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4期1997年3月)
藝文特區:[宗教教育]再做一次小小孩 一則成人與兒童親愛關係的生活寓言故事

又昕

最近看到一本會使年輕父母愧悔交集的童話書,由及幼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再做一次小小孩》。這本書,是一位幼教專家「用兒童文學作家的專業手法」,為年輕的爸媽們寫的童話。文學大師──林良先生提醒為人父母者:不要高高在上地俯視孩子,應該蹲下來看孩子。一旦蹲下來,大人的視平線就跟孩子的視平線齊高,大人才能看到孩子所看到的。帶孩子上街,要用孩子的步伐,不要硬拖著孩子配合大人巨大的跨距。

年輕的父母更應時時反省:我們對孩子生氣,是不是因為我們不瞭解孩子?我們會不會因為不瞭解孩子而無法同情孩子?我們會不會對孩子有超過他的能力的要求?我們會不會對孩子很「殘忍」?

臨床心理醫師游乾桂以他十四年的臨床經驗,歸納出五大觀念法則,給支持知性的父母做參考。

一、要懂你的孩子

親子間的相處和大人間的交往是雷同的,若是互不了解,就會產生誤會。父母若真能了解自己的孩子,那麼看待孩子的言行,將從煩惱變為有趣。有個媽媽說她的孩子是小色狼,因為她每次如廁時,孩子都會偷窺。游醫師私下問孩子原因,孩子說,他每次上廁所時,媽媽都對他說:「你不要把門關上,媽媽看到你才放心。」而且他很怕媽媽會從抽水馬桶逃走,「因為忍者龜就是這樣逃走的。」所以,父母如果能懂得孩子在每個年齡層的想法、動作、行為是什麼,就會明白孩子不是變壞,而是在變化、在成長。

二、做個童話的父母

兒童時期是卡通年代、遊戲年代,用童話方式引導他們。把孩子的所言、所行、所思、生活習慣等,以遊戲方式進行,總比傳統父母的指揮、命令要有效果得多了。要是想讓孩子乖乖地收玩具,提供給您兩個妙招:

讓孩子假裝是機器人,在他們頭上按動作鈕,結果孩子爭先恐後,要搶第一個完成任務。在幼小班百試不厭,則是老師口唱:我要做好幫手,我把玩具收拾好,我要做好幫手。小朋友一個個自動過來把玩具收好,要當好幫手。

三、做個聊天的父母

會聊天,表示不忙碌、情緒好、懂孩子的心事。游醫師心情不好時,會拎著孩子的小手到公園散步,對孩子說:「最近好煩哦!……」之後,他發現孩子變得會體貼,且安慰他:「爸爸不要煩,有我在。」等孩子長大碰到心煩事,他也會懂得找知己傾吐。親子有話可聊,關係自然就通暢。

四、做個道歉的父母

父母示範道歉的態度,也是在培養孩子的貼心、窩心、同理心,親子的相處就不致劍拔弩張,孩子自然也會是一個懂得道歉的孩子。

五、做個放手的父母

常令父母頭疼的手足爭吵來說,父母是要把決定權交給孩子,還是當個仲裁者?其實孩子從爭執中,正是學習人際關係講理、溝通、妥協……的第一步。孩子自有他們自己解決紛爭的法則,若父母介入處理,孩子自然習慣會拉父母做裁判。

五大觀念之外,父母還有一大行動,就是:做個鼓勵的父母。

有一項研究報告:全世界的孩子,一天中的表現都差不多,有七成是優點,三成是缺點。但歐洲人喜歡看孩子的優點,中國人卻愛挑孩子的不足。所以,歐洲人看孩子是愈看愈好,而咱們看孩子則是愈看愈煩。游醫師說:鼓勵之於孩子,就如同水之於植物,是一樣重要的。

鼓勵可以激發孩子的思考力、想像力、創造力,這「三力」是孩子未來生活的資產。傳統觀念以為孩子就是要乖、要聽話,但就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兒童時期的孩子本來就是頑皮、好動、桀驁不馴的,反而那些被壓模鑄造出的「乖」小孩,才是真正需要治療的。

套句子敏所說的話:愛心來自同情,同情來自瞭解,瞭解來自知識的啟發,使「知識」變得感人,這就是文學的魅力。透過這本薄薄的童話,正像一切童話故事的結尾所寫的一樣:從此,你跟你的孩子就開始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了。

(原[宗教教育]133期,1997年03月號)


作者: 又昕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