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陳光照

家裡如果有個進入國中的孩子,父母的內心便開始處在緊張的狀態,從前那個整天賴在父母身邊的小跟班,突然不見了,現在寧願獨自留在家裡,也不要與父母一起出門;以前那個唯唯諾諾,整天講個不停的小伙子,如今不是一天講不到三句話,就是意見超多,稍有不順他的意,便亂發脾氣,大聲頂嘴。

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在想什麼,難道這麼難捉摸嗎?家庭氣氛顯著地改變,使得家長手足無措,好像事事都要與孩子拔河一般。

一.家長的期望與孩子的成績拔河

小時候,父母總是替孩子安排鋼琴課、電腦課、外語補習班,就怕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漸漸長大,到了高年級,放學後還要參加補習,深怕學業趕不上別人。父母為了孩子的安全,每天載出載入,奔波於學校與補習班的路上,雖然累,一點也沒有怨言,無非是把所有的期望都寄託在孩子的身上。

一旦進入國中,資優班考試、編班測驗,無不抱著很高的期待,等到一切都底定了,孩子面對的功課壓力遽增,每天的大小考,壓力喘不過氣來,國家的幼苗變成考試機器,也變成升學壓力下的受害者。但為了達成父母的期望,只好咬緊牙關拼下去,偏偏父母隨著孩子成績的起伏,臉上的表情也隨之改變。

可憐的莘莘學子,成績成了揮不去的夢魘,只有成績好,才是父母心目中的乖孩子;成績不好,便註定被罵到臭頭,父母還會理直氣壯地說:「我是為你好,希望你爭氣點,將來才能出人頭地。」這句話背後隱藏的是要孩子為父母爭點面子。

不然就直接惡言相向:「你到底有沒有心讀書,我辛辛苦苦養活你們,你卻用這種成績來回報我,到底有沒有良心啊!」接著重重地把成績單丟在地上,來屈辱自己的孩子。你想,孩子會再和父母親近嗎?

網路上有一則「給爸爸的一封信」,道盡子女的心聲,節錄如下:「我不是想頂撞你,只是我已經16歲了,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請不說那種翅膀硬了,就想飛的話),我是我自己,不是你的影子,更不是你寄託年少夢想的投影機。我是我,請不要把我跟建中、台大、別人(強者)做一些無謂的比較,這是沒用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別人強的地方是讀書,我都不是……。」

現在已不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了,人人都可以是各行各業的狀元,得到成就。學業成績不是決定將來成功與否的萬靈丹,反倒是品德、EQ才是最重要的關鍵。孩子是不是讀書的料,父母內心最清楚,不必迷信高學歷、文憑萬能。

有一位已是醫學院一年級的學生,跳樓自殺了,他在遺書上寫著:「我已完成了爸爸的心願,但我卻不曉得我是為什麼而活……。」這些話出自於眾所羨慕未來的醫生19歲青年口中,作父親的不知有何感想?孩子為了滿足父親的期望,耐著性子努力去達成,默默承受巨大的壓力,但是他發現了自己過得並不快樂。

每位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不願看他們受痛苦,那麼就應該要認清:每個孩子的性向、興趣、能力各個不同,對待方式和期望也要因人而異,如此才能培養出有自信、肯嘗試、快樂的青少年。

在教書期間,有些學生自我期許很高,要求自己一定要在班上保持前幾名,以致被分數宰制自己的情緒,活得並不快樂,個性也放不開,有時為了分數斤斤計較,不受同學的歡迎。其實IQ較高的同學,只要花個把鐘頭讀書,就可拿8、90分,但要拚到滿分,可能就要多花一倍的時間,而且神經時時保持繃緊的狀態,難怪快樂不起來,也或許是家長給他的期望太高了吧!

賢明的父母,與其看到孩子讀得愁眉苦臉,倒不如把期望放低一點,讓他充滿自信,快快樂樂地讀書,親子關係一定會改善;否則,成績單的戲碼,還是會天天重複上演,到時兩敗俱傷,這是我們所不樂見的。

二.家長的威權與孩子的自主權拔河

我們的孩子從小便被教導要順從父母,聽父母的話,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沒有自由揮灑的空間,神允許亞當有自己的決定權,任憑他替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走獸命名,開明的父母也會允許孩子自由使用自己的零用錢,來訓練自我約束或處理的能力。

孩子上了國中以後,學著有自己的主張,要求獨立自主的聲音愈來愈大,除了爭取自己的獨立空間外,諸如穿著打扮、結交朋友、時間運用,都不希望父母過分干涉,或拿自己跟別人比,他們認為自己長大了,足以來處理自己的事,看在父母的眼裡,不啻在挑戰大人的主導權,對於那些心理還未準備好的父母,造成不小的衝擊——簡直是叛逆。

父母一直以為孩子是自己所生的,盡心地拉拔他們長大,供應他們生活所需及教育費用,最有資格替兒女安排他們的出路,但偏偏那就是兒女所不想要的,家中不免會成為戰場。

「要求什麼獨立自主,難道父母親會害了他不成?我們只是希望他避免再走冤枉路,聽我們的安排就可以了。」父母會如此忿恨不平,乃是覺得家中所建立的權威受到孩子的挑戰,其實父母還是愛著孩子,不放心他們自作主張而碰壁了,深怕他們吃虧,但若一直不敢放手,反而把孩子塑造成依賴性強、退縮、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躲在父母的保護傘之下,永遠也長不大;這樣,愛之適足以害之。

想想《申命記》三十二章11節,摩西作歌敘述神如何訓練以色列民,就像老鷹不允許雛鷹呆在舒適的鳥巢裡面,故意攪動巢窩,強迫雛鷹自行飛翔,剛開始或許會不熟練,或是力氣用盡,母鷹再把雛鷹接在兩翼之上,訓練過程看似殘忍,卻是逼著孩子趕快獨立長大。

《商業週刊》1032期介紹在日本出現一群新新人類叫「尼特族」,年紀在十五歲到三十四歲之間,既不升學,也不就業,整天窩在家裡,靠著父母養活他們,他們很多曾是「乖乖牌」,從小接受父母的安排,長期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長,到了進入社會的時候,卻喪失了勇氣與作決定的能力,父母也不向孩子施壓,甘心情願提供金錢援助,漸漸成了足不出戶隱蔽的青年,即使活到年紀老大,仍無法獨立生活,心理年齡一直停留在青少年的階段。

根據調查,這樣的青年,日本就有62萬人,在台灣應該也不在少數吧!歸根究柢就是:父母不放手,小孩不放膽,使他們錯過了人生關鍵期的試誤,成為社會的米蟲,家庭的沉重負擔。

青少年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心,對未知的世界喜歡去探索求知,對生活始終抱持著一股熱忱。賢明的父母,你們只要在一旁支持和鼓勵,以建議代替權威,用接納代替干涉,給孩子有實現自我的機會,相信他們的表現會令你們刮目相看的。

三.傳統的觀念和新世代思維拔河

某個國中應屆畢業的女生,已登記上高職,在還未開學之前的這段期間,迷上了電腦網路交友,整天在msn上面聊天,母親屢勸不聽,就把電腦鎖住,這位女生竟然跳樓自殺。

青少年重視同儕的認同,這位女生認為母親剝奪了她與外界的人際溝通管道,憤而走上自我了斷一途。母親也沒想到,單純地想要保護女兒免遭壞人所騙,竟然會發生悲劇。

這是起因於兩代之間的想法有落差,又欠缺溝通,由於父母所生長的年代及面對的環境和子女成長的時代,有相當大的差異,父母動不動就向孩子提起小時候過的日子多麼的清苦,物資多麼缺乏,甚至還要自己挑水、燒飯,這些對孩子來講都是遙不可及的歷史,根本無法去體會,甚至還認為是天方夜譚。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學好,稍看不順眼,都會嘮叨幾句,結果常是惹來孩子的不悅,親子之間蒙上不愉快的裂痕,雙親要負起稱職父母的天職,深信「養不教,父之過」的觀念,時時教訓子女在所難免,可是往往說教多於勸導,挑剔多於鼓勵,反而遭到孩子的反彈。因此,溝通要得到效果,還是須講究技巧。

好比孩子晚歸,父母心焦如焚,不曉得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一直盼到孩子進門,才放下了忐忑的心,然而接下來可能把所有的怨氣都發洩出來:「這麼晚回來,也不看看現在幾點了,出去就像野馬一般,像沒人管的孩子……。」孩子還沒開口,父母便一股腦兒的罵個不停,本來是出於關心,深怕他在外面遇到危險,可是孩子接受到的訊息卻是父母大發雷霆、不可理喻。

如果父母先忍下氣來,換個口氣:「因為你的晚歸,讓爸媽非常著急,深怕你遇到了困難,以後如果必須晚歸,希望你能撥個電話,讓我們安心。」效果一定不同,孩子能感受父母的焦急和關愛,相信他會接受教導,並且反省,以後便會為人著想。

現今的世代是資訊無遠弗屆的時代,也是瞬息萬變的時代,孩子為了追求新知、得到別人的認同、迎接新的挑戰,過得也非常辛苦,成為現代的父母,在觀念上也要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不可墨守成規、故步自封。耶穌也提醒我們:「沒有人把新布補在舊衣服上,因為所補上的反帶壞了那衣服,破的就更大了。」(太九16),儘管青少年有叛逆期,父母要用耐心、愛心去傾聽他們的心聲,以諒解的心陪伴他們成長。

四.結語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盡職的父母時時都在擔心孩子會犯錯,把自己的標準強加在孩子身上,親子雙方都會很累,倒不如告訴孩子,以主的教訓為標準,只要不踰越這個界限,便可放膽開創自己的人生,不但能自主,又能勇敢、開朗地面對一切的挑戰。

成功的父母就像《詩篇》一二八篇3節所寫的:「兒女圍繞在你的桌子,好像橄欖栽子。」兒女把家當作避風港、安樂窩,喜歡與父母作良性溝通、聆聽父母的訓誨,充滿活潑的生命力,這樣的父母就不必再與兒女拔河了。

參考資料:
(孩子,你在想什麼?),《張老師文化》。
〈六十二萬尼特族──寄生父母〉,網路文章。
《商業周刊》第1032期。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10/01/2008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