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園丁

孩子小時候


孩子在學齡前大概是親子之間最好的時刻,小孩依賴父母,父母的教導有權威,可以有效地下達到小孩身上。到了小學,開始有課業的壓力時,親子之間已開始變化,雖有零星衝突,但問題都不大,基本上,小孩還是順服於父母的權威。

孩子青春期


進了國中,有升學的壓力,加上孩子的青春期,帶點叛逆,開始考驗親子間的關係。小時候父母高壓的教導方式,小孩或可順從,但青春期就不管用。

他們愛標新立異、重視外貌、追求流行、迷戀明星、看重同儕認同等。加上身心的發展,並非齊頭並進地成長,所以他們的情緒不穩定、脾氣乖張。要使青春期的孩子乖乖聽話是不可能的,於是常常爆發衝突。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同樣是青春期,但問題可都不一樣。對課業的要求程度、看電視及打電動的時間長短、穿著打扮及交友問題等,父母與孩子要取得共識並不簡單。

家裡的男孩


家裡的男孩從小就聽話乖巧,學業還算不錯,但從小就是喜歡打電動。在課業不算緊,成績也不差時,打電動的時間,倒還能相安無事。到了國三,課業開始繁重,成績慢慢退步,叛逆性漸漸增加,可以打電動的時間就慢慢成為親子之間的導火線。

往往談判破裂,當天就不用讀書了,甚至鬧離家出走。如此持續好長一段時間,原有第一志願的願景,最後落得前幾志願都沒有。但事情還沒結束,國三成績的滑落,並沒有得到什麼教訓。到了高中,仍為這個問題奮鬥。

孩子的邏輯是──「班上成績好的同學還常常上網咖,可見成績好壞與打電動無關。而且同學都在談某某需付費的線上遊戲,我都不知道,插不上嘴,很遜。」「我只玩不需額外付費的電玩,已經夠讓步了,還常常和我計較,難怪沒心情好好讀書。況且可以進天國比較重要,成績不好何必太在意呢?!」

從叛逆到順服


家中為打電動時間長短的爭議問題,過年時給來家中團圓的親戚知道後,家中長輩都委婉相勸。孩子也得知堂表親同輩打電動的限制都比較多,我們家算是「福利」最好的,孩子態度才漸漸軟化。

後來孩子參加教員講習會,取得正式教員的資格,賦予教導責任後,似乎又更成熟一點,這才總算稍稍平靜下來,也比較能用功讀書,成績漸有起色。

讓小孩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權


父母若過於權威,要求子女完全地順從,孩子不服之下,表現的態度就是傲慢、不尊重、拒絕,彼此間以情緒化方式來溝通,非但無法了解彼此的用心與想法,反而更增加彼此間的誤會與成見。

「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所以規則的訂定,可讓小孩擬定初稿,讓他有某種程度的自主權,但父母要針對孩子定下的規則作適當的修正,其實爭執來源就在如何取得妥協。

犯錯是孩子天經地義的權利,從錯誤中學習,從錯誤中修正,才能塑造自己的人格。當然,這不是縱容孩子犯錯,而是以平和的心,與孩子共同面對錯誤,探討如何去修正,教導孩子承擔錯誤所帶來的代價。

現在的孩子,不喜歡聽人說教,要激發孩子擁有自己的思想與判斷力,就必須與孩子平起平坐一起討論,給孩子充分的發言與些許犯錯的空間,只在必要時,委婉地做一些指引,幫助孩子更釐清他的想法,引導他做適切的修正。

訂定規則後,就要嚴格遵守,不可讓孩子任意討價還價(若不適宜可修訂)。對小孩的苦苦要求,要狠心拒絕;不可今天心情不好就沒得商量,明天心情好就大發慈悲。

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發現父母有些還是要堅持的,太寵小孩,小孩絕對會得寸進尺,不斷試探父母的底限,如此會沒完沒了。而父母的意見與態度要先取得一致,以免一方與孩子說好的,卻遭另一方否決,造成孩子極大的反彈與不順從。

易子而教


「易子而教」有較大的功效,在孩子身上也得到印證。家中其他長輩在勸孩子時,孩子的眼神和平時我們在向孩子講話時,就是不一樣。雖然他可能未必完全認同其他長輩的話,最少態度會好一點,也多少聽進去一點。尤其不只一個長輩跟他說相同的事時,雖然不會馬上有所改變,但必定在他心中會慢慢發酵,進而漸漸修正自己的想法。

同儕影響力


青少年是從依賴走向獨立的過度期,這時期的孩子面臨生理、心智、人際關係的轉型,由於自我意識的增進,通常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渴望獨立,所以會對成人的權威「反彈」,亟思擺脫成人過多的干涉、限制。寧可花許多時間去聽同學的七嘴八舌,也不願聽父母的好言相勸,因為同儕認同需求增加了。

我們不知道孩子所說班上成績好的同學還常常上網咖是否屬實,但報章中所訪問的滿級分學生,好像沒有人打電動打得像他那麼多。拿給他參考,他說這些人都是怪胎,絲毫不受影響。同儕影響力是相當大的,但好像有選擇性。

或許孩子對報章所提一些優秀考生,覺得太遙遠,但堂表親的同輩,就比較有說服力。過年時,堂表親的同輩向孩子訴苦,打電動限制太多,同病相憐之下,孩子就比較能讓步。

賦予責任


孩子從小參加宗教教育,知道進天國是重要的,信仰基礎不錯,只是成績不好不必太在意的觀念,有待修正。學業成績當然不是衡量一個人的絕對標準,「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神給每個人的恩賜各有不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自有其差異性。勿要求其像某人一樣,或常拿別人來比較,否則過高的期望只會讓他覺得遙不可及,甚至有放棄的念頭。

若以進天國才是重要的,屬世一切都可怠惰,怎能期待在世上可以榮神益人呢?這種態度真的可以進天國嗎?我們從耶穌按才幹受責任的比喻中可以知道(太二十五14-30),這個答案是否定的。

學生的本分就是要好好讀書,在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樣,都要盡到自己的本分,認真負責的態度是需要學習的。幸好他在參加教員講習會及擔任正式教員後,學習到自我要求與責任感,讀書態度比以前好多了。這或許是他成績進步的原因之一。

要培養孩子有責任感,可讓他負責家中某類家事,有問題唯他是問;另外,要鼓勵他積極參與教會聖工,讓教會同靈給他壓力,促使他更成熟、更有責任感。

父母不要認為青少年時期就是要用功讀書,不用做聖工,其實這是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機會。「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儆醒。」(詩一二七1)。

只專注學業,並不見得在成績上就會有等量的回報。學業與聖工是可以兼顧的,做聖工對孩子的成長有相當大的幫助,而孩子的成長對親子關係更有助益。

和孩子溝通


我們不要在衝突時,才想和孩子溝通。理想的親子溝通應是每天在進行的。不妨每天製造一些和孩子獨處的時間,例如:孩子讀書時,送上一杯飲料;睡覺前陪他一起禱告;或當個好聽眾,聽聽孩子在學校的點點滴滴。

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才可觀察到孩子的感受和情緒;找機會讚美孩子,多點寬容,少些責備;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了解他們的文化、世界,孩子會更樂意和你分享。

另外,家庭聚會更是親子之間良好的溝通管道。次數不用多,一個星期一次。時間不需長,會前禱告3分鐘,唱詩2分鐘,讀經及分享15分鐘,會後禱告5分鐘,另5分鐘彈性時間。30分鐘即可完成,重要的是時間要固定,並排除萬難,列為第一優先。不可因考試將近等因素而輕易暫停。

在讀經及分享中,應多給小孩讚美、多作意見交流,多聽聽他們的感受。父母不可隨意打斷、申斥,以免家庭聚會變成聽訓時間,使兒女噤若寒蟬、避之唯恐不及,那就一點效果也沒有了。

在家庭聚會中,當孩子還小時,可以用《聖經》故事加以敘述講解。由此慢慢建立孩子讀經、禱告的習慣並學習聚會秩序。待孩子漸長,慢慢可以思考,懂得發問時,就可以和他們查經、作蒙恩見證。

孩子更大以後,可以學習悟性禱告、學習談論道理、學習為人代禱、分享事奉心得、關心教會聖工,互相勉勵,彼此代禱,共同攜手建立基督化的家庭。

結語


「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祂所給的賞賜。」(詩一二七3),兒女是神託付我們的產業,我們有責任養育教導他們,使他們走當行的道。

然而,每個階段的孩子有其發展變化,所以教養方法非一成不變。要做一個成功的父母,除了有愛,更要具備方法。因此,必須學習和孩子一同成長,才能不負神的託付。


參考資料

1.〈父母的愛不夠我用──親子間的代溝如何疏通?〉,《聖靈》月刊,301期,2002.10月號。

2.〈父母背上的刺──如何與青春期孩子相處?〉,《聖靈》月刊,318期,2004.3月號。

3.〈建立屬靈的家庭祭壇〉,《聖靈》月刊,318期,2004.3月號。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5/01/2009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