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經史地)
第三課 應許之地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迦南地

【本課綱要】

一.  位置

1.        東西:東經34度至36度。

2.        南北:北緯31.5度至33.5度。

二.  名稱

1.        迦南地

2.        應許之地

3.        希伯來人之地

4.        以色列地

5.        猶太

6.        巴勒斯坦

7.        聖地

三.  地形

1.        沿海平原

 a.      亞柯平原<Accho  Plain

 b.      耶斯列平原<Jezreel  Plain

 c.      沙崙平原<Sharon  Plain

 d.      非利士平原<Philistia  Plain

2.        施波拉小山地<Shephelah

3.        中央山地

 a.      上加利利<Upper  Galilee

 b.      下加利利<Lower  Galilee

 c.      撒瑪利亞山地──以法蓮山地<Samaria

 d.      猶大山地<Judaha

 e.      南地<Negeb

4.        約但河谷

 a.      約但河<Jordan  River

 b.      米倫湖<Lake  Merom

 c.      加利利海<Sea  Galilee

 d.      死海<Dead  Sea

5.        東方高地

 a.      巴珊<Bashan

 b.      基列<Gilead

 c.      摩押<Moab

四.  山嶽

1.        利巴嫩山脈 Mts.Lebanon

2.        黑門山 Mt.Hermon

3.        迦密山 Mt.Carmel

4.        他泊山 Mt.Tabor

5.        基利波山 Mt.Gilboa

6.        以巴路山 Mt.Ebal

7.        基利心山 Mt.Gerizim

8.        錫安山 Mt.Zion

9.        橄欖山 Mt.Oliver

10.     希伯崙山 Mt.Hebron

11.     基列山 Mt.Gilead

12.     尼波山 Mt.Nebo

五.  城市

1.        在沿海平原的名城

 a.      推羅 Tyre

 b.      該撒利亞 Caesarea

 c.      約帕 Joppa

 d.      迦薩 Gaza

2.        在中央山地的名城

 a.      撒瑪利亞 Samaria

 b.      示劍 Schechem

 c.      伯特利 Bethel

 d.      耶路撒冷 Jerusalem

 e.      希伯崙 Hebron

 f.       別是巴 Beersheba

3.        約但河谷的名城

 a.      Dan

 b.      耶利哥 Jericho

4.        4.在東方高地的名城

 a.      基列的拉末 Ramothgilead

 b.      瑪哈念 Mahanaim

六.  結語

撇開聖經的主觀立場,純粹以歷史的角度作客觀分析的話,迦南美地本非以色列人<猶太人>所擁有之地,他們或自稱或被稱為「希伯來」,表明他們是「過大河而來」的,而此地原是屬亞蘭人<敘利亞人>所有。以色列主觀的認定;這塊土地是耶和華應許給他們的,就毫不客氣的佔領此地,未免太霸道了些。

但話說回來,從聖經中我們也確信;耶和華不但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且是造天地萬物的真神,祂要將這地給誰就給誰,何人能向祂饒舌呢?神既將此地「應許」給以色列民,此地就稱為「應許之地」,而全世界也只有這地被這樣稱呼。

一.  位置

 

這塊應許之地,除了是出於神的應許;賜給以色列民外,從先知的口中,還曾透漏出一個訊息──它是世界的中心點。因為自古以來,這地方就是神工作的地點,又是祂的選民所居住的地方,主耶穌特地降生在這兒,來完成救贖世人的大工,這地方更是教會的發源地……。聖經所記載有關神一切偉大的作為,都著重在這地區,所以這裡不愧稱之為「世界之肚臍」(結三十八12),也就是世界的中心點,正如同人的中心點──肚臍。

除了從屬靈的角度來看,迦南地是世界的中心,此外也得從世界的地理位置去瞭解它;此地的地形,東西狹窄<約從東經34度至東經36度>,纔橫跨經度二度,約150公里而已,而南北之長也僅縱跨二度,約450公里<始於北緯31度至北緯33.5度>,其總面積約24,000平方公里。

但是聖經中又常以「但至別是巴」來稱呼這塊地(撒上三1920;撒下二10),這個稱呼似乎又專指約但河西的24,000平方公里而言,這一點可是在學習聖經地理時,要弄清楚的地方。

二.  名稱

有關聖地的稱呼,可就非常的熱鬧了,因為迦南地的面積雖不大,然而不同的稱呼則特別多,除了「迦南地」這名稱外,另外至少還有六個稱呼,即:「應許之地」、「希伯來人之地」、「以色列地」、「猶太地」、「巴勒斯坦」、「聖地」,總共有七個以上之多,這些稱呼都有它的來歷,所以很值得探討:

1.        迦南地

「迦南地」是最常被稱呼的一個地名。此名稱最先出現於創世記的十一章;那時,亞伯蘭<後來的亞伯拉罕>和他的父親他拉,同著侄兒羅得和妻子撒萊<後來的撒拉>,出了吾珥,要往「迦南地」去(參:創十一2732),在這時,就已經提到「迦南地」的稱呼了。事實上迦南<Canaan>這個名字,出現得更早,本來是人名,他是挪亞的孫子,含的兒子(創九18)。「迦南」原意──「窪地、鄙陋low  land」之意,因迦南的性情像含一樣,行為不檢,以致於受咒詛。

洪水之後,挪亞三個兒子的後裔,開始分散到全世界各地去,含的兒子是古實、麥西、弗、迦南,聖經如此記載:『迦南生長子西頓又生赫和耶布斯人、亞摩利人、革迦撒人、希未人、亞基人、西尼人、亞瓦底人、洗瑪利人、哈馬,後來迦南的諸族分散了。迦南後裔所住的境界是從西頓向基拉耳的路上,直到迦薩,又向所多瑪、蛾摩拉、押瑪、洗扁的路上,直到拉沙,這就是含的後裔,各隨他們的宗族、方言,所住的地土、邦國』(參:創十1520)

「迦南」這個名稱,是猶太人最能接受的稱呼,而聖地西部沿海之地果真是名附其實的低窪地,加上此地從前是迦南的子孫先居住之地,稱之為「迦南地」,是理所當然,所以在亞伯蘭出吾珥之前,這地已被稱為迦南地了(參:創十一31)

2.        應許之地

第二個熟悉的稱呼就是「應許之地」這個名稱。之所以會有「應許之地」的稱呼;是因為此地乃耶和華神,應許要賜給「信心之父」──亞伯拉罕以及他的子孫,永遠承受的土地。

前面已經提到;若從遠古的歷史來看,迦南地根本不屬亞伯拉罕及他子孫所擁有的土地,當撒拉去世時,亞伯拉罕尚且得花費四百舍客勒的銀價,向赫人以弗崙買地,以安葬他的妻子撒拉(創二十三116),以當時的情形來看,他不過是一個寄居的外地人而已,因此,此地原不是亞伯拉罕的,更不可能是他遺留給以撒,以至爾後的世世代代的。然而『亞伯拉罕因著信,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與那同蒙一個應許的以撒、雅各一樣』(來十一9),這是一塊神直接應許賜給選民之地,也就是以色列民<猶太人>佔有本地的憑恃。

選民自西元前約2000年,神向亞伯蘭應許,到西元前約1400年,摩西的幫手約書亞帶領他們進入迦南地為止,雖足足經過了約600年之久的時間,然而耶和華還是實現了祂向「信心之父」亞伯拉罕的應許──讓以色列民進入應許之地。其實當約書亞領他的百姓進入迦南地之初,他們還不能算是真正擁有這地,因為此地仍為迦南七族所佔領。直到大衛作王,統一了以色列國之後,纔開始南征北討,擴張國土,終於在他和他的兒子所羅門統治的時代,整個以色列國的版圖,纔完完全全的達到神當年指示應許摩西之「應許之地」的範圍。

但是這些以色列民,果真如摩西所預測的,不但沒能完全逐出迦南土著,好好遵守神藉摩西吩咐的律法,建立一個耶和華心目中的理想國,反而去叩拜別神,效尤外族的罪惡,惹動了耶和華極大的忿怒,以致耶和華將七族留在迦南地,作為他們肋下的荊棘(參:士二章),結果整整擾亂了他們有三百年之久<B.C.14001100>。

到了王國分裂以後的時期<B.C.933B.C.586>,兩朝百姓還是大肆犯罪,未能專心事奉耶和華,君王到百姓,無不悖逆神,去事奉敬拜外邦偶像,效尤迦南各族可憎的惡習,其罪狀至極,終於耶和華將北朝交給了亞述,亞述王撒縵以色上來,攻擊以色列遍地,將撒瑪利亞城圍困3年,在何細亞王第7年,西元前722年,攻取了撒瑪利亞,北朝終為亞述所滅。南朝也在西元前586年,亡於巴比倫國。後來猶太人一直為歷代各強國所統治,以致原是耶和華最恩待的選民,本該擁有祂所賞賜的應許之地,竟遭至國破家亡,百姓分散世界各處的下場。

1897年,在首次「錫安運動」的會議中宣告,猶太人民有權於其本土上重建家園。1917年,聯合國承認猶太人有重建國家之權利,猶太人於是大批的返國,並且開墾荒地,建造城市,使以色列地重新活絡了起來,並給這個社會注入了生命力。

1947年的1129,經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猶太人得在巴勒斯坦復國,經過二次世界大戰,納粹惡魔的大肆屠殺,這可悲的民族,終於再度擁有了自己的祖國,也就是神和他們的先祖所應許的土地了。

3.        希伯來人之地

選民除了因為是雅各的子孫,而以「以色列人」稱呼之外,還被稱為「希伯來人」,其實以色列人也是希伯來人,而迦南地就成了希伯來人所住之地。

「希伯來人」這個名詞在歷史上,最早出現於亞伯蘭<亞伯拉罕原名>的時代,當時發生四王和五王之戰,五王戰敗了,亞伯蘭的侄子羅得全家也被擄,那時『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橡樹那裡……』(創十四13)

希伯來<Hebrew>原意是──「渡過A  passerover(參:創十四1315),也就是說:從伯拉大河那邊過來的人,包括當時的以實瑪利、以東、摩押、亞捫等地的人,都可以這樣稱呼。亞伯拉罕既然是從伯拉大河東側的吾珥和哈蘭之地過來的,所以他和他的後代,當時就順理成章被稱為「希伯來人」。那麼他們居住之地,或是所建立的國家,也自然就被稱為「希伯來人之地」。

不過另有一說,根據(創十21)記載;從挪亞到亞伯拉罕之家譜中,有一名閃的子孫被稱為「希伯」的,且亞伯拉罕是希伯的後裔,故對「希伯」之子孫稱為「希伯來人」。這個說法提供作為參考,再說,後來的外族稱他們為「希伯來人」,可就不是單純的稱呼他們而已,而是另有特殊的含意了,大致上有以下四種:

 a.      從河那邊來的

意思是「作客的人」,因為亞伯拉罕是從外地來此,在當地人的心目中,必視他為寄居的,那時,耶和華雖然已應許迦南地給他以及他的後裔,不過正如「希伯來」書中所描述的:『這些人都是存著信心死的,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卻從遠處望見,且歡喜迎接,又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來十一13)。亞伯拉罕就在所應許之地作客,好像在異地居住帳棚<如中國的客家人>,這不但表明他既相信神的應許,又憑信在世住帳棚為客旅。

 b.      尊大之族

當時的迦南人,以「希伯來人」稱亞伯拉罕的子孫,是視他們為大族之的意思,因為他們視亞伯拉罕為「尊大的王子」(參創二十三5)

迦南人明明看出耶和華神 ,在亞伯拉罕一族的人身上所顯示出來的權柄和能力,讓迦南地的人看出;這些希伯人是何等的尊大(創二十一2224)。我們既然是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加三29),同樣地,也是尊大的王子,更要成為大族。

 c.      是被藐視的民族

埃及人則是以輕藐的口氣,稱神的以色列人為「希伯來人」,是視他們為鄙陋之民。

當波提乏的妻子,在得不到歆慕的約瑟時,反而惱羞成怒的誣賴約瑟,『就叫了家裡的人來,對他們說;你們看,他帶了一個希伯來人進入我們家裡,要戲弄我們,他到我這裡來,要與我同寢,我就大聲喊叫……』(創卅九14),波提乏的妻子特別強調;他帶來的「希伯來人」。後來約瑟當了宰相,兄長們因遍地饑荒很大,以致來埃及糴米,當約瑟宴請他們時,將他們和埃及人分開坐席,並非優待其兄長,而是埃及人不可和希伯來人一同喫飯,那原是埃及人所厭惡的(參:創四十三32)。加上當時他們的人口少,故常被欺侮,而且是遊牧之民,膚色黝黑,扮裝簡陋,所以在朝見法老時,約瑟將計就計的,利用了埃及人厭惡文化鄙俗之遊牧民族的心態,和他當時所擁有的優勢,要求法老給他們住埃及美好的歌珊地,這樣似是將以色列的子孫和埃及人隔離分開,其實使他的兄弟族人,既可安定調息繁衍種族,又可免於族人有被同化之虞(參:創四十六章)。約瑟的這番用心良苦,實在是又智慧又靈巧。

因此,所謂「希伯來人」,是被作為一種藐視的稱呼,卻也不失以色列人的本性,因他們確實是外來的民族,與自以為高傲的埃及人,有所分別。

4.        以色列地

「以色列」(創三十二2428),這個名詞,沿用至今最少也有三千多年了,這名稱的意思是「和神戰勝的Who prevails  with  God」或「神的太子Prince of God」。其典故是來自雅各和神的摔跤一事,所以要談以色列地這名稱之前,先要知道「以色列Isreal」這個名稱的起源。

雅各以欺騙的手段,從父親以撒口中得到長子的福份,結果為了躲避哥哥以掃的報復,在舅舅拉班家逗留了二十年,並且在那兒娶妻生子,後來由於拉班和其子的惡臉相待,終於逼得他非逃離巴旦亞蘭,踏上返鄉之路不可,還好蒙神的一再保守看顧,纔得以和其兄盡棄前嫌,重歸於好。在這整個過程中,最關鍵的時刻,就是他在雅博渡口的那一夜;當夜『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見自己勝不過,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那人說:天黎明了,容我去罷!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說:你名叫甚麼,他說:我名叫雅各,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創三十二2428)。從此,「以色列」這名稱,就被廣泛的使用(參:創三十五102122;出111628;利十6;王上八30)

「以色列地」在聖經中也是經常出現的名稱,在舊約聖經中至少用過十八次之多(參:創四十九7;代下三十25;耶四十九2;結七71112131718)。到了新約時代,馬太寫福音書時,或許是出於他的愛國情操,或出於民族意識的心態,在新約聖經中,唯獨他提到「以色列地」,而且在新約裡頭,也僅僅這一次(太二20)

雅各的子孫,不但自稱「以色列人」,也建立了「以色列國」,其土地當然稱為「以色列地」,而猶太人在一九四八年復國時,仍延用他們最喜愛的古代國名──以色列國,因為這個稱呼是他們的先祖雅各與神摔跤得勝得來的名,其意既有「得勝」、「屬神的」、「神的王子」之意,當然在選民的心目中,它是最好、最美的名稱。

5.        猶太

四福音書中,有關基督出生的描述,只有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兩卷有較詳細的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猶太」這個名稱,幾次的出現,都是在馬太福音(太二15;三1)。在敘述主耶穌降生時,聖經如此記載;『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太二1)。有人認為;馬太之所以會刻意使用「猶太」這個名稱,可能是出於他有愛國情操。

反過來看路加福音,在描述主耶穌的降生時,則沒有使用「猶太」這個名稱。

6.        巴勒斯坦

聖經未曾用此名,但一提到這名,即是以色列人心目中最沈痛也是最厭惡的名稱──巴勒斯坦<Palestine>,它是絕不可能為以色列<猶太>人所接受的稱呼。然而在目前的國際社會上,卻是以這個稱呼最為通用,甚至差點就取代了「以色列地」的稱呼,這種現象,豈是自認為神選民的猶太人,所願意見到的。

「巴勒斯坦」的意思,就是希臘文的「非利士人之地」,其實仔細研究,就會發現,非利士人早期真正所定居的區域,只不過是地中海之沿岸一帶的平原而已,北起於沙倫平原,南至書珥曠野,東抵中央山麓之低地的沿岸地區,其長約48公里,平均寬度約25公里而已。

非利士人的由來是這樣;它原屬含之子孫(參:創十14),本來是住在對面的迦斐託島上──即居比路,早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前,就由海島遷至此地。這個民族是以色列人歷來最難降服的異族。

既然猶太人不喜歡此地稱為「巴勒斯坦」──非利士人的地,何以「巴勒斯坦」會成為迦南地的代稱呢?其由來很曲折,但簡單提出幾點供參考:

 a.      從地理角度來看

非利士走廊<迦薩走廊>,是古代北方及兩河流域一帶的亞蘭、亞述、巴比倫、推羅西頓和南方埃及,往來必經之途,故習慣以「非利士地」稱此地。

 b.      從文化角度來看

羅馬政府的一貫政策,就是消滅異族,尤其是對民族意識強烈的猶太人,更是如此,於是常以巴勒斯坦的稱呼來取代猶太國,以為如此一來,就可以使以色列人逐漸遺忘其祖國,讓以色列國這名,永永遠遠自世界上消失。

 c.      從政治角度來看

西元70年,羅馬將軍提多元帥,在攻下耶路撒冷城時,為了消除心頭之患,一口氣殺了一百多萬猶太人,縱使有劫後餘生的百姓,逃到馬賽大繼續抵抗,幾年後,仍難逃被追殺殆盡的命運。當聖城被攻下之後,羅馬政府規定,從此不再稱此地為「以色列」或「猶太」,只能用「巴勒斯坦」的名稱,其用意極為明顯,就是不讓猶太再重建國。

就這個樣子,這名稱經長時間的使用下來,「巴勒斯坦」就成為國際社會取代「以色列」、「猶太」的稱呼了。難怪是猶太<以色列>人最厭惡的名稱。

既然以色列和非利士這兩個民族,彼此關係的這麼密切,順便就這兩個民族,作一番比較:

(a)     兩族人都非本地的原住民,非利士人是由西方的海島,遷徙至此定居(申二23;摩九7),而以色列人則是從埃及移入迦南的。

(b)     非利士人住在沿海平原,是海上民族,而以色列人則是住在山上的山地<也是遊牧>民族。

(c)     非利士人的城市多建在平原,如亞實突、以革倫、迦特、迦薩、亞實基倫<非利士五大城>,而以色列人的城市大多築在山上,如耶路撒冷或撒瑪利亞。

(d)     非利士人後來被滅,國名雖在卻無國土。而以色列人亦曾失去國土,國民四處流。倒是現今又返回此地,重建家園。

(e)     一千多年來,就這樣:「巴勒斯坦」這個名字,幾乎取代了「以色列地」的名字,然而只要神不離棄祂的選民,誰能叫「以色列」這尊貴的名,從世上消失呢?而今,猶太人重返聖地,「以色列」之名不但沒有從世界上消失,而且因為它奇蹟式的復國,此名反而享譽國際,正如過去神藉先知所預言的;「祂的國必重建」,已再度應驗了。

7.        聖地

迦南地被稱聖地<The  holy  land>,不僅是遠近馳名,舉世公認,且是近代以色列人和全世界的基督徒,最喜愛使用的稱呼。

先知撒迦利亞(B.C.520)預言錫安的重建,說:『踢安城阿!應當歡樂歌唱,因為我來要住在你中間,這是耶和華說的,那時必有許多國歸附耶和華,作祂的子民,祂要住在你中間,你就知道萬軍之耶和華差遣我到你那裡去了,耶和華必收回猶大作祂聖地的分,必再揀選耶路撒冷……』(亞二1012)。由此可知,聖經早在此處已出現了「聖地」<The  holy  land>一名,用以稱呼以色列地。

本書開頭也已經提到;全世界有許多的國家、民族,各宗教,各有它們所認定的「聖地」,尤其是宗教信仰方面,但僅迦南一地纔配稱為「聖地」,因為這地方不但是神賜給祂聖民之地,且耶和華聖目一直眷顧此地,期望藉祂所揀選的僕人在此宣揚並成全祂的旨意,尤其主耶穌降生、成長傳道,並在這兒生活過的地方。因此,真是世界上名副其實的「聖地」,最配得如此稱呼的。

以上有關聖地的七個名稱,我們就介紹到此,任何一個名稱的由來,以及相關的歷史,都會讓我們體會到以色列這個國家,是一個恩典何其大的國家,雖然它曾經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

三.  地形

世界上任何一塊土地,都各自擁有其奇特的人文、地文和水文,所以沒有一塊土地與另一塊土地相同,縱然同樣是沙漠,中國蒙古的沙漠,阿拉伯沙漠,還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三者的沙粒,其重量和形狀都不一樣。至於以色列這彈丸之地,南北不過四百餘公里,其海拔高度,竟然從3000公尺之高,降到海平面下400公尺,這些高山、高原、丘陵、平原一直到河谷,其變化之大,可想而知。

論及這塊地,不但是名符其實的聖地,而且也是一塊很特殊的土地,它有幾個特色是其他土地所沒有,但值得我們注意的:(1).從地理上來說,它是位居世界的中心,因此是歐、亞、非三大洲交通來往的陸上橋樑。(2).在聖經的觀念上,它也是神所認定的世界中心,是全地的肚臍<The  narel  of  the  earth參:結三十八12>。(3).人類的第二發源地亞拉臘山也在本區,這個先天的條件,尤其是本處的特色之一。(4).地形本身是一大奇蹟,因為這裡不單有終年下雪之高山,亦有全年炎熱至40℃的低窪地。從這些特色中,多少可以去揣摩出,神何以要將這地方,賜給祂所揀選之民的理由了吧!

那麼如何來瞭解聖地的地形呢?以下把它分成;1.沿海平原,2.施波拉山地,3.中央山地,4.約但河谷,5.河東高原,等五個區域。

為了方便瞭解,以下聖地的地形則先由西部再經東北部,然後向東南部,分別說明之:

1.        沿海平原

當我們打開地圖時,在歐、亞、非三洲之間,以蔚藍的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最為明顯了,它的東側海岸,正是美稱為「流奶與蜜」的以色列地,我們就從以色列地西部的這塊細長的地中海岸平原,開始說明。

這細長的地中海岸,是由許多塊陸續連接的平原所組成,在地理上,又可簡單的劃分為四個小區:

 a.      亞柯平原<Acco Plain

這個平原介於利他尼河<Litani  River>之南,迦密山之北,如果不是因為國界的關係,它應該是北部腓尼基平原向南延伸部份。

這段海岸線的正中央有一亞柯港,此港原屬敘利亞的一城,其名原意──是「多沙Sandy」,也是劃歸亞設邊界的一個腓尼基城,大概是因有此港,這平原就稱為亞柯平原。希臘大帝國之後,將亞柯港歸屬埃及時,改稱為多利買<Ptolemia,參:徒二十一7>,到了近代以色列國復國之後,因國防以及交通上的需要,就另在亞柯平原南端的海灣, 闢建以色列的第二大港──海法港<Haifa>。

亞柯平原境內,和巴勒斯坦的地形比較起來,算得上是一塊相當平坦的地塊,屬於地中海型的氣候,夏天乾燥冬天寒濕,季節分明,故適於冬、夏作物的耕作,是全國的第二糧倉,卻因多屬村莊,所以歷史上未曾出現過大城鎮。

本平原早在約書亞的時期,就已分給亞設支派了(參:書十九24~31),可惜的是,百姓沒將當地土著逐離甚或消滅,故此,亞設支派的人民,只好雜居在當地的土著和腓尼基民族之間。

 b.      耶斯列平原<Jezreel Plain

耶斯列平原,在地理上另有一個名稱,即以斯德倫平原<Essdraelon>。

耶斯列的意思是──神播種<苗圃>,其位置在迦密山的東邊一帶,沿基順河和耶斯列河<約但河支流>的小盆地,因此平原橫在南北縱走之中央山脈之間,地形則呈狹長帶狀,由於它將中央山脈橫切,地勢平坦且僅在海拔10公尺以下,所以其山脈的斷口處,自古至今,自然就成為亞、非<埃及>之間,陸路的交通要衝。

耶斯列平原不但稱為以斯德倫平原,又稱米吉多平原,歷史上,這個平原是個非常熱鬧的地區,其原因當然和此地地形有不可分開的關係:

(a)     是士師時代的戰場

此平原是士師基甸與米甸人作戰的古戰場『那時米甸人、亞瑪力人和東方人,都聚集過河,在耶斯列平原安營,耶和華的靈降在基甸身上,他就吹角,亞比以謝族都聚集跟隨他……』(士六3335),這是一次以寡擊眾之歷史名戰。

(b)     基利波山是掃羅陣亡之地

掃羅為了要拔除眼中釘──大衛,不顧一切的四處追殺大衛,當大衛和約拿單分離後,逃奔的路線是;迦特→亞杜蘭洞→摩押的米斯巴→猶大的哈列→基伊拉→西弗曠野→瑪雲的亞拉巴→隱基底→哈基拉山→迦特→洗革拉。由於掃羅只顧追殺大衛,以致讓非利士人逮到機會,從其後頭長驅直入以色列國的心臟地帶,即基利心山之北,也是耶斯列平原的基利波山,在那裡安營,逼得掃羅到隱多珥去求交鬼婦人(參:撒上二十八),最後父子4人同時命喪於基利波山,奏出了悲慘的英雄輓歌(參:撒上三十一16)

(c)     亞哈和以利亞同時跑回之地

先知以利亞在迦密山,求耶和華在百姓面前,從天上降火燒盡祭物,並殺了耶洗別的假先知。不單如此,接著又到山上求雨7次,『霎時間天因風雲黑暗,降下大雨。亞哈就坐車往耶斯列去了,耶和華的靈降在以利亞身上,他就束上腰,奔在亞哈前頭,直到耶斯列的城門』(王上十八4146)

(d)     亞哈的別宮在此

拿伯的葡萄園靠近亞哈王的王宮,他因遵守律法,不敢出賣祖先的產業(參:利二十五23),結果貪得無厭的亞哈和耶洗別,以強奪的手段,取得拿伯的葡萄園,謀財害命,其罪不可赦,所以為耶和華所追討,以至喪命於耶斯列平原東部的基列拉末(參:王上二十一~二十二章)。拿伯的葡萄園和亞哈的別宮,都在耶斯列。

(e)     約蘭王被耶戶所殺之處

亞哈去世之後,其子約蘭登基,以致南北兩朝之君王均為同名。

以利沙因以利亞的呼召,不但跟從他服事他,並且在以利亞升天之後,接續他未完成的任務;叫一個先知門徒到基列拉末,膏以色列的將軍耶戶作以色列的王,就追殺約蘭王到拿伯的田間,並開弓射穿約蘭的心窩,接著回耶斯列擲殺耶洗別的老命<參:王下九章>。

(f)      古戰場米吉多<Megiddo

在耶斯列平原,另一有名的古戰場是米吉多,其原意是軍事區域<Place  of  troops>,先是約書亞的時代,在這兒擊斃過米吉多王(參:書十二21)。猶大國末期,好王約西亞年間,他修茸聖殿,拆毀偶像、立約守誡、守逾越節、歌頌獻祭,南朝一時有了中興的氣象,但可惜的是;埃及王尼哥出兵北上,支援和巴比倫對抗的亞述軍 ,當時尼哥要借道猶大國時,約西亞沒聽從神託尼哥轉告他的話,竟和埃及軍交戰於米吉多,一代好王竟喪命疆場(參:代下三十五章),國之將亡賢君也難存,真是哀哉!

新約聖經中的啟示錄,也題到米吉多這地方,世界的末期要發生大災難的『哈米吉多頓』,與此地有密切的關係(參:啟十六16)

從以上的史料,可以瞭解到;耶斯列平原在以色列的交通、政治、軍事上,是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c.      沙崙平原<Sharon  Plain

海岸平原的第三個小區是沙崙平原,這個區域介於迦密山南,非利士平原之北,地中海東岸,以法蓮山地之西,是整個以色列地當中,僅次於非利士平原的第二大平原。

沙崙平原地勢平坦,海邊有沙丘 ,土地還算肥沃,尤其在一個佈滿炎熱的沙漠或高山,缺乏花卉的西亞地區裡頭,能在春天的雨後,見到四處盛開著漂亮而茂盛的野花(賽三十五2),古代詩人作詩,形容新婚中的佳偶說:『我是沙崙的玫瑰花,是谷中的百合花。我的佳偶在女子中,好像百合花在荊棘內』(歌二12),可見,沙崙平原的花卉何等美麗和珍貴,其北部從前有橡樹林,也是古代的牧場(代上二十七29),畜牧業頗發達。

除了以上部份可供參考之外,其範圍內,尚有幾處與歷史有關,茲列之於下:

(a)     該撒利亞港<Caesarea

這個港都在本平原的北端,是羅馬時代時建造的,所謂「該撒利亞」,它的意思也就是──該撒的城<City  f  Caesar>,取此名是作為對該撒大帝的記念和推崇,此港位置就在迦密山南65公里處的地中海岸沿岸。

使徒教會被逼迫之時,教會的工人四散,七執事之一的腓利先下到撒瑪利亞城<於該撒利亞東南方約70公里>傳道,主的道大大興旺。當時有主的一個使者指示他到迦薩走廊,去傳福音給上耶路撒冷禮拜的太監,據說真道就是藉著這位太監,傳入埃提阿伯<今之伊索匹亞Ethiopia>,當腓利為太監施浸從水裡上來後,主的靈將他提了去,後來有人見他在亞鎖都<亞實突Azotus>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參:徒八章),甚至後來腓利乾脆就來住在此二城之間,不斷宣傳主福音(徒二十一8)

當腓利住在該撒利亞的時候,保羅就曾過此地,回到耶路撒冷被捕之後,千夫長為了免於他的受害,就把保羅又送到巡撫的行政中心,也就是該撒利亞城,在那兒接受腓力斯的審理(參:徒二十三~二十四章),然後纔從這港經海路到羅馬去。可惜的是,此港於回教徒<土耳其>佔領時,已將它毀掉了,從此,只存廢墟供人憑吊了。

不過要特別提醒的是;另有一個稱為「該撒利亞」的地方,為了便於區別此二城,因此在腓利比境內的該撒利亞以馬太福音的著者就稱之為「該撒利亞腓利比」,此城在以色列北部的黑門山山麓,約但河的發源地附近,切勿兩城混淆(太十六13)

(b)     約帕港<Joppa

約帕在亞雅崙谷之北,這名的原意是──美麗<B     eauty>,它是一個風景美麗的港口 ,位於沙崙平原和非利士地的交界河口,亞雅崙河入海處之南。

約帕是古代迦南地的重要港口,約拿先知逃避耶和華的託付,不去尼尼微城傳警告,故意逃往他施去 ,就是在約帕搭船出海的。彼得周流四方而後到了呂大<約帕之東南方,今有羅德機場,是特拉維夫之重要航空站>的彼得,使患病而死的多加<大比大>死而復活,以及午正在屋頂上禱告時,魂遊象外的神蹟(參:徒九、十章),都是在這地方發生。不過後來的約帕港,僅被稱為約帕,而不再被稱為港。

這港在約書亞時代,就被分予但族(參:書十九4048)。所羅門王極有智慧,建聖殿時,以此港作為耶路撒冷的港口,利用海路,把希蘭提供建殿所需的木料,浮海運來,再經由此港,轉運到耶路撒冷(代下二16)<參:利巴嫩山脈單元>。

近代由於以色列國的復國成功,猶太人瞭解到地中海的航運,對該國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效法古人,在約帕城北方的沙丘上,再重新建了一座現代化的新港──特拉維夫<Tela.viv>,作為以色列國在地中海的進出港,並且在軍事上監控西部海域之要港,其港市規模相當大,就是要作為收復耶路撒冷之前的臨時首都。

(c)     亞雅崙谷<Aijalon

亞雅崙谷因其谷中的亞雅崙城而名之,這條河谷其河水自東側的中央山地,橫切而下,然後在約帕的附近出海,上游的亞雅崙城和聖城的直接距離約25公里而已。

記得約書亞帶領選民進迦南時,雖被基遍人所騙,沒有滅絕他們,使約書亞很後悔,但他則遵守諾言,為了拯救來歸順的基遍人,仍然出兵和迦南地的五王<耶路撒冷王、希伯崙王、耶末王、拉吉王、伊磯倫王>大打出手,基於作戰的契機,約書亞就禱告耶和華,果真如他所求的,日頭停在基遍,月亮停在亞雅崙谷(參:書十章)

由於亞雅崙河由約帕附近入海,再加上從港口到耶路撒冷城,就是以這條河谷彼此相通,因此,約帕可以說是聖城的外港。所羅門王建耶路撒冷聖殿時,其木料就藉此山谷運上錫安山。故從聖城沿此谷西行而下,很快的就通到非利士平原,足見雅亞崙谷在交通和軍事上,其地位有何等的重要。這也是聖經記載和亞雅崙谷有關的事蹟。

 d.      非利士平原<Philistia  Plain

非利士平原即非利士地。

從沙崙平原往南走,經過亞雅崙谷,就進入非利士平原了,國際間所謂的「巴勒斯坦」,其原來的意思就是「非利士人的地」,由於羅馬帝國的主政者,一心要將「以色列」這族名從歷史上塗抹掉,就稱「以色列地」為「非利力人之地」,也因此,纔有爾後的「巴勒斯坦」的名稱,這名必然是猶太人最厭惡的了,相反的,卻是阿拉伯<回教>世界最喜歡的稱呼了。

因為由此平原南下可抵埃及,所以自古以來,就是通往非洲之必經之地,如:使徒時代的埃提阿伯太監,他到耶路撒冷去敬拜神 ,就得來往於此道,故自古以來,此通道又稱為「非利士走廊」,或因其交通要道上有迦薩城,所以也稱之為「迦薩走廊」。

非利士地是迦南地中,數一數二的美地,它是一塊美好的平原,除了在沿海一帶有較高的沙丘不宜耕種外 ,大部分都是肥沃的土地,以致成了對面迦斐託<塞浦路斯,另名居比路>島上之民,最早移居的地區,好的土地大家都要,於是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就成了角逐此平原的對手 ,自然而然的,此民族長久以來就成了以色列的對敵。

這平原介於猶太山地和施波拉小山之西<即猶大南地,中央山脈之南段>,埃及小河之北,地中海之東岸,沙崙平原之南,由於土壤肥沃,土地較平坦,無論是耕作或交通,都發展迅速,因此不但定耕甚早,自古居民就不少,所以形成了很多的大城邑,其中非利士地的五大城最出名,就是「以革倫」、「亞實突」、「亞實基倫」、「迦特」和「迦薩」,在歷史上都極負盛名。

境內的基拉耳在迦薩城之南,是迦南地的最南境,只要從此地再往南一步,馬上進入埃及的領域。故可算是非利士平原之南端。先祖亞伯拉罕曾來這裡居住過(創二十1),到了以撒時,和亞伯拉罕時一樣,曾發生了饑荒,『……以撒就往基拉耳去,到非利士人的王亞比米勒那裡,耶和華向以撒顯現,說:你不要下埃及去,要住在我所指示你的地,你寄居在這地,我必與你同在……』(創二十六15),以撒在那一年,果然有百倍的收成,他就昌大,日增月盛,成了大富戶(創二十六121316),能得「百倍的收成」是一則大神蹟,「日增月盛」是神的祝福,所以我們相信,只要憑信心住在神指定之地,不下「埃及」──罪惡的世界(參:約壹二1417),無不得到主在今生和來世的祝福。

本區又緊鄰於猶大南地上的猶大支派,從南地有緩慢而下之丘陵,故此平原成為非利士和以色列兩民族之古戰場:

(a)     參孫時代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就是非利士地是士師參孫事蹟發生的地點。在參孫之前的士師均帶兵打仗,唯有參孫,他卻是單槍匹馬和非利士人周旋,他憑個人的力氣向非利士人挑戰,以寡敵眾,當時的以色列人受制於非利士人手中,在他當士師的二十個年裡頭(士十五20),耶和華就藉著他,帶給非利士人極大的困擾;在亞實基倫擊殺三十個非利士人(士十四19),在利希以驢腮骨殺了一千個人(士十五1415),因愛上梭烈谷的大利拉,以致其力量盡失,而埋下了喪命的導火線。這裡因交通方便,所以妓女多,由於士師參孫的好色,在迦特犯罪,有違拿細耳人的身份,因此眼睛被挖而受辱,最後在非利士人的大袞廟,和三千非利士人同歸於盡,下場雖悽慘,倒也死得轟轟烈烈了。

(b)     以利和撒母耳時代

到了士師時代的末期,以色列人又與非利士人戰於以便以謝和亞弗之間(撒上四1),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何弗尼和非尼哈隨著約櫃出征,以為選民有神的約櫃同行,就必有神的同在,得勝無疑。其實大錯特錯了,以色列人不但大敗,而且以色列的步兵仆倒了三萬,兩個作惡多端的兒子被殺,連神的約櫃也被搶走了,年老的以利聞訊,立刻倒地頸折而亡,此戰役甚為慘烈(參:撒上四~六章)

接下來,約櫃就演一齣國外流浪記;先是從以便以謝被抬到亞實突,以致使非利士人廟中的神像大袞成了「大滾」,並且在當地引起了痔瘡的流行,所以亞實突人就把約櫃運到迦特去,結果痔瘡仍然帶到迦特,於是再轉運到以革倫,有趣的是;竟有人「因驚嚇而死」,未死的人都生了痔瘡,到處叫苦連天,約櫃就這樣在非利士地飄盪了七個月(撒上五章、六1)

事情至此尚未結束,接著是約櫃回以色列的奇異過程;約櫃在以革倫時,非利士人就依他們的祭司和占卜的討論的結果;首先是照非利士首領的數目,贈五個金痔瘡、五個金老鼠(撒上六4)──聖經記載到「老鼠」的地方。其次,是用牛拉新車送回以色列,其三,則牛須是母的,且未負過軛,並有乳<還在育牛犢期間>。果然牛就一面叫,一面直行大道往伯示麥去,最後被殺獻為祭(撒上六~七章)。從兩族作戰到約櫃被擄而後,回到伯示麥,這一切的過程,都是發生在非利士平原上。

附帶要說明的一點是;約櫃自離開示羅帳幕後,就被擄到非利士地,再以牛車運回猶大的伯示麥。耶和華又因在這裡有人擅觀祂的約櫃,就擊殺了70人,於是約櫃又被送到基列耶琳的亞比拿達家中,並分派其子以利亞撒看守(撒上七12)。要注意的是;如果耶和華在夜間向童子撒母耳啟示時,他只有是六、七歲,那麼約櫃被擄再返回基列耶琳二十年後(撒上七2),他也應該有二十六、七歲了。而一直到大衛將約櫃迎回耶路撒冷,這期間經過掃羅的作王和戰歿,撒母耳先知的去世,大衛統一以色列全國,總計一下約櫃前後在四處流動的時間,前後至少有百年之久,那麼可以確定的是,掃羅活著時,從未關心過約櫃,也未曾在約櫃面前獻過祭,難怪耶和華立他為王,後悔了。

2.        施波拉小山地<Shephelah

施波拉山是一塊小山地,比起中央山地的面積,相差甚大,那麼何以這塊小小山地,在地理上會被受到重視,甚至將它視為獨立的一區呢?其主要的原因大概有二:

 a.      在地理上,施波拉小山地很特別,它介於非利士平原和猶大山地之間,高於西邊的非利士高原,卻又低於東邊猶大山地的山麓小丘,地形上自成一區。

 b.      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時期,這一山區的五個山谷,是耶路撒冷到撒瑪利亞或到加利利之間,必經的途徑,這五個山谷,由北一直到南分別是:a.亞雅崙谷,b.梭烈谷,c.以拉谷,d.洗法谷<聖經無記載>,e.河西谷<聖經無記載>。是故,本山地在地形上有其獨立性,在地理上有其重要性,所以被視為中央山地的另外一區。

「施波拉」,原意──是「窪地」,因為這一山地,最高處約在海拔數百來公尺左右,地勢不高,卻也非平原,所以站在5001000公尺上的猶大山地俯瞰施波拉山地,當然是低矮的窪地了,難怪稱之為「施波拉」。

施波拉山的地勢,是一山峰參差而不相連之山區,與北側和東側連綿不斷的山脈比較起來,可就大相逕庭。由於本區的山勢不是非常高,加上氣溫稍涼,所以那裡有豐美的草地,而且桑樹成林,桑蠶甚多,因此在這兒可能有發達的桑業和絲業(參:王上十27;代上二十七28)

猶大人和非利士人,在歷史上關係密切,他們先後移居到迦南地,形成了兩個衝突對立的民族,時而非利士人統治猶大人,又時而猶大人攻克非利士人。這兒除了是歷史上的戰場,還有其重要的事蹟,如:

 a.      參孫是亭拿人的女婿,其妻就是亭拿人。他也在那裡捉三百隻狐狸,且束炬於狐尾,燒盡了非利士人的禾稼,以報復其岳父不容他進去內室見其妻之恨(參:士十四、十五章)

 b.      大衛統一全國之後,先攻取錫安保障,鞏固內政,然後對外和非利士人打了一場漂亮的仗。當時耶和華與他同在,告訴他:『……你聽見桑樹梢上有腳步的聲音,就要急速前去,因為那時耶和華已經在你前頭去攻打非利士人的軍隊……』(參:撒下五)。這一仗,對大衛的國勢大有助益,也壓制了非利士人的氣燄。

 c.      撒母耳的時代,非利士人送還約櫃的牛車,就是來到此地的伯示麥使約櫃困擾非利士人的問題,到此落幕(撒上六12)

 d.      烏西雅甫登基作猶大王時,定意尋求神,耶和華就使他亨通,他去攻擊非利士人,拆毀了迦特城、亞比尼城和亞實突,就在亞實突境內本高地,建築城樓(代下二十六10)。所以成了南朝猶大中興的好王之一。

 e.      後來猶太人建立的瑪喀比<馬克比>王朝,和敘利亞戰爭,抵抗回教勢力,回教勢力抗拒十字軍……等戰爭,使得這兒成了有名的戰場。

由於施波拉山區,也是迦南地的一部份精華地帶,所以還有幾個出名的古城,像;「亞雅崙」、「伯示麥」、「亭拿」、「瑪基大」……,都聞名一時。

3.        中央山地

迦南地的地勢以北邊最高,然後往南緩緩下降,呈現出中央高而兩側低的地形,從北部利巴嫩山南端的加利利,經中部的以法蓮山地,到猶大山地及南地,這條縱走的山脈丘陵,即中央山地。

由於中東一帶,平地炎熱且多沙漠,而涼爽的高地則適宜居住,因此,中央山地竟成了迦南地之精華地帶,之所以會如此,其理由如下:

 a.      在本區內沒有特高之山,最高的山就算希伯崙山了,其海拔約1271公尺,且山勢是緩緩的升高,慢慢的降低,不似台灣高山,由北到南高山綿延不斷,就因為本區山丘上下平緩,所以對東西交通影響不很大。

 b.      山坡之地有水有草,且介於海岸平原和約但河谷之間,因為海拔不高<約5001000公尺>,故非常適合牧養牛、羊群,當然產業就發達。

 c.      丘陵上有許多可耕之地,自然的人口就會集中在此,於是形成了不少的城邑。

 d.      歷來西亞一帶的政局,就不是非常穩定,無論是戰時逃難,或是平時的防盜,山上總是良好的避難所及安居地區。因此,每逢遇上戰爭時,就往山上避難,故他們的城也就大部份都是造在山上了(參:路二十一21)

在山上居住對這兒的百姓固然有這麼多的好處,不過由於這裡雖然屬於山地,因其山脈不很高,再加上氣候炎熱,山上的水量也不足,山低山水少,故只得靠掘井取水,而且要挖得很深,否則不易汲到水,如此一來,難免也就有一些平井故事發生了。聖經記載:『約瑟到了他哥哥們那裡,他們就剝了他的外衣,就是他穿的那件彩衣,把他丟在坑裡,那坑是空的,裡頭沒有水』(創三十七2324),這事即發生在「多坍」(創三十七17),而所指的「坑中無水」就是有坑無水的井。又主耶穌藉著向撒瑪利亞婦人要水喝,應許賞賜「永遠不渴的水」,耶穌說:『婦人!你當信我,時候將到,你們拜父,也不在這山上,也不在耶路撒冷……』也是發生在雅各井旁(參:約四章)

那麼從整體上來看,中央山地依其地形,可劃分作:上加利利、下加利利、撒瑪利亞山地<以法蓮山地>、猶大山地、南地等五個小區域,這五個小區域,在聖經中常常提及,其情形大概如下:

 a.      上加利利<Upper Galilee

所謂「加利利」,原來的字意是「區域」,這個區域是一個高於海平面的「山區」,四周均為一環環的山勢所圈住,因此,從其他各地進入本區時,必須攀起山林而入,山路較為崎嶇,卻是南北往來的必經之地,古代即有官道通行。

上加利利起於利巴嫩山脈的南端,以利他尼河為界,西為腓尼基平原,東有約但河上游與米倫湖,海拔在1000公尺左右,冬季較為寒冷,不過入春以後氣候相當涼爽,加上水量充足,森林頗為茂盛。因土地肥沃,所以山坡上適宜種植葡萄和橄欖,故以盛產葡萄美酒和橄欖油聞名,這可說是「老天」的賞賜,尤其橄欖油是古代以色列地,生活上的必需品,一者,可供點燈照亮之用。二者,可作現代人使用之肥皂的代替品,塗抹剛出生的嬰孩,既有潔淨作,亦可潤膚。三者,可作藥品縛傷。四者,橄欖可醃製成菜餚,故橄欖是以色列地重要的經濟作物。

由於這兒耕種人口多,故村莊也就多,如哥拉汛、伯賽大都是耳熟能詳的鄉城,另有夏瑣、拉瑪<非以法蓮山地之拉瑪>,所以本區可以說是人口較密集,城鎮較多且熱鬧的精華區之一。

 b.      下加利利<Lower  Galilee

下加利利北接上加利利,東至加利利海的西岸,西抵亞柯平原的東側,南接壤於耶斯列平原<以斯德倫平原>,其地形則是一群500700公尺高的山脈,這些山脈大多是獨立的山峰,而非帶狀山脈,最有名的山,非「他泊山」<MtTabor>莫屬,其海拔約643公尺。

在這地區,除了東側的加利利海,因離海岸稍遠,加上其本身已低於海平面,海風受阻擋的原因,以致四周沿岸較為炎熱外,其他地方均有良好的氣候,故農業十分的發達,人口也跟著稠密。其著名的鄉城有迦百農、迦拿、拿撒勒、拿因、馬加丹、提比哩亞,全境分屬拿弗他利、以薩迦、西布倫三支派。

西元前536年,波斯王古列──塞魯士<Cyrus>,攻佔耶路撒冷城,開始統治這塊流奶與蜜之地,當時被擄至巴比倫地70年<B.C.606536>的猶大百姓,得以蒙恩返國重建耶路撒冷城的聖殿,由設巴薩所帶領的第一批百姓,自國外歸來,由於此處水多土肥,適宜耕作,於是就有部份人留住於本區。這些返國之民多數為猶大支派之民,他們返國之後,分別散居在加利利的北部、東部,以及南部猶太支派原有之地帶。

新約聖經裡頭,記載發生在這兒的事蹟,也是不勝枚舉,所以一般人對於下加利地區,照理也會比較熟悉,如;屬猶大支派的約瑟、馬利亞夫婦,他們都是住在下加利利海邊的拿撒勒城,這城後來就成了主耶穌的故鄉,所以人稱主耶穌為「拿撒勒人」。不僅如此,這兒亦是那些在加利利海捕魚之門徒的故鄉,所以只要稍加注意聖經地理,及熟悉四福音書者,就會注意到,當時很多事蹟,都發生在這地區。

總而言之,從整個加利利地形來看,由下加利利到上加利利再上到利巴嫩山,猶如台階一般的步步上升,氣候涼爽、土地肥沃、水量充足,以致人口集中,難怪是迦南地的精華區域。

 c.      撒瑪利亞山地<Samaria

撒瑪利亞山地又稱為以法蓮山地<Ephraim>,在新約聖經中稱之為撒瑪利亞山地,其意義──是「加倍結果子的Double fruitful」。

它的地理位置,就是在耶斯列平原的南邊,東抵約但河中游的西側,西臨沙崙平原,和南方的猶大山地相連。這一大片的區域,大部分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內實際上分成二小山區;北側是撒瑪利亞山地,南側是以法蓮山地,新約聖經以「撒瑪利亞」稱呼全區,而舊約聖經則以「以法蓮山地」稱此地(參:約四1;徒八1,九31)

這裡不但地段好,風光亦極佳,因此,亞哈之父暗利王,以二他連得的銀子,向「撒瑪」買了撒瑪利亞,並在山上造大城,且以「撒瑪利亞」取為其名(王十六24),它的意思是「安全的守望塔Peace  of  the  watch  tower」,在亞哈登基為王之後,就以此城為其首都。如今在山上西部,尚有亞哈之象牙宮舊址,後來他纔另在耶斯列建別都,於是這兩座城後來分別成為北朝以色列國之首都和行政中心。

本地區的條件良好,加上交通運輸四通八達,尤其由東邊入城甚為方便。不過這個優點,卻也成了這城的致命傷,因為反而讓仇敵輕易的由東邊長趨直入,故此,在歷史上,撒瑪利亞城就有多次被圍攻的記錄(參:王上二十1;王下六24;王下十七5)。反觀耶路撒冷城,前來圍城者,均是超級強國,所以在古代的歷史上,只有亞述、巴比倫,還有後來的土耳其人曾經攻入過,其他四周的民族,只能望城興嘆!可望而不可及,它是一個不易攻取的城(參:撒下五69)

以法蓮山地的山峰,最北為基利波山<Gilboa──原意是「湧出」Pouring  out>,是掃羅家的傷心之地,父子四口均喪命此地(參:撒上三十一章)。再接著南下約20公里,即以法蓮山地方中部,是本山區的主峰以巴路山<Mt. Of  Ebal>,原意是「石」<stone>,其海拔約是1028公尺。摩西曾將咒詛的話在此山向百姓陳明(申二十七13)。接著往南僅幾公里,就又有深明祝福之話的基利心山<Mt.  Of  Gerizim>,原意是「割下者」<The  cutters  off(申二十七12),其海拔約963公尺。所以這一帶算是山峰的密集地帶。

就經濟方面來說,由於它的西側山坡面向地中海,迎著由西而來的海風,雨量充足,加上土地肥沃,所以土產豐富,適合農牧業的發展,橄欖也是當地的特產。至於東側,因迎向沙漠吹來的熱風,土地乾旱和荒涼,屬游牧地區。

本區開發極早,亞伯拉罕初到迦南時,就以本區為其生活圈,寄居於此(參:創十二章)。北朝以色列國又以此地為其腹地,並以撒瑪利亞為其京城,因此,本區有不少城邑是歷史上有名的古城。如位於以巴路山和基利心山之間的示劍,及以利和撒母耳時代的示羅,其他如撒瑪利亞、敘加、伯特利、多坍、比色等。

 d.      猶大山地<Judaea

如果鳥瞰以色列全境,猶大山地是偏於南部,但它反而是聖地的中心,更是聖經記述的重心。不但以色列人的宗教中心在此,歷史上的猶大名君都執政於此,如:希伯崙,曾是大衛為王七年零七個月的地方(撒下五15)。而道成肉身來世的耶穌基督,更降生於本區的伯利恆,故本區有其歷史、預言和救贖方面的重要地位。

猶大山地就在以法蓮山地之南,東界於約但河下游和加利利海西岸,西接壤於非利士平原,也是施波拉山的東麓,最南就是別是巴了。整區山脈可以說是以法蓮山的延續,其主峰希伯崙山,在希伯崙城的附近,不過是海拔1272公尺而已,但因東邊的約但河下游,河谷極深<是世界上最低的河谷>,此河谷到死海一帶時,已降至海平面下約400公尺,在一高一低相襯之下,纔使得河谷西岸的山脈,突顯高峻雄巍,其實山谷左方的猶大山地,除了主峰上千公尺之外,餘者都在一千公尺以內。像以聖城為中心的北部,其城東附近的橄欖山,也僅僅893公尺,地勢不很高。

這區的山勢呈散狀,與北邊山脈連綿之情形全然不同,當以賽亞書論到末日真教會的興旺時,在其預言書中,就曾描述到這一帶的地形,他如此形容說:『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萬民都要流歸這山,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祂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祂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參:賽二章)。可見,錫安山在此居高位,超乎諸山,由上往下俯視群嶺,眾山如一撮撮的小土堆陳列於其下。

關於猶大山地的農業和畜牧業,可說是發展得很平均,其西北部雨量略多,所以尚足以耕作而有農產品,但是其他的地方,則因缺乏充足的雨水,所以部分地區形成山野,僅適宜游牧生活,而牛、羊遍野更是這裡的一大特色。

至於東部的土質就較貧脊,因靠近死海一帶,是個乾旱、高溫完全不適於居住的荒地。

如果從全國的土地來比較的話,猶大山地是有幾個特色值得注意:

(a)     糧食之家

猶大地的伯利恆<Bethlehem>在耶路撒冷南方,其原意是── 糧食的倉庫<House  of  bread,參撒下二十三14>,土地良好再加上氣溫涼爽,正常情形下,麥子的產量很多,可以說是「本地熟天下足」,而南朝的京都耶路撒冷建於糧倉中,是再好不過了。路得記裡頭,孝媳路得和財主波阿斯,就是在這一大片的田園之間,發展出這一段溫馨的愛情之火(參:路得記)

(b)     最佳的國防要地

古代由於無今日所謂的空防,故高山是最佳的天然保障,迦南地的先住民中,也只有非利士人住在西部的海岸平原,餘者都擇山地而居,既安全又涼爽,而城邑自然而然的就集中在山上了。

猶大地擁有良好的國防,東部有約但河與死海之裂溝與外地隔絕,西側則有死海作為保障,所以在歷史上未曾有外族人自東部攻入。天然屏障是非常重要的,如:聖經中的約伯記,裡頭提到約伯住在「烏斯」<Uz>「烏斯」本是閃之孫亞蘭長子所傳之族名,其位置約在今敘利亞南部,離猶大不遠。當時的約伯雖家財萬貫,牛、羊、駱駝成群,卻因在環境上毫無屏障之下,示巴人和迦勒底人可輕易的侵入,將他的財產洗劫一空了(參:約伯記第一章)。流便、迦得和瑪拿西二支派半,沒跟大部份的百姓過約但河去分地,逕自要求留在約但河東,也就是亞摩利王西宏,以及巴珊王噩的轄區內(民三十二33),這是不智的作法,因在這塊大平原上,根本談不上任何天然國防,唯有靠堅強的軍力纔能自保。話說猶大山地,它就不同了,其北部有以法蓮高山為屏,東南方又有阿拉伯沙漠的阻隔,其南又是曠野,西則越施波拉山地瀕臨地中海岸平原,這麼好的一個國防地理所構成的天然要塞,是本區不為外族入侵的主要原因,自然也就成了人口和物質的集散區了。

由於本區所形成的城市多且有名,如:耶路撒冷<是世界有名的國都和聖城>,附近尚有伯大尼、伯利恆、基列耶琳、亞杜蘭、耶末、拉瑪、以馬忤斯……等城。在西部有以實陶和鎖拉,而南部則有大衛登基為王七年零六個月的希伯崙了(撒下五5),所以南朝雖然僅擁有二支派<猶大和西緬>,版圖範圍大不如北朝以色列,但由於地理、地形的優越,所以足以和北朝及四周的外族抗衡,甚至國祚比北朝更長久。

(c)     世界的宗教中心

以一般的常理來判斷,拯救世人的彌賽亞,和這卑微之地發生地緣關係的可能性,應該不是很高纔對,更不可能成為世界性宗教的中心,然而事情確實是這樣成就了。

耶穌住的拿撒勒,與這兒的距離頗遠,以當時的情況來說,根本不可能來此,但早在施洗約翰的母親以利沙伯懷孕時,馬利亞因蒙應許,從聖靈懷了孕,即刻南來探望以利沙伯,從拿撒勒到猶大山地<即從下加利利走到猶大山地>,大約要走200公里之遠(參:路一39),可見馬利亞對聖靈懷孕的應許,從內心發出何等的喜悅,不因處女懷孕而恐懼,或稍有羞愧之感。後來耶穌不但降生於這兒的伯利恆,並且工作於此,傳道於此,再加上聖殿自古也建於此,聖靈也降於此,教會亦於此形成,這一切宗教上的大事不斷發生在這兒,使得本區的重要性,遠超過本國,而成為國際性的宗教聖地了。

猶大原意即是「讚美」,若綜觀上述的特色,這兒真的是一塊讚美之地。從雅各在臨終前對他孩子們的祝福中,可以發現到;良善的子孫所分得的土地則是美好的地區,而品德不好的子孫,所分的土地就是不好土地了。

從整體上來看,猶大山地算是一塊不錯的土地,反倒老大流便支派所得之地,就大不如前者了。如此奇妙的賞賜和安排,絕不會是一種巧合,必有神的作為在其中。故此,我們應該誠心去接受和相信長輩的祝福,更要口出祝福的言語(參:彼前三810)

 e.      南地<Negev

此處所謂的「南地」,不是單指方位的南部,這個「南地」乃是專有的地理名稱<英譯──Negev>,其位置在猶大山地以南,即別示巴以南直到曠野,若要再正確的描述它的範圍,即死海西南,猶大山地之南,下抵埃及小河為止。此地段可以說是猶大山地的延伸,從北方的山系延伸到此,漸漸地在廣大的原野上消失,所以地勢由北向南,漸往下降,不再有高山,而地勢且轉為平坦。

南地是聖地的南境,故百科全書中以「南境」稱此地區是非常恰當的。由於南地位置夾於阿拉伯沙漠、西乃曠野以及地中海之間,全區非常乾旱,土地呈現曠野或半沙漠狀態,卻因此而成為迦南地南邊的天然保障。

亞瑪力人是本區最活躍的民族,由於民族性極其強悍,且視本區為該族人的故鄉,故長久佔據這裡,甚至容不得他人通過,客旅或商隊每次路經此區,難免要遭到侵擾或欺悔的。從埃及出來的選民,就曾和他們戰於利非訂,並且世代為仇(參:出十七章)。在百姓分地時,就把這地歸給西緬支派居住(參:書十九19)。不過在這一片廣大的曠野和沙漠中,人煙稀少,名城也不多,一般人較熟悉的大概只有洗革拉、希斯倫和加低斯。

以色列人的祖亞伯拉罕和以撒,都曾來「南地」住過,當亞伯拉罕蒙耶和華神呼召時,立刻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就從哈蘭起行,一邊走一邊築壇獻祭,繞行兩河流域的上源進入迦南地,經示劍、伯特利,漸漸往南地來(創十二9,十三13),這一趟路奔波下來,實在難以想像,是多麼遙遠又艱辛!尤其在一個完全憑藉原始交通工具──步行的時代,就因神的吩咐,走了那麼遠的路途,徹底和本地、本族、父家斷絕,稱他為「信心之父」,一點都不為過(參:羅四章)。爾後,亞伯拉罕住在南地的別是巴時,其妻撒拉去世,他就向赫人購地,葬撒拉於猶大山地的希伯崙(創二十三1720),三年後纔想起為以撒娶妻,那時的以撒已四十歲了(參:創十七17;二十三1;二十五20),而別是巴即以撒和利百加結婚的地點(創二十一33;二十四62)

提到別是巴這「盟誓的井」,亞伯拉罕和以撒,都曾經和非利士人起過爭端,何以基拉耳王亞比米勒,會來找亞伯拉罕和後來以撒的麻煩呢?簡單一句話,都是為了「水」,這兒要掘井汲水並不是容易。那麼為甚麼亞比米勒又要與他們立盟誓呢?也是為了「水」,因為在這荒蕪人煙的地方,竟能每掘必有水,這簡直是大神蹟,讓他們明顯看出神與亞伯拉罕、以撒同在,所以甘心彼此立約,免得有神同在的亞伯拉罕反過來侵犯他們,當地就起名為──別是巴<Beer sheba>,另一段意思是「盟誓的井」(創二十一2234;二十六章)

水是生命之本,無水就不能生存,而世人之靈命所飲的「生命的水」──聖靈,不也是大神蹟、大恩典嗎(參:約四章)?總歸,發生在別是巴的事蹟,不勝枚舉。

最後要提的是,猶太人被擄70年,被釋歸回聖地,在感觸良多的情形下,作詩如此讚美耶和華說:『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我們就歡喜,耶和華阿!求你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詩一二六34),哈利路亞!我們的神是行大事的神,祂能使無水的地方出水,使無子的婦人生子,使被擄的子民返國,更使亡國幾千年的以色列復國,大哉!權能的主,祂的名是應當稱頌的。

4.        約但河谷<Valley  of  Jordan

所謂約但河谷,當然是指約但河所形成的河谷,由於它是由北往南流,不但沿途將古代的米倫湖<現已乾枯消失>、加利利海及鹽海串連起來,也因河水的切割,使河谷形成了一個特殊的地形:

 a.      約但河<Jordan River

論約但河的長度,本來是不堪與世界上的其他大河相比。其水利功能,也不及世界其他大河來得重要,但其知名度,卻有凌駕全球其他大河之勢,這除了地理環境的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和宗教有密切的關係。因約但河流域,是普及於世界各地之猶太教、伊斯蘭教及基督教文化的發源地,隨著這些宗教文化的普及,「約但河」一名,也就為世界各地所認識,難怪其知名度也就高了。

話說回來,約但河雖然不算很長<全長大約360公里>,但從地理上看得出來,它的谷地非常的深壑,猶如在地球表面,深深的劃下一刀似的,使它成了世界上唯一低於海平面的河谷,也等於是世界之溝,同時對西亞<中東>一帶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亦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約但」,原來就有──落下者<Descender>,或──水地<The  water  place>的意義,其發源地是黑門山之北,近3000公尺高的利巴嫩對山間之戶勒湖<Lake  of  Huleh,參:聖經人名地名彙編 p.310>,集雪水、雨水和泉水成河,然後由北向南直衝而下,在短短不到50公里之內,水位就降到和海平面等齊的地方而注入米倫湖<Lake  Merom>,過了米倫湖直至流入加利利海時,已在海平面下約210公尺,再流出加利利海之後,河勢仍然下降,直到鹽海時,其湖面已降到海平面下約400公尺了,即如其河名「降下」之意。此溝就這樣地從黑門山開始,串了米倫湖、加利利海、鹽海<亞拉巴海>三個湖,從地形上來看,幾乎和非洲之東北角。

約但河實際流經的直線距離,約在200公里左右,然而從發源地到終點,居然一口氣下降了3400多公尺,一方面落差大,加上水的流速急,故河道則嚴重彎曲,河道蜿蜒若蛇,以致河道長達360公里。可惜的是河道彎曲,水流快,又有300公里以上低於海平面,因此,在古代既無水上交通之利,也談不上灌溉之用,缺乏水利的功能。悶熱和低濕的沿岸,人煙稀少,成了毒蛇、野獸和蟲類的溫床,不過倒也成了迦南全地的天然要隘、自然屏障及界限。

 b.      米倫湖<Lake  Merom

米倫湖位於約但河上游,為約但河自黑門山源流而下50公里處,所注入的第一個湖,這湖的湖面約海拔80公尺之高,其南北約5.6公里,而東西則1公里<僅供參考,不很確定>。米倫湖又稱為「米倫水」,因為米倫湖的湖水,已往原本就很淺,再加上長期沙土的淤積,於是湖水的深度漸漸減少,現在除了約但河的河道有河水流經之外,米倫湖已經被泥土所填滿,成了一個乾湖。

以色列史中,有關米倫湖的記載只有一處,即在舊約的約書亞時代(書十一57)。到了新約時代,此湖就不再被題及了。話說摩西的接棒者約書亞,他的確是一個軍事家,從他征服迦南地的軍事行動,就可看出他確實被智慧的靈充滿,不只百姓肯聽從他,使他的統御的工作順利地從摩西的手中轉移過來,而且,他的作戰計畫還是經過相當的籌算;自什亭進入耶利哥之後,面對的是廣闊的應許之地和強悍的迦南各族,約書亞並非魯莽的勇往直前,他先改下艾城,接收基遍,把迦南地從腹中橫切,分成南北兩半,然後先南後北的蠶食鯨吞。南方大戰則於基遍一帶,順利的打敗南方異族,回到吉甲之後,北方『這諸王會合,來到米倫水邊,一同安營,要與以色列人爭戰……,於是約書亞率領一切兵丁,在米倫水邊突然向前,攻打他們』(書十一57),於是將他們盡行殺滅。爾後,就不再有關於米倫湖的記載的出現了。

 c.      加利利海<Sea Galilee

約但河所注入的第二個「湖」,就是加利利海,位於巴勒斯坦的東北部,北距米倫湖還不到15公里。由於其四周地勢的變化多,加上是迦南地最大的淡水湖,不但風景極為優美,魚產量也不少,湖中出產聞名於世的彼得魚。因此,是該地區最大且最重要的淡水湖。

加利利海亦稱太巴列湖<大不列顛百科全書p.260>,其餘尚有四個名稱,共計有六個名稱,從其稱呼中,可以探知它的意義及其名的由來:

(a)     加利利海 ──

加利利在希伯來文有周圍<Circle>,或環行<Circuit>的意思(太四18)

聖經最早出現加利利這個名稱,是在以色列王比加年間,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帶兵入侵北朝,奪取了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及其附近的一大片土地時(王下十五2931),當時的加利利海就有此名稱了。

(b)     基尼烈湖 ──

基尼烈<Chinnereth>,原意是豎琴<Harp>,因其湖狀如大衛所使用之琴的倒掛狀。

這湖名在聖經中約出現7次,都是記載在舊約(民三十四11;申三17;書十一2,十二3,十三27,十九35;王上十五20),但在新約則未曾使用過這稱呼。

(c)     革尼撒勒湖 ──

革尼撒勒<Gennesaret>,即「王子之花園」的意思<Garden  of  the  prince>,可能是因其西邊有一風景美麗的革尼撒勒平原,而稱之。

這個名稱的出現和基尼烈正好相反,它在舊約完全沒出現過,卻在新約出現三次,不過這三次是記載與主耶穌有關的兩件事蹟:(1).是主耶穌來此,藉下網的神蹟,揀選了彼得、雅各和約翰(路五111)(2).是主耶穌抵此,凡摸祂衣裳繸子的,都得痊癒(太十四34;可六 5356)

(d)     提比哩亞海 ──

這個名在聖經中出現三次,且都在新約中(約六123,二十一1),也是指加利利海而言,是阿拉伯人最喜歡用的稱呼。

提比哩亞<Tiberias>的意思是──來自河神 From  the tiberas  river  God>,此稱呼原是在加利利海濱的一個城邑的名,為分封之王希律所建,建城之初,為了討好當時在位的羅馬皇帝提比留該撒大帝,在城蓋好之後,以其名命之<參:聖經人名地名彙編P.332>,爾後,甚至因此城在加利利海邊,就稱加利利海為提比哩亞海。

約但河的河道到這裡,已低於海平面約210公尺了,河水極為清澈,在此深窪之地,形成了加利利海,由周圍地區氣候良好,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水量特別充足,自古就是迦南各族爭奪以及外族的移居之地。新約時代,更是主耶穌足蹟所常到之地,祂巡迴宣道的時候,就常常往來於加利利海兩岸,以及四周的許多城邑或鄉村,和此湖的關係至為密切。主耶穌長大的拿撒勒,距加利利海約20公里而已,屬下加利利區,當時的本區聚集了各式人種,其中猶太人佔了大多數,主耶穌那些溫和門徒和狂熱的奮銳黨人,多出於此區<參:應許之地小百科P.6>,難怪這兒成了主耶穌的工作一大重點,祂走遍加利利一帶,在各會堂裡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太四23),並且常常<提>到此湖沿岸的伯賽大<Bethsaida>、哥拉汛<Cho--razin>、迦百農<Capernaum>、馬加丹<Magadan>、提比哩亞<Tiberias>,且到稍遠的低加波利<Decapolis>,大行神蹟:

(i)       在伯賽大 ──

四福音所記載的「伯賽大」,其實是有兩個地方,一個是在約但河東曠野加利利的東北岸,另一個是在下加利利,也在加利利沿岸(約一44)。這兩個地方都是主耶穌去過之處:

『他們來到伯賽大,有人帶一個瞎子來,求耶穌摸他,耶穌拉著瞎子的手,領他到村外,就吐唾沫在他眼睛上,按手在他身上……,他定睛一看,就復了原,樣樣都看得清楚了』(可八2225)。此伯賽大是屬於前者,即約但河東的伯賽大,也就是主耶穌以5個餅兩條魚分給5000個人吃的地方(可六3244;路九10 約六121)。「伯賽大」在希伯來文的意思是「漁家」,分封之王腓力在此建城,並以奧古斯都之女猶麗亞的名命之,全名為「伯賽大猶麗亞」。主耶穌曾多次在此行神蹟,但此城的人心硬,不肯相信接納祂,所以主耶穌纔警告他們:『……伯賽大啊!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痲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當審判的日子,推羅、西頓所受的,比你們所受的還容呢!』(路十1314)

至於另一個伯賽大,在加利利海的西南岸,是使徒腓力、彼得、安得烈三人的家鄉,主耶穌就是來此揀選「真以色列人」──拿但業的地方(參:約一4448)。彼得的岳母蒙主醫治熱病,就是在這城(可一2931)

(ii)     在哥拉汛 ──

在加利利海的北方約兩公里處,和伯賽大猶麗亞一樣,都是同時為主耶穌所責備的城(路十1314)。足見這地方的人,他們的罪亞亦是何其大,其心又何其堅硬。

主耶穌曾否來此,聖經沒有明確的交代,不過對當地人的罪惡生活,至少祂知之甚詳。

(iii)    在迦百農 ──

伯賽大、哥拉汛和迦百農三個城的罪惡,都是一齊被主提及的,主耶穌說:『迦百農阿!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推下陰間』(參:太十一2324;路十15)

迦百農是在加利利的西北岸,主耶穌在這兒行過不少的神蹟,如:醫治百夫長的僕人(太八513);赦罪並醫治四個人抬來的癱子(可二112),又如:在會堂裡趕出附在人身之污鬼(路四3137)

但是枉費主耶穌連連在迦百農行了這麼多的神蹟奇事,竟然還建立不了民眾對祂的信心,難怪祂會感歎並責備他們的罪惡和心硬。

(iv)   在提比哩亞 ──

這個稱呼是約翰對加利利海最喜歡的名稱,聖經中三次的出現,都在約翰福音裡頭(約六123;二十一1),原因何在,很值得探討。

有關這三次的記載;第一次是到主耶穌變餅給5000人吃之前,就是渡過提比哩亞海,然後到山上去的(約六1)。第二次記載;主耶穌變餅之後,『……有幾隻小船從提比哩亞來,靠近主祝謝後分餅給人喫的地方』(約六23)。不過叫人印象最深的,應該是第三次;耶穌在提比哩亞海邊,又向門徒顯現,再次要他們把網撒在船的右邊,那網滿了大魚,共153條,魚多網沒破,並且三問西門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麼?』,要他回頭,去牧養祂的羊(參:約二十一章)。一個人在蒙主大愛之後,究竟是仍眷戀著「船和網」,或是肯拋下這一切,愛主更深呢?提比哩亞海邊的三問,很值得我們去深思。

除了以上發生在加利利海四周城鄉的事蹟外,尚有三則發生在加利利海海上的事蹟:

1.        在革尼撒勒湖<加利利海>邊教訓人,並且藉網魚的神蹟,揀選西門彼得、雅各和約翰三人(路五111)

2.        在船上斥責加利利海,風和浪就平靜了(太八2327)

3.        另一偉大的神蹟是耶穌履海,這海就是加利利海(太十四2233;可六4552;約六1621)

加利利海的北邊山高海面低,每當太陽一曬,海面上的氣溫就起變化。因此,海上就有大風大浪,難怪主耶穌在船上睡的時候,海面本是平靜的,會忽然起了大風暴。彼得也曾在水面上走,因見風浪甚大,就害怕,便喊著說:『主啊,救我!』(太十四30)。世間猶如大海,每每有難料之意外,俗云:「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個人每逢困頓之際,除了如彼得呼求主搭救之外,也別無他法了。

加利利海的湖水,主要來自約但河,同時湖泊對約但河,也起了調節和澄清的作用,湖中淡水魚種類多,近代以出產「彼得魚」聞名,以色列國復國以來,北面與東面的環湖平原已引水灌溉,改進耕作技術,農業得到發展,湖上有定期汽輪來往於湖濱城鎮之間<參: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d.      死海<Dead Sea

死海是約但河所注入的第三個「湖」,也是約但河的終點站,整個湖已深陷地底400公尺,是地球上位置最低的海了。這個海的確配稱為海,其南北的長度有60公里,東西則較窄,最寬處約15公里,是迦南地最大的內陸海<湖>。

地理上除了稱此海為「死海」之外,至少尚有四個不同的稱呼,即:鹽海<Salt  Sea>、東海<East  Sea>、亞拉巴海<Arabia  Sea>和羅得海<Lot  Sea>,總括這五個名稱,都各自具有其名稱的由來及意義:

(a)     死海 ──

聖經裡並沒有「死海」的稱呼,在西元一百多年後,纔開始希臘文稱呼此海<參聖經地理,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編印p.39>。它是約但河的河水經加利利海後,再往南約80公里 ,往下注入而形成的海。顧名思義,之所以會稱它為「死海」,是因河水有入而不能出,如傳道人所云:『江河<約但河>往海裡<死海>流,海卻不滿……』(傳一7)。於是形成一大片的死水,往日因未曾在水中發現魚類或生物,整個湖沒有生命存在的跡象,索性就稱之為死海。

(b)     鹽海 ──

鹽海(參:創十四3;申三17;書三16),因為陷入地底下約400公尺,再加上炎熱的氣溫,使約但河注入的水份大量的蒸發,加上沒有與其他的湖沼相通,故含鹽質甚濃。死海的鹽份濃度極高,水中的含鹽度高達百分之26100公斤的海水可晒出26公斤的鹽>,與一般海洋的百分之34相比,高出太多了,因此浮力很大,以致旅客仰臥其水中時,竟不下沈,死海反成不死之海,因此稱之為「鹽海」,一點都不為過。

(c)     東海  ──

這海位於以色列國的政治、宗教中心,也是人口匯集的耶路撒冷之東邊,相距十多公里而已,可從欖橄山遙望之,故稱之為東海(珥二20)

(d)     亞拉巴海 ──

「亞拉巴」,希伯來文之意是「乾燥、不毛之地」,它是四周非常的乾燥,水分蒸發奇快,自古以來就是人煙稀少的野地,甚難到達之處,右側即是亞拉巴<阿拉伯>曠野。

(e)     羅得海 ──

現在的阿拉伯人稱之為羅得海,因為羅得曾住在死海海邊之所多瑪城的關係(創十九1)

自古以來,死海一直被認為毫無用處之海,不過近來的死海猶如鹹魚翻身,因人們已經發現,至少這個海有四個特色:

(a)     海深卻無水族生物,是一般湖、海所沒有的現象,近來則發現了少許之生物。

(b)     油質多,四周是石油的礦區,西訂谷(創十四9)就有許多石漆坑<石漆即是瀝青>,這兒所產的石漆,為北非,尤其是埃及人所需求。

(c)     水中有許多礦產,以前似是一無用處之海,豈知卻是神為選民所預備之水礦,除了鹽的產量多外,尚可製造品質良好的化妝品及肥皂水中的稀有礦藏,也極為豐富,是世界各國所注目的焦點,實在是以色列之寶庫。

(d)     其實它也是以色列國之天然保障,仇敵不易自東邊入侵。

若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死海和周圍一帶,既然是個所謂:「荒蕪人煙」的地方,照理是死寂一片纔對,其實不然,歷史上這兒可熱鬧得很:

(a)     最早為耶和華從天降火毀滅的二城,所多瑪和蛾摩拉<Sodom Gomorrah>,就在死海南端淺水之處淹沒。這二城罪大惡極,神和祂的使者親自下來查看,簡直不相信祂所造的人,竟墮落到這種程度,二城之中,連十個義人都找不出,就可知其惡之嚴重:

(i)       惡待外客 ──

要對二天使任其所為,簡直是一大荒唐的惡事(創十九5)

(ii)     淫亂成性 ──

羅得要以女兒任憑他們的心願而行,更是可恥之城(創十九8)

(iii)    暴力行兇 ──

向前擁擠羅得要攻破房門,充滿暴力,毫無人性(創十九9)

因此神『又判定所多瑪和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鑑戒』(彼二6),只是現今又有多少人,肯以此為戒,敬虔度日呢?

(b)     雖然死海是個四周空曠、人煙稀少之地,然而卻曾是聞名的古戰場,歷史上的四個大戰役,發生於其西南之狹徑中<參百科全書p.909>:

(i)       四王和五王之戰(參:創十四章),暗拉非等四王聯軍,就是由巴比倫出師,經彼得拉之大道,立刻北進,經亞瑪力人與亞摩利人之地,轉而下至死海西岸中點的隱基底,再居高臨下進攻所多瑪及其他五王的聯軍,這趟路途雖艱困,卻是五王始料不及,可說戰術運用成功,四王得勝,五王被敗。

(ii)     南朝約沙法王時代,也有一戰役(參:代下二十章),摩押人和亞捫人又有米烏尼人、西珥山人,一同來攻擊約沙法,也是繞行死海之南端,北上隱基底之處,入侵猶大國『約法沙……就設立了歌唱的人,頌讚耶和華,使他們穿上聖潔的禮服,走在軍前讚美耶和華』(代下二十21),於是神使仇敵全軍潰亂,自相殘殺,沒有一個逃脫的,這次猶大國蒙神拯救,打敗外族的聯軍。

(iii)    亞哈之子約蘭當王時,摩押人背叛,約蘭王就聯合猶大王約沙法並以東王出兵討伐(參:王下三章),先是以利沙指示他們掘溝疏水並解渴,然後經死海之南端而追殺摩押人,但也因以色列人遭遇耶和華的大怒<原因不詳>,未竟全功而退。

(iv)   羅馬人在毀滅聖城後<A.D.70>,忠勇的猶太人堅守馬賽大<Masada>而拒不投降,由於其壘立於海平面200公尺,高出死海水面600多公尺,敵軍易守難攻,羅馬兵在末次傾全力圍攻時,猶太全軍全部戰歿,餘者亦自殺,以免落於羅馬人手中,其狀甚為悲壯,可見這塊被視為死寂無用之荒地,曾是人類相殘之所在。

從以上四大戰役之慘烈的情形來,這地方還是兵家作戰時的必經之地。

(c)     至於這兒的歷史古蹟還有一處值得一提的,就是死海東岸的瑪開路<Machaerus>堅壘,這地方是希律禁錮施洗約翰之所在,約翰是新約初期最早的傳道人,也是主耶穌的開路先鋒,卻因為指責希律之惡,而遭受監禁,最後就是在此監獄中,被斬首殉身(參:可六1429)

(d)     近代則以「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的出土,最為轟動和珍貴,西元1947年,在死海邊的山洞發現了幾罐的皮卷,其中有以賽亞書的手抄本,因此也引起了大量的考古工作。

米倫湖、加利利海、死海是巴勒斯坦的三個湖渤,它們除了靠著約但河串連起來之外,在歷史上更是締造了不少的重要史蹟。

5.        東方高地

接下來要介紹的地區,是約但河東的東部高地。

約但河東本來不在應許之地的範圍之內,記得在介紹猶大山地單元時,就曾提及其原因:之所以耶和華無意給選民這片土地,可以和其缺乏天然國防條件大有關係,而流便、迦得和瑪拿西半支流,在曠野漂盪了40年後,一下子看到河東這片美好的大草原,在毫無國防觀念的情形下,便向摩西求取這地,後經耶和華神的應允,於是兩支派半的百姓,在攻取迦南全境之後,就留在約但河東的高原(參:民三十二章),以致使得以色列國,額外的取得了這片高原,而聖地的範圍也增加了不少,因此河東高原也成了聖地之一部份。

約但河東的地勢,一則是高山,而且緊臨深邃的約但河谷,南北是從黑門山到死海,東西則是從約但河東岸到沙漠地帶,拉出了一片200餘公里長,約40200公里寬的高地平原,此高原的海拔約為1000餘公尺,氣候清涼,與迦南地的西和南兩地的地理環境,大大的不相同,其形狀就像一堵牆,是聖地奇絕的佳景之一。

一般人心目中的中東地帶,多是炎熱、乾旱、缺水的大漠,那會想到河東高原一帶,冬季常見飄雪數日,還有雪凝結不化舖滿地面的現象,所以阿拉伯人稱此地為「冷氣之家」,冬季寒冷,夏季雲霧雨露瀰漫,極為涼爽,只有在深谷地區,因不得風吹而很炎熱。

河東高原的地勢,因高過約但河西,從北往南,正好有耶末河、雅博河、亞嫩三條橫流的河水,且均由東向西,注入約但河,同時把河東高原,也切割成三個明顯的小區域,從北自南即:

 a.      巴珊高原<Bashan

本區是在約但河上游與東部沙漠之間,從聖地北界的黑門山起,一直到耶末河,南北距離約100公里。

靠北,是今日著名的「戈蘭」高地,地處約但河上游區,多山且多湖澤,到處是森林與草原,巴珊的橡樹和松樹特多(賽二13,三十三9;亞十一2),尤其古代船隻所用的槳,其木料往往取自這兒的橡木(參:結二十七6),而「巴珊公牛」的兇猛,因詩人形容而揭露出來(詩二十二12),古代這地方有公綿羊、公山羊等畜牧業(結三十九18)

靠南,也就是約但河谷上游的東南區,是浩蘭高原<Hauran>,浩蘭的原意 ──是「空窪」,從黑門山往南遠看這地,的確像個低窪區域,其實地勢還是頗高,它是聖地的另一主要糧倉,土地非常的肥美,在深谷裡有多道的河流,水勢潺潺,甚為豐沛,冬天有雪,夏季雨量多,再加上這地段的氣候良好,土地肥沃,地質適於耕種,所以這一地區有廣大的麥田。因此以出產大麥、小麥而出名。又此地也適宜畜牧業,以出產肥美的牛而稱著(參:申三十二14;詩二十二12)

我們知道,巴珊高原是以色列國和亞蘭<敘利亞>在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大馬色城<大馬士革>就在高原的東北角,二千多年來,一直是亞蘭人的京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首都之一。到了羅馬時期,本區歸分封之王腓力所轄。以色列國復國後,再從敘利亞手中,強佔此地,目前仍為以色列國所管轄。

 b.      基列高原<Gilead

從巴珊高原南,越過耶末河,立刻進入基列高原,其範圍包括整個雅博河流域,南抵摩押和希實本之地界。雅博河曾因雅各和神的使者在此摔跤,於是「一夜」成名(參:創三十二章),此河把基列高原切割為兩部份,北半部為瑪拿西半支派所有,而南半部則歸迦得支派所有。

基列高原均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地,自古以來,和北部的巴珊高原一樣,以橡樹和畜牧業聞名,詩中之詩的雅歌,新郎稱讚新婦:『我的佳偶,你甚美麗,你甚美麗,你的眼在帕子內好像鴿子眼。你的頭髮如同山羊群,臥在基列山旁』(歌四1),由此足見基列畜牧業的發達,使得詩人以他日常所見的山羊群,作為對新婦美髮之稱讚,文詞既實際又典雅。還有,這兒另有一特產,為其他地方所無,就是珍貴的「乳香」,「乳香」是以色列人生活和宗教上,不可或缺之藥品,東方的博士朝見嬰孩耶穌時,他們所攜帶的禮物,乳香即是其中之一樣(太二11),在研究聖經時,往往沒注意到,乳香的產地在何處,基列高原就是乳香的重要產地(參耶八22,四十六11)

土地平坦,水質良好,物產豐富的基列高原,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四周民族的唾涎之地,尤其在四周所環繞的,不外是沙漠、曠野、溪谷的情況之下,各游牧民族無不極力爭奪,但此區卻因缺乏天然的國防屏障,因而自古以來,東方游牧民族或大國,都可輕而易舉的入侵,住東方的亞捫族,多次來此叩關(參:士十17),以致此區不能長居久安。也許是這個原因,可以瞭解到何以約但河東這麼一塊佳美之地,疼愛選民的耶和華真神,卻不將之賜給以色列民的緣由。可惜的是,選民常常無法,也不願體會神的用心,總是順著自我的慾望,一味的向主妄求,經常是求不到的,但有時縱然求到了,其後果又如何呢?不外是信心墮落了,尤甚者,反成了基督的仇敵(參:雅四34;詩一○六15),憑己意而求,究竟何益呢!

 

到了羅馬時期,也就是主耶穌的時代,巴珊與基列高地合稱為「低加波利」,它是第一世紀一個由十座希臘所組成之有名的城邦,這十個城市可確定的八個是:

(1).希波<Hippos

(2).加大拉<Gadara

(3).拿法拉<Raphana

(4).彼拉<Pella

(5).提翁<Di-on

(6).格拉撒<Gerasa

(7).非拉鐵非<Philadelphia

(8).西多波利<Scythopolis

以及兩個不確定的城,可能是:

(9).大馬士革<Damascus  

(10).亞比拉<Abila

這「十個城」,西多波利是唯一在河西的城市。主耶穌所醫治那被「群」鬼所附的人,吩咐他回家去 ,見證耶穌為他所行的是何等大的事,那人就走了,在低加波利傳揚耶穌為他作了何等大的事(可五121)

 c.      摩押高原<Moab

死海之東的高原,是古代摩押族的大本營,地理上也就稱之為摩押高原,這高原的範圍;北接於基列高原南的希實本,東到亞嫩河上游北岸的大沙漠,南則止於亞嫩河的南岸地區,和以東為鄰,面積並不是很大,東西約61公里,南北則約90公里,全區的地形不外是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地及曠野,樹林和草原已不如基列高原的多了。

摩押人是羅得的後裔(參:創十九2338),羅得在神眼中,尚能算是一個義人,不但擁有亞伯拉罕家族那股接待客人的熱忱,且因所、蛾二城之人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天天傷痛(參:創十九;彼後二8),然而可悲的是,因為下一代的被惡感染犯下之錯,以致其後裔摩押人,從此被逐出選民行列之外,而且雖過十代,也不得入神的會(參:申二十三3;尼十三1),永遠成了被咒詛的民族,義人的後代,反成了受咒詛之民,實在是一個熱心的信徒,值得省思、探討並引以為明鑑。

摩押地常被稱為迦南地的門檻,不僅是經此可東入迦南,它又如門檻般的高於對岸的迦南地。以色列民四十年的曠野流盪,摩押是最後一站,選民就是從其北側過約但河進入應許之地,耶和華早在西元前2000年,就向亞伯拉罕所作的應許,經過了600年之後,終於實現了祂的諾言 ,這個應許是偉大的,而神的信實也是可靠的。

不過預表律法的摩西,並没有進入迦南地,耶和華讓摩西從摩押高原,登上毘斯迦山頂的尼波山,此山是摩押地的北界,西側隔著約但河與耶利哥和聖城耶路撒冷遙遙相望,耶和華神將基列全地直到但、拿弗他利全地、以法蓮、瑪拿西的全地直到西海<地中海>、南地和棕樹城 ── 耶利哥的平原、直到瑣珥,都指給他看,之後,一代神人領袖的摩西,就在山上與世長辭,經過40年的曠野旅途,期盼進入的流奶與蜜之地,雖已擺在眼前,卻因一時的大意,在憤怒中失言,而被拒於美地之前(參:民二十1013),雖然這其中有耶和華的旨意和教訓,但每當讀及此段歷史,無不叫人為摩西的被拒入美地一事,而噓唏不已!

到了士師時代,以色列與摩押有多次的交兵(參:士三章)。然而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摩押人十代都不得入神會」的訓示纔在耳中繞過之際,摩押就出了一位孝媳路得<Ruth>,打破了這個訓令<參:路得記>。如中國俗語所說的:「孝子感動天」,耶和華並沒有真正斷絕這被咒詛之民,而且因為路得的孝行,竟成了選民中榮耀的族系,屬肉和屬靈的君王,都從她而出。因此,若從中東歷史的淵源來看,摩押不但是路得的娘家,摩押人<羅得長女所生的後裔>和亞捫人<羅得次女所生的後裔>(創十九38),米甸人<亞伯拉罕的繼弦基土拉之子的後裔>(創二十六16),以東人<以掃之後裔>(創二十五30;三十二3),這些民族,現在都在約旦的國境之內,而今竟然都成了以色列國的敵人,發生彼此相殘之悲劇,真是相煎太「極」了!

從以上的介紹,我們對整個聖地之地理環境,應該有一個概略性的認識,同時也可以想像得到,以一個人口不多,也談不上有甚麼特殊天然條件的希伯來民族,竟能蒙神的應許,而得到中東一帶最好的土地,本該規規矩矩地遵守祂的聖訓,好好的珍惜這份白白得來的恩典纔對。但事實不然,歷史證明了以色列人的悖逆,以致自招損失,不但國破家亡,而且被逐離家園,在世界各處流蕩,過了兩千多年寄人籬下的悲慘生活,可見硬心背主所付出的代價,實在不小,但總算蒙主的憐憫和允許,西元1948年時,得以復國返鄉,重建家園。所以這對以色列人的歷史,讓我們在信仰上,應該也有所警惕纔對。

四.  山嶽

以色列是個彈丸之地,其南北的長度不過三百餘公里而已,而地面高低差竟相差3500公尺以上<也就是從3000多公尺之高的利巴嫩山,往南一直降到海平面下400公尺的死海>,其間的地形雜夾著高山、高原、丘陵、平原、河谷等各種地形,其變化之大,可想而知。不但如此,山地佔整個迦南地方比率很高,因此,要認識迦南地,就得明白其山嶽的分佈。

迦南地的高山多,因此作詩的人纔這樣說:『……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耶和華也照樣圍繞祂的百姓,從今直到永遠』(詩一二五12),詩人在詩歌中把多山的景況描繪了出來。在聖經中常提及的名山共有12座,茲將這12座山,自北到南,由西向東,作概略的說明:

1.        利巴嫩山脈<Mts. Lebanon

 a.      位置──

利巴嫩山位居聖地北端,橫亙在腓尼基平原之東,是與以色列地北部之敘利亞海岸平行的一道山脈,其實它是對山,因為它不是單獨的一支山脈,而是另外有一山系,相對且平行於東側,故此,它也被稱之為「利巴嫩對山」或「安提利巴嫩山」<AntiLebamon>。

 b.      海拔──

利巴嫩山可說是聖地最高的山,它是一座完整的山脈,其最高處高達海拔3000公尺,座落在迦南地的正北方,迦南地的地勢就從這裡開始往南漸降。

 c.      原意──

「利巴嫩」希伯來文的意思是「使白」之意,或許是因利巴嫩山脈頂終年積雪,也可能因其頂部是灰石有淡白色的關係,所以如此稱之。

 d.      相關歷史──

此山的地理位置不但偏北,山勢又高聳,當然氣溫就低了,山上以盛產香柏木而舉世聞名。不過由於利巴嫩山與外利巴嫩山,大部分都在腓尼基的境內,只有其南端纔伸入聖地的北部,所以山權不完全歸屬以色列國所有。是故,大衛和所羅門為了建築聖殿和王宮,他們所需的木料,就得由腓尼基推羅王那邊取得(撒下七129;王上五112)

2.        黑門山<MtHermon

 a.      位置──

外利巴嫩山的走勢是由西向東,其尾巴則自北偏向南延伸,南端所突出的高峰就是黑門山。

黑門山遠看是一座山,但接近時,就可發現它實際上有三個山峰,遠從猶大之地,就可以望見峰頂上終年積雪。

 b.      海拔──

此山是以色列境內的最高峰,其海拔約接近30002800>公尺,是聖地的天然北界(書十二1)

 c.      原意──

「黑門」是譯音,其實它不黑反而是白,此名原有「高峰」的意思。

黑門山由於山高,四方遠處都可望見,因此雖然附近的民族不同,稱呼卻都很類似。黑門山有稱「西雲山」(申四48),西頓人稱之為「西連山」,亞摩利人稱之為「示尼珥山」(申三9),阿拉伯人在進附近地區時,也隱約可見其白頂,故甘脆稱之為「白髮山」。

 d.      經濟地位──

山高,水質好,土地自然肥沃,緩緩而下的山坡,不但樹林茂盛,還是榖類、果類的盛產地,所以附近的加利利區,人口密集區。

 e.      相關經文──

詩人對耶和華歌誦日:『天屬你,地也屬你,世界和其中所充滿的,都為你所建立,南北為你所創造,他泊和黑門都因你的名歡呼』(詩八十九1112)。大衛也作詩說:『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又好比黑門的甘露,降在錫安山,因為在那裡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就是永遠的生命』(詩一三三篇)。神所賜生命之福,藉約但河,由北至南,如黑門的甘露、流水,源源不斷,普及迦南全地。

3.        迦密山<MtCarmel

 a.      位置──

迦密山應是屬基利波山脈,它是在此山脈朝西北走向的末端,是一支往地中海延伸的海岸山脈,山勢的走向和其他山脈不同,其在迦南地的群山中算是特殊的。由於處在海岸線上的凸塊高崖,西側直接的面對著地中海,所以從地圖上極容易辨識,就是地中海岸線上,向外凸出的地方,它就介於亞柯平原和沙崙平原之間。

 b.      海拔──

此山的海拔,大約只有500公尺而已,山勢並不高,山頂很平坦。由於它筆直的伸入到地中海,使該段的海岸形成一個海彎。

 c.      原意──

迦密山上的樹木茂盛且出產部分果類,就如其名「迦密」──原意是:「多果的fruitful」,以及「耕種的區域The  cultivated  region」。它是個水果和樹木的出產地,也許是如此,當以利亞和假先知在山上求火時,纔有樹木可砍來獻祭(王上十八2223)

 d.      相關歷史──

論迦密山在聖經中的地位,名氣可就大了。北朝到了亞哈當王的時候,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且比先前的列王更甚(王上十六30),以致神使以色列國三年半無雨水。挨過了三年半,亞哈差遣人招聚以色列眾人和假先知,都上了「迦密山」,並且各自築壇,向他們所信的神獻祭,結果就如經上所載的;『耶和華降下火來,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裡的水』(參:王上十八章),不但印證了耶和華是神,挽回百姓的信仰,並且在基順河邊,殺盡了巴力的先知。這場以一勝百,以少勝多的信仰之戰,在歷史上留下了相當大的震憾(參:瑪四56;雅五1318),其事情發生的地點,就是在這座不高的山上。迦密山成了「靈戰之山」,也是「信心之山」、「凱旋之山」,迦密山經此戰役之後,也確立了它在歷史上的知名度。

近代以色列國復國之後,就在其西北山麓,新建海港,即海法港,是以色列國西海岸重要的工商港,也是重要軍事港。

4.        他泊山<MtTabor

 a.      位置──

他泊山在下加利利山地,耶斯列平原之東北邊,加利利海就在其東北側不遠處。

 b.      海拔──

他泊山因接近中央山地,所以地勢比迦密山略高一點,海拔約584公尺。

 c.      原意──

在聖經地名彙編中,論及原意有三:

(a)     是高低不平地帶<Broken region>。

(b)     是山嶺地<Mountain height>。

(c)     是你要潔淨<The wilt purge>。

 d.      相關歷史──

士師時代<B.C.1400B.C.1100>,唯一的女士師底波拉作以色列的士師時,在夏瑣作王的耶賓王,有鐵車900輛,他大大欺壓以色列人20年,以色列人就呼求耶和華。底波拉和巴拉,率領了拿弗他利和西布倫一萬人,就從他泊山下來,大敗耶賓的將軍西西拉,耶賓王也喪命雅億手中(參士四章)

目前一般學者認為,這山可能是變貌山,因為主耶穌從山上下來之後,就到了迦百農(太十七24),而他泊山距加利利海,直線距離不超過20公里,距迦百農,也只有30公里不到,故如此認定,提供參考。

5.        基利波山<MtGilboa

 a.      位置──

基利波 山就是以法蓮山地的東北支脈,更是基順河與約但河支流的分水嶺,隔耶斯列平原與他泊山相對。

從基利波山以南的山,已經進入以法蓮山地和猶大山地了。由於中央山地至加利利海北岸,地勢已低於海平面,至約但河西的以法蓮山區,纔又似乎從低地往上拉拔而成的山地,標高多在1000公尺左右。

 b.      海拔──

因為基利波山是以法蓮山地方支脈,所以尚不及,主要山脈的高度其海拔約在500公尺以下。

 c.      原意──這山可能是無花草、樹林,故原意是石,或赤祼,是座光禿禿的石頭山。

 d.      相關歷史──

這地方是掃羅家族的傷心地。不但掃羅王和其子在此喪命,屍體尚且遭到極大的侮辱 (:撒上三十一),而大勝以色列人的,即是選民宿敵非利士人,以致連耶和華也臉上無光,真可謂是以色列人的國恥。只因掃羅一人的嫉妒、猜忌、驕傲(撒上三十一2~6),而引起這場悲劇。故一人的地位愈高,其對國家、社會的影響力也愈大,身為今日教會領袖們,對掃羅悲慘的下場,以及以色列人的遭遇,該有一番的自省啊!

6.        以巴路山(MtEbal

 a.      位置──

以色列人行滿了40年的曠野路之後,百姓一越過約但河,立刻就進入迦南美地了,雖然首先在吉甲作暫時性的安頓,但約書亞即刻率領百姓先後攻下耶利哥和艾城。之後,又沿著西北方向前進時,便可遙遙望見兩座山,這兩山一南一北的蟠據在東西衢道(山谷)兩旁。約書亞就立刻想到,摩西站在摩押平原上,向以色列百姓作告別遺言時,就曾提到這兩座「祝福之山」和「咒詛之山」。其北的就是以巴路山,也就是摩西所稱的咒詛之山,而祝福之山指的是南邊的基利心山(參申二十七章)。

以巴路山的位置正處於加利利海和死海兩海之間,約但河西側,距約但河岸約20多公里,從亞捫或摩押地,一越過約但河,此二山就是這條東西向道路的最佳指標。

 b.      海拔──

以巴路山是一個獨立的山峰,接近以法蓮山的主峰地帶,因此地勢顯得高峻,其主峰高達海拔900公尺,並接近1000公尺了(約930公尺),比基利心山高出60公尺。

 c.      原意──

這山可能是無花草、樹林,故原意是石(stone)或赤祼(bare),是座光禿禿的石頭山。

 d.      相關歷史──

約書亞率百姓攻下艾城之後,繼續前進,行軍抵以巴路山,『那時,約書亞在以巴路山上,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築一座壇,是用沒有動過鐵器的石頭築的,照著耶和華僕人摩西所吩咐以色列人的話,正如摩西律法書上所寫的,眾人在這壇上給耶和華奉獻燔祭和平安祭,約書亞在那裏,當著以色列人面前,將摩西所寫的律法,抄寫在石頭上,以色列眾人,無論是本地人、是寄居的和長老、並審判官,都站在約櫃兩旁,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隨後約書亞照著律法書上一切所寫的,都宣讀了一遍.....』(書八30~35),約書亞在百姓面前,向著以巴路山,宣告摩西所寫的律法。

7.        基利心山(MtGerizim

 a.      位置──

知道以巴路山,基利心山就容易找了,基利心山又稱為祝福之山(申十一29),其位置就在以巴路山之西南方,隔一山谷(谷中有一名城,即示劍),兩山相距不過十來公里,遙遙相對。

 b.      海拔──

基利心山稍低於以巴路山,高出海平面不到900公尺(約870公尺)。式如高原,綿延而西。

 c.      原意──

這座山名原來有三個意義:是:

(a)     荒地(Waste land

(b)     是多岩石的(Rocky

(c)     是割下者(The cutters off

也許是因此山多山岩的緣故,故也是荒地。

 d.      相關歷史──

前則在說明以巴路山時,已經說過了,基利心山被稱為祝福之山;『約書亞在那裏......,在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利未人面前,一半對著基利心山,一半對著以巴路山,為以色列人祝福,正如耶和華僕人摩西先前所吩咐的.....』(參:書八30~35),所以同時約書亞也是在百姓面前,向著以巴路山,宣告摩西所寫的律法。

8.        錫安山(MtZion

 a.      位置──

論到錫安山,可就大有名氣了,它是聖地的名山,以色列大君之城的城址,在聖經中曾出現130多次(參:經文彙編)。它的位置在猶大山地,屬猶大支派的境內,距東方約但河,僅僅10公里還不到,其緯度與死海的北端齊高。它也是在耶路撒冷的西南區,因此,以色列人,尤其是猶太民族,常常以錫安山代表全耶路撒冷城(賽二3)甚至代表全以色列。

 b.      海拔──

耶路撒冷城內計有四個小山峰,即;

(a)     錫安山(MtZion

(b)     摩利亞山(MtMoriah

(c)     比西塞山(MtBezetha

(d)     亞克拉山(MtAcra)。

前二山因聖經的記載,較為人知,後二山因聖經中未曾提及,故鮮為人知。至於錫安山,其本身並不很高,約海拔800公尺而已。

 c.      原意──

錫安山是一個石頭山,它原來的意思是乾石(Dry Stone ),另外又說有;光耀的、愉快的(Sunny),的意思,其他尚有;顯著(Conspicuousness)、乾焦地(Parched place)之意。

這山正如其名,它並非樹木茂盛,花草遍地的地方,但此地居於地勢獨立、良好,易守難攻(撒下五6~8,又是交通要衝之地,所以會被大衛看上,而作為他早期的政治和文教中心(參:撒下五、七章)。

 d.      相關歷史──

大衛的詩交與伶長,調用慕拉便:『.....耶和華阿,認識你名的人要倚靠你,因你沒有離棄尋求你的人,應當歌頌居錫安的耶和華,將衪所行的傳揚在眾民中....』(參:詩九10~11)。可拉後裔的詩歌:『耶和華本為大,在我們神的城中,在衪的聖山上,該受大讚美,錫安山大君王的城,在北面居高華美,為全地所喜悅,神在其宮中自顯為避難所』(詩四八12)。

摩利亞山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是聖城中的另一山頭,位置在耶路撒冷內的東北區;『....神要試驗亞伯拉罕,就呼叫他說:亞伯拉罕,他說:我在這裏,神說:你帶著你的兒子,就是你獨生的子,你所愛的以撒,往摩利亞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獻為燔祭』(參:創二十二章),結果耶和華看出亞伯拉罕的信心,並且為他們預備了一隻公羊代替以撒,這個走了「三天」,並且「背著燔祭的柴」的以撒,就是那代罪羔羊 ── 基督耶穌的預表,衪真的為我們背負十字架,就在以撒被獻的摩利亞山(不同於錫安山頭),為我們被獻上,完成了衪在世的救恩,也因為這救贖的大工程,建立在古代的巴勒斯坦,才有今天我們所學習的聖地歷史。

耶穌和門徒將近耶路撒冷;到了伯法其,在橄欖山那裡就打發兩個門徒往對面村子裏去,解驢駒給耶穌騎,這事成就,為的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要對錫安的居民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裏,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門徒就照耶穌所吩咐的去行,且進了聖城,並大得榮耀(參:太二十一1~21

因此「錫安」一辭,已不單指著地點而已,它在選民的心目中,還擁有神聖的地位,更是得救教會的預表(參:以賽亞書第二章),理由一;是大君王的居所(詩二6,九11,七十六2;珥三17;彌四6)。理由二;是救恩從錫安起源(詩十四7,五十三6)。理由三;是救主從錫安而出(羅十一26)。理由四;是真理的寄託處(賽二3;彌四2),『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裏有千萬的天使.......』(來十二22)。末了,神的羔羊要站在錫安山,同衪又有140,000人,都有衪的名,和衪父的名,寫在額上(啟十四1)。

古時的錫安山是一個榮耀和神聖的山,是政治中心,是列王的京城中心,今日屬靈的「錫安山」----教會,其尊貴和榮耀,必大大勝過屬世的錫安山。

9.        橄欖山(MtOlives

 a.      位置──

以耶路撒冷為中心,其東鄰橄欖山,南20公里外,則是希伯崙山。橄欖山的山南,尚留有伯大尼的城址。

 b.      海拔──

雖然橄欖山的聲望,稍稍不如聖城耶路撒冷,但橄欖山高度卻比耶城高一點點,因此站在橄欖山上,可清清楚楚的看到耶路撒冷的城內,此山距耶路撒冷城很近,就在聖城的城外而已。

 c.      意義──

橄欖山,顧名思義,因山上有很多的橄欖樹,才會如此稱呼,從前以在這山丘上種植橄欖出名。但今天再到橄欖山一遊,可以看到整個山坡皆是墳墓,不再種植橄欖了,因為猶太人這樣相信,末日耶和華必再來,衪來時,必如先知所預言,衪的腳必站在耶路撒冷前面朝東的橄欖山(亞十三4),所以搶先埋屍於此,盼望耶和華來日子,能最先復活和主相見。

 d.      相關歷史──

主耶穌和衪的門徒用完最後的晚餐之後,門徒們同衪來到一個園子,名叫客西馬尼園,並且入園禱告,那時,衪就在這園子裡被捕的(參:太二十六3656;可十四3252;路二十二3953;約十八114),這園子就在橄欖山的山坡上。

主耶穌復活,曾幾次向使徒和門徒顯現,人數最多的一次,曾顯給五百多個弟兄看(林前十五111)。最後在橄欖山顯現,並且在此升天(徒611),所以橄欖山也是主耶穌在升天前,最後所站的地方。

10.     希伯崙山(MtHebron

 a.      位置──

希伯崙城在聖經的歷史上,出現得非常的早。亞伯拉罕曾在這裏,接待天上來的三位使者,因為亞伯拉罕當時住在那兒(參:創十八章)。而希伯崙山的山峰就在其北,此山峰,北距耶路撒冷約十餘公里,東距死海海岸也大約20公里而已。

 b.      海拔──

希伯崙山,可說是猶大南地的最高山,它的海拔約1000公尺上下,由於南地地處炎熱的地帶,涼爽的希伯崙山地自然而然就成了一個適合居住的處所,加上此地有農林產品的種植(創十八1),所以環境良好。尤其它的地勢良好,易於据守,故是大衛初期在南方為猶大王時,選定它作為政治中心的理由。

 c.      原意──

有關「希伯崙」,它的原意有二;一是同盟(Confederation),不過另一個意思----友誼、朋友,更來得有意義;因為亞伯拉罕在此見到神,蒙神的應允得子,告知所多瑪、蛾摩拉二城要被滅的事,亞伯拉罕被稱為是神的朋友,神與他建立深厚的友誼(參:創十八章;雅二23)。故此地稱為「希伯崙」,是很有意義的。

 d.      相關歷史──

希伯崙這地名因為在歷史上出現得很早,所以和它有關的史蹟,既古老且多,尤其此地在猶太人的歷史上,也是一個意義非凡的地方。

首先是前面已提到的,亞伯拉罕從大河之東,經北部的哈蘭進入迦南地,經示劍、伯特利,來到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裏,也就是希伯崙城,後來就在那裏,不知不覺的接待了天使(參:創十二~十四;十八章;來十三1),所以這裏是以色列人的老祖宗亞伯拉罕,在被耶和華揀選之後,憑著信心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米所波大米),進入應許之地,曾到此寄居過的地點。後來亞伯拉罕下到基拉耳、別是巴,撒拉且在別是巴生以撒(創二十~二十一章),然後又回到希伯崙居住,這一去一回,就經過37年,後來撒拉就在這兒去世,埋葬此地(創二十三章),所以希伯崙這地對希伯來人來說,是一個深具意義的地方。

到了摩西的時代,他帶領了以色列百姓,來到巴蘭曠野之加底斯,『他們<12個探子>上去窺看那地,從尋的曠野到利合,直到哈馬口,他們從南地上去,到了希伯崙在那裏,有亞衲族人亞希幔、示篩、撻買,原來希伯崙城被建造比埃及的鎖安城早七年』(民十三2122),而此地,從前的名就叫作基列亞巴(書十四15,十五1354,二十7,二十一11),在約書亞進迦南地之前,一直是迦南土著佔據的地方。

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史事,就是大衛在掃羅陣亡之後,並沒有急於奪取王位,統一全以色列國,而且耐心的在希伯崙作猶大王7年,等候耶和華的時刻(撒下五16),足見這個人的信心和謙卑,也看得出對神的受膏者---掃羅的真心尊重,甚至到了掃羅去世之後,仍然耐著性子等待,這也是他對已歿的約拿單,真實和誠信的表現(參:撒上二十章)。大衛是一個能不失信於已死了的人,難怪被稱為合神心意的人,值得今天某些爭權、自傲,現實又毫無信用的功利主義者慚愧。希伯崙就是大衛最初的京城。

亡國的猶太人,後來分批返國,到了尼希米時代,這些第三批被擄歸回的百姓,就有一部份人來住在這兒,不過當時這兒已不再稱為希伯崙,又回復原來的地名----「基列亞巴」(尼十一25)。

前面所說明的十座山,都是位於約但河西側,也就是原來耶和華應許給以色列民之地的範圍之內,但後來百姓又取得了約但河東的部份土地,河東的兩座山;基列山和尼波山,也就列入以色列的版圖之中,所以此二山亦不得忽略之。

在以色列的版圖中,屬約但河之東的山有三座,由北而南,分別是;黑門山、基列山和尼波山。黑門山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不再贅述,現在來略述其他二山:

11.     基列山(MtGilead

 a.      位置──

基列山的正確位置,是介於耶末河和雅博河之間的基列高原,距其西的基列雅比城,十多公里而已。

 b.      海拔──

所謂基列的高原,其海拔都沒有超過1000公尺,而整個高原的最高山峰----基列山,其海拔正好是1000公尺,在全基列高原來說,算是頗突出的一座山。

 c.      相關歷史──

聖經中有關基列山的記載,只有六、七個地方(創三十一212325;申三12;士七3;歌四1,六5),所以此山在聖經中的資料並不很多。

有關基列山的最早記載,應該可追溯到以撒之子,雅各的年代(約B.C.1850);他欺騙父親,奪取兄長之福份後,不得不逃避到舅舅家,以免於招殺身之禍,但在舅舅(也是岳父)家,雖娶妻生子,卻受盡了20年的寒霜之苦,在經過10次的更改工價之後,忍無可忍地,興起了歸家之心,於是攜妻帶子,以及一大堆的牛群羊群,不告而別趁機開溜,『雅各背著亞蘭人拉班偷走了,並不告訴他,他帶著所有的逃跑,他起身過大河(伯拉大河),面向基列山行去,到第三日,有人告訴拉班;雅各逃跑了,拉班帶領他的弟兄去追趕,追了七日,在基列山就追上了....』(創三十一20~23)。

從以上這一段記載中看得出來,當時的雅各和拉班,在一逃與一追的行進間,都是面向著基列山南行,其實基列山也是古時的旅人,由北往南行走的指路標,這山在老遠的北方高地,就可以看得見。在古代沒有指南針或羅盤等方位工具時,只有靠著天象或山水環境,去辨識方位。因此,基列山在約但河東的一大片高原裏頭,有其重要的交通價值。

12.     尼波山(MtNebo

 a.      位置──

這山也是在約但河東的山,毘斯迦山嶺是此山的最高峰,其緯度和耶路撒冷相同,距死海北端的約但河口,約10公里,與約但河西岸的耶利哥城遙遙相望(申三十1)。

 b.      海拔──

尼波山的高度在以色列地,可算是很高了,在海平面上有1900公尺,由於這山在這一帶很突出,所以摩西站在這山頂往北----可以看到基列全地直到但,往西北----可以望見以法蓮、瑪拿西之地,而往西---則看得到西海海(就是地中海,東海是指西海)、猶大全地,西南----則看到拿弗他利全地(猶大支派至南之地,即希伯崙之南),站在此山,視野極佳。

 c.      原意──

「尼波」之原為傳令者(Herald),或者是先知(Prophet),不過還是以高地(Height)這個意思,比較恰當,與其山勢高聳較附合。

 d.      相關歷史──

當然,以一位120歲高齡的摩西,之所以能遠眺這麼一個大地區,原因之一是;摩西的眼目沒有昏花,他的精神沒有衰敗(申三十四7),這是神蹟,也是大恩典,摩西的謙和不但勝過世間眾人(民十二3),他承受曠野之苦的耐心,以及對耶和華神的忠心,是無人出其右者,職是之故,吾人亦可確信;信德、耐心、忠誠,是摩西蒙受健康的要件。原因之二是;要看遠就要站高,以1900公尺之高的尼波山,只要在這兒一站,便足以睥睨群山了,視線毫不受阻,所以耶和華刻意安排百姓走到這裏,好讓摩西在未死之先,能親眼目睹他日夜所盼望的迦南美地。最後,一代偉人摩西也就長眠於此(申三十二48~52)。

從以上對迦南地高山的學習中,我們可以發現,除了利巴嫩山是一整支的山脈外,其餘各山,幾乎都是獨立的山頭。而有部份高山卻又連結於幾個山系。黑門山和巴嫩山是同一山系;迦密山、他泊山、基利波山、以巴路山、基利心山則屬中央山地之山系;以法蓮和猶大山地,則有橄欖山、錫安山、希伯崙山;只有基列山和尼波山,零散的座落於約但河東(黑門山也在約但河東)。

先知書論及以色列國,之所以會如此說:『末後的日子,耶和華殿的山必堅立,超乎諸山,高舉過於萬嶺.....』(賽二2),因為以色列地是一個多山之國,耶和華所以將此地賜給衪所喜悅之民,原因之多,非三言兩語可盡述,但眼前這塊多山之地,有平原、有丘陵、有高原、有高山,地形變化萬千。因此,可以鍛練出體魄強健之選民,實在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美地。

五.  城市

在聖地五千餘年的歷史當中,大大小小出現過的城市,不計其數,有的名城歷久不衰,至今還存在,但默默無聞的小城鎮,更是不在少數。因此,若要全部列出,當然是不可能的事,不過有一些較特殊的城市,或具有歷史意義的城邑,倒是可以列出數城,以供參考。

在前面各單元裏頭,都曾或多或少會出現過幾個與該項主題有關的城市,只不過都很簡單的掠過而已。為了整體概念的建立本單元將依地形及位置,分成四個區域介紹,讓我們在歷史的回顧中,瞭解這幾個城市在地理上的特色和重要性。

1.        在沿海平原的名城

所謂沿海平原,也就是以色列地西部,靠地中海沿岸的平原,它包括了迦密山起的沙崙平原,及至非利士平原。因為本區是南北垂直的海岸線,也是對外海運的門戶,在歷史上,該區內曾有幾個重要的城市出現:

 a.      推羅(Tyre

原文---是岩石(Rock);或是使受痛苦(To distress)(可三8)的意思。

聖經記載中,常以推羅和西頓二城的稱呼,代表腓尼基全地(參:徒十二20),這地方也就是在今日的利巴嫩(Lebanon)。

「推羅」古城原建於大陸之上,後來因局勢的變遷,為了居民安全之計,推羅王於是另建城於左側的海島上。由於它面臨地中海,有利於航海,以致在以色列國分裂為南、北朝時(B.C.933),就已經成了一著名的海港和工商業重鎮(參:賽二十三章),此城是腓尼基人非常重要的城市。

腓尼基人有兩大成就;即航海貿易和文字的貢獻。以海上貿易來說;這是天然環境所促成的,中國人所謂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腓尼基人既然瀕海而居,自然就靠海為業,所以腓尼基人善於海上經商,古代先知以西結受感預言「推羅」的受懲時,就是以「推羅」的恣慾和驕奢來形容撒但以往的榮美(參:賽二十三章;結二十八章),其中有極生動的敘述,先知如此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你無所不備,智慧充足,全然美麗。你曾在伊甸神的園中,佩戴各樣寶石,就是紅寶石、紅璧璽、金鋼石、水蒼玉、紅瑪瑙、碧玉、藍寶石、綠寶石、紅玉、和黃金,又有精美的鼓笛在你那裏,都是你受造之日豫備齊全的.....』(結二十八11~14),由以上的描述,就可以想像腓尼基人的物質生活狀況。其二是它對世界文化的貢獻,也就是文字;腓尼基人不但它承襲了閃族的文字,而且也並藉著他們的商業行為,把這種文化傳播至歐洲各地去了。

聖經早期的記載中, 推羅是迦南地北境的地界(創十19),後來在歷史上,也陸陸續續的與選民發生了密切的關係:

(a)     宮殿木料的出口港

大衛和所羅門為王的時代,當時的『推羅王希蘭,將香柏木運到大衛那裏,又差遣使者和木匠、石匠、給大衛建造宮殿』( 撒下五11;王上五章),可以知道;推羅王希蘭曾供給大衛木料建王宮,也供給所羅門王造聖殿的香柏木,足見,此城(國)與以色列國,很早就有貿易的往來了。

(b)     曾被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攻下

在經過幾個霸權的爭奪戰之後,推羅雖然以海為屏障,固若金湯,但在經過長時間和動用大量的軍力之下,後巴比倫(加爾底亞)王尼布甲尼撒硬是把它攻打下來,應驗了先知以西結所預言的:『......人子阿!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使他的軍兵大大效勞攻打推羅,以致頭都光禿, 肩都磨破,然而他和他的軍兵攻打推羅,並沒有從那裏得甚麼酬勞.....』(結二十九18~20)。

(c)     主耶穌抵此城治病

新約時代,推羅和西頓一直是併稱的,『主耶穌離開那裏(加利利)退到推羅西頓的境內去』(太十五21),就是在這兒,醫治了迦南婦人被鬼附著之女兒的病,因她以信心領受那「從桌上掉下來的碎渣兒」,這是主耶穌一生當中,二次出國中的第二次。<第一次是在希律王的追殺之下>,由其生身的父母,護送到埃及(太二13~15>

(d)     保羅宣道途中路過此城

保羅第三次國外傳道(約A.D.53~58)的返途中,就曾來到推羅,雖然聖經裏頭提及;在這兒保羅找著了門徒(徒二十一1~4),但在推羅城到底有沒有建立教會,從使徒行傳中似乎看不出來,然而至少可以證明;到了使徒時代的推羅,它還是一個交通頻繁的港口。

 b.      該撒利亞<Caesarea

該撒利亞城北距迦密山約60公里,舊約時代尚未有此城。它是地中海岸的一個「該撒的城邑」<City  of  Caeser>,為羅馬時代分封之王──大希律所蓋,所以此城乃出現在使徒時代<也是羅馬時期>。

在歷代的傳道工作上,地利是一個不可忽略的要件,猶如軍事上的戰略要地。該城不但人口密集,且交通方便,具有相當的地利條件,再加上天時──主的幫助,故此,在使徒時代的傳教史上,自然形成了一個宣道的重要的據點。其相關的事蹟,至少有以下幾則:

(a)     腓利曾來此傳道

耶路撒冷教會遭逼迫,七執事之一的腓利,就下到撒瑪利亞去傳道,後來有主的一個使者,差他下到迦薩的路上去傳道給埃提阿伯的太監,並為其施洗,當他們從水裡上來,主的靈把腓利提了去;『後來有人在亞鎖都<亞實突>遇見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地方、各城宣傳福音,直到該撒利亞』(參:徒八章)

(b)     哥尼流在此歸主

哥尼流是義大利營的百夫長,駐紮在該撒利亞,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賙濟百姓,常常禱告神,所以主藉異象差遣彼得去向他傳道,講道時,彼得因見聖靈也降在他們身上,聽見他們說方言,稱讚神為大,於是就奉主耶穌基督的名,給他們施洗(參徒十章)。因此,此城是百夫長哥尼流,歸主的地方。

(c)     保羅禁錮於此2

保羅蒙揀選時,就清楚他的使命──作外邦的使徒,因此四處宣揚真道,以致遭猶太人的逼迫極大,甚而被誣告被捕下監,從耶路撒冷轉送該撒利亞,留置在這城兩年之久,纔上訴羅馬的該撒(參:徒二十一27~二十四27)

 c.      約帕<Joppa

約帕原是「但族」境內的一個海港,在沙崙平原和非利士地的界點上,也是巴勒斯坦的古港口,尤其聖城耶路撒冷,更是以它為出海的港口,所以可以說在整個猶大國的行政工作和宗教活動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可惜的是;這個港到了使徒時代之後,由於港口受沙土的淤積,以致於失去了它原有的交通功能,因而後來不再以港稱之(參:徒九36),相對的,其重要性也降低了。不過自從以色列復國以後,因深感對地中海海權的重要性,以及對外海上交通的重要,因此,不但於約帕的北部建立一個大港口,同時發展成為一個大城市,也就是臨時首都特拉維夫,於是兩區成了雙子城,連結一起,約帕仍保留其古色古香的老都市風味。而特拉維夫則是一個極現代化的港都,僅次於耶路撒冷,是全國第二大城市。

有關約帕的相關歷史資料,聖經裡頭非常的豐富,從以下幾則就可以瞭解:

(a)     約拿逃避耶和華

有關約帕的歷史,聖經中以約拿書最早提及,當時為亞述強盛的時期<約在西元前770年>。

耶和華原是要藉約拿宣示「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的訊息,同時表明祂的憐憫,可是約拿一意孤行,為逃避耶和華的呼召,就搭船要往他施去躲避神,當時就是先下到約帕港坐船(參:拿一1~3),「約拿」希伯來文的意思是「鴿子」,鴿子不但不往天上飛,去傳和平和救人的訊息,竟然「下海」而去,難怪被魚所噬。

(b)     建殿木料的入口港

以色列國的國勢,在大衛和所羅門二王時達到頂峰,尤其是在所羅門王登基之初,他花了20年的時間建造宏偉的聖殿和宮殿,國泰民安,聲望之隆,享譽當時的世代。而這兩項空前的大工程,和約帕港都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建殿所需的大量木料,都來自北鄰的推羅王希蘭,那時他們將所砍伐的香柏木,送到推羅,就在這裡紮成木筏拋下海,藉著浮海的方法,輕易的把木材漂海運到約帕,再轉送耶路撒冷(參:代下二1116)。足見約帕港在當時的政治、經濟、建築、交通上,是具有何等重要的地位。

(c)     彼得行神蹟

到了使徒時代,主藉著教會受到逼迫,使門徒四散,使真道由點而線,進而成為面的發展。

彼得周流四方的時候,來到呂大,就居住在信徒那裡,當時,約帕有一個女信徒名叫大比大,希利尼話<希臘話>的意思就是「多加」,她因患病而死,彼得就跪下禱告,然後轉身對著死人說:『大比大起來!』,她就睜開眼睛,見了彼得,便坐起來,此後,彼得也住在這裡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多日(參:徒九章)

約帕城如今還在,現在城名是Jaffa,在使徒時代,其港口的功能就已經消失,再加上近代的運輸,已經以航空為主,並且後來又在其北側,另開發了特拉維夫港來取代了它海運上的地位。因此,約帕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了。

 

(d)     迦薩<Gaza

迦薩出現在歷史上,已有4300年之久了,此城是非利士地五大名城中最南的一城,也是應許之地的南方邊界(參:創十19),它位於希伯崙的正西方,是古代歐、亞、非三洲,陸路交通要道上之重要城市,因此,非利士路也稱為迦薩走廊,羅馬帝國為了消除猶太<以色列>人的國家意識,乾脆就把以色列地稱為「非利士人之地」,也就是「巴勒斯坦」之名,來取代以色列的國號。

迦薩在約帕城南方約55公里處,距海岸僅一、二公里,自古以來,城就建在海岸山上。歐戰之後,大量的回教遷徙至此,並佔據此城。現在城內仍有數萬居民,且為巴勒斯坦難民的營地之一。1993年的以巴和平協議,以國決定交給巴解的兩大自治區,其中之一就是迦薩<另一自治區為耶利哥>。

(i)       參孫鬧事的地方

參孫出生即是拿細耳人,神揀選他作士師,並賜他驚人的靈力和奇大體力,足以為耶和華大行救恩,然而他不但沒有珍惜尊貴的身份和恩賜,反而過著縱慾的生活,為所欲為,甚至把力量的根源──頭髮,交在大利拉這女人的手中,雖然最後和3000非利士人於大袞廟同歸於盡,似乎雖死猶榮,但總覺得死非其所、死非其時,去逝得太沒有價值了,這些事都發生在迦薩(參:士十六章)

(ii)     所羅門曾統治此地

此地在以色列的歷史中,很少被納入它的版圖,主要原因是據守此地的非利士人,極為強悍,不易馴服。只在以色列國最興盛的大衛和所羅門二王治理時期,纔曾經統治過這地區(王上四24)

(iii)    腓利於此傳道給太監

腓利在撒瑪利亞正忙於宣教工作時,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上去』(徒八26),埃提阿伯的太監因此得以藉腓利的引領而歸主,而救恩也從此藉太監傳到埃提阿伯<紅海南岸的衣索比亞>。記得主耶穌升天前,曾吩咐門徒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徒一8)。腓利執事竟然是這個應許的先鋒;他不但把救恩從耶路撒冷帶到撒瑪利亞,並且再藉著傳道給埃提阿伯太監,使真理傳入地極<非洲>,所以腓利在傳教史上,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歷史人物。

2.        在中央山地的名城

中央山地南北距離相當長,且是全國的中央樞紐,因此歷史名城可就多了:

 a.      撒瑪利亞<Samaria

自從南、北兩朝分立<B.C.933>之後,北朝的耶羅波安首先建都於示劍。到了暗利為王時<約B.C.880>,以撒瑪利亞城為以色列首都,從此就一直成了北朝的首都。北朝以色列國在維持了二百多年之後<B.C.933B.C.722>,被亞述所滅,亞述王就從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遷移其他民族來,安置在撒瑪利亞,此後建立了撒瑪利亞國,而撒瑪利亞城也成了該國的首都(王下十七2441)。直到主耶穌的時代,此國仍在,只是疆域時大時小,因時代而不同,而該城的舊址現在尚能查考。

撒瑪利亞城距西北方的迦密山,大約僅有三十多公里遠而已。撇開猶太人的主觀角度來看,撒瑪利亞城在歷史上,也算是一個名城。

(a)     暗利建撒瑪利亞城

『猶大王亞撒31年,暗利登基作以色列王共12年,在得撒作主6年。暗利用二他連得銀子,向撒瑪買了撒瑪利亞山,在山上造城,就按著山的原主撒瑪的名,給所造的城起名叫撒瑪利亞』(王上十六2324),這是撒瑪利亞建城的由來。

從暗利以撒瑪利亞為都之後,歷代以色列王均以此城為其行政中心。

(b)     撒瑪利亞城易主

北朝何細亞第9年<B.C.722年>,亞述攻取了撒瑪利亞,北朝滅亡,以色列人為亞述所擄,被安置在哈臘與歌散的哈博河邊,並瑪代人的城邑(王下十七56)

亞述王攻下撒瑪利亞<北朝>後,採取移民政策,將巴比倫、古他、亞瓦、哈馬和西法瓦音等地的亡國之奴,安置到撒瑪利亞來,代替以色列人,他們就得了撒瑪利亞,住在其中(王下十七24),以致使猶太人認為撒瑪利亞人已非「純正神的子民」,因而造成日後返國的猶太人和撒瑪利亞人,雖是比鄰卻如天涯,堅決不相往來(參:約四9)

(c)     主耶穌時的撒瑪利亞

四福音書中,也有不少關於撒瑪利亞的記載;當主耶穌差遣十二門徒出外 時,就曾吩咐眾門徒,撒瑪利亞人的城,不要進去(太十15),這並不是意味著主耶穌也受到當時民族意識之影響而棄絕撒瑪利亞人,祂反而在「好鄰舍撒瑪利亞人」的譬喻中,表明了祂接納異族的心胸(路十3537),所以當主耶穌在升天前的最後一刻,祂就特別吩咐門徒;要他們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去作祂的見證(徒一8),適時地打開了外邦<包括撒瑪利亞人>的得救的大門。果然在使徒時代,救恩就藉著腓利的宣道,將救恩傳到撒瑪利亞去了(參:徒八章)

 b.      示劍<Schechem

有關中央山地的重要城市,第二個該介紹的是示劍城。示劍城在撒瑪利亞城的東南方不到10公里處,距耶路撒冷城,約有50公里的距離,是一個已有4300年之悠久歷史古都。

此城,介於以巴路山以及基利心山兩山之間的高原山谷,由於山區有豐富的泉水,加上土地非常的肥沃,於是花果園囿散佈,美樹、花卉、柑橘、石榴的產量都至為充足。一般而言,此地的居住環境相當良好,是人口的集中地,再加上這城是東西向交通的必經之地,因此,它一直是歷史上的名城。

一提及示劍這個城邑,它和希伯來民族的淵源可就深了:

(a)     亞伯蘭最先來此寄居

亞伯拉罕75歲出哈蘭,先向西再往南而下,一進入迦南地,第一個居住的地點,就是示劍地方摩利橡樹那裡,亞伯拉罕立刻在那兒築壇獻祭(創十二49),這就是希伯來民族和應許之地第一個接觸的地點,若自亞伯拉罕來此寄居此地開始算起,此城的歷史至少已有年以上了,是個歷史悠久的古城。

(b)     雅各也來此居住過

十二支派的鼻祖雅各,在和其兄釋恨和睦之後,不但沒有依約南下,去其兄所住的西珥同住,更忘了履行二十年前向神起的誓約,該去伯特利獻祭(創二十八1822),反而背道而馳,北上往示劍去,這有可能是出於對其兄以掃仍存戒心的緣故。

此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當他們一家人來到示劍後,沒想到竟發生其女底拿受辱於示劍人之事件,結果其子在此大開殺戒。最後若非耶和華眷顧,全家人豈能毫髮無損的逃離示劍,平安伯特利去呢?(參:創三十三18~三十五15)

(c)     約書亞於此地築壇勒石

事隔450年之後,登上歷史舞台來的是選民的救星──摩西,帶領了以色列民出埃及。他是個大有學問的人(參:徒七22),既通曉天文,也懂得地理,故於去世之前,說出這麼一段話,他訓示百姓說:『及至耶和華你的神領你進入要去得為業的那地,你就要將祝福的話陳明在基利心山上,將咒詛的方話陳明在以巴路山上,這二山豈不是在約但河那邊,日落之處,在住亞拉巴的迦南人之地,與吉甲相對,靠近摩利橡樹麼』(申十一2930)

後來的約書亞率民進入迦南地,在攻下耶利哥和艾兩城之後,來到這裡,並立刻照摩西的交代,築壇勒石,在此向百姓宣告耶和華的律法(參:書八3235)

(d)     約瑟骸骨的埋葬處

約瑟是一個心存信心和盼望的古聖徒,雖身居埃及地,卻心繫應許之地,他靈性沒有因權位之高而遭腐蝕,始終是完美無缺,當他在臨終之前,還銘記耶和華神對他先祖的應許:『約瑟對他弟兄們說;我要死了,但神必定看顧你們,領你們從這地上去,到祂起誓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之地,約瑟叫以色列的子孫起誓說;神必定看顧你們,你們要把我的骸骨從這裡搬上去』(創五十2425)。後來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就把從埃及所帶來之約瑟的骸骨葬在示劍,也就是在雅各從前用100塊銀子向示劍的父親哈抺的子孫所買的那塊地裡,這就作了約瑟子孫的產業(書二十四32)

從約瑟向兄弟們所說的遺囑中,可以看出這位聖徒的優點很多:

(i)       是個有信心的人

聖經明示;『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祂賞賜那尋求祂的人』(來十一6)

約瑟是一個有信心的人,他相信耶和華,故在大患難中,絲毫沒有怨言,而在富貴時也沒有拋棄、鄙視骨肉,確實是一位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的偉人,足為後人信仰生活上的榜樣。

(ii)     是個屬靈的人

約瑟當時所居住的埃及,是一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都非常發達的文化大國,縱使他官拜宰相之職,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他的靈性沒有因豐盛的物慾而腐蝕,內心仍惦記著神的應許,從不忘記。

(iii)    是個有盼望的人

雖然他已是一即將離世的人,但他仍然對迦南存著盼望,堅信神對先祖們的應許──即以色列百姓一定能夠進入耶和華應許給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迦南地。所以縱使他人已作古,骸骨也要歸回迦南美地,不留在埃及,猶如中國人的觀念:「葉落歸根」的思想觀念。

總而言之,約瑟有「身為以色列人,死為以色列魂的氣魄」,他對埃及的榮華富貴,一點也不眷戀,他向弟兄明白的表示;埃及不是以色列的子孫久留之地,迦南地纔是神應許之地,不要留戀埃及地的享受,埃及畢竟不屬以色列民的。

我們也有一個更美的家鄉,是主應許賞賜給那凡信靠祂的人的,所以我們也應該效法這些心懷信心而死的古聖徒,承認自己在世上是客旅,是寄居的,努力追求,為得那在天上之更美的家鄉(參:來十一1316)。

(e)     以色列國最古老的首都

以色列這個古老的國家,可以說是神藉他們第二代領袖──約書亞所打下來的天下,而當時就是以示劍為以色列國的政治中心(書二十四1)

約書亞活到110歲,當他年紀老邁,將以色列的眾支派聚集在示劍,召了以色列的長老、族長、審判官來,他們就站在神面前。這位一生跟從耶和華的鬥士,在此向百姓宣示了他的遺言,其中最出名的一段,就是信仰方面的宣告,他語重心長的告訴百姓:『……現在你們要敬畏耶和華,誠心實意的事奉祂,將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和在埃及所事奉的神除掉,去事奉耶和華,若是你們以事奉耶和華為不好,今日就可以選擇所要事奉的;是你們列祖在大河那邊的神呢?是你們所住這地的亞摩利人的神呢?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書二1415十四)。這是一段信心多麼堅定的宣示,如今讀起來,仍然是那麼鏗鏹有力。約書亞不愧是摩西的接棒人,老而彌堅。

(f)      北朝以色列的國第一個首都

一提到北朝的京都,一般人都立刻想到撒瑪利亞城,其實不然,前面已經介紹過,撒瑪利亞城是到了暗利篡位之後,在得撒作王6年,以二他連得銀子,向撒瑪買了撒瑪利亞山,在山上造城,就按著山的原主撒瑪的名,給所造的城起名叫撒瑪利亞(王上十六2324)

那麼在暗利之前,北朝以色列的王都建在那地方呢?首先就是在示劍城。士師基甸之後,亞比米勒哄誘示劍人立他為主,三年後示劍人以詭詐待亞比米勒,以致遭亞比米勒的攻擊,示劍人大量戮,示劍城也受拆毀(參:士九)。耶羅波安得國時,就是以示劍為暫時的國都;『耶羅波安在以法蓮山地建築示劍,就住在其中……』(王上十二25)

以上是有關示劍的相關歷史,不過須再補充的一點就是:示劍城也是約但河西三個逃城之一(書二十7,二十一21;代上六67,七28),此城現在仍存在,稱為那不勒斯<Nablus>。

 c.      伯特利<Bethel

伯特利在耶路撒冷正北方約15公里處,屬猶大支派之城(參:撒上三十27),其城名之原意本是極美──就是神的家<House  of  God>。

欺騙父親奪取長子名分的雅各,為了避免兄長以掃的報復,只好離父別母,遠遠的逃往巴旦亞蘭舅舅的家,這一趟路足足有400公里以上的行程,沿途又是坎坷難行,雅各的孤寂和恐懼,是難以想像的。當夕陽西下時,他到了一個不知其地名,甚或沒地名的地方,在那裡就地夜宿,便拾一塊石頭枕石而眠,耶和華是慈悲憐憫的神,藉著天梯的異夢,安慰了雅各的心靈,醒後的雅各講了一句有趣而安心的話,說:『耶和華真在這裡,我竟不知道……』,可見當時的他,對耶和華的認識未深,耶和華本是無所不在的神。於是他便立石澆油,並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意為神的家,因他認為神就住在這兒(參:創二十八章),當時的雅各真是既可憐又可愛。

可是後來的伯特利,不但不是神的家,反而成了魔鬼撒旦的家,在耶羅波安取得北朝十支派的版圖之後,因顧慮到以色列百姓按著律法,一年三次仍回耶路撒冷守節獻祭(申十六117),恐藕斷絲連,民心又背他而歸大衛家,於是在但和伯特利兩地,各鑄造一隻金牛犢,從此,使以色列百姓陷入拜金牛犢的深淵約二百多年,而無法自拔(參:王上十二2533;王下二十三15)

聖經上有關伯特利這地方,記載了不少發生過的事蹟,就僅列出部分可供參考:

(a)     亞伯蘭於此獻祭

雖然雅各取「伯特利」作為這地名,其實早在亞伯蘭蒙召,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入迦南地時,經哈蘭、示劍,就曾住在伯特利的東邊,且在那兒獻祭,耶和華也在那兒向亞伯蘭顯現和祝福,然後亞伯蘭纔又從伯特利往南前進(創十二19)

(b)     神人的葬身處

何以稱之為:「神人的葬身處」?因這兒所指的「神人」,就是那位被老先知所誘的神人(參:王下十四);耶和華神,差遣猶大來的神人,去伯特利警告耶羅波安,並設豫兆──使壇破裂,壇上的灰傾撒(王上十三5),神所差遣的神人連耶羅波安王也奈何不了他,沒想到卻被一位糊塗的老先知害死了。這個老先知住在伯特利,只眼睜睜的看著百姓犯罪,而不敢吭聲,還欺騙年輕的神人,使他違背神的吩咐,以至被獅噬而亡,這種先知有甚麼用?難怪耶和華不用他,寧可自別處差遣他的工人。這老先知只是空有先知之名,卻不能為神所使用。再說,這位猶大的神人,沒有堅守耶和華的吩咐,輕信老先知所說的:『我也是先知,和你一樣』(王上十三18),就跟著他去喫、去喝。耶和華不允他的工人在「伯特利」──屬偶像之地喫喝,他卻違背了,所以命喪於此,真是“衰”哉!足見神對祂的工人要求標準之高。

伯特利也稱為比土力(書十九3),或稱為彼土利(代上四30)

 d.      耶路撒冷<Jerusalem

這個城市可說是當今舉世聞名的城市,名氣之響亮,不亞於世界上其他科技文明的大都會,縱然它已是一座經歷三千多年歲月洗刷過的古老都市,但其風采,卻可與近代的名城相提並論。

耶路撒冷約位於北緯31度,東經35度,是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三大教派所共稱之聖城,也是當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游擊隊共稱的首都,幾千年來,在複雜的宗教、政治和文化的紛爭中,此地幾乎日無安寧,近代加上世界大國介入了當地的石油和經濟的權益,只要稍稍有風吹草動,就形成國際社會注目的焦點。

「耶路撒冷」本來有──基礎<Foundation>,或「平安之居所」的意思。耶路撒冷城本身和城內的聖殿,都建在錫安山上,這山頭是古時亞伯拉罕獻獨子的摩利亞山(創二十二2;代下三1)。其實耶布斯人很早就來住在這裡了(參:書十章),一直到大衛攻取此城時,耶路撒冷纔被以色列人佔領,而耶布斯人佔據此地方時間,約有300年之久了<B.C1300B.C.1000>。大衛和跟隨他的人到了耶路撒冷,打敗耶布斯人,攻取此城,給這保障起名為「大衛城」,又在米羅以內的周圍築牆(撒下五610),到了所羅門在此建殿之後,耶路撒冷就成了世世代代以色列<猶太人>,心目中的政治和宗教中心。

後來,北、南二朝分別為亞述和巴比倫所擄<B.C.722 & B.C.586>選民進入漫長的擄放時期,這兒就成了選民精神寄託的地方,作詩的人如此說:『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一追想錫安就哭了,我們把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因為在那裡,擄我們的要我們唱歌,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說: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罷,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耶路撒冷阿!我若忘記你,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我若不記念你,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詩一三七16),這是一首何等哀怨的詩歌,別說是每位選民,就是連耶和華神聽了,亦無不傷感萬分。但回想當初,他們任憑耶和華神不斷的呼喚,差遣眾先知警告他們,然而說者諄諄,聽者藐藐,無動於衷的去放縱他們的情慾,悖逆他們的真神,而今縱然悔不當初,但只有在異族的奴役下,哀聲痛哭祈求神的憐憫而已。

現在讓我們再回顧一下,有關耶路撒冷在過去的歲月中的歷史:

(a)     亞伯蘭時的撒冷城

亞伯蘭聽到羅得被擄,就帶他的318個壯丁,在迦南地的北方,殺敗基大老瑪和他同盟的王,救回了羅得全家 ,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谷迎接他,撒冷王麥基洗德──至高神的祭司,也出來迎接他(創十四18),「沙微谷」意為──王者之谷,近耶路撒冷東面(參:撒下十八18),而「撒冷」就是耶路撒冷,意為──和平,也就是耶路撒冷。

從屬靈的方面來,當一個人在靈戰上「得勝」如亞伯拉罕勝了基大老瑪等聯軍的時候,往往面對的又是新的挑戰,除了有「撒冷王」的迎接外,同時又有「所多瑪王」的誘惑,所以當聖工有所成就時,馬上新的挑戰又來了,基督徒非要更警醒謹慎不可。

(b)     大衛攻取錫安保障

耶路撒冷這兒的地勢極佳,位於山脊最高處之平垠上,周圍有深澗環繞,諸山包圍,有天險可據,因此,歷來此城不易攻取,難怪大衛帶人攻打耶路撒冷時,耶布斯人以輕藐的口氣說:『……你若不趕出瞎子、瘸子,必不能進這地方……』(撒下五6),心裡想:大衛絕不能進去,而大衛也如此放話:『該攻打耶布斯人……攻打我心裡所恨惡的瘸子、瞎子……』,從此有俗語說;在那裡有瞎子、瘸子,他不能進屋去(撒下五8)。從這些對話中,可以想像得到,耶路撒冷城固若金湯,難怪耶布斯人纔那麼放肆,認為只要瘸子、瞎子守城,何人能攻克呢?

大衛一是個軍事家,對耶路撒冷極佳的地勢,豈會輕忽之,所以不但以這城作為京都以為保障,連約櫃也接到耶城來(參:撒下六章),於是耶路撒冷從此不但是以色列國的政治中心,也是宗教中心,甚至被擄之後,直至今天猶太人復國,耶路撒冷在政治和宗教上的地位,仍然屹立不搖。

(c)     尼布甲尼撒毀耶路撒冷城

王國分裂之後<B.C.933>,只有在希西家王時,曾經遭亞述王西拿基立所困(參:王下十八章),否則,縱然是猶大國多次被他族所制,尚能保住主權。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於西元前614年,打垮亞述,在西亞稱霸之後,三次領軍攻打猶大國,約雅敬、約雅斤和西底家都先後被擄至巴比倫,迦勒底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裡的宮殿,所羅門王當時所建的聖殿毀於一旦(參:代下三十六章),那榮耀的聖殿,成了歷史的名詞,永遠從世界上消失,可見僅有美好的外體,沒有實質的信仰,又有何用?

(d)     聖殿和聖城的重建

依耶和華藉先知所預言的,百姓果真被擄到巴比70年,纔又開始了重建的工作。

西元前538年,波斯王古列<塞魯士Cyrus>元年下詔,允許猶太人返國重建聖殿,於是所羅巴伯率民返國,自西元前536年開始重建聖殿,至西元前516年纔完工,總計拖延了20年,聖殿又重建起來(參:拉一~六章)

亞達薛西王<Ar-ta-xerx’es>時,尼希米也從波斯王宮回去重修聖城<B.C.445>,前後經52天,纔把耶路撒冷的城牆修護完成<參:尼希米記>。

(e)     主耶穌和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不但是神所設定之世界的中心(結三十八12),它也是神在人類史上,所設立救恩的發源地,主耶穌降生世間豈無緣故,祂在耶路撒冷出生、工作、釘十字架、受死、升天……,祂和耶路撒冷關係太密切了,茲將主在耶路撒冷的事蹟列出:

(i)       上耶路撒冷獻祭

主耶穌雖降生在伯利恆、卻也按摩西律法滿了潔淨的日子,被帶到耶路撒冷獻與主,那素常盼望以色列的安慰者來到的西面,就在聖靈的感動下,到聖殿見到祂,且用手接過祂,滿心相信手中的嬰孩就是彌賽亞。西面的信心太偉大了,這是主耶穌首次上聖殿,是被父母帶著去的(參:路二2235)

(ii)     12歲到耶路撒冷守節

聖經再記載耶穌上聖殿時,已經是12歲的時候了,當時是逾越節,他隨著父母上聖殿,且留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路二4146)

(iii)    潔淨耶路撒冷聖殿

出來傳道之後的主耶穌,再次來到耶路撒冷,因見聖殿的被污而發怒,他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以及賣鴿子之人的凳子。潔淨了聖殿(太二十一1217)

(iv)   在耶路撒冷吃最後晚餐

『……除酵節須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耶穌打發彼得、約翰說;你們去為我們豫備逾越節的筵席,好叫我們喫……』(路二十二章)

其實主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羔羊,祂的生命是為世人所捨的,祂告訴門徒:『……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路二十二1423)。今天選民若真記念祂所吩咐的話,豈會行出主所不悅的事,去得罪祂呢?

(v)     在耶路撒冷受審、被釘、復活

主耶穌為了我們,到世間來,成為奴僕的形像(參:腓二58),衪在最後晚餐之後,到客西馬尼園去禱告,終於被捕、受審、被釘十字架,為世人喪命,因此藉著祂的寶血,開了這條又新又活的道路(來十1920),讓我們得以蒙恩與神和好(西一2122)

(vi)   聖靈降在耶路撒冷

這是一件大事,因為有關住在人心的聖靈降臨之事,早在約西元前820年,神就曾藉著先知約珥預言過了(珥二2829)。後來應許的聖靈,果然在五旬節降下,門徒受了聖靈說起別國的話──捲舌的話<呂譯>時,眾人都非常驚訝,彼得和十一個門徒當時就是引用約珥先知的這段預言,說明聖靈一事,並且要猶太人相信,他們50天前所釘死的耶穌,就是基督,是神的獨生子(參:徒二章)

耶路撒冷不但和主耶穌關係如此密切,和世人的蒙恩也大有關係;若沒有基督在耶路撒冷犧牲,沒有聖靈在耶路撒冷降臨,沒有門徒在耶路撒冷建立教會開啟救恩之門,則今日世人的蒙贖從何而來呢?

(vii)  耶路撒冷會議

使徒時代,保羅將基督的救恩傳道到土耳其半島,甚至越過海峽遠抵歐洲大陸,由於主的同工,信徒大量增加,教會也在四處建立。但是在這當中,為了摩西律法的執行,卻引起了很大的爭論;因猶太人的基督徒認為信耶穌仍須遵守摩西的律法,其中包括割禮在內,但保羅認為不應死守字面上的條規,乃要瞭解其精意,所以不要行割禮,於是引起教會中極大的爭論。約在西元50年左右,就在耶路撒冷舉開基督教有始以來的第一次使徒會議,經過聖靈的帶領以及眾使徒的研議,最後的決議是:非猶太裔的基督徒,不用再受摩西的律法所束縛去行割禮,所以外邦<族>人從此可不必再行割禮(徒十五134)。這次的會議影響至鉅,不但對爾後教會的發展助益甚大,使教會的意念一致,同時印證了保羅是使徒的身份,以及基督對保羅啟示的重要性(參:加一12)

雖然耶路撒冷自古以來,一直是聖殿的所在地,主耶穌也多次到耶路撒冷來,聖靈更是最先降在這兒,正如先知所預言的,它是救恩的起火點,也是世界的中心(結三十八12)。可惜的是:猶太人不但不接納主耶穌,甚至將祂釘死,存心剪除祂,所以難怪主耶穌會向聖城發出感歎的話,祂說:『耶路撒冷阿!耶路撒冷阿!你常殺害先知,又用石頭打死那奉差遣到你這裡來的人。我多次願意聚集你的兒女,好像母雞把小雞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們不願意,看哪!你們的家成為荒場……』(太二十三3739),後來果然於主後70年,耶路撒冷為羅馬所攻取,死傷之重,慘不忍睹。

南北朝亡國後,歷經亞述、巴比倫、波斯、希臘、羅馬,直到近代,就如先知所預言的,成為荒廢之場,為外邦人所取笑,而猶太人也飽嘗了亡國之痛,但耶和華的眼目仍眷顧祂的百姓,沒有撇棄他們,除了藉著他們的不信,使得救的恩光普臨萬民之外(徒一68),祂更照著先知的預言,不但興起得救的教會,也重建了大衛倒塌的帳幕(摩九11),以色列國也再次的復興。正如主告訴祂的門徒也是告訴我們一樣的:『……這樣,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太二十四3233)

今天的耶路撒冷城,再度成為全世界矚目的焦點,除了有感於復國的奇蹟外,猶、基、伊三教均視這城為聖地,再加上政治和能源的因素,耶路撒冷已是人來人往,門庭若市的國際性大城。自19776月的6日戰爭以來,猶太人佔領了以色列和約但的部份轄區<約但河西>,並對外宣稱耶城為以色列國的首都,政府並大力給予經營,舊城區有聖殿區高踞城內台地之上,另有伊斯蘭教的第一、第二清真寺和不少的基督聖堂;舊城的西牆就是出名的哭牆,也是猶太人的朝聖地點,城中尚留有穆斯林<回教信徒>、猶太人、基督徒、亞美尼亞人的居住區,在聖城所擁有的四十多萬的人口中,猶太裔佔百分之73以上,完全是一幅典型的東方色彩之城邑。

回顧耶路撒冷從建城迄今約有3500年,其間曾被圍困五十幾次,被征服約36次,且十次遭毀滅。這個城可說是個多災多難的城,因為在這裡發生的戰爭,遠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當我們有機會漫步於耶路撒冷城的街道時,也許我們正踏在多次濕過又乾過的血跡上。

 e.      希伯崙<Hebron

從耶路撒冷往西南而下約三十餘公里處,就是希伯崙了。希伯崙古名叫基列亞巴(士一10),意為──同盟<Confederation>,或友誼<Friendship>,亞拉伯人也稱此地為「朋友」,因為認定亞伯拉罕在這裡被稱為神的朋友(參:賽四十一8)

它是巴勒斯坦南部最古老且最重要的城市,屬於猶大支派之境內,曾是大衛統一全國前的政治中心,亦是河西的三個逃城之一,其海拔足足超過1500公尺以上。以下是這個歷史悠久的古城,所發生的事蹟:

(a)     亞伯蘭在此築壇獻祭

亞伯蘭當時離開本地、本族、父家,由東往西來時,他所走的路線是:吾珥→哈蘭→示劍→伯特利→埃及→伯特利→希伯崙。當時羅得的僕人和亞伯拉罕的僕人,因水草而起了相爭,亞伯蘭心胸寬大,不與羅得相爭,就任憑羅得選擇平原美地而去,神就向他應許把這地賜給他,要亞伯蘭起來!縱橫走遍這地,亞伯蘭就挪移他的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十三章)。這是聖經中有關希伯崙最早的記載。

(b)     先祖的墓地

聖經特別清楚的記載,撒拉、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四位先祖都葬在希伯崙的麥比拉洞(創四十九2933,二十三117,二十五711,五十1213),因此,今天的麥比拉洞成了以色列的觀光地點。

(c)     大衛臨時的首都

雖然耶和華早就藉撒母耳先知膏大衛為王,但大衛畢竟是合神心意的人,不急於爭取王位而與掃羅大打出手,又在掃羅陣亡,其子伊施波設取代為王時,仍然耐心等候神的旨意,這一點,就不是今日之凡夫俗子所能比較的。

『此後大衛問耶和華說:我上猶大的一個城去可以麼?耶和華說:可以。大衛說:我上那一個城去呢?耶和華說;上希伯崙去……,大衛在希伯崙作猶大家的王,共706個月』(撒下二111)。並且在這裡一共得了6個兒子,大衛的日見強盛和掃羅的日見衰弱,形成了極強烈的對比(撒下三1)

希伯崙城目前尚有人居住,風景絕佳,在城的西北一、二公里處,據說尚有亞伯拉罕所植的橡樹。

 f.       別是巴<Beersheba

在介紹「但」的時候,已經提到,『從但到別是巴』這個地理上的形容詞,在以色列的歷史上常常出現(參:士二十1;撒上三20;撒下三10;十七11;王上四25;代上二十一2;代下三十5),其意即指以色列國從北到南的全境,而這兩城邑相距大約四五0公里,即全國南北相距的長度,「但」城是最北的代表地名,「別是巴」則是全國最南的代表。

別是巴──誓約井<Well  of  the  oath>的意思,位置在非利士地之東,猶大山地之南方,與北邊的耶路撒冷相距120公里,已經靠近邊界的沙漠地帶了,而所謂的「南地」,也就是從別是巴起,直到沙漠為止的南部版圖。別是巴之所以會稱為「盟誓的井」──別是巴,乃源於亞伯拉罕和亞比米勒的立約而來。亞伯拉罕和亞比米勒訂了兩次的盟約;第一次是當亞伯拉罕寄居在加低斯和書珥中間的基拉耳,亞比米勒取了撒拉去,若非耶和華的眷顧,亞伯拉罕就失去了妻子,於是亞比米勒給了亞伯拉罕遮羞費,並同意亞伯拉罕隨意居住(創二十章)。第二次則是為了水井的問題而訂盟約;『當那時候,亞比米勒同他軍長非各對亞伯拉罕說:凡你所行的事,都有神的保佑,我願你如今在這裡指著神對我起誓,不要欺負我與我的兒子,並我的子孫,我怎樣厚待了你,你也要照樣厚待我。從前亞比米勒的僕人霸佔了一口水井……,亞伯拉罕把羊和牛給了亞比米勒,二人就被此立約……,所以他給那地方起名叫「別是巴」,因為他們二人在那裡起了誓』(創二十一2234),故別是巴就是「盟誓的井」,於是亞伯拉罕就在那兒栽種柳樹,又求告永生神的名。

從以色列人的歷史角度來看,別是巴則是一個值得他們記念的地方,因為:

(a)     他們的老祖宗亞伯拉罕,曾遷來此地居住(創二十、二十一章)。其他的列祖也都到過這裡(參:創二十一、二十六、二十八章)

(b)     兩次與亞比米勒立約(創二十818,二十六2633)

(c)     夏甲被逐,首抵別是巴(創二十一816)

(d)     神試驗亞伯拉罕(創二十二章)

(e)     撒拉去世之地<但撒拉不是葬在此>(創二十三章)而是葬在希伯崙(參:創二十三1720)

(f)      以撒與利百加在此成婚(創二十四6167)

(g)     亞伯拉罕分產業(創二十五16)

(h)     亞伯拉罕去世(創二十五711)

(i)       以撒為父(創二十五1926)

(j)       以掃賣長子名分(創二十五2734)

所以這裡在選民的歷史上是一個開基地,此地對以色列民來說,也是一個「根」。

從亞伯拉罕的故居到別示巴,約有2500公里的行程,距離之遠,出乎我們所料,他「縱橫走遍這地」(創十三17),而耶和華也沒有違約,果真把亞伯拉罕眼目所及,腳掌所踏之地,都賜給了他的後裔。

中央山地城邑之多,自古以來就不勝枚舉,從以上所提到的城市,大略地就可以知道,以色列的重要城市多集中在這一地區了,是整個迦南地的精華地帶。

3.        約但河谷的名城

約但河是一條變化極大的河流,從上游至下游,高低落差達3400公尺以上,兩邊多為斷崖,部分流經沙漠,由河谷形成的都市不多,可以介紹的有兩個歷史名城:

 a.      但<Dan

前面題到『從但到別是巴』這個地理上的形容詞,在以色列的歷史上常常出現(參:士二十1;撒上三20;撒下三10,十七11;王上四25;代上二十一2;代下三十5),其意即指以色列國從北到南的全境,相距大約四五0公里,即全國南北相距的長度,「但」城是迦南全境最北的城市。

但族原先是住在瑣拉和以實陶的地方,也是在猶大山地的境內<迦薩東北方60公里處>,而北方的但城原名利善<Leshen>,亦稱為拉億<Laish>,位於約但河上游的東邊,黑門山的西側。利善城原為西頓人所居住,後來但族的人覓地至此,屠殺了城中的居民,佔為但族之地,進而將城更名為「但」(參:書十九47;士十八2729),推計起來,但城的歷史,至少有3000年之久了。

(a)     亞伯蘭抵但

早在亞伯蘭的時代,「但」這地方就存在了,只是尚未稱為「但」而已。亞伯蘭曾來到此地,然而不是寄居於此,而是因戰爭而來的;四王和五王之戰,本來與亞伯蘭是毫無相關的,卻因他的姪子羅得一家,因被勝方的四王所擄,而亞伯蘭沒因兩人分家時,羅得挑選東邊滋潤的平原,就棄之而不顧,反而冒著危險,率領318個壯丁,直追到「但」,這也是聖經記載中,「但」最早發生的事蹟(創十四1316)

(b)     惡名召彰的但城

但族在12支派中,是一支族性不善的支派,正如雅各臨終時所說的預言:『但必判斷他的民,作以色列支派之一,但必作道上的蛇,路中的虺,咬傷馬啼,使騎馬的墜落於後……』(創四十九1617)。何以說:「卻成了信仰路上的阻擋呢?」,「但」即是以色列全境最早拜偶像的地方,在士師時代的初期,信仰就偏差了,為自己設立米迦所雕刻的神像於但(參:士十八)。士師時代末期的士師參孫,也是屬但族。

到了耶羅波安當了北朝的第一個王後,恐以色列國民上耶路撒冷獻祭,仍歸大衛家,又鑄造了兩個金牛犢,一隻安在伯特利,一隻安在但城(王上十二2533)。從此,但城成了北朝王室的宗教中心,陷全國於拜金牛犢的大罪之中,影響北朝的信仰足足有二百多年<B.C.933722(參:王上十二2533),所以說但城是一個惡名召彰的城。

在啟示錄中,提到受印記的十二支派時,「但」的地位就為服事聖殿的利未支派所取代了,書中不提但支派,由此可見它果真是完「但」了(啟七18)

(c)     希西家的諭旨傳抵但城

自從以國南北分裂之後,南朝的政治力量始終未能抵此,僅僅存有宗教上的影響力而已。

當希西家登基之後,招聚首領和百姓,向耶和華守逾越節,『於是定了命令,傳遍以色列,從別是巴直到但……,信內說;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轉向耶和華亞伯拉罕、以撒、以色列的神……』(參:代下三十章),果然全境的百姓就將邱壇和祭壇拆毀淨盡,以色列人纔各回各地(代下三十一1),猶大國在當時曾形成了一股中興的氣象。

以色列經過幾千年亡國和復國的努力,歷經滄桑,「但」這個地方,從前成了荒涼之地,現在已有人來此居住,即以色列國之屯墾區之一,至於其他的屯墾區,除了迦薩是在沿岸一帶之外,多在約但河的西岸。

 b.      耶利哥<Jericho

提到耶利哥城,可說因約書亞的一戰而成名,是聖經中,家戶喻曉的歷史故事和城市。

耶利哥是少數在平原上的城市之一,比地中海低20公尺,是耶路撒冷的避寒勝地。它在約但河西,便雅憫與以法蓮之接壤處,也是少數在平原上的城市,由於地理和氣溫的關係,以色列地的人口都集中在高山上,所以主耶穌在「山上」論道,舉例時就這樣說:『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太五14),可知以色列地的城,在山上居多,所以遙遙可以望見(太四8),倒是耶利哥城在平原上。

(a)     一戰成名的耶利哥

所謂「一戰成名」,並不是耶利哥人的勝利,而是攻打耶利哥城的以色列人的得勝,如後人所知,耶利哥是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後,第一個攻打下來的大城,這一仗的得勝,有太大的意義了:

(i)       打開奪取迦南之門

耶利哥人的強悍以及城垣的堅固,是絕無法憑著以色列百姓的兵力就可以攻打下來的,但這城是佔領迦南的門戶,若不取耶利哥城,就甭題奪取迦南的高論了。因此,這一場仗的勝利,對以色列人而言,等於開啟迦南全地的門戶,是取得迦南美地的首要工作,其意義太重大了。

(ii)     堅固選民的信心

雖然耶和華神,天天在以色列人面前行神蹟,彰顯祂的大能,但選民始終是那麼的軟弱無信,若單靠他們去奪取,不但拿不下耶利哥來,甚至在遇到挫折時,怨天尤人,還有可能又要轉頭回埃及地去了,如此一來,迦南地就再也進去不了,那神的應許也就落空了。因此,神不但藉著奇異的作戰方法;繞城、吹角、呼喊,使城垣傾圯,將城攻下,而且也再一次的堅定百姓對耶和華的信心(來十一30)

(iii)    確立約書亞的領導地位

約書亞的確是一位勇敢的戰士,其一生奮戰的精神和辛苦,和摩西一樣都值得同情和佩服。自攻下耶利哥之後,爾後還有大大小小的戰役幾十場,他必須在堅強的信心和堅忍的毅力之下,一一克服,然耶和華沒有忽略他領導地位的重要,除了藉著摩西的按手在他頭上,以智慧的靈充滿他,並一再地要他剛強壯膽外(書一67918),更藉著他打了這麼一場漂亮的仗,使約書亞的聲名遠播(書六27),確立了他在自己的百姓面前以及迦南各族心目中的地位,也建立了他領導的權威。

進迦南的第一個戰役,從任何一個角度來看,都有非常的意義,而且影響也非常的深遠,難怪耶和華要親自大顯身手,絕對不是沒有理由的。

(b)     耶利哥的重建

耶利哥是個芬香<Fragrance>之城,亦稱香城<City of balsam>,聖經稱它為棕樹城(士三13),耶和華不但把它交在約書亞的手中,又吩咐百姓;務要謹慎,不可取那當滅的物,城中之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驢,都用刀殺盡(參:書六21)。因為它和古代的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都被視為罪惡世界的預表,不但妓女多(書二章),有人也穿起示拿衣服,示拿衣服為一件長袍,是當時示拿地的名產,用精細手工編織而成。這件衣服是「舶來品」,價錢可能不便宜。亞干貪心而違命,竊取了城中之物,即高價的示拿衣服、200舍客勒銀子、50舍客勒金子,不但自己喪命,也連累了三十六位戰士,以及家中的妻子兒女,在亞割谷遭除滅,亞割谷就是「連累」的意思(參書七章)

雖然神要求祂的選民不但不可取罪惡之城──耶利哥之物,甚至如約書亞所咒詛的;重建耶利哥城者,必付出人命的代價,所以當約書亞攻下耶利哥之後,『……叫眾人起誓說;有興起重修這耶利哥的人,當在耶和華面前受咒詛,他立根基的時候,必喪長子,安門的時候,必喪幼子』(書六26)。亞哈在位的時候,有伯特利人希伊勒重修耶利哥城,立根基的時候,喪了長子亞比蘭,安門的時候,喪了幼子西割,正如耶和華藉嫩的兒子約書亞所說的話(王上十六34)。這在靈性上告訴後人;靠主滅除的罪惡,不可再重犯,否則必喪人命。可惜的是慘痛的歷史教訓,往往一再地重演在選民的身上,就是去重建那信心堅強時,已經除掉的罪惡城,因此保羅在他的書信裡頭告訴信徒:『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加五1),否則不但要付出己命,家人難免也要受到極大的連累。耶利哥的歷史,足以作為後世選民的鑑戒』。

耶利哥城除了這兩個地方記載之外,在後來的歷史中也多次的出現,包括舊約和新約,以下繼續列舉幾則:

(c)     以利亞升天前經過耶利哥

耶和華要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之前,以利沙追隨以利亞,從吉甲走到伯特利,又從伯特利跟到耶利哥,然後二人又過約但河,由於以利沙的緊跟不捨,纔能求得加倍的靈力,以及以利亞的衣服──大先知的衣皈(參:王下二114)

(d)     以利沙治耶利哥水

『耶利哥城的人對以利沙說:這城的地勢美好,我主看見了,只是水惡劣,土產不熟而落』(王下二19),於是以利沙以「新瓶」所裝的「鹽」,治好了這水,從此不再使人死,也不再使地土不生產(王下二1922)

「惡水」表罪惡潮流(來二1),「新瓶」表生命更新的人(弗四2324),「鹽」表神的道(參:民十八19小字)。今天這個世界,就是「水質」惡劣,纔沒有熟果可收,因為世上的惠流,風氣太汙穢了,人心受到極大的污染,『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來二1),將神的道存於心行於外,纔能杜絕世上的污穢罪惡之風氣。

(e)     主耶穌在耶利哥治瞎子

『耶穌將近耶利哥的時候,有一個瞎子坐在路旁討飯……,就問他說;你要我為你作甚麼?他說;主阿!我要能看見。耶穌說;你的信救了你了。瞎子立刻看見了……』(路十八3543)

信心救了肉眼瞎了的人,同樣的,信心也要救心眼瞎了的人,凡是信靠主的,主必開他的心眼,讓他能看見並且跟從主。

(f)      耶利哥的稅史長撒該蒙恩

『耶穌進了耶利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撒該,作稅吏長,是個財主……,就跑到前頭,爬到桑樹要看耶穌……,<耶穌>對他說……,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路十九110),人子來是為尋找失喪的,凡願意謙卑來「看」主耶穌,並在他面前悔改的,主必接納。

儘管像耶利哥這般罪惡而受咒詛的「芬芳之城」,主的救恩仍然要臨到這地方,沒有棄絕他們,這乃是基督對世人豐盛的寬容和憐憫(彼後三9)

約但河谷是個炎熱的地帶,站在河西,右邊是深墜的河谷,而河西又是高山斷崖,河水一旦流至平原,不是河道彎曲就是沙土滾滾,事實上沒甚麼好土地,故此,與中央山地的人口集中,氣候涼爽,大量形成城市的情形,真是大相逕庭。

4.        在東方高地的名城

所謂河東高地,一般就是指約但河東側的巴珊高地、基列高原和摩押高原,歷史上大城市也是不多,主要是受地形以及環境的影響,這兒較屬於游牧地帶,以致於這一帶的城市,往往被忽略了,但其實還是有值得介紹的城市:

 a.      基列的拉末<Ramoth-gilead

何以聖經要標明基列的拉末呢?因為聖地裡頭,至少有兩個地名稱為拉末,可知的是一個位於「南地」的拉末,大衛曾去過那兒(撒上三十27),另一個是在約但河東的基列高原上的拉抹,為了有所區別,聖經一提到河東的拉末,一概稱之為基列的拉末(參:申四41;書二十8;王上四13;王上二十二6152029;代下十八251119)。其地理位置,約在加利利海東南方50公里處,摩西曾在約但河東,分定三座城為河東的逃城時,基列的拉末是其中之一城,原屬迦得境內,而劃歸為利未支派所有,以供無心殺人者之避難之城(申四41;書二十8)

基列拉末是約但河東一個大堅固城,歷史也是相當悠久,在這兒發生的事蹟也很多,是在學習聖史聖地時,不可忽略的地點:

(a)     基列拉末的爭奪戰

以色列國和亞蘭國<後來的敘利亞>,照理都是同族百姓,亞伯拉罕即亞蘭人,只是自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之後,經常為了加利利海東側的戈蘭高地而爭奪不休,以致長久以來,兩國成了世仇,直至今天,此地仍為以色列國所佔領。這塊1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之所以兩國都想擁有,乃因為它是約但河的上游,有大量的,對乾旱不毛的中東地區而言,不啻是生命的源頭。另外此地在地理上,更是控制通往敘利亞的首都──大馬士革的道路,所以自古以來,就是兩國必爭之地,目前約有一萬兩千名猶太人,住在已有的三十多個屯墾區內。

早在亞哈王時代,亞蘭強過北朝以色列,而基列拉末被亞蘭所佔領,亞哈王聽信400個假先的話,棄米該雅先知的警告而不聽,就邀了約沙法王的軍隊,聯軍出征,這一仗不但基列的拉末沒有取回,就如米該雅先知所預言的,亞哈的老命也賠掉了(參:王二十二140)

到了亞哈的兒子約蘭時,再度聯合南朝的亞哈謝王也就約沙法王的孫子,同往基列的拉末去,與亞蘭王哈薛爭戰,結果約蘭王不但羽翦而歸,還身負重傷(王下八2529)

(b)     膏耶戶為以色列王於基列的拉末

耶戶是寧示的孫子,約沙法的兒子,為北朝約蘭王的將軍。先知以利沙叫了一個先知門徒來,吩咐他往基列的拉末去,要門徒帶耶戶進嚴密的屋子,將膏油倒在他頭上,說:『耶和華如此說:我膏你作以色列王』,這工作本來是神指示以利亞要去完成的(王上十八158),於是那少年先知往基列的拉末去膏耶戶,之後耶戶便殺了約蘭王,篡了北朝的王位(參:王下九章)

耶戶篡位之後,立刻大開殺戒,展開一連串的流血事件:

(i)       先是在耶斯列人拿伯的田射殺約蘭王(王下九2126)

(ii)     又在以伯蓮姑珥的坡上繫傷約蘭之父,亞哈的女婿──猶大王亞哈謝,使這個與惡人結親的亞哈謝,喪命於米吉多戰場上,後來屍體運回耶路撒冷(王下九2728)

(iii)    他進了耶斯列城,不受耶洗別女色之誘,命人將耶洗別從樓上扔下來,以致血濺城牆和馬上,並遭踐踏,死狀極慘(王下九3036)

(iv)   緊接著覆信給約蘭的家宰、邑宰和長老,讓這些人殺了約蘭70個兒子(王下十18)

(v)     耶戶又在牧人剪羊毛處,殺了要下去問候王和太后的眾子42(王下十1214)

(vi)   不但如此,和約拿達到了撒瑪利亞,又滅盡了亞哈家剩下的人(王十1517)

(vii)  後來二人又使計,聚集了以色列全境熱心事奉巴力的人,將他們在廟中一舉消滅(王下十1828)

以上亞哈家所遭遇之一切的結局,都因亞哈所行之惡所致,耶和華指著亞哈家所說的話,一句都沒有落空,因為耶和華藉著他僕人以利亞所說的話,一句都沒有落空,因為耶和華藉著他僕人以利亞所說的話,都成就了(王下十1017)。這是惡人的結局和耶和華的公義。

(c)     約但河東的逃城之一

雖然北朝時期的基列拉末,似乎帶來不少的屠殺事件,不過它還是河東三個逃城之一,這三個逃城是:北部屬瑪拿西支派巴珊的哥蘭,中部屬迦得支派的基列拉末,南部屬流便支派的比悉。(申四4143;書二十8)。此城也是一個避難之城。

 b.      瑪哈念<Mahanaim

瑪哈念在基列山南,雅博河的北岸,基列高原的境內 ,屬現今約旦王國的國境,即首都安曼的附近。

這個城邑的名是雅各起的,意思是二隊軍兵<Tow  camps  or  hosts>。原因是雅各趁岳父,也是舅舅拉班不在家的時候,帶著妻子和兒女往南逃,要回迦南地他父親以撒那裡去,拉班知道後,追趕了7天,在基列山就追上了雅各,夜間神到亞蘭人拉班那裡,在夢中對他說;你要小心,不可與雅各說好說歹,爾後也纔有二人立約一事(創三十一章)。『雅各仍舊行路,神的使者遇見他,雅各看見他們就說;這是神的軍兵,於是給那地方起名瑪哈念』(創三十二12)

雅各是神所憐憫的,一生就是逃!逃!逃!亡命的生活幾乎成了他一生的寫照;他為了逃避哥哥的追殺,先是逃到巴旦亞蘭舅舅家,一待就20年。後來眼看不再為舅舅<也是岳父>和內兄所容,不得不又攜家帶眷的逃離岳父家,險些又遭岳父拉班的追殺,後來乃是以立約為結局。眼前難關纔剛過,但接著又得面對暴怒的以掃,究竟如何處理,纔能取得哥哥的諒解?然而耶和華神一再地藉異夢、異象,或向他顯現,眷顧保守他,否則早已喪命異鄉了。當他們來到瑪哈念<當時尚未取此地名>,神就在他急難當中,再向他顯現,讓他知道耶和華的同在。

從以上可知; 迦南的城鄉,事實上尚有相當多值得介紹的,礙於篇幅的關係,僅能作概略的介紹而已。

結語

經過了漫長的二千多年亡國之痛後,猶太人終於在西元1948年,得以建立了「以色列國」,在人文上來說,這是不可能的事,所以建立猶太人的建國,只能以「神蹟」一句話來形容之。

然而近四十多年來,猶太人仍是在為國家的生存而掙扎,每天面對的是四周回教國家的勢力,再加上混雜於國內之大批的巴勒斯坦人,使得以色列地猶如一片殺戮戰場。而今,唯有靠著剛強的氣魄和國民的團結,纔能在列邦的環視之下,求得生存。

又這些年來,從戰爭的勝利中,取得約但河西之大部分土地外 ,特別是在敘利亞的哥蘭高地<屬基列高原北部>、約但河西岸<耶路撒冷東北、東、東南>和迦薩走廊三區,設置了三十多個屯墾區,改良土地、加強建設,以厚植國力,實際上也獲得相當不錯的成效。

不過以往的以色列國,雖然憑藉的是; 精良的武器以及訓練有素的軍人,多次打敗了來侵的阿拉伯聯軍,展現出一副強人的姿態,然而卻也付出相當之人命和物質的代價。因此近年來,以色列也追求他們所謂的「全面和平」的政策,盡其可能地作局部的讓步,以求得和鄰國間的和平。

其實從聖經歷史的角度來看以色列人真正的問題,不是在於政治方面,而是在於宗教信仰方面,因為目前的猶太人,仍然將耶和華神應許賜他們的彌賽亞──基督耶穌拒絕在他們的心門外。仍然不能接受主耶穌是他們原來所等候的彌賽亞,於今我們只能待這個曾是真理聖言所寄託的希伯來民族(羅三1),能及早醒悟,使那因猶太人的拒絕,以致轉到外邦的救恩,能因外邦的蒙恩,早日再次激動他們的悔改和接納(羅十一11),好叫以色列人能重新認識基督的救恩,並且相信祂,這纔是以色列國今日的課題。阿們!

後記

從整理蔡牧夫執事的「聖經史地」開始,一直到末勉強完成本講義時,竟然匆匆過了三個寒暑了,這一千多個日子裡,無時無刻無不以完成此書為念,而今總算告一段落了。

然而倪視末所完成的這份講義,比起蔡執事的所知和課堂上所教的,仍感覺相去甚遠,必漏失很多纔對,此乃肇因於卑職的天資不敏和學習的不夠所致。因此,在整理的過程中,倍感艱難,卻只能簡略完成這份不成熟的講義而已,盼望各位讀者在閱讀當中,有任何意見,不吝給予末指教,末無任感激!

這段日子中,也承蒙不少同工給予末的鼓勵和建議,尤其是南台中教會的陳以熙老師和現任本院專任講員的邱義雄傳道,他們在本身繁忙當中,仍然撥忙為本講義校稿和修文,末特別向他們表示謝意!

史地的講義本該附上地理圖,以便供作參考,這樣在學習比較容易瞭解。然而由於地圖的收集未全,加上本書的內容有待加強的情況下,為了使本教材能稍臻完整,本書先付梓試作教學用,待所得資料及各方意見更完備時,並經過一番修版後,會附上地圖付梓,願主幫助和成全。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