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楊嘉慧

曾經,有位任職小兒科的醫師朋友,同我一起討論她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透露出內心的想法,她說平時並不喜歡閱讀教養相關書籍,因為那會讓身為母親的她,覺得自己像個「教養白痴」。

雖然,我不認同她的做法,但卻能體會她的說法其來何自。對於孩童的身體構造及病症瞭若指掌的她,卻無法理解孩子心裡的想法,且評估自我達不到書中的建議方式時,內心的挫敗感自是油然而生。

筆者擔任多年課輔老師,發覺現代社會有很多忙碌的父母,汲汲營營於工作掙錢,卯盡全力提供孩子物質生活所需,反而無心下工夫陪伴孩子成長,以為只要將他們送去補習、學才藝,就可以彌補親子關係之不足。殊不知單是一意填灌頭腦的知識,而忽略溫暖心靈的滿足,那麼,再多屬世的知識也豐潤不了一顆漸趨枯乏的心靈。

其實,只要願意用心教養孩子,那麼,無論父母本身教育程度高或低;以及家庭經濟富或貧,都一樣可以教出性情穩定、擁有正向品格的孩童。

以下記錄個人的觀點和做法,盼能與同靈們相互效力:

一.「打罵」不是有效的管教方式

所謂的「管教」,乃除了「管束」以外,還要盡「教導」之責任。而「打」本身卻是一種攻擊行為,現在是「受暴者」的孩子,將來即是「施暴者」的成人。父母通常冀望藉由「痛」來提醒孩子,不要再犯錯。

然而,就因為他已被打過了,自身已經為錯誤付出代價,因此,會產生「沒有必要再努力改進做為補償」的心理。同理心的想:如果我們被打罵的時候,心裡充滿的都是負面、不滿的情緒,哪裡還擺放得下正向思考的心緒呢?所以當孩子心中承載太多負面情緒,而無處宣洩時,更是會無心於學習,對課業沒有任何助益。

二.用「自省三步驟」代替「打罵」

有人以為,不打小孩就是溺寵。事實上,寵不寵?是要看父母本身給孩子的「道德規範」、「生活約束」之標準高、低而定。趁有指望,管教你的兒子,你的心不可任他死亡(箴十九18)。當孩子犯錯時,一定要予以矯正,千萬不要抱持著「得過且過」的心態。

首先,請他或站、或坐在某處位置,並給他一段時間冷靜回想之後,再陳述整個事件過程;接著,自己思索出錯誤點在哪裡?然後,認真思考,未來要怎麼修正?才不會再犯相同的錯(以上三個步驟,要讓孩子清楚的表達出來,父母則另外補充重點)。

雖然,這個管教方式比「打」更加費心、費時,但卻會令孩子銘記在心,且學會自省與思考,勇於面對自我的錯誤,使得再犯的機率大大降低。相對的,也將省去日後不斷重複責罵孩子的壞情緒與時間。正如《聖經》所言:「管教你的兒子,他就使你得安息,也必使你心裡喜樂。」(箴二十九17)

三.不可思議的「擁抱」魅力

「擁抱」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切的愛,使孩子清楚知道父母是堅定支持著他的力量,因而產生穩定的情緒。無論孩子多大,不管何時、何地,都可以來個深情的擁抱;或者,可以固定在睡前的晚禱之後;更棒的是,若能在孩子的「自省三步驟」之後,給他一個「接納」的擁抱,那麼,主耶穌寬赦人的形象,在父母身上展露無遺,孩子將不會輕易再犯錯。

或許,你可以做個小實驗,試看看趁著擁抱孩子之際,在他耳邊輕聲說一句:「有你真好!」他肯定會發出你看過最迷人的燦爛笑容。

四.「正向的鼓勵」比「負面的責罵」更能激勵人心

那些「批評」、「不造就」的話,到了嘴邊一定要攔住、制伏舌頭。譬如:「你怎麼考這麼爛?真是枉費我花這麼多錢讓你補習!」「你就是這麼糟糕!才會發生這種事。」「你真是活該!誰叫你當初不聽我的話。」雖然以上字眼很常見,況且不涉及辱罵人的髒話,但一樣會傷害孩子的心、否定他的人格,促使孩子放棄自己,變得叛逆或畏縮,與父母更加疏遠。

根據調查,親子關係愈疏離,將愈早催化孩子尋求戀愛關係,藉以獲得情感上的支持、認同和慰藉。甚至,有學者探究憂鬱症之起因,乃是幼年時受到「負面」的教養態度,導致長大成人後,仍舊無法肯定自我存在的價值,因而產生焦慮、憂鬱的症狀。

相反的,「肯定」而「正向」的鼓勵或讚美,卻會讓孩子明白父母是他背後永遠的支持者,進而激勵他看重自己的能力,更有自信、勇氣面對挫折的挑戰,繼而邁向進步。例:「雖然這次考得不理想,但你只要培養自己的實力,相信一定經得起考驗的!」「你將這件事處理得很好,令爸媽感到欣慰不已!」

五.遠離「電腦遊戲」的毒害

千萬不要用「玩電腦」做為表現良好的獎勵,即使遊戲時間不長,亦無疑是以「心靈毒品」做為交換條件。網路遊戲是虛擬的幻境,那會使我們靈性的敏銳度漸漸遲鈍,最終就像「慢慢煮熟的青蛙」一樣喪失知覺。一旦上了癮,更會與神(及父母)漸行漸遠,無心回頭的。

倘若孩子已經有了玩電腦遊戲的習慣,可用理性的對談,與他討論相關的利弊,包含影響生理與心理的殺傷力,並約定如何逐漸遞減電玩的時間,且藉由參與其他活動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如:教會聖工、看球賽、聽音樂會(各地文化局都有舉辦許多免費的場次)、逛書局、美術館、全家出遊,或者陪伴孩子共做相同的興趣(閱讀、打球、下棋……等等)。

更重要的是,多多主動找孩子談心,當他覺得在家中是被了解的,並且有家人做為抒發心情的出口,他自然不會坐在電腦桌前,找人聊天、PK對打。(其實回歸「閱讀」,強比使用電腦更為重要。讀書,並非只為應付校方考試,鼓勵孩子多閱讀優質課外書籍,不但能提升課業的文學素質,且能啟發、蘊育人生智慧的涵養,從中曉悟更臻成熟的處世態度。)

六.「用心聽」比「用口說」更具說服力

當孩子與父母分享心情或想法的時候,即使自己並不認同,但請保持沉默,安靜的傾聽,千萬不要急著否定他,因為「否定」會令孩子逃避,不願再與父母溝通。

有位精神科醫師這麼說:「所謂『懲罰』不見得就是處罰、體罰,還包含態度、言語上的否定。」因此,建議等孩子表達結束之後,再提出心中疑問,反拋出問題給他思考,這時父母才將自己的觀感說出,以便孩子能融合自己的想法,以及父母的建議,做為綜合的評估與判斷。

傾聽,並包容孩子的「幼稚」吧!畢竟,這是成長過程中僅有的權利;也是彼此親近的方法。當孩子碰上任何問題時,自然願意主動尋求父母的協助,此時,我們即可引領孩子跪至天父面前求告,養成「依賴」主耶穌的習慣;學習「崇敬」神旨意的思維模式。

七.切勿在孩子面前吵架

請問可記得自己小時候,當爸媽吵架時,心中的感受是什麼嗎?那是一種驚惶又害怕的不安全感,不但造成心靈上的陰霾;連帶影響孩子的情緒發展較為易怒、暴躁;更是無意中提供了處理事務、協調人際關係的模範樣版給孩子學習。無論我們如何做,孩子就會怎麼學。當希望塑造一個怎樣的孩子之前,我們必先做為那樣的人,不單只是一味的要求罷了!(至於什麼時候吵架才好呢?請忍到兩人獨處時,再使出渾身招數吧!)

八.緊張的親子關係,來自於要求孩子符合父母的期望

父母通常會設定許多標準,期望孩子能夠達到,其中大多包含學校的課業表現,但那只能用來做為鼓勵孩子追求的目標,千萬不要用課業成就,來評斷孩子的價值。

神看重每個人不同的恩賜。學校的成績或社會的成就,都是屬世的爭競,那常令我們陷入與屬靈的拔河戰之中。當自認是為孩子好的時候,請想一想:我們自己事先和神溝通過了嗎?是否已聽過孩子發自內心的想法了呢?

九.正確的「信仰人生觀」是給孩子受用無窮的禮物

拜媒體發達所賜,孩子提早探觸複雜多元的社會現象,往往因為思想尚未成熟,即遭社會扭曲的價值觀所害。因此,藉由父母引導孩子來親近神,建立良好的信仰人生觀,即教養之首要任務。我們可以時常在孩子面前談論(或感謝)神,使之切實體驗天父在家庭生活中所佔舉足輕重的地位。

並在談天的時候,將《聖經》的道理,適時帶入日常接觸的人、事、物當中,對孩子來說,《聖經》將不再只是一本宗教教育的「課本」;而是他掌握自己人生的「範本」。與神關係親密的他,即使離家在外求學,父母也無須千叮萬嚀的為孩子擔心了。

身為神國子民,肉身子女並非我們的兒女,他們都是屬主的羊群,父母只是神所差遣的僕人,負責養育、教導羊兒,在主愛中成長。容許自己做個不完美的父母,因為沒人能教養出十全十美的孩子。只要盡己之力,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牧養他們(弗六4)。其餘有賴聖靈的帶領;以及禱告的交託。羊兒必跟隨在後,走在神國的路上。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10/01/2008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