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9期2000年2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學生靈恩會的歷史巡禮

榮光

前 言


「學生靈恩會」是本會宗教教育重要的一環。總會每年有計畫地分區召集主內中上學生,讓他們共聚一堂。一面學習真理,一面互相認識,過著基督化的共同生活。大部分的學員都視此為一大樂事,而且每次聚集都能留下一生難忘的印象。他們當中也有不少是在學生靈恩會中得聖靈發起熱心。對教會整體而言,它已成為主內各地青年相互認識、激勵信仰的地方。

青年靈恩會


在1949年左右,台灣總會(當時稱為台灣支會,尚無宗教教育組織)幾位傳道感到本會的新生一代,正值吸收知識的高峰,而本會卻沒有適當的機會、材料與工人指導他們,好讓他們對聖經作有系統的研習;也考慮到教會工人的培養與接棒問題。經討論結果,決定利用學生的寒暑假期,為主內青年舉開特別靈恩會。

第一次青年靈恩會於1950年8月10日,弟兄與姊妹分別在嘉義與民雄兩地舉開,由幾位傳道擔任服務、講道等工作。

結果纍纍


在這無言的身教下,學員循規蹈矩,彼此互重、互助、互讓,有如在地如天的感覺。最明顯的效果是會後學員在行為上的改變。也常見行為不佳的同靈在聖靈激勵下痛哭流涕,觀念與行為也完全改變。

他們的熱忱感動了與會的青年,於是在會中要求傳道讓他們分擔聖工。遂共同決定由青年同靈在各地創辦兒童聚會(即今宗教教育)。因此,現在的宗教教育可以說是學生靈恩會所結的第一個果實。

優良的身教


第二次青年靈恩會延至1954年8月在台中舉開,為期七日;計179人參加。由於台灣神學院第一屆神學班就在其後開學;因此會中有幾位準神學生參加,如高恩峰長老、陳恆道長老,他們在會期中對弟妹們誠心的照顧與勉勵,至今仍為弟妹們所懷念。

參與學靈會的幾位傳道事無鉅細都親自擔任。從會前輪流持小旗到台中火車站迎接學員,以單車代運行李;會後也逐一代為安排,分隊送到車站。會期中清晨搖起床鈴,至就寢後巡視寢室、調整寢具、代為蓋被……,其間辛苦備至而毫無怨意。個別的勉勵、病者的照顛……;處處顯示其出於內心的基督大愛,並深深感動了每一學員。

改為學生靈恩會


由於學員會後的熱心、愛心與行為上的改善,家長普遍認同學生靈恩會對學員、教會的助益,因此學員人數愈來愈多。但限於住宿容量、經費問題,總會須自1956年起將「青年靈恩會」改為「學生靈恩會」。且只限在學中學生參加。不過由於學員仍繼續增加,又感到學員年齡和知識等差異過大,教學有所不便。乃於1960年嘗試分為甲(高中)、乙 (初中)兩班同地分室舉開。1964年起不但有甲乙班分地舉開,並在東部舉開兩班。

青年的接棒


不少學員感覺到來此接受長輩們的照顧與服事,深感愧不敢當;遂建請傳道們專責擔任講道、訓誨之責,而由青年分擔庶務性工作,由大哥大姊負責照顧弟妹。又適逢嘉義教會第三次重建會堂完成,於1957年將學生靈恩會移至嘉義。嘉義教會的青年們組成籌備處;以兒童聚會教員為主幹(大部分是中學生),在負責人的指導下由幾位社青協助策劃,接下設備、接待、服務等工作。嘉義教會則另有幾位媽媽們自告奮勇成立炊事組供應伙食;也有不少爸爸們輪流自晚上十時至次晨六時擔任警衛工作,好讓學員們高枕無憂。此一制度遂成為當今學生靈恩會籌備處和服務處的基石。

為鼓勵學員返鄉能參與當地聖工,又在學生靈恩會中設立聖工技能訓練;培訓領詩、司琴、翻譯等聖工。十年來也增加了輔導員制,培訓了不少親切的大哥大姊,而學生靈恩會本身也讓當地同靈學習不少做事技巧。

大專學生靈恩會


由於我國高等教育急速發達,主內大專青年也急速增加;乃於1972年寒假試辦大專神學研究班,1974年將神學研究班廢止,重設大專學生靈恩會,此班也一直舉辦到現在。

總會逐漸授權


由於學生靈恩會班數逐漸增多,總會傳道不敷安排,乃於1964年左右將各班班務逐漸分由非專任傳道之總會負責人主持。事後也漸任命各地其他聖工人員為講員。1981年各教區組織強化,並在各教區設教育組,承擔各教區國中班學生靈恩會之籌組與推行。自1977年高中班學生靈恩會也分區舉辦。至此除了大專班在寒假舉開外,高、國中兩班都改由各教區自行舉辦。另為強化當屆畢業生信仰,又自1985年試辦高畢班,次年於東區試辦國畢班。

學生行為之輔導


由於社會變遷,校園文化日趨複雜,教育處開始注意到主內學生的行為規範,因此成立輔導員制度。一位輔導員帶領約十位學生,朝夕相處、共同查經、共同討論。又曾在學生靈恩會設置學生資料冊,由輔導員與學生交談,做成紀錄。有行為偏差的交該區教育組與所屬教會的教育系,請教員繼續輔導。

教材之編印


至於學生靈恩會所需教材,一直都由總會編印供應。自總會改組、成立教育處之後,也在處下設教材科與教材編輯委員會。該會不但負責編輯平時宗教教育課本,同時也負責策劃學生靈恩會教材之編印。感謝神的是,該會的諸委員大部分是初期學生靈恩會的學員或初期兒聚教員。

教材經30年的使用,逐漸感到必須改編。尤其宗教教育改組後,學生靈恩會的大部分內容都編進初、中級班課本,結果與學生靈恩會課本重複。加以社會變遷、學生需求改變。為慎重起見,乃於1983年開始做大規模課程檢討;1985年曾做意見調查,歸納結果曾刊登於1989年第46期12月號之《宗教教育月刊》上。並據此擬定課程改進長程計畫。此外也曾因應當時各方之要求,臨時編印補充教材,以供應當年之使用,如兩性問題與婚姻實務的指導。但整體性的教材之更新仍在進行中。

工作人員之培訓


由於人數不斷增加,管理工作倍感壓力。乃於1997年在中區試辦設立輔導員,並在1999年著手輔導員培訓工作,於大專學生靈恩會時附帶訓練輔導員。學生靈恩會授權各區舉辦後,所需的工作人員倍增。乃於各班會前舉辦「會前訓練」,一面訓練輔導員,一面請講師參與共同商量教學事務。但仍然感到講師之難求與水準之不一,遂有在1987年請總會統一規劃的建議及輔導員制度之檢討;在1999年有輔導員甄選、強化之建議。

尾 語


學生靈恩會成立迄今已有50年。孔夫子說:「五十而知天命」,本會的學生靈恩會經過半世紀的經營與改進,已粗具規模,形式大致定型;量也一再增加。我們唯一尚需努力的是品質的提升。教材的編印、工作人員之培訓仍是今後之重點。我們需在聖靈的引導下,繼續檢討改進學生靈恩會的果效,務期與會學員個個能滿得靈恩和靈力,在會中塑成標準的基督徒,返鄉成為聖工幹部,在各處發光榮耀主名!

(原[青年團契]2000年02月號)


作者: 榮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