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63期2007年12月)
主題特寫:1.聖殿與心殿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呂日星

《新約聖經》中,「神的國」有三種意涵:第一,指將來的天國,譬如保羅說:「血肉之體不能承受神的國;必朽壞的不能承受不朽壞的。」(林前十五50),其中所謂「神的國」就是指將來不朽的永恆世界。

第二,指著教會,「啟二一3」說:「神的帳幕在人間。祂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祂的子民。」這裡所謂「神的帳幕」,就是指人間的神國──從天而降的聖城新耶路撒冷,也就是教會。第三,指著信徒個人的心靈世界,耶穌曾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十七20-21),其中那無形的「神的國」,指著信徒個人心靈的信仰工程。

基督徒的終極目標,就是將來的天國。憑著信心,這目標如同已經親眼看見、親身進入。因此,基督徒的關懷必須轉而聚焦於人間的兩個國度,即教會與信徒個人的信仰工程。

參與教會的建設,同時完成個人的信仰工程,顯然是每個信徒的兩大使命。若逃避這人間的使命,只寄望於那將來美好的天國,必造成蒼白、空洞的信仰。使徒時代哥林多教會的前期就是鑑戒,當時信徒個人信仰處於幼稚階段,信徒之間嫉妒紛爭、分黨對立,造成教會亂象叢生。使徒保羅對此現象提出嚴重警告:「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林前六9),若不能完成人間兩個神國的建設,將來的天國勢必落空。

因此,建設有形的聖殿(教會),與無形的聖殿(心殿),值得所有信徒奮力追求,因為這樣的勞苦,在主裡面不徒然。以下分享對建設聖殿與心殿的期待。

一.聖殿──神的教會

1.教會存在的必要性

從各宗教的歷史,使我們認識制度化宗教的缺陷。主耶穌傳道時代的猶太教,人的吩咐取代了神的誡命,傳承的教條毀壞了神的道,猶太教領導階層,成為假冒為善之人的大本營。

教會史也不例外,中世紀時期的天主教,不認識因信稱義的真理,把神形塑成嚴厲的審判主,讓信徒敬拜神的時候,心中有無限的恐懼,而不能享受神的安息,甚至產生宗教白色恐怖,獵殺女巫十萬人。這段黑暗時期,當時促成改教運動的產生,今日造成天主教不堪回首。

我們卻不因噎廢食,否定教會存在的必要性。因為教會是神的家,是真理的柱石與根基(提前三15)。譬如,為信徒提供美好共信之道的《新約聖經》(正典),就是透過教會編輯而成。而宗教的特色──儀式,更不能因為其形式化的外表,而輕忽看待。例如,本會五大教義中的三大聖禮,竟然都與得救有密切關係,讓我們深深體會,聖殿(真教會)真是通天的門(創二八17)。若不透過這個門,即使有強烈的宗教心,最後可能誤入邪教。

有些信徒認為,在家裡可藉著讀經、禱告來親近神,何必一定要去教堂聚會。我們知道,安息日當有聖會,是神對信徒的要求,並且參加聚會絕對不只是被動的遵守神的誡命。在此作個比喻:電話117提供中原標準時間的對時,信徒參加聚會,就有「對時」的功能。也就是信徒參加聚會,透過領會人員按正意分解神的道,避免對真理認知的偏差,並且透過聚會的團契,信徒用愛心說誠實話,以人為鏡,調整自己言行的偏差,在愛中建立自己。真教會的歷史也告訴我們,脫離真教會的小團體,常常因為領導人的誤導,信徒的言行快速變質,成為遠離真理的邪教。

2.完成真教會的建設

近年來,本會各地教會建設不少富麗堂皇的會堂。對此現象,我幾乎毫無欣喜之情。因我深知,會堂不是教會,所有信徒的集合體才是教會。雖然本會是末世聖靈親自設立的真教會,我們卻不以神的特殊恩寵自滿。因為五大教義的恢復,十大信條的確立,只是奠定真教會的根基(林前三11)。當在這根基上,完成真教會的建設,也就是追求對《聖經》真理更深入的認識,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

本會台灣總會捐助章程第六條,說明本會目的事業有三大項目,就是:(1)對內崇拜真神、對外廣傳耶穌。(2)舉辦公益事業。(3)推展老人福利。這三大項目中的第一款也是本會長期運作的主要內容。但是對內牧養、對外宣教,只是教會發展的手段,不是教會發展的目的。我真心希望台總捐助章程能補充以下這一條:「本會存在的目的:以服務業的精神,使人從耶穌領受豐盛的生命。」若教會領導階層的終極關懷,能聚焦於信徒需求的滿足,教會發展的方向與運作的內容,必和目前大不同。

若把教會比喻為公司,滿足內部客戶(信徒)與外部客戶(慕道者)的需求,是教會不能迴避的使命。而目前教會提供的產品(聚會形式與內容),顯然與信徒的需求有嚴重落差。若用服務業的標準檢驗本會,本會目前顯然百廢待興。聚會形式與內容的改革,顯然是其中當務之急。

以我個人之見,若限定真教會只能做一項改革,我會建議讚美詩的改革。因為此一改革會帶動教會產生奇妙的連鎖反應。信徒若能在靈裡唱詩,自然能夠在靈裡禱告、在靈裡聽道,讚美詩顯然是親近神非常重要的介面。以前讀神學院的時候,從韓國來的同學多次問我:為何台灣信徒唱讚美詩不快樂?我實在百口莫辯。因為當台灣信徒唱讚美詩,所面對的是曲調的疏離與歌詞的隔閡(唱國語,而不是母語)。

二十一世紀是感性的世紀,我們原來的310首,歌詞優美,其中有些曲調超越時空,為歷代眾信徒所喜愛(例如263首),但也有不少曲調太過古老(多屬十九世紀中期),不能滿足信徒對感性的需求,不能觸動信徒的心靈。因此,我期待本會新編讚美詩的出現,在我的理想中,其內容應該包含四大部分:

第一:原來的310首,保留三分之一,剩下三分之二換曲調(歌詞不換)。第二:311-530首新詩,只取用有現代曲風的部分,其餘不用。第三:信徒創作的優美新詩。第四:其他教會或基督教獨立機構創作的優美新詩。

以上建議,只是個人對教會的期待之一。又譬如,提供信徒對《聖經》真理更深入的解讀與認識,以回應大環境空前的挑戰,也是教會迫在眉睫的任務。總之,基督在世傳道的時候,總把眾人的身心需求放在心上,期待我們以基督的心為心,必能在建設教會的事工上,產生一番新氣象。

二.心殿──信徒個人的信仰工程

主耶穌曾說:「我若靠著神的能力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路十一20)。是的,趕出心中運行的邪靈,終結悖逆之子與可怒之子的生活(弗二2-3),確實是建立心殿的第一步。接著領受聖靈,使信徒的身體成為聖靈的殿(林前六19)。不少信徒至此信仰就停滯了,以拿到進天國門票自滿,讓信仰停留在嬰孩狀態,常常消滅聖靈的感動,叫聖靈擔憂而不自知。甚至因為有太多屬血氣的行為,讓旁人質疑聖靈的功能。

信徒領受聖靈之後,神的愛澆灌在心中,個人內在生命當接受聖靈的更新。每日在靈裡禱告,殷勤參加聚會,領受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在知識上漸漸更新(西三10)。此內在生命的更新,完全不受年齡的限制(林後四16)。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漸漸多知道神,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西一9-10)。此內在信仰工程雖然看不見,但藉著好像明光照耀的生活內容,將生命的道表明出來(腓二15-16)。

看不見的心殿必受試驗,此試驗出於神的愛,經歷試煉,個人信仰工程的品質必然顯露(林前三13)。譬如,一向文靜的聚會者,可能因為人際關係的衝突,突然變成不講理的歇斯底里者,顯露其信仰工程不是用耐火材料建造,也顯露其EQ(情緒商數)與MQ(動機商數)的不足。個人以為,心理學素養是建造心殿不可或缺的一環,因為心理學素養與靈性的成長,有相輔相成的功能。

當心殿建造完成,基督成形在信徒心裡,活出柔和謙卑的生命,進入神的安息,此時心裡必有真正的滿足,因為他已經擁有公義、和平與聖靈中的喜樂(羅十四17)。論公義,他擁有無虧的良心,雖然是非分明,卻以善勝惡,心中無恨;論和平,他以和平的福音為鞋,發展進可攻、退可守的人際關係,能享受自己與別人的生命;論聖靈中的喜樂,他在所信的道上,又長進又喜樂,結出聖靈之果,也歸自己享用。此時,信徒內在的心靈世界,追求安樂的自然人,與追求永生的神人,已經合為一體,同時也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屏東教會楊志賢長老,身體一向硬朗,除了事業經營與教會聖工,興趣遍及攝影、集郵、古典音樂、閱讀、運動與旅遊。不料2007年的年中突得急性白血病,於9月13日蒙主召回。他病危時不憂不懼,瀟灑告知所有來訪親友:「阿爸在叫我了!」這真是建立心殿的典範。

三.結論

信徒終極獻身之路,就是追求神的國與神的義,因為有主照顧生活的應許(太六33)。因此,每個信徒當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完成建設個人信仰工程的使命,並從衍生的生死智慧,讓基督在其身上顯大。同時藉著聚會,參與教會(聖殿)的建設,充分發揮個人的恩賜,以服務業的精神,信徒彼此相助,聖殿與心殿同步建設,蒙主親手帶領,至終必達到「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的雙贏境界。


作者: 呂日星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0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