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6期1999年1月)
靈修小品:[青年團契]為何要學習解經技巧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疑真 整理

引言


本文的目的是希望透過對同一句經文的不同詮釋,讓讀者明瞭學習解經技巧的重要。以「約十三10」為例,將四種不同的解釋陳列於下: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約十三10)

甲 前一句是指當時的猶太習俗

客人洗過澡後,來到主人家會把腳弄髒,所以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

引申──以夫子做僕人的事,是以愛為出發點,要感化猶大。

展望──門徒也能彼此洗腳。

後一句是指門徒都乾淨,但是猶大不乾淨。這「乾淨」是指靈性上的。但是單純洗腳的動作並不能使猶大靈性乾淨,因為猶大並未悔改(能讓猶大乾淨的,是猶大的悔改,而耶穌希望以洗腳的動作觸動猶大悔改)。另外,「乾淨」是成聖、完全,和洗禮的層次是不同的。洗禮是入門,洗腳的乾淨則是成聖。

乙 這節經文是講述一個事實

當時猶太人家裏沒有澡堂,所以要到河邊洗澡,洗完後上岸,腳會髒,所以必須洗腳。從後半段我們知道,耶穌主要是針對猶大,希望用洗腳這個動作感化猶大;意思是說,雖然你的腳髒了,我替你洗淨,要給猶大一個悔改的機會。這段經文跟洗禮毫無關聯,因為洗禮已經洗去過去種種的罪孽。

丙 這段經文強調洗腳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因為洗澡後再洗腳,全身就乾淨了,是表示洗禮再經過洗腳禮就充分潔淨了。另外也強調耶穌對賣祂的人有充分的愛,雖然猶大要賣祂,可是耶穌還是為他洗腳,表示耶穌依然愛他,盼望他能悔改。

丁 彼得說要洗全身,耶穌告訴他「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

意思是說,已經乾淨的人只要洗腳就完全乾淨了。這裏的乾淨是指一個人身體或心裏的清潔。而「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是說你們已經洗過澡了,但是還沒洗腳,所以還沒全身乾淨。

分析


耶穌說:「凡洗過澡的人,只要把腳一洗,全身就乾淨了。」這句話在字面意義的了解上會出現一個問題:「為什麼洗過澡了的人還要洗腳才會乾淨?」為了理解這句話,甲、乙都引用古巴勒斯坦的特殊情形來說明,因為那裡的人不穿鞋子,洗完澡後走路腳會髒,所以要洗腳才上床。經過這樣的解釋之後,這句話就清楚明白了。再看第二句:「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由下一節經文得知,這句話指的是賣主耶穌的人,所以那個不乾淨的人是猶大,也因此得知,這裏所講的乾不乾淨並非衛生意義上的。

上列解釋者中,甲認為乾淨意指靈性方面的成聖,乙認為乾淨比喻德性上的純全,丁則認為乾淨關係到心裏層面的誠實正直,雖然觀點不同,但顯然都意識到「乾淨」一詞在這裏應該有超越字面意義的解釋。本文認為,因為猶大賣耶穌所表明的,除了靈性上的墮落(不信),也有德性上的失敗(出賣老師),也表彰心裏的惡意,所以乾不乾淨應該同時具備這三個層面的意義。

另外,甲、乙、丙三個人都提到耶穌幫猶大洗腳代表耶穌愛猶大,所以藉著洗腳給猶大一個悔改的機會,也都把洗腳跟洗禮作一番思考,由於這樣的思考超越這節經文字面上直接的意義,這樣的理解對不對?我們可以在聖經顯而易見的意義上再加上一些觀點嗎?如果可以,標準的界線在哪裏?這就涉及到對「什麼是解釋?」的理解。

什麼是解釋?聖經需要解釋嗎?解釋聖經的目的是什麼?


「解釋」一詞有許多涵義,我們在這裏把「解釋」視為一種理解的過程,本來不了解的東西經過解釋,就能明白。聖經是用人的話來記錄神的啟示,人的話有許多曖昧難解(其原因很多,例如文化差異、語言隔閡等等,都會造成這種曖昧),聖經亦然,所以為了瞭解聖經,需要解釋。例如上述經文第一句,我們本來不了解明明洗過澡了為什麼還不乾淨?經過解釋之後,我們知道當地的情形,於是明白這句話的意思。

其次,解釋是人類心智的活動,所以有方向性,同一句話,經過不同方向的解讀,會有不同的了解,一樣米養百樣人;同樣的,一句簡單的經文,可以產生千百種解釋。比如上述經文,四個人的見解都有所不同,於是我們會問:「哪一種解釋是正確的?」

解釋聖經的目的,在於「確定神在聖經裏說了什麼」,決定神所說話語的意義,而這個決定,是一個價值判斷的歷程,所以有合理性、正當性的問題。換句話說,解釋不是隨意的,必須嚴守解釋的法則(解釋的法則在以後的篇幅中會一一加以介紹),否則我們會說這是一個不合理、不正當的解釋。(那麼,甲、乙、丙、丁對上述經文的解釋正不正當呢?)

有人會說,讀經不只是一個瞭解的過程,神為我們準備聖經,還有比瞭解更崇高的目的。然而,如果連聖經的基本內涵都無法正確掌握,那麼侈談其他的目的將是多餘的,如果錯解聖經,怎能期盼自己更加認識神呢?從法利賽人的例子得知,對聖經錯誤的理解非但不足以得神喜悅,還會讓人陷入神的咒詛中,所以當我們宣稱聖經是信仰的準則與典範,我們就有義務正確了解它,再強調一次,正確瞭解聖經是基督徒的義務。

個人因素


但是我們要問一個問題:「為什麼同一段經文會產生這麼多不同的解釋?影響解釋的因素是什麼?」事實上,從日常生活經驗我們就可以發現,對同樣一句話、一件事,每個人的解讀常會不同,這是因為我們的生活經驗無時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思考和認知活動。人活在歷史情境中,而各種經驗塑造著每個人的個性和思想,因此難以避免地會帶入背後龐大的生命經驗來理解經文,這些生命經驗可以包括我們習以為常的教導方式、個人的行道體悟等等。如果是這樣的話,是否要拋棄個人因素以求一個共同而正確的理解?個人因素都是錯誤的嗎?又如何去檢定這個理解的對或錯?

檢驗原則


由於拋棄個人的生命經驗以求客觀地解釋是困難的,因此在包容多種解釋之時,便必須引入一些檢驗原則,否則便會墮入任意解經的危險。在這邊提供兩種檢驗原則:

1.保持字面意義的融貫

所謂字面意義的融貫,是指單純就字面來說,前後文的理解能夠一致。如果產生了矛盾,就表示至少有一部份的解釋需要再斟酌調整。好比說把「你們是乾淨的,然而不都是乾淨的。」理解成「你們每一個人身體是乾淨的,但是卻有一部分身體仍不乾淨」的話,就與後一句不符,因為後一句已明白地指出,耶穌說的「不乾淨」是指要賣祂的猶大。

2.保持整體精神的融貫

如果字面上的解釋能夠達到融貫,下一步則要考慮這樣的解釋是否與聖經的整體精神相符,如有衝突,則應以聖經的整體精神為主。運用這個原則,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洗腳禮的意義。我們曉得通過洗禮,罪就已經完全赦免了,而倘若還要再施行洗腳禮才能保證完全的潔淨,這背後對洗禮的理解到底是什麼,就值得大家好好思想了。

結語


這篇文章涉及了兩個問題:第一是為什麼要學習解經技巧?理由很簡單,因為種種因素使我們在明白經文上產生困難,而在面對種種不同的解釋難以判斷對錯時,需要依循一些原則以求理解。因此我們引入一些釋經原則,而這些原則是可以檢驗的。第二則是點出個人因素對解經的影響,希望藉由上述兩種解經原則,過濾掉不適當的個人因素,保留適當的成分。也期望藉由這篇文章的呈現,提醒讀者在解釋聖經時能更加留意。


(原[青年團契]1999年01月號)


作者: 疑真 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1/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