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利未記)
經文:利廿七26~34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經句背誦:

            萬軍之耶和華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三10

思考問題:

1.       分享奉獻十分之一的心得。

2.       分享「路十二34」的心得。

事奉神是時時刻刻,且是終生的事,神吩咐選民,不但可以獻祭贖罪,在飲食上要潔淨,在家庭、社會生活上,追求美滿、和諧、快樂,每個選民也可以許願,得神的悅納。今神也吩咐百姓要把屬神的都歸給神,這一切均要表明與百姓的密切關係,如神不斷強調的:「我要以你們為我的百姓,我也要作你們的神。」(出六7)。在此段中,我們可以明白有那些是屬神的:

一.  凡頭生的:

「惟獨牲畜中頭生的,無論是牛、是羊,既歸耶和華,誰也不可再分別為聖,因為這是耶和華的。」(利廿七26),也就是說頭生的牲畜本就是神的,人不可以用它來還願。不單是牲畜,人頭生的兒子均是屬神的(出十三13),今日而言,有信徒把第一次的工作所得全部奉獻,這精神是值得肯定與鼓勵的。

二.  十分之一:

「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是歸給耶和華為聖的。」(利廿七30),也包括所有的產業之所得(32)的十分之一,從神揀選亞伯拉罕時,他就已經如此奉獻(創十四20),雅各曾如此許願(利廿八22),今神也如此要求,以表明選民在實際生活中當常常事奉神。

這原是屬神的、是當獻的,本是神所看重的,故說是「歸給耶和華為聖」,如主耶穌也教訓說:「神的物當歸給神」(太廿二21),這要求對選民有何意義呢?

1.         承認是屬神的:

選民把當歸給神的獻上,一是承認萬有都是神所賞賜的,如把頭生的兒子歸給神,是不斷記念以色列民族得以生存,是神拯救他們(出十三1314)。又如大衛之頌讚(代上廿九14),就是承認主權在神。二是承認我們就是屬神的,是神從萬民中把我們救贖出來,得以服事祂,因此能獻上這一切,是我們所得的恩典,也是我們存報達主恩之心所當做的。三是承認我們所能得的,不是靠自己,而是因神愛的賞賜,如此一生才能過著信靠神的生活(參:申八1718)。

2.        能堅固信心:

既承認神的主權,常常獻上十分之一,更能堅固我們的信心。一是因「你們的財寶在那裡,你們的心也在那裡」(路十二34),甘心樂意奉獻的人,心是嚮往那存在天上永不衰殘的產業,因此神成為他們的仰靠,如主耶穌的教訓:「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十二2833),那些貪財捨不得獻上的人,信心必漸漸冷淡、搖動,以致失去。二是我們因獻上而常親近神,神必親近我們,賜更大力量,堅固信心,得以勝過世界的苦難(雅四78)。

3.        能支持聖工:

百姓獻上十分之一,是給沒有承受產業的利未人和祭司,使他們能安心做神的工作,雙方均能得到造就(民十八2126),因此當百姓遵守神的命令,甘心樂意奉獻,所帶來的豐富和對工人的鼓勵,是令人充滿頌讚的(參:代下卅一510),若百姓只顧自己,離棄神,工人就流離,百姓的信仰也得不到造就(參:尼十三10),當我們舉目看今日的工場,思想神的託付,當求神興起更多的工人,也當把當獻的奉到神的家裡,支持工人,使教會得以開展。

4.        能救濟窮人:

從希西家王帶領百姓,在信仰上復興起來,把十分之一奉到神的面前,就要預備更多倉庫,才能收容得下,足見神恩典之綽綽有餘(代下卅一10),不但使神的工人生活無慮,也可以照神的吩咐:「每逢三年的末一年,你要將本年的土產十分之一,都取出來,積存在你的城中,在你城裡無分無業的利未人,和你城裡寄居的,並孤兒寡婦,都可以來,吃得飽足。」(申十四2829),今神的教會收入有餘,也可以幫助生活有需要的人,更能顯明「神有說不盡的恩賜」(林後九15)。

5.        能領受福氣:

奉獻本是因感謝主恩和該盡的義務,但神依然賜下應許:「你的神必在你手裡所辦的一切事上賜福與你」(申十四29),且說:「你們要將當納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倉庫,使我家有糧,以此試試我,是否為你們敞開天上的窗戶,傾福與你們,甚至無處可容。」(瑪三10),讓我們一起來領受這一美好的福氣,共同為神的家齊心努力。

參考書目

1.       《聖經地理記要》周惠萍譯,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發行。

2.       《利未記要義》陳恆道編著,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發行。

3.       《利未記》洪同勉著,天道書樓。

4.       《生命組曲──利未記研讀》唐佑之著,中華浸信會出版社。

5.       《威克里夫聖經註釋》種籽出版社。


作者: 謝溪海
出版社: 腓利門書房 出版社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