使徒叫眾門徒來,對他們說:『我們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原是不合宜的。所以從他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派他們管理這事。而使徒要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徒六1-7)。所以教會除了佈道、講道的崇拜聚會以外,還要有團契、牧養、各樣事工的推展和管理。

既然教會是信徒們形成的團體,有人認為教會應該指無形的概念,所以不一定要來到有形的教會(教堂)才算是崇拜事奉。他們認為每星期只去參加一次崇拜聚會是不對的,因為表示其他六天都沒有敬拜神,這不符合《聖經》教導。保羅說:「所以弟兄們,我以神的慈悲勸你們,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既然事奉、崇拜神是理所當然的,就不能限定在某個地方或哪一天的某個時間才去作。感謝主,在真教會對平日及安息日都有崇拜聚會,也很重視家庭祭壇,所以沒有這種疑慮。

四項檢視教堂的觀點


大家都認為教堂是敬拜神的地方,因此教堂與敬拜有密切的關係,美國的奇克海夫(Richard Kieckhefer)教授在《建築物中的神學》(Theology in Stone)一書,提出四項檢視教堂的觀點:1.空間的形狀及空間動態的安排。2.建築物的中心焦點(聖壇)。3.對會眾及大眾美的感受。4.裝飾藝術象徵意義的傳達(the symbolic resonances of its sacred objects, art and other forms of visual representation)。

他的研究指出,有些古教堂有長長的走道,例如,天主教及東正教在其中進行的儀式,可以增加崇拜的氣氛。而傳統福音派教堂,回歸到單純信仰的觀念,它們的特點是簡單,毫無裝飾,主要是針對聚集在大會堂的會眾,傳講福音真道、造就信徒。而美國現代各社區的教會,主要針對社區信徒對聖禮及福音聚會的需求,設計大小合適的教堂。所以建築的設計方向,都是依照教會成立的目的及需求而規劃的。我們也可以這些觀點來看看各地教堂是否有它特色,或者有名的教堂是否能讓人感受到莊嚴及美感,設計建造教堂時,就有所依據而來規劃。

教堂建築的外觀


教堂建築的外觀,反應了這個教會對其使命感的認知,也反應當時代的美學的思潮,或是建築材料的發展(木材、鋼筋水泥、大塊玻璃帷幕、瓷磚、二丁掛、紅磚、大理石、花崗石等)。有些教會採取特別建築的風格,例如,莫斯科紅場的東正教堂、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美國柏克萊聖約翰長老會堂,或其他哥德式的教堂,令人欣賞它們的獨有特色。有的教堂由商業大樓改裝,因此外觀說不上有特色。有的改建或新建的會堂,卻沒有經過審慎的設計,又不能對其使命感有所認知,成了拼湊型的五花十色建築物,與當地環境景觀格格不入,不能發揮榮耀主名的功能,非常可惜。

內部空間


教堂內部空間都應考慮實際的感受:包括會堂、講台的高度和大小、座椅安排、走道的空間,尤其是樓中夾層的高度是否有壓迫感。例如,甲教會二樓會堂設計的高度是4米,建造時才發現太矮,只好降低一樓樓層半米的高度,加給二樓。乙教會二樓會堂設計的高度是12米,又顯得太高。丙教會興建教堂時,二樓會堂設計的高度就參考前兩者的缺失,訂為7.35米,夾層為3.55米,以避免壓迫感。百年前聖約翰長老教堂的木材建築物的高度相當低,呈現出當時工藝的的傳統思維。已經成為真教會建築典範的台中教會高度、寬度都合宜,只可惜講台太高。

教堂窗戶、燈光及裝潢是採用簡單、普通平凡的設計,或鑲嵌玻璃水晶吊燈,或是樸實、有現代美感、有巧思的規劃,都可以選擇。日本建築師安藤忠雄的光之教堂,雖是設計簡單,但是十字架的光從講壇後的牆壁透出,讓人感受深刻。白天聚會應該很特別,但是內部燈光似乎太少,導致晚間的照明不足,若要唱讚美詩或閱讀《聖經》,就相當困難。至於教堂內外富麗堂皇、美侖美奐是不是能增加崇拜的實質效果?應該是不會的,因為崇拜聚會最重要的是能聽到真理、生命的道,而不是看人工裝飾的美麗圖案或是炫麗燈光,這些都是考驗建築委員會及設計師對教堂的認知。

教會除了佈道、講道使命外還要有團契、牧養,及各樣事工的管理組織,所以教堂需要合宜的空間規劃。尤其是宗教教育的各班教室,若能規劃木質地板,有需要時,就可作為寢室之用,接待同靈及學生靈恩會學員,推動各種聖工。廚房、餐廳、儲藏室的規劃也相當重要,因為聚會及各種活動之後,都有飯食管理的需求,良好的設計和空間利用,能讓幫忙炊事的信徒更便利的準備飯食。

結論


教堂是個人敬拜神的殿堂、眾人崇拜聚會的場所。它提供了信徒彼此關懷、生活照顧的地點。所以教堂建築的設計方向,應依照教會成立的目的及需求而規劃,而建築本身也能發揮榮耀主名的功能。除了佈道、講道使命外,還需要信徒的團契、牧養、各樣事工的組織來維護及發展。信徒們也當把教會當成自己的家,時時關心、查看,用行動來讓這個家更添溫馨。


作者: 鄭啟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0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