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邱義雄

本章共有三十三節經文,其中有二十五節是反義對仗的句子,有七節是智愚的對比(2、5、7、14、20、21、32),六節是善惡的對比(6、8、9、26、28、29);另外還有一些不同事物的對比,這些箴言都是所羅門根據人生的經驗觀察而得的。

1節:回答柔和,使怒消退;言語暴戾,觸動怒氣。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溫和的回答平息怒氣;粗暴的言語激起忿怒。
《呂振中譯本》譯為:柔和的回答使烈怒消退;傷人的話語能激起忿怒。

這句有關言語的箴言,是教導人如何與人和睦相處。當別人發怒的時候,你溫和慈祥,低聲下氣回答,可使暴跳如雷的人平息怒氣;反之,言語粗暴、態度激昂,會觸動人的怒氣。

以法蓮人責備基甸:「你去與米甸人爭戰,沒有招我們同去,為什麼這樣待我們呢?」他們與基甸大大爭吵。基甸以溫柔的話回答,稱讚以法蓮人:「我所行的豈能比你們所行的呢?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以謝所摘的葡萄嗎?」以法蓮聽了怒氣就消了(士八1-3)。

以法蓮人埋怨耶弗他,向耶弗他說激烈的話,惹起耶弗他生氣,興兵對付以法蓮人,以法蓮人被殺的有四萬二千人(士十二1-6)。

這種例子在《聖經》上,不勝枚舉(參:撒上二五10-13、23-35;王上十二12-17)。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箴十五4)。

2節:智慧人的舌,善發知識;愚昧人的口,吐出愚昧。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明智人開口引發智慧;愚昧人發言都是廢話。
《當代聖經》譯為:智者的舌頭擅於傳講知識;愚人的口卻顯露愚昧。

本節經文告訴我們,從人的言語可以判斷他是智慧或是愚昧。

主耶穌說:「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太十二34),智慧人因他心中有智慧,就開口引發智慧,傳講知識幫助人、造就人。智慧人口善應對,話合其時,有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裡,到處顯出光輝。愚昧人則不同,他心中充滿糊塗,吐出愚昧,所說的都是廢話,傷風敗德,正如俗話說:「狗嘴長不出象牙」。

3節:耶和華的眼目無處不在;惡人善人,祂都鑒察。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上主的眼睛明察秋毫;我們的行為或善或惡,祂都鑒察。
《當代聖經》譯為:主是無所不見的,無論善惡都難逃祂的鑒察。

作者在此述說我們的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神。主是無所不見的,祂的眼睛明察秋毫,人所行的無論善惡都難逃祂的鑒察。約伯說:「神豈不是察看我的道路,數點我的腳步呢?」(伯三一4)

耶和華說:「我的眼目察看他們的一切行為;他們不能在我面前遮掩,他們的罪孽也不能在我眼前隱藏。」(耶十六17)。暗中進行作惡勾當的人,不要以為神不知鬼不知,可以消遙法外,逃之夭夭;要知道「神注目觀看人的道路,看明人的腳步。沒有黑暗、陰翳能給作孽的藏身。神審判人,不必使人到祂面前再三鑒察。」(伯三四21-23)。反之,那些默默行善的人,雖然所行的不為人知,但「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太六4)。

4節:溫良的舌是生命樹;乖謬的嘴使人心碎。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溫和的言語充滿生機;歪曲的口舌使人喪志。
《新譯本》譯為:說安慰話的舌頭是生命樹;奸惡的舌頭使人心碎。
《思高譯本》譯為:撫慰的言辭,有如生命樹;刻薄的言語,能刺傷人心。

「溫良」原文marpe有良藥、醫治的意思。溫和的言語充滿生機,撫慰的言詞猶如一棵生命樹,能醫治心靈的創傷。「良言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乖謬的嘴」說出粗暴、刻薄、歪曲、奸惡的話,不但刺傷人心,更使人垂頭喪氣。

良言惡語都由口而出,一句良言,使心歡樂,可以充滿生機造就人。一句惡語,也可以使人灰心喪志,心靈受到傷害。古人說:「良言入耳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5節:愚妄人藐視父親的管教;領受責備的,得著見識。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愚拙人藐視父親的訓誨;精明人接受父親的管教。
《當代聖經》譯為:愚昧的人蔑視父親的管教;接受規勸的,才是聰明的人。

「我兒,要聽你父親的訓誨,不可離棄你母親的法則(或譯:指教);因為這要作你頭上的華冠,你項上的金鍊。」(箴一8-9)。父親對兒女的教導都是金石良言好教訓,為要使兒女得益處。可惜愚妄人存著輕視的態度,認為是時代的落伍者,食古不化;是不識時務的老頑固,不獨不接受,反而加以藐視。

精明的人甘心接受父親的教誨和規勸,洗心革面、棄邪歸正,走在生命的道路上,蒙神賜福。本章31-32節告訴我們「聽從生命責備的,必常在智慧人中。棄絕管教的,輕看自己的生命;聽從責備的,卻得智慧。」

本節的「父親」也可以解釋為天父,經文改為「愚妄人藐視天父的管教;領受責備的,得著見識。」使我們聯想到《希伯來書》第十二章9-10節的教訓:「我們曾有生身的父管教我們,我們尚且敬重他,何況萬靈的父,我們豈不更當順服祂得生嗎?生身的父都是暫隨己意管教我們;惟有萬靈的父管教我們,是要我們得益處,使我們在祂的聖潔上有分。」

6節:義人家中多有財寶;惡人得利反受擾害。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正直人家產豐富;邪惡人的結局就是禍患。
《當代聖經》譯為:義人家中財富充足,惡人得利反倒惹來煩惱。

義人就是敬畏神的人,敬畏神的人必蒙神賜福,詩人的經驗:「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祂是美善;投靠祂的人有福了!耶和華的聖民哪,你們當敬畏祂,因敬畏祂的一無所缺。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餓,但尋求耶和華的什麼好處都不缺。」(詩三四8-10)。

反觀那些為非作歹的人,以不正當的方法致富,且利用不法所得的錢財去犯罪,因而招來許多無謂的煩惱與禍患。「義人的勤勞致生;惡人的進項致死(死:原文是罪)。」(箴十16)。義人蒙福,惡人遭殃;這種觀念在箴言中屢見不鮮(箴十3、16、27,十一18,十三21),在實際的人生經歷中,有時不免出現例外。

7節:智慧人的嘴,播揚知識;愚昧人的心,並不如此。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明智人傳播知識;愚妄人無能為力。
《當代聖經》譯為:聰明人的嘴,傳揚知識;愚人的心,卻是愚昧無知。

本節與第2節意義相同,這一節提到「心」,從人的言詞可見其心(太十二35)。心中有智慧的人,嘴出智慧的話,傳揚知識造就人。愚昧人則不同,心存愚昧,口出愚昧話,張嘴啟爭端,開口招鞭打(箴十八6),他的口使他傾倒敗壞(參:箴十14、8)。

8-9節:惡人的獻祭,為耶和華所憎惡;正直人祈禱,為祂所喜悅。惡人的道路,為耶和華所憎惡;追求公義的,為祂所喜愛。

這兩節論耶和華所恨惡和所喜悅(愛)的,以獻祭和祈禱來說明。獻祭和祈禱都是拜神的方式,獻祭是以物質祭品獻給神,祈禱是向神傾心吐意,表達內心的意願。獻祭和祈禱的功效與被悅納與否,不在乎所獻的祭物,乃在乎獻祭者的心靈與態度。因此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祂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

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祂所喜愛的是內裡誠實(詩五一6)。惡人的獻祭,惡人的道路都為耶和華所憎惡,是因他怙惡不悛,一意孤行,所行的盡都是惡。義人與惡人不同,因他追求公義,過著循規蹈矩,奉公守法的生活,所以蒙神喜愛,他的禱告也蒙神垂聽。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卻不看中該隱和他的供物,是最好的例證(創四3-7)。

10節:捨棄正路的,必受嚴刑;恨惡責備的,必致死亡。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為非作歹,將受嚴刑;拒絕規勸,必然死亡。

神已藉著先知及聖靈的感動,讓我們知道「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三十21),若按正路而行,就必得著神的救恩(詩五十23)。因此,人若捨棄正路,為非作歹,將來必受嚴刑。

「責備」可使人從迷路轉回,拒絕規勸恨惡責備的是畜類(箴十二1下),違棄責備的,便失迷了路(箴十17下)。這種人自甘墮落,沉迷在歧途上,其結局就是受神懲罰滅亡。

11節:陰間和滅亡尚在耶和華眼前,何況世人的心呢?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陰間和冥府尚且在上主的鑒察下;人的思想怎能向祂隱瞞?
《當代聖經》譯為:在主面前,陰間和滅亡之處尚且是敞開的,何況是世人的心思呢!

「陰間」希伯來文sheowl或譯「示俄勒」,乃死人的所在,幽冥的地方(參:創三七35)。「滅亡」希伯來文abaddown或譯「亞巴頓」,毀滅、沉淪的意思,是惡人永刑的所在(參:啟九11)。

我們的神無所不知,在祂的面前,陰間和滅亡之處都是赤露敞開,無法遮掩;何況世人的心,豈不被神鑒察呢?人的思想怎能向祂隱瞞?因此,上一節經文說:「捨棄正路的,必受嚴刑;恨惡責備的,必致死亡。」

12節:褻慢人不愛受責備;他也不就近智慧人。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狂傲人不受規勸;他不向明智人求教。
《思高譯本》譯為:輕狂者不愛受人指責,也不願與智慧人往來。

褻慢人自高自大,狂傲不羈。這種人不願與智慧人往來,也不向明智人求教,當他有錯的時候,不愛受人指責,也不聽規勸(箴九7-8)。褻慢人對智者棄之如敝屣,輕重倒置,真是糊塗至極!因此,第10節經文說:「捨棄正路的,必受嚴刑;恨惡責備的,必致死亡。」

13節:心中喜樂,面帶笑容;心裡憂愁,靈被損傷。

《新譯本》譯為:喜樂的心使人臉上容光煥發;心中愁苦使人精神頹喪。

古語:「存諸內,必形諸外。」心中喜樂,臉上自然容光煥發;反之,心裡憂愁,神情就非常頹喪。因為「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箴十七22)

我們在生活中雖有許多困難與憂傷,但主是我們的倚靠,只要堅心信靠祂,我們的前途必充滿希望和光明。保羅被囚在監牢中寫信給腓立比教會,勉勵他們:「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他把自己的經驗告訴大家:「我靠主大大的喜樂……,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秘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腓四4、10-13)

14節:聰明人心求知識;愚昧人口吃愚昧。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聰明人求知心切;愚蠢人安於無知。
《呂振中譯本》譯為:明達人的心尋求知識;愚頑人的口拿愚妄做糧食。

聰明人和愚昧人個性不同,生活的方式也不同。聰明人求知心切、孜孜不倦,利用每個機會學習,尋求新知識,以增進自己的智慧。愚昧人則安於無知,他固步自封、自滿自足、不求上進,沉迷於愚妄之中,拿愚妄做糧食。

15節:困苦人的日子都是愁苦;心中歡暢的,常享豐筵。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苦惱的人日子難捱;達觀的人常懷喜樂。
《思高譯本》譯為:心胸暢快的,時時如享喜宴。

從第13節至本節都談到「心」的問題,存諸內必形諸外,心中喜樂的必面帶笑容;反之,由外而內,困苦人物質缺乏,常為衣食憂愁,就日日困坐愁城。

人生在世,如果窮苦潦倒、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居無處所,當然苦不堪言。但是生活環境不好,饑寒交迫,就滿面愁容嗎?孔子稱讚他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第六)。敬畏神的人有主可靠,只要靠主就能過喜樂的生活,常常喜樂(參:腓四4-7、10-13;詩十六5-9)。

16-17節:少有財寶,敬畏耶和華,強如多有財寶,煩亂不安。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

《現代中文譯本》譯為:寧願窮困而敬畏上主,勝過富有而諸多煩惱。素菜淡飯而彼此相愛,勝過富而彼此相恨。
《思高譯本》譯為:少有財寶而敬畏上主,勝於富有財寶而諸多煩惱。有情吃蔬菜,勝於無情食肥牛。

貴為君王,富貴榮華的所羅門,寫出人生的經驗。他深知幸福的人生與錢財多寡沒有直接的關係,錢財多固然可以酒肉滿桌,奢華宴樂;但錢財不是人生的首要,因為錢財不能買健康,錢財不能買平安,錢財不能換生命,錢財不能……。有時錢財多反而害了自己(傳五13),他說:「多有財利,行事不義,不如少有財利,行事公義。」(箴十六8),財富與憂慮常連在一起,「富足人的豐滿,卻不容他睡覺。」(傳五8-12)

幸福的人生是在乎敬畏神和實行主的愛,所羅門的體驗:「敬畏耶和華的,大有倚靠;他的兒女也有避難所。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箴十四26-27),有愛就有溫暖(詩一三三1),有愛就沒有恨,也不會相爭(箴十12,十七1)。「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思高譯本》的翻譯是:「有情吃蔬菜,勝於無情食肥牛。」可以說是道盡其妙。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7/01/2008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