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4期1997年3月)
時勢評論:[宗教教育]從國中生自殺事件談起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鄭啟清

去年底高雄陽明國中有個男生,因為看漫畫受到母親責罵,想不開就上吊自殺。新聞採訪報導整個事件的經過,值得大家關心檢討發生問題的原因及如何預防這類悲劇再度發生。

根據今年一月13日《聯合報》,台北市十五歲到三十九歲人口的十大死因中,自殺的排名為第三,三年來由第十名外的排名,升高到現在這樣嚴重的地步,實在令人驚訝!當然,市政府衛生局還沒有對策的方法。董氏基金會的調查指出,三成六的孩子感到不快樂,因為沒有人可談心。兩則報導都指出今日青少年不但不快樂,而且受到各種壓力,如果得不到外來的援助,往往走上絕路。

女生自殺事件較常看到,男生自殺相對而言較為特殊。這個男生的母親說他愛看漫畫而影響作功課,屢勸不聽,已經燒掉幾百本漫畫書。因為愛之深責之切,沒想到孩子想不開而尋短。鄰居說孩子母親管教比較嚴格,所以孩子只有好的事才敢說,有困難卻不敢對媽媽說。班導師說,這個同學由別班轉來,可能因為成績沒能上榮譽榜,達不到父母的期望,而心裡的壓力很大。

由於國內的教育,偏重以學業成績及升學率為主的智育,忽略以健全人格發展的全人教育,而且學校教育依賴大班級的教學,無法以個別式的教導及補救學習困難的方式教育。學業成績不理想,自尊心強的孩子就受到很大的挫折壓力。

其實教育的精神主要包括倫理、民主、科學三方面。我們學校和家庭教育都相當強調倫理,這和猶太民族的傳統很相近,聖經說:「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這是很好的文化傳統,但是民主和科學方面就相當不足。教導青少年需要尊重、接納他們的態度,加上合理有效的科學方法,才容易達到教育的目標。目前學校和家庭在這兩方面,還待加強,這是大家都知道的。

管教孩子是很重要的事(箴二十三14),尤其是導正偏差行為。但是絕對不是一味的責罵處罰。尤其在青少年時期。生理的成熟和心理的成熟有一段很大的差距,外表看來長得比父母高大了,可是內心還像小孩子。所以父母親或老師都要以尊重接納的方式教導,比較不會傷其自尊心,而讓他們在愛與關懷中成長,不會因為嘮嘮叨叨再三責難引起反感而置之不理。

當然,有些問題,不妨請教輔導專家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也可藉著和老師的溝通,讓老師多瞭解孩子的長處、短處,雙管齊下,使課業方面、心理方面的種種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使他們在學業上、人格上、體能上、興趣上都能健全地發展,在偏差的教育環境中,能得到成長的空間,讓青少年都能快快樂樂地度過這段困難期。

經云:「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祂,祂必指引你的路。」(箴三5-6)

(原[宗教教育]133期,1997年03月號)


作者: 鄭啟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