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7期1997年6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淺談原住民教會之宗教教育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楊約翰

台灣本會創立於一九二六年。在一九三九年,花蓮縣原住民田三多(柴田)患嚴重肺病入信得癒,真教會因此傳入花蓮縣山地。當地原住民入信後信心堅強,在台灣光復之前雖遭受日本政府嚴厲控制信仰,他們皆能排除萬難,暗中熱心信主、事主,留下美好腳蹤。

台灣光復後,得救福音自花蓮縣傳入南投縣、宜蘭縣之山地;另由溪湖的阮弟兄傳入台東縣阿美族;由林弟兄傳入嘉義縣阿里山鄉(舊稱:吳鳳鄉);又藉在台中受訓的神學生傳給在台中醫院住院的張太太,她信主病得醫治,因此將福音帶回台中縣和平鄉;之後由和平鄉傳道者再傳入苗栗縣、新竹縣的山地鄉,現今本會真理已遍傳至全省各縣之原住民村落。

在日本統治台灣的五十年期間,原住民深感沒有宗教自由的痛苦,所以光復後信者分外踴躍,孩童也多數隨著父母入信。牧會的傳道者除牧養成人外,也利用聚會前的時間專為孩童講說聖經故事,並在有較多兒童的教會設立兒童聚會,訓練青年,以培養學生信仰。

一九五一年,台灣總會舉開為期一個月的宗教教育講習會時,原住民有多人參加受訓,成為日後原住民宗教教育的幹部;以後歷年接受訓練的教員也不少。但因山地生活貧困,許多青年離開家鄉謀生,導致一小部分教會缺乏教員,只有高年級學生出來帶領唱詩、祈禱,沒有人講聖經故事。

雖然如此,一般原住民教會的學生每週至少都有一次聚會,有不少地方甚至每天在成人聚會之前都另舉行一次的兒童聚會,可見其重視孩童信仰之一斑。

六○年代開始,台灣的學業競爭漸趨激烈,原住民學生有不少陸續來到山下的城鎮就學,例如南投縣的埔里鎮、台中縣的東勢鎮、台東縣的台東鎮(現台東市)。就在這三個地點設置「學生中心」,由「郭腓利門基金會」贊助經費。

學生中心的輔導員除了照顧這些出外就學的學生食宿問題之外,同時肩負指導學生課業及安排學生聚會、接受宗教教育等工作,使得學生們在學業上、信仰上都大得進步,畢業後多能成為教會的重要人才。

七○年代大批阿美族原住民移居至前鎮、蘆洲、正濱等地,在平地設立原住民教會,開啟另一紀元。他們秉其美好傳統,對各級宗教教育皆認真辦理,使在學的學生皆能持守住信仰,結實纍纍。

原住民離開單純的故居,來到繁華的城市,試探不可謂不大。但願主的聖靈日日同在,得以勝過一切,不但生活水準日漸提高,得以對母會的經濟多方關心、幫助,同時再接再勵多方充實子女的宗教教育及學校教育。期盼在平地接受較高教育的子女們,不但對宗教教育聖工大力參與,報答教會的栽培,更能立志獻身,為主照顧、發展在平地的原住民教會及故鄉母會的信仰,大大榮神益人。

(原[宗教教育]136期,1997年06月號)


作者: 楊約翰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