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5期1996年6月)
宗教教育:[宗教教育]親子衝突的省思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許育光

故事一

剛上一年級的小柔被爸爸三催四喊的叫聲弄醒,眼看著已經遲到了,爸爸急急忙忙地替小柔梳洗、更衣、整理書包,而小柔也氣呼呼地故意磨
菇似地玩著牛奶,爸爸一急之下打了她一下,小柔就哭了起來;到了學校,小柔對老師大喊:「老師,我的爸爸是大壞蛋!」弄得一臉愕然的爸爸只好傷心地去上班。

故事二

少年班的偉明坐在鋼琴前,想到昨天說不想學時,被爸媽罵了一大堆的情形,想著明天星期天聚完會又得去學心算和美術,心情就很惡劣。晚餐時他告訴媽媽明天他不去少年班,想休息一下,媽媽立刻大罵他一頓,說他不知上進,偉明在心中暗想:以後什麼事都別在家裡說。

故事三

選填志願前,志文就一直覺得自己數理不好,想當個律師,所以應該選擇文組,但沒想到那晚回家竟被父母說他想讀文組怎能當成醫生呢?苦悶的志文填上了理科之後,常怪罪父母的決定,開始被動的不想讀,二年後沒考上,重考了二次又失利,家裡往往為了爭論這件事而弄得衝突不斷,志文卻也一直覺得父母應負起這個錯誤的責任!




從小柔、偉明到志文的故事,也許提醒我們親子之間的不斷衝突與不一致感,跨越了孩子的童年、學齡、青少年期,甚至成人期;而其中的互動常常可以發覺父母用心良苦的想引導、帶領或給予子女更好的,不但投入自己的時間、精力,更甚還完全的犧牲,但換來的有時卻是孩子的氣憤與誤解。

而孩子處在這種衝突及對父母的情感掙扎於又愛又怨的矛盾情緒中,實在是成長中最辛苦的事。聖經中也曾告誡我們,作父母的要避免憑己意管教子女,因此,在親子互動這件功課上,身為父母的,反省與學習的能力其實相當重要。

每個父母都以自認為最好的方式來愛自己的兒女,有時不問理由地強制子女得走上自己覺得「好」的路,有時並不考慮子女是否需要而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如琴藝、才藝等)堆到子女的身上,也有時候隨著自己的情緒而無法自制的發洩於孩子身上而未自省。

其實,被孩子討厭或誤解而想要重新贏得親子間的和諧與信賴,縱容子女或強迫他們都只會造成雙方的再次傷害,唯有父母親肯靜下心來,謙和地從反省自己、調整自己身段,才能重新開展親子間的新關係。

孩子討厭父母有時候只是一時的情緒,但親子互動長期累積的憤怒與心結,常常都可能是造成孩子心理困擾、行為偏差、信仰軟弱或課業退步的原因之一;因此克服這樣的負面情感與親子障礙實在是重要的,以下幾點提供我們為人父母的作進一步的反省與思考。

強制與縱容

管教子女是一門難以明示的藝術,但孩子會討厭父母多半出自兩層心態:不是因為對父母過於權威、不講理的氣憤,就是出自對父母言行不一或縱容的看輕與不屑感。值得一提的是,這兩種差異的管教態度都會造成親子間的對立;唯有適時、合理、相互溝通、了解的對待,秉持一方面溫暖、可親近,另一方面堅定、持守原則的態度,才可能改善兒女對父母的感情而又不至於偏差。

善盡父母的職責

不同的年齡層,父母的角色與責任也跟著改變;假若三歲的小孩尿床,則父母的職責是教導他會表達尿意,但若是上小學的小孩尿床,則父母應讓孩子負責自己的行為,處理自己行為的後果;相同的,在小柔賴床的例子中,父母親也應可開始讓子女負起遲到的責任,此時父母的職責在於協助子女負責而不在幫他負責。

協助子女去面對自己行為的後果是成長的開始,放手讓子女練習抉擇與負責任是修復親子關係的第一步;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更為重要,否則孩子失去了作決定的能力,又失去了負責任的培養,更甚的又討厭父母,相互影響之下對他的成長都是一種傷害。

父母當反省自己的期望是否合理

也許身為父母的你會問:「讓小孩子自由怎麼可以?他會不會逐漸不接受父母的安排?」當然,若我們真的願意讓孩子學會獨立與抉擇,則失去父母對子女的支配與掌握是必然的。有的父母一心期望子女成為音樂家,犧牲子女看課外書的時間逼他去學琴,卻不知道孩子對科學充滿興趣,衝突之餘其實受傷害的都是孩子。

他其實深愛父母,也愛自己的興趣,然而父母未盡合理的期望有時讓孩子很掙扎,也讓子女不得已地表現出抗拒,並使父母傷心。因此,如聖經所說的:「父母不要惹兒女的氣」,提醒我們應常常反省對子女的管教是否得當?

了解子女的需要並溝通

祭司以利的兩個兒子素行不良與押沙龍想謀害父親大衛,都提供我們教育子女的借鏡;難道孩子天生真的就那麼壞?反抗或表現壞的一面,有時能使長久得不到關懷的心靈得到注意,因此認識子女的需要(是需要被關心或被肯定,還是需要被接納?)是改善親子關係的第一步。

像主耶穌包容、接納罪人的心境般體恤孩子的錯誤,學習真誠的寬恕與溫柔的勸勉,把自己無法釋懷的事逐一放在禱告中向主祈求智慧,相信我們必能善盡父母的職責,滿足子女內在真正的需要,而重新挽回孩子的心。

我常想,神為什麼讓人在養育子女的歷程上,遇到許多的心靈低潮與苦痛的感受(如:被兒女拒絕等),似乎那使作父母的更能體會神被人們拒絕或背棄的心情。因此,我們作父母的應重拾自己對神的信仰,在回轉中體會神的愛,並進一步教導、協助子女走他自己的路,鼓勵、陪伴孩子在課業、生涯、工作等方面都能負責任地自動努力,更重要的是,將信仰承傳,讓子女能從你身上更認識神的愛。

我想,適度的反省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是重要的,反省自己的期望、或不了解孩子也很要緊;在親子衝突時別太急促反應,靜下心來溝通,從自己改變起,深信這應是調和親子關係的一大祕訣。願大家均能從神得到改變自己的力量,作子女心目中成功的父母。

(原[宗教教育]124期,1996年06月號)


作者: 許育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