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5期1997年4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孩子的大朋友

謝宏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第一個朋友,孩子的人格養成、人際關係溝通模式、價值觀及生活習慣等,深受父母的影響;隨著時代的變遷,民主觀念的發展,家庭結構開始面臨新的挑戰,傳統以權威為主的教養方式,已漸漸失去效力了,許多為人父母者感慨,現在的孩子是越來越難管教了。

現代父母實在難為,扮演的角色趨於多元,除了當孩子的長輩,還希望成為他們的朋友,分享快樂、分擔憂愁,但很多父母卻常有無力感,不是打不入孩子的生活圈,就是花了許多功夫仍呼負負,疲於奔命學習「朋友」角色之際,許多父母感慨為什麼專家學者苗頭一致指向父母,要父母再學習而不要求孩子也來配合父母呢?

這是一個有趣的話題,也值得好好來討論的;要增進親子關係,真的需要雙方面好好努力,相互提升溝通品質;而身為長輩之父母,擁有較多的教養權力與責任,因此先從父母角色開始改變起,再影響孩子之回饋方式,可能是一條比較容易入門的方法。

很多父母經驗有限,常常只能沿續上一代的管教模式,唯父母觀、上對下的方式(或以為孩子是我生的,有權做任何管教……)處理親子關係,此種模式無形中為彼此間築一道高牆,形成所謂的代溝,無法與孩子交心、作朋友。

其實如果換個角度想一想,我們平日如何與朋友相處,就可以找到一些方向,幫助我們如何去做孩子的朋友。想想看如果你因細故把你的朋友教訓、數落一頓,看看後果如何?他們一定是火冒三丈,甚至與你絕交呢?實際上沒有人會對朋友採取這樣態度的。

想想以下的情形:當你情緒不愉快的時候,你會希望別人怎對待你呢?也許你需要單獨一個人安靜一下、有時也需要有人傾聽你的訴說,能瞭解、接納你的感受,而孩子不也有相同的想法和需求嗎?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也需要如朋友般適度的尊重與充分溝通,才能促進更良好的親子關係。

什麼樣的父母,容易當孩子的朋友呢?首先傾聽是很重要的。中國字的「聽」造得實在太美妙了,聽除了用耳朵聽之外,仍須用「目」眼睛觀察他人肢體語言及用「一心」專心地聽,例如:孩子在外頭和鄰居打了一架,向你哭訴,你的反應是什麼呢?「你就是愛打架、愛玩,活該!」

還是問明打架的原因,不同的處理方式,孩子將有不同的感受;又如你下班回家一付「苦瓜臉」,心情沮喪、壓力沉重,這時如果你的孩子能觀察到你的肢體語言,而關心地問候一聲「爸媽你怎麼了?」我想你的心情會好一些,心想多麼善體人意的孩子啊!不過這需多靠父母平日的引導與親子之互動,才可能「造成」的。

其次避免「曖昧的溝通」,意指溝通內容要具體。我的許多學生常抱怨父母不讓他和朋友出去玩,而究其原因,大多是有「前科」的,不按時回家或不說清楚和誰出去、去那玩……等,此舉動當然無法取信父母,父母不信任孩子,採取的方式,便是一再限制行動了,因此「守信」也是孩子須學習的課題。

此外父母對遲歸孩子劈頭就罵、就打,也是親子氣氛惡化的原因,父母何不具體地表達其擔心的感覺,將孩子遲歸過程中你所經歷的擔心→焦急→害怕→絕望→憤怒表達出來,一般孩子只看到你的憤怒,而無法體會你的焦急與擔心,其實只要簡單地說:「你這麼晚回家,我擔心死了!」取代「你死到那裏去?幾點鐘了?還不知道回家?」來的好吧!


第三、學習設身處地與尊重,也是很重要的。試著用他們的視野與觀點來看事情,父母不妨放下身段、蹲下來體會他們看到的世界,或許不成熟,但可慢慢引導,譬如孩子今天講個同學們都在說的口頭禪或偷看黃色漫畫書,如果你是一頓斥責、把書給撕了,並嚴令禁止再看,我想只會失去一個了解孩子看法並進行溝通正確性教育的機會;同理並非同意,而是尊重,先聽聽看孩子的感覺,再將我們的擔心與建議,表達給孩子,經由雙向溝通,才能真心成為好朋友。

另外,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讓孩子成為「代罪羔羊」及出氣筒。父母有時在工作職場與同事衝突、或受上司責罵、或心情不佳,很容易將情緒轉而發洩到孩子身上,將戰場帶回家,演變成親子之戰,形成親子間莫須有的緊張氣氛;此時父母若能說明自己的情緒不佳,需要靜一靜,或是孩子能觀察父母「很臭的」肢體語言,適時予以關懷,將可避免一場衝突。

最後分享「家事」,不只是要求孩子分擔家事,洗碗、清掃等工作,而是父母能將家中大大小小的事,藉由非正式或正式家庭會議,傳達給孩子知道,也聽聽孩子的意見、看法,並引導其思考事情利弊得失,讓孩子在家中扮演重要決定角色;不要小看孩子的能力,尤其國、高中的孩子,藉由此過程培養其做決定及負責任的態度,對其一生將有很重要的影響;當然如果能夠分享你的「心事」,孩子會更懂得如何關心別人的。

而在現代的父母努力想和孩子成為好朋友的同時,也會產生一些困惑,對父母與朋友的角色定位感到混淆,父母親是否就要完全順服孩子,照孩子所要求的去做呢?現代的父母親,如果只是放任地對待孩子,可能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如何扮演好亦師亦友的角色?

值得好好思考;隨著孩子年齡發展,父母角色有所改變,不同階段而有不同的準則,這也是父母要拿捏的地方,孩子小時候正需要保護與教導,為顧及孩子安全並建立其道德與是非觀念,父母的角色須佔約90%的比例,而隨著孩子年齡與自我管理控制能力的增長,調整不同的原則與方式。

此外,留給他一個適度的空間與距離,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孩子也希望有獨處的機會。不要事事限制,讓他們能嘗試自我選擇與決定,當孩子需要我們時,能夠給予支持、建議與安全感,覺得自由,但沒有太多的束縛。

《歌羅西書》三章21節中記載:「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貼切地說明了現代父母之教養法則,如何運用得宜,在孩子成長中,做個不缺席的父母,只要你有心,將使你們親子之間成為「最佳拍檔」。

參考書目:

1.《父母自我訓練手冊》,Dinkmeyer & Mckay 著,紀李美瑛、紀文祥譯,遠流出版公司。

2.《伴我成長親職教育家長手冊》,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原[宗教教育]134期,1997年04月號)


作者: 謝宏惠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