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5期2000年8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善良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鄭啟清

近世科技文明進步,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物質的享受,但社會道德卻普遍下降,各媒體鼓吹金錢、權力的追逐,老早就將人性善良的美德拋在一邊了。尤其在這末世,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賣主賣友……(提後三1-5)。

在共產政權下更是明顯,大陸學者余秋雨成名後,常常有人要他贈言,他想來想去,就寫了「善良」兩字,因為他經歷過文革及各種批鬥,有時還要和當地陷害過他的人再度相處,於是覺得「善良」實在太可貴了。有位英國學者在東柏林研究時,密告他的資料檔案甚至比他研究報告更多更厚,德國統一後,他才有機會閱讀到這個檔案,他很想了解何種動機情況下,人會出賣朋友。難怪保羅要勸我們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的旨意。

神的律法是聖潔的,誡命也是聖潔、公義、良善的(羅七12),十誡包括了信仰神的指示和道德律。主耶穌登山寶訓提到虛心、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恤、清心、使人和睦及為義受逼迫(太五2-12),更把善良、工義的生活原則說得清楚。

希臘的蘇格拉底認為人生最高目的在求善,以「知識即德行」為中心;但他的再傳弟子亞里士多德批評他的看法忽略了人有非理性的部份。而亞氏認為「幸福是最後面及自足的事件」,為了幸福而選擇幸福,我們的生活便圓滿無缺陷。幸福是一種靈魂的活動,依「智慧之德」及「道德之德」這兩種「完全之德」來活動。

「智慧之德」,是使我們知道何為善、何為惡,有了這樣的認識,仍要看有沒有「道德之德」去行善。他認為道德之德就是中庸之道。孟子認為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人的良知良能,要求其放心,反求諸己,加上孝悌之義的教導,便使道德更加完善。

這些道德律和聖經上的道德律可說是相通的,然而保羅的經驗指出:「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做。」(羅七18-19),可見即使有分辨善惡的智慧,要能行出善良的美德,還是相當不容易。

一、克服言語的過失

善良是美德,因為愛就完全了律法,像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等誡命,都包在「愛人如己」這句話內。愛是不加害人的,但是言語上的過失雖未規範在律法上,卻有極大的傷害力。傳播謠言或讒言可能出於正義感,說話的人本身沒有錯,但缺乏同情憐恤的心及合宜的表達方式,使對方顏面盡失相當難堪,受到更大打擊。假若能用愛心說誠實話,體諒對方的軟弱,必能使人樂意接受勸勉指正,互相得造就。

有時尚未查明真相就隨口論斷,往往會冤枉別人。例如月亮在地平線上看起來比在頭上更大,百年前都有人注意到這個現象,最近有人努力研究後發現,若遮住地平線的物體只觀察月亮本身,這種錯覺就消失了。所以許多事情,不能想當然爾而不去查證真相就隨口評論,若聽到讒言也應挺身阻止,使這類惡毒的話不會繼續加害於人。

保羅也勸勉我們不說讒言(提前三11),不要毀謗(多二3,三2)。人往往因為嫉妒,才會口說讒言損害他人,這就要靠主的力量,聖靈的幫助,不但能勒住舌頭,而且使我們心裏有能力(詩一三八3),化解嫉妒的心,分享別人的成就。唯有愛才能克服言語的過失,使我們言與如雨露滴在別人身上(伯二十九22),能夠造就人而非中傷人。

二、實行愛心

神是公義信實的,有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要我們悔改歸向祂(羅二4)。神既然憐憫我們,我們若不憐憫人就要受無憐憫的審判(太十八21-35;雅二13)。主耶穌以山羊、綿羊為寓言,對綿羊說:「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這些事你們既做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太二十五35-40),要我們關懷別人如同自己一樣,若有人缺了衣服及日用飲食,我們應該給他們所需用的(雅二14)。

大陸有位音樂老師生病,無力負擔醫療費用,於是兩位學生中斷了國外的表演趕回國,為他舉行募款義演,結果有許多人參加,帶著子女將金錢投入樂捐箱。第二天,在這位老師公寓出現了一盆一盆的鮮花,直擺到2樓的樓梯,這希奇的現象說明了很多人利用此機會告訴子女這麼做就是善良,彌補他們所失去的。

所以我們若有機會就應該行善,如同撒馬利亞人一樣,向有需要幫助的人適時提供各種幫助。九二一大地震後,雖然造成很大的損失,卻也激發了大家的愛心,出錢出力參與救災工作。使徒時代有為聖徒捐錢的例子,如今我們也可以幫助貧窮落後地區的人民改善他們的生活,並關懷他們的信仰。

結論

我們查驗了神的善良、純全可喜的旨意,就要有心意更新的變化。讓我們付出愛心,因神先愛我們,若我們愛神,卻恨弟兄姊妹,就是說謊話的(約壹四19)。所以必須藉著靈修言語上的過失,實行愛心,就是遵守主的道,愛神的心在他裏面實在是完全的,認識神的,配得稱為神的子女。


作者: 鄭啟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