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恩沛


一.前言

在古代的社會裡,一般人很少遠行,因為交通及食宿不便,加以盜賊出沒,可能會有生命的危險。因此萬不得以要遠行時,必須接受當地主人的接待,不但可以得到妥善的食宿照顧,而且會送行一程,以確保旅客的安全。

今日有時到東南亞的教會訪問,同靈熱情的接待,回國時在機場送行,甚至留下離別的眼淚,使人感觸良深。《聖經》中是否有接待與送行的記載?其背景與方式為何?與傳道者有何關係?以下擬探討此問題。

二.接待與送行的背景

古代在沙漠旅行時,主要使用駱駝作為交通工具。為了避免日晒和盜賊搶劫,會選擇在夜間旅行。通常要有嚮導陪行,可以避免迷路和解決飲水問題,嚮導會從星辰認出行路的方向,而且知道水泉的地點。

直到第一世紀在海上旅行時,因船隻尚無足夠的防風設備,而且沒有羅盤或雷達指引,通常在冬季不能行船,因為北風強烈,不但船隻和貨物容易遭受損害,連人們的性命也難保全(徒二十七10)。

當第一世紀時,由於較少餐廳,行遠路的旅客會隨身攜帶食物,通常是大麥餅、烘乾的穀類、無花果乾、椰棗等。一般攜帶的數量足夠維持一兩天,因此到了第三天,所剩餘的食物不多。

當眾人聚集來聽耶穌講道時,因所帶的食物已經吃完,耶穌叫門徒來,說:「我憐憫這眾人;因為他們同我在這裡已經三天,也沒有吃的了。

我不願意叫他們餓著回去,恐怕在路上困乏。」(太十五32),因為只剩下七個餅和幾條小魚,所以耶穌行神蹟使四千人吃飽,剩下的零碎還裝滿了七個筐子(太十五34-38)。

古時人們旅行要冒生命的危險,並要花費很多的金錢,除非絕對必要,一般人不願意從事旅行。一個人在出門旅行前,要安頓好家人,將事業作一番交待,並且向親朋好友辭行。

例如使徒保羅在傳道旅行時,就曾經遭遇下列的苦楚:「遇著船壞三次,一晝一夜在深海裡。又屢次行遠路,遭江河的危險、盜賊的危險,同族的危險、外邦人的危險、城裡的危險、曠野的危險、海中的危險、假弟兄的危險。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林後十一25-27)

三.舊約聖經中的接待與送行

在舊約時代,接待客旅是一種習俗,也是忠於神的表現(賽五十八7)。通常主人會拿水給客人洗腳(創二十四32),並提供餅與水給客人(申二十三4),甚至擺上最好的食物款待客旅(撒上二十五18)。

在《舊約聖經》中,最有名的接待典範,是亞伯拉罕熱烈用愛心接待客旅,結果不知不覺就接待了神與天使(來十三2)。在古代遊牧民族的文化,人們有特別的需要才會離鄉背井到外地去,當時的社會沒有旅館,為了保護外地人的安全,接待成為當時社會最受推崇的美德。「接待客旅」包括下列三個步驟。

首先,是接待。也就是為客旅提供食物及住宿,並維護其安全。例如當神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他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就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

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於是亞伯拉罕供給陌生的客旅洗腳水,安置他們在樹下休息,並準備了豐盛的筵席,而自己站在旁邊服侍(創十八1-8)。又如羅得為了保護客旅的安全,願意犧牲自己女兒的名譽(創十九8),雖然他所使用的方式值得商榷,但他保護客旅的心意卻值得稱讚。

其次,是團契。在古代的社會,一同吃飯具有重大的象徵意義,與人分享食物就是與他分享生命。當主人預備筵席招待客旅,雙方會彼此介紹,互相分享。

表面上主人是施恩者,實際上常成為受惠者。例如亞伯拉罕接待客旅,當客旅們吃喝完畢,就祝福亞伯拉罕說:「到明年這時候,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創十八10)。

神曾與亞伯拉罕立約,要賜給他迦南地,並使他後裔極其繁多(創十七6-8)。如果沒有兒子,這些應許就無法實現;而神賜福的臨到,是在他接待客旅時發生的。

再者,是送行。在古代的社會,為了維護客旅的安全,主人會送行客人,直到客人所吃的食鹽排泄出來為止,或送至方圓一五○公里為限。例如當客旅三人要離去時,亞伯拉罕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

神就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創十八16-19)。神的賜福常是帶有條件的,我們須要遵守神的道,秉公行義,神的應許才會成就。

四.新約聖經中的接待與送行

在新約時期,因為耶穌基督的降生,使得接待工作與福音事工產生關連。耶穌在世的傳道工作(路十38-41),以及使徒們的對外佈道工作(徒十6,十六15),都是依賴信徒的接待。

耶穌差遣使徒出外傳道時說:「腰袋裡不要帶金銀銅錢;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柺杖。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你們無論進哪一城,哪一村,要打聽那裡誰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時候。進他家裡去,要請他的安。

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若不配得,你們所求的平安仍歸你們。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太十9-15)

耶穌很重視接待的工作,祂說接待與蒙福有關:「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

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太十40-42)。雖然我們並未當傳道人,但我們接待傳道人,就可以得著傳道人所得的賞賜。

耶穌升天後,基督徒遭受逼迫,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去傳道(徒八1),照顧傳道人成為基督徒的責任(徒九43,十六15)。初代教會交通不便,旅館不多,治安不好,而傳道人四處巡迴宣道,為主的名出外工作,對於外邦人一無所取(約叁7)。

所以教會要接待傳道人,供應其衣、食、住、行,使福音能夠廣傳。信徒如果能接待傳道人,就是一同為真理做工(約叁7-8),將來可以得到神的賞賜。作長老的人,應該要樂意接待遠人,善於教導(提前三2)。

雖然教會是一個屬靈的團體,但也有假先知隱藏在其中,因此經云:「不可接待假先知,也不要問他的安;因為問他安的,就在他的惡行上有分。」(約貳10-11),初代教會為了避免接待假先知,出外傳道時會帶有推薦的信件(羅十六1;林後三1)。今日信徒在接待時,也應具備分辨的智慧,如此才可以避免被騙受害。

接待除要供應傳道人的食宿外,還要送行傳道人。「送行」的希臘文為 ,除了離別時,在村口、驛站、岸邊揮手、話別或禱告(徒二十36)外,必要時要安排同伴隨行(林前十六11;林前十六4-6),而且要供應旅途中的車資、食物、衣物(多三13;約叁6),使傳道人能夠順利往前行,讓福音事工能不受阻礙。

五.結語

信徒是藉著耶穌被一個聖靈所感,得以進到父面前。這樣,我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弗二18-19)。因此,熱誠接待客旅,也就是接待家人,這是基督徒的義務(羅十二13)。

我們是受主愛的激勵,因為基督愛我們,為我們受死,我們也應當要彼此相愛(林後五14-15;來十三1;彼前四8)。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愛神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神所受的命令(約壹四20-21)。

所以我們要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彼前四9)。但願我們都能成為樂意接待傳道的人,並且能送行傳道人,與他們一同為真理做工,使神的福音能廣傳到世界各地。


參考書目:

1.包爾(Bauer, Walt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斗六:浸宣出版社,1986。

2.韋捷(Wight, H. Fred)著,周鳳芝譯,《聖地風俗習慣》,香港:天道書樓,1993。

3.得富(De Vaux, Roland)著,楊世雄譯,《古經之風俗及典章制度》,臺北:光啟出版社,1986。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2/01/2009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