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83期2009年8月)
靈修小品:聖經中的箭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恩沛

一.前言

在中華文化上,有許多與「箭」有關的成語。例如光陰似箭、歸心似箭、一箭雙鵰等。在西洋文學上,也有與「箭」有關的故事。例如羅馬神話中的愛神邱比特,母親是女神維納斯,他四處飛翔去射出隱形的愛之箭,能使天神或凡人墜入愛河。在《聖經》中是否有箭的記載?其由來為何?有何象徵的意涵?有哪些屬靈的教訓?以下根據《聖經》探討此問題。

二.箭的由來

箭(arrow)是一種遠距離的攻擊性器具,在歐洲最初出現在舊石器時代後期,可以作為武器或狩獵的工具。它由箭頭、箭柄、箭羽與箭尾所構成。箭頭是為了穿透敵人的護甲,可由石、竹、骨、貝殼、鐵、銅等材料製作。

箭柄所使用的材料是木材、竹子或蘆杆,兼具堅柔與優美。箭羽是用羽毛、樹葉、或皮革製作,可以提高箭的飛行力和命中率。箭尾有凹槽,可使箭便於搭在弓弦上。一般射箭者會將箭放置在皮製的箭袋中,箭袋可以綁在腰帶上或掛在背後,以便騰出雙手拉弓射箭。

弓箭是古代近東常用的武器,但在以色列國初期甚少使用。箭是致命性的武器,通常由弓射出。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便雅憫人,是大能的勇士,是弓箭手(代上八40)。直到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作以色列王的時候,弓箭才成為以色列國的武器(何一5、7)。

三.箭的象徵意涵

《聖經》中除了有物質的箭外(代下三十五23),也有無形的箭,它具有象徵的意涵,茲分三類說明如下。

1.神的箭

經云:「耶和華啊,祢乘在馬上,坐在得勝的車上,豈是不喜悅江河,向江河發怒氣、向洋海發憤恨嗎?祢的弓全然顯露,向眾支派所起的誓都是可信的……因祢的箭射出發光,祢的槍閃出光耀,日月都在本宮停住……祢出來要拯救祢的百姓,拯救祢的受膏者,打破惡人家長的頭,露出他的腳,直到頸項。」(哈三8-13)。

神坐在馬上、車上,表示祂是戰士;馬與車是雲彩的象徵,形容神駕雲而來(賽十九1)。祂的箭射出發光,祂的槍閃出光耀,日月都停住;形容神出現時有閃電和發光,有密雲將日月遮蔽(出十九16)。

神的顯現是若隱若現,因有罪的人無法見到聖潔的神。祂顯現的目的要拯救百姓,要打破惡人的頭。仇敵原是神懲罰選民的工具,但他們過分的欺壓以色列百姓,神也必出手將他們除滅。

神所膏立的君王彌賽亞,祂比世人更美,在祂嘴裡滿有恩惠。祂擁有龐大的軍力,使仇敵無處可逃,必死在王的箭靶下,因此萬民和列邦都願意稱臣降服(詩四十五1-7)。

神是公義的審判者,是天天向惡人發怒的神。神的弓已上弦,預備妥當了。神審判的工具是燃燒的「火箭」,具有高度的殺傷力。因此惡人要及時悔改,否則會自食惡果(詩七11-13)。人要把握機會相信耶穌,並且要切實遵行神的話語,才能夠逃避末日神審判的「火箭」。

2.魔鬼的箭

經云:「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籐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弗六16)。「箭」是古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快速作戰兵器,使人難以防範。而「火箭」則更可怕,它的前面有火,不只可射中目標,並且可燒毀目標。「火箭」象徵魔鬼的攻擊,不但使少數信徒的靈性受傷,而且也會使整個教會的同靈一同受到傷害。

「火箭」是指魔鬼陰險的詭計,而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因此我們要拿著「信德」當作籐牌,就可以抵禦。「信德」的希臘文為,意思是指「信心」。基督教的信仰對象是耶穌,因此「信德」是指對耶穌的信心。我們願意相信耶穌是救主,就能進入永生的天國(約二十31)。

「火箭」使人的信心搖動,對《聖經》的話語發生懷疑。從人類的始祖亞當、夏娃開始,魔鬼就不斷地藉著「火箭」攻擊,使人陷在罪中。

例如魔鬼藉由蛇對夏娃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你們不一定死,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三1-5),後來夏娃受到引誘,吃了分別善惡樹的果子,違反神的吩咐,咒詛就臨到人類,人被逐出伊甸樂園,必須汗流滿面才能餬口。所以我們要信心堅定不移,以不變應萬變,則不論魔鬼使用什麼詭計,都必失去效力。

3.人的箭

箭有時比喻人的子女。例如經云:「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箭袋充滿的人,便為有福。他們在城門口和仇敵說話的時候,必不至於羞愧。」(詩一二七4-5)。

箭是古代重要的武器,但在老人的手上,因他無法彎弓射箭,所以不能發揮功效;倘若勇士的箭袋中充滿著箭,可以成為很好的武器,能和頑強的敵人周旋到底。同樣的,年輕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是充滿著力量(創四九3)。

箭需要弄直、削尖,才能發揮其作用;兒女也是一樣,需要管教、陶冶,才能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提後二21)。所以我們要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倘若我們放任子女自由發揮,不教養他們走在主的道路上,將無法成為利箭,蒙神與人重用。

箭有時比喻惡人要陷害正直人的工具。例如經云:「看哪,惡人彎弓,把箭搭在弦上,要在暗中射那心裡正直的人。」(詩十一2)。人常用說謊話作偽證來陷害鄰舍,就像利箭一樣,具有殺傷力,足以致人於死地(箴二十五18)。此外,仇敵也會用尖銳的言語,好像比準了的箭(詩六十四3),中傷人的名譽,殺人於無形。所以我們要謹言慎行,避免在言語上傷害他人(雅三1-12)。

四.箭的屬靈教訓

經云:「眾海島啊,當聽我言!遠方的眾民哪,留心而聽!自我出胎,耶和華就選召我……祂使我成為磨亮的箭,將我藏在祂箭袋之中。」(賽四十九1-2)。在早期,神選召以賽亞先知,使他成為神的工具,好像神箭袋中的箭一樣。今日,我們是神的僕人(路十七10),是神的器皿(提後二21),也是神箭袋中的箭。要如何行,才能合乎主用?茲略述幾項箭的特色如下。

1.箭要筆直

一枝好的箭,需要筆直,才容易射中目標。同樣的,基督徒也需要正直,才能成為合神心意的器皿。「正直」(upright)是神的屬性,祂像磐石般的穩固,不會搖擺不定。祂的作為完全,祂所行的無不公平,是誠實無偽的神,又公義,又正直(申三十二4)。

因此神也要求人要「正直」,也就是要行為完全,遵行神的律法,看重神的一切命令(詩一一九1-8)。雖然我們帶有肉體,但藉由努力靈修,依靠聖靈的幫助,就能與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並遵行《聖經》的話語。所以我們要除去不敬虔的心和世俗的情慾,在今世自守、公義、敬虔度日(多二12);在外邦人中,能夠品行端正,使神的名得著榮耀(彼前二12)。

2.箭要順服

箭要順從射者,才能射中目標,發揮應有的功用。同樣的,基督徒也要順從神的話語,才能得神的喜悅。神說:「你們當聽從我的話,我就作你們的神,你們也作我的子民;你們行我所吩咐的一切道,就可以得福!」(耶七23)。

一般人在學校被教導要獨立思考,要追求自我意識,要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很難順服別人的帶領。耶穌帶有肉體,面對十字架的苦杯,祂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祢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祢的意思。」(太二十六39),祂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8),成為我們要順服神最好的效法對象。

3.箭要射中目標

箭要射中目標,才能達成任務,不致徒勞而返。同樣的,基督徒也要達成人生的目標,就是在世上活著時,能榮神益人;將來死後,靈魂能進入天國,得著永生。為了要達成目標,我們先要認清自己的身分。萬物從神而來,我們的錢財、智慧、健康,都是從神而來,是神託付我們管理。

我們是神的管家(路十二42;林前四1),對萬物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有一天主人(神)要回來考核,按照工作成果賞罰。當我們認清自己的管家身分,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從神領受的(林前四7),就能樂意奉獻錢財、才能、時間來事奉神,願意盡力傳揚福音,甚至犧牲性命在所不惜。倘若我們願意為祂喪掉肉體生命的,必得著永恆的生命(太十六25)。

4.箭要磨尖箭頭

如果箭頭生銹,或不銳利,就不能發揮功效,無法射穿獵物,所以箭要磨尖箭頭(耶五十一11)。同樣的,基督徒如果不聖潔,就不能蒙神重用;因為神是聖潔的神,是忌邪的神(書二十四19)。經云:「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1)。所以信徒要追求聖潔,將來才能安然見主(彼後三14),因為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

5.箭要找對主人

如果箭在壞人的手中,可能會濫殺無辜;箭在好人的手中,才能保鄉衛國。因此箭要找對主人,才能發揮應有的價值。同樣的,基督徒活在世上,有兩個主人,就是真神或魔鬼,我們要擇一作為專心服事的對象。我們的財富、知識、時間等資源,倘若無法找對主人來使用,則不能發揮出永恆的價值。

我們都是一匹小驢駒,是卑微的,是沒有人騎過的,現在主要用牠。我們知道一切都是神的賞賜,我們只是管家,耶穌才是真正的主人。當我們願意為主所用,就能看見有衣服及樹枝鋪在地上,好像是迎接一位國王的盛大排場(太二十一1-11),共享主的榮耀。耶穌是萬王之王,是萬主之主(提前六15),當我們願意讓主使用,必能同享主的榮耀!

五.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都是神手中的箭。一枝箭,若筆直、銳利,就能射中目標,成為主人的好工具。同樣的,倘若我們具備行為完全、謙卑順服、聖潔無瑕,並願意讓主使用,我們將成為磨亮的箭,被裝在神的箭袋之中。我們的神作王了,要歡喜快樂,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能被請赴羔羊婚筵的我們是有福的(啟十九6-9)。



參考資料:

1.陳職,〈神的箭〉《聖靈報》第153期(1963年5月10日),頁16、17。

2.郭祝壽,〈勇士手中的箭〉(1979年10月7日),鹿港教會聽道筆記。

3.哈里斯(R. Laird Harris & Gleason L. Archer)等著,中華福音神學院譯,《舊約神學辭典》,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1995。


作者: 恩沛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