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1期1999年6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從《希伯來書》談「信心的強化」(上)

朱成明

有人說信心是神與人交通唯一的管道。不錯,在信仰的瑰寶中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但若探究信仰之動機及過程,仍應以信心為首、為本、為基石(加五6;弗三17)

它對個人的得救與教會的興衰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尤其是在這科學掛帥,理性抬頭卻罪惡深重,人心不古的表象文明社會中,如何強化信心成為末世基督徒切身的課題,為了鄭重所聽見的道理,為了恐怕在歷史洶濤中隨流失去(來二1),真教會實有再將起初「無偽之信」(提後一5)重植信徒心田深處的必要。

《希伯來書》的作者以「信心」為主題,藉著指出福音信仰的中心──耶穌基督的高超地位,從更美的救贖,一直到更美的盼望,用簡潔筆觸說明何為「信心」(來十一1),進一步教導基督徒應如何堅守所信之道(來十19-十二29),力圖挽回當時一些信徒因受逼迫或迷惑,而有離開真道回到舊有信仰的危險(來四14),可謂語重心長,用心良苦。

他靠著聖靈的帶領,譜出「信心」是更美道路的樂章,從不信到相信,相信到成長,成長到蛻變,循序漸進而一氣呵成,實可供作今日教會強化「信心」之藍圖與借鏡,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

從不信到相信──起初的信心


從不信到相信是信心的初階,也是信仰的起步。對一個帶肉體、憑眼見的人來說,相信那肉眼所不能見、卻有能力創造宇宙萬物的主宰著實不易,雖然祂將生命、氣息賜給萬人(徒十七25),並為自己顯出證據,常施恩惠(徒十四17),但因人陷罪中,加上被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林後四4),以致不信那其實離我們不遠的主(徒十七27),而惹神怒於身(約三36),落入既可惜又可悲的下場。

還好靠著神的憐憫和慈愛,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十20),藉著更美的救贖(來二章),差遣更美的使者(來三章),成為更美的祭司(來五章),獻上更美的燔祭(來十章),立下更美的新約(來八章),預備更美的盼望(來十二章),只要人有更美的信心(來十一章)配合,就可得到更美的安息(來四章),這是神給人美善的禮物和全備的賞賜(雅一17)。

藉著使徒的傳講及神蹟奇事、百般異能和聖靈恩賜的見證(來二3、4),使我們體驗神奇妙的作為,引領我們認識這位具有神榮耀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來一3),比天使(來一4)、摩西(來三3)、約書亞(來四8)、亞倫(來七11)更美的耶穌基督。這就是「起初確實的信心」(來三14),也是保羅在《羅馬書》所說「因信稱義」的過程(羅三24,四13)。

此「起初確實的信心」的建立是相當重要的,也極其寶貴。我們親嘗主如此大的恩典,理應固守並發揚光大,引導更多人從不信到相信,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才對(林前九23)。只可惜人很現實,也很軟弱,又很健忘,常忽略此極大的救恩,甚至干犯悖逆之罪(來二2、3),從相信退回到不信的原點,進入信仰冷淡的惡性循環,正如以色列民在曠野惹神發怒,雖然觀看神的作為有年之久,卻仍心裏迷糊,不曉得神的作為,試神探神,存著不信的惡心,把永生神離棄了,最後只有自食其果──屍首倒在曠野(來三7-19)。

大文豪愛默生曾云:「歷史留給人類之教訓,即人類忘記歷史之教訓。」這個歷史的鑑戒,其陰影如今也常重現於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成為首號之「信仰殺手」,豈可不慎乎!所以我們應該趁著還有今日,天天彼此相勸,互相提醒(來三13),一方面要訴說神奇妙的作為,思想神浩大的恩典(詩七十八4-7),一方面要立志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來三14)。

我們當徹底明白嘗過天恩滋味後又離棄道理的結局(來六4-8),也當清楚認識故意犯罪、褻慢聖靈的後果(來十26-31),時刻警惕,步步謹慎,免得有人重蹈覆轍,失落信心,被罪迷惑,心裏剛硬而前功盡棄。

從相信到成長──信心的扎根


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除了消極地保持不變的信念,摒棄不信的惡心之外,更要緊的是如何積極往下扎根,向上結果(賽三十七31;王下十九30),使信仰的基礎能根深蒂固,穩若泰山;如大樹之處於暴風雨中而屹立不搖,如房屋雖經雨淋、水沖、風吹,也不倒之境地(太七24-27),這是從「信仰的初階」晉升到「真實的信仰」必經之成長過程,在整個信仰歷程中是極其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環,卻也是我們常常容易忽略的功課。

舉凡一件事物的立定,必須要有理論與實際雙重的配合印證。信仰之建立亦然,我們不但要有親身體驗,同時也要有理論基礎──神的道為依據,儘管「信心」起初或許因神蹟奇事而生,卻不可因神蹟奇事而立,應進一步扎根在神的話語上,神的話就是真理,就是生命,安定在天,永不改變(詩一一九89)。

所以《希伯來書》的作者才苦口婆心地諄諄勸誡我們,應該在學習上下工夫,早早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來六1),從嬰孩到長大成人,從吃奶到吃乾糧,從屬肉到屬靈,從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到心竅習練得通達,最後能明白神旨,分辨好歹(來五11-14)。此種信心扎根的過程,方法上不只是道理的追求,更是道理的實踐。

其目的不但要得到耶穌的恩典,更重要是得到恩典的源頭──耶穌本身,這也是《希伯來書》用相當長的篇幅,不厭其煩地再一次闡述耶穌高超的神性及非凡的美德的主因,希望我們能朝著信心的標竿(來二14、15)、忠心(來三2)、憐憫(來四14-16)、順從(來五8)、禱告(來六7)、忍耐(來十二1)……等佳範,使我們能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不再被異教之風搖動,而飄來飄去(弗四13)。

我們當切記: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正如沒有靈魂的身體是死的一樣(雅二17、26)。因此一個人信主之後,千萬不可停止聚會,應要藉著各種團契,彼此相顧,互相切磋,激發愛心,勉勵善行(來十24、25),養成每日讀經、禱告的習慣,常常親近神,注重靈修,追求道理,使信心在穩定中漸漸成長,並在愛中建立自己。

(下期待續)


作者: 朱成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