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5期1997年4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以開放角度看待成長愛惡欲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昕又昕

青少年父母的難為,除了來自屬於孩子青春期的叛逆外,還有一部分來自孩子本身也正面對著人生第二階段生涯規劃,不努力就會被淘汰的壓力。這個時期是他們身心變化最劇烈的階段。

就生理方面,身體的特徵都明顯地改變,開始轉變成大人,連聲音也不同以往;就心理方面,他們渴望大人們的尊重,希望所言所行能獨當一面,不要大人的干涉。但事實上,他們的處事能力仍無法讓他們做自己的主人,現實和期望的差距往往使他們混亂、易怒,以致於和父母之間大小衝突不斷。

很多青少年和父母起口角就像家常便飯,但長期性的口角沒有立即性的傷害,卻有隱性的殺傷力。因此,建議父母多主動了解青少年的價值觀和次文化,多鼓勵、多肯定,不要急於表達自己的意見,先學著聽聽孩子怎麼說。

中級班有位學生在國三時有心想在課業上努力,犧牲聚會的時間到補習班補習,雖然和媽媽言明安息日下午及晚上初級班都得聚會,不料,和補習班的同學一拍即合,雖然媽媽常在補習班門口接他,卻只是接回他的身體,心早就留在外面了。

好不容易有所私立高中可唸,和未信主的爸爸一起到學校登記,爸爸鼓勵他完成父親無法讀大學的願望,他也決定好好拼一拼來肯定自己的實力。不知是功課的壓力抑或是交到不好的朋友,導火線是媽媽常常工作太晚,向獨善其身的爸爸要個零用錢就被「疲勞轟炸」得沒完沒了,後來,索性住到同學家去,這一住就是好幾天,媽媽急得到學校等他,他冷冷地回答:回家根本沒飯吃,更無溫暖可言,而予以拒絕。

終於東窗事發了,因他在外面抽菸、吃飯……等開銷,使他鋌而走險偷同學母親的信用卡,且竟然讓他領走了六萬元,其他現金更是不計其數。雖然,他同學的母親念在他少不更事,又是初犯而不予追究,但是,這令晨昏不分,肩負全家生計大小開支的媽媽有多傷心、多難過啊!只因他未信主的父親認為,既然你們信主,你們就是要多擔待、多付出,把自己的責任推卸得一乾二淨。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督導曾貴苓在輔導經驗中常發現,很多親子間的慣常性口角,是因雙方的價值觀槓上了。一些父母常為了女兒的裙子或兒子的頭髮長短吵翻天,然後青少年就和父母劃分成不同國的領域。

如此孩子為了怕被控制而不肯告訴父母自己在做什麼,父母則因為不清楚孩子在做些什麼,愈焦慮而愈想控制孩子,惡性循環的結果,只會讓親子距離愈行愈遠。因此,和子女價值觀相差較多的父母,最好儘量減少和子女正面衝突的機會,必要時自己先退讓,等雙方火氣下降後,再試著討論,聽聽孩子的想法。

父母和孩子討論時,最重要的是要抱著平等的心態。有些父母雖然在形式上肯坐下來和孩子討論事情,但內心還是謹守著自己的價值和要求,比如「我就是覺得他不應該和某人在一起」「高中就染髮,真是作怪」等,接著就軟硬兼施,要求孩子同意父母的價值觀,這時大多數孩子的承諾絕對是說說而已,無法真正認同。父母如果因為孩子不遵守「平等條約」而責備他們不守承諾,對孩子而言並不公平,父母也不可能真了解孩子的想法。

因此,有心改善自己和孩子關係的父母,不妨先回到自己的內在去看看,仔細想想自己對孩子的期望為何?其中有多少是社會性的期望?或只是自己虛榮的期望。重要的是,這些期望是孩子想要的嗎?以他們的能力做得到嗎?父母同時可以試著回想自己年輕時和父母的關係,是否同樣存在著價值觀的差異?

然後設身處地去體會孩子現在和自己溝通時可能有的困難。很多時候,青少年一些令大人憂心的舉動,只是為了要向父母多要一點愛。那些常常打扮得有點怪異的青少年,和他們深談時才發現,往往他們只是渴望與眾不同,希望博取周遭人們豔羨的眼光,並非父母、師長眼中的「變壞」或「愛作怪」。

事實上,青少年心裡所想的和大人是一樣的,他們希望被了解、被尊重、被愛,更期待自己是獨特的、被注意的。父母如果可以回到人的基本渴望,和他們多溝通、多接觸,成為他們無所不說、無所不談的好朋友,以開放的角度看待成長的愛惡欲,相信與青少年共處將是既輕鬆又富足。

(原[宗教教育]134期,1997年04月號)


作者: 昕又昕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