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周惠安

我勸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在主裡同心。我也求你這真實同負一軛的,幫助這兩個女人,因為他們在福音上曾與我一同勞苦;還有革利免,並其餘和我一同做工的,他們的名字都在生命冊上(腓四2-3)。

腓立比教會是保羅見異象到馬其頓傳福音時最早建立的教會,「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想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

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隨即想要往馬其頓去,以為神召我們傳福音給那裡的人聽。於是從特羅亞開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波利。從那裡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這一方的頭一個城,也是羅馬的駐防城。」(徒十六6-12)。

他們住了幾天,有不少虔誠拜神的人,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主又開導他們的心,有許多人領受浸禮,而且為保羅和他的同工在傳福音的聖工同心事奉,給予頗多的協助,腓立比教會是馬其頓第一處建立的教會,也是爾後工作的根據地,保羅與腓立比教會眾信徒有深厚濃烈的情誼,也是他最喜樂、充滿感謝,與時常想念的教會。

保羅對腓立比教會有許多值得回憶的寶貴往事,其中之一,是一個從「頭一天直到如今,你們是同心合意的興旺福音」的教會,給保羅心中的安慰和喜樂是源源不絕的。但最後要結束這一封書信,才提及美中不足的,有微乎其微的兩個以往曾是他的好同工之間的嫌隙,令他覺得不安與遺憾,特地提出勸勉,慎重懇求同工能當和事佬,消除一個教會的破口,使教會整體都能臻至完美的境界。

一.同心得美好的果效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為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扶起他來,這人就有禍了。再者,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一人獨睡怎能暖和呢?有人攻勝孤身一人,若有二人便能敵擋他;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傳四9-12)。

從古迄今,這種同心合作始能成就事工,是耳熟能詳、最淺顯易於明白的道理。知道是一回事,問題是在社會,甚至教會中可見可聞的情況,常是「我所願意的善(互助合作、同心協力的事奉),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杯葛抵制、相互掣肘、互扯後腿),我倒去作。」卻常有所聞、所見,怎不令人扼腕嘆息呢?!

同工之間能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在工作上才能步調一致、口徑一致。「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呢?」(摩三3),同心一意才能攜手同行,推誠置腹、相與無間的合作,否則「人多嘴雜」、分崩離析、徒然內耗,一切計畫、謀算只有永遠躑躅不進,深陷泥沼當中。

主耶穌曾應許:「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太十八19-20)

聚會敬拜神,本是領受神的教訓與施恩賜福,但哥林多教會的聚會不但未曾受益得祝福、靈肉蒙恩典有更豐盛的生命,反而有不少人更軟弱,甚至患病,死的也不少,顯然是被主懲治定罪,只因他們聚會不同心、不守秩序、不按理領受主的聖餐。

「我現今吩咐你們的話,不是稱讚你們;因為你們聚會不是受益,乃是招損。第一,我聽說,你們聚會的時候彼此分門別類,我也稍微地信這話。在你們中間不免有分門結黨的事,好叫那些經驗的人顯明出來。」(林前十一17-19)

在生活中表明生命的道,必可看見主的同在,領受應許的恩典。「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林後十三11)。有主和我們同工,教會傳福音的事工,必有神蹟奇事隨著印證我們所傳的道,神的榮耀必大大的顯明,「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祢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祢堅立。」(詩九十17)

二.在主裡同心

獨木難撐、眾擎易舉,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很多人也懂得運用這種成事的訣竅,尤其在講求民主、注重人權的時代,運用群眾的力量和心理特徵,以達成個人的心願、理想,變成一種權術,就是民主社會常用的「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少數服從多數」。其實很多時候反倒達成少數人的權謀,危害整個群眾和團體的大患,如亞倫縱容百姓,按百姓要求,為百姓作神像,以金子鑄了一隻牛犢,陷百姓於悖逆神的大罪中,豈不就是迎合百姓的要求,不辨是非善惡。

「百姓見摩西遲延不下山,就大家聚集到亞倫那裡,對他說:『起來!為我們作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摩西對亞倫說:『這百姓向你做了什麼?你竟使他們陷在大罪裡!』」亞倫說:『求我主不要發烈怒。這百姓專於作惡,是你知道的。他們對我說:你為我們作神像,可以在我們前面引路;……。』」(出三二1、21-23)。

百姓強烈的要求,「民之所欲」讓亞倫沖昏了頭,不能辨別輕重,將神的一切吩咐,全拋在九霄雲外,又如摩西差遣十二支派的族長、首領,「摩西打發他們去窺探迦南地,說:『你們從南地上山地去,看那地如何,其中所住的民是強是弱,是多是少,所住之處是好是歹,所住之處是營盤是堅城。又看那地土是肥美是瘠薄,其中有樹木沒有。你們要放開膽量,把那地的果子帶些來。』」

過了四十天,他們窺探那地才回來,詳實的向摩西報告,並展示帶回來的葡萄、石榴、無花果,那地果然是流奶與蜜之地,「然而那地的民強壯,城邑也堅固寬大。」十位探子向以色列人報惡信,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民十三17-20、25-28、32-33)。

會眾一聞訊息就大聲喧嚷,大哭大發怨言,完全對神的應許失卻信心,對摩西、亞倫失去信任。雖然有約書亞和迦勒「撕裂衣服」、竭力的安撫、加油打氣,已無法挽回、重建會眾對神和摩西的信心,若非至高的神顯出祂的威嚴、憤怒,恐怕二人必死於全會眾的亂石下(民十四1-10)。

「彼拉多願意釋放耶穌,就又勸解他們。無奈他們喊著說:「釘祂十字架!釘祂十字架!」彼拉多第三次對他們說:「為什麼呢?這人做了什麼惡事呢?我並沒有查出祂什麼該死的罪來。所以,我要責打祂,把祂釋放了。」他們大聲催逼彼拉多,求他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他們的聲音就得了勝。」(路二三20-23),足見在高唱民主、「少數服從多數」下,明知這種強勢者的主張是不對的,多數人都是盲從無知,只是隨夥起哄的多,大都是像主耶穌在十架上說的:「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二三34)。

民主自由意識過度高漲的時代,「民之所欲常在我心」、「少數服從多數」來處理所有事務,尤其在整體的工作目標與方向,開會討論、議決投票、訂出決策似乎是最高明的方式,但畢竟與會者和發表高見的人,未必對整體事務的內涵背景皆有通盤的認識與了解,看來這種合議制的方式,作最高的決策,似乎是最理想的方式,其實卻仍充滿了不少的盲點和風險。

保羅特別提到同心要在「主裡面」,就是在善事上,「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羅十二17),要真心、誠實的作。亞拿尼亞夫婦,看到信徒中「人人將田產房屋都賣了,把所賣價銀拿來,放在使徒腳前,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大家都是凡物公用,沒有一個缺乏,這是何等善美的境界,他夫婦倆也東施效顰,變賣財產拿來放在使徒腳前,卻又後悔太過孟浪,憑一時衝動,心生不捨,只好夫婦「同心試探主」,起意念欺哄神,遭受滅命之禍(徒四32-37,五1-11),田產還沒有賣,不是他們自己的嗎?既賣了,價銀也是可以自己作主嗎?何若裝假作偽呢?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參與教會事工也是各有不同的動機與心態,「有的傳基督是出於嫉妒紛爭,也有的是出於好意。這一等是出於愛心,……那一等傳基督是出於結黨,並不誠實,……。」(腓一15-17),但是我們依然堅持學習保羅的事奉精神,「原來基督的愛激勵我們;因我們想,一人既替眾人死,眾人就都死了;並且祂替眾人死,是叫那些活著的人不再為自己活,乃為替他們死而復活的主活。」(林後五14-15),將自己當作活祭獻上,是聖潔、蒙神喜悅的,在主耶穌的旨意,善美的理想與崇高目標中,以虔誠敬畏的心事奉主,同一心志、齊心努力、戮力勇往,擔負起主託付給我們的職分,達成主賦予的使命。(下期待續)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3/01/2008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