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青年團契1976年5月)
離不開媽媽的孩子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離不開媽媽的孩子

「在你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詩八四10)。在某日晚間聚會時,無意中翻到這經文,霎時,勾起了我一串很長的回憶與不住的感謝。

國中三年級時,學校功課逼得很緊,每天降旗完後,還得上輔導課到五點半,加上同學間競爭激烈,時常讀到將近七點才拖着疲憊的身子,騎上單車回家。

回到家,書包一放,第一件事就是找媽媽。或許媽媽在廚房、在客廳、在臥室,看到媽媽時,就很自然的叫一聲:「媽」。母親總回頭看我一下,有時加上一句:「回來了!」見了媽媽之後才開始著手做其他的事。無形之中,日久積成的習慣,因此每天放學同家,一定非看到媽媽不可。

但母親偶而有事外出,我放學回到家裏便四處尋找。從廚房、客廳找起、會堂、祈禱室、花園全部找遍(因我家住在教會內),還是看不見人影。

「建信,媽呢?」(建信是我五弟),「媽媽出去了。」滿懷失望的走回客廳,沙發椅一躺,話也不說什麼事也不做了。

「媽!」聽到五弟的叫聲,精神像被解放似的從沙發上一躍而起。「媽!」、「回來了!」。「嗯」、就如此才安心的洗澡,提著書包上樓。

無形中,母子之間存在著濃厚的感情。

「人有疾病,心能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十八14)。

去年九月,負笈北上求學,初次遠離家人,精神頗不自在。每當飯後,自己一個人在房間裏,孤寂無聊,時常對着窗子發楞一、兩個鐘頭。

每天放學後,總是垂著頭、滿懷憂傷的走回光華新村。回到了家,雖然阿姨、嬸嬸都在,但總無法抹去我對母親的惦念。每值此刻。與母親無言相對的那幅完美畫面,就浮現眼前。從心坎深處,盪開「媽媽!」的呼喚聲,但終究,母親在遙遠的故鄉。開學月餘,一直無法專心唸書,總困在那份濃濃思念中。

在某一個安息日,中午放學後,我直接到教會去,「稚,好久不見。」許多弟兄姊妹圍攏過來,彼此交談,聚會後,繼續參加查經,晚餐和弟兄姊妹共用愛餐,青年班聚會直到晚上十點才結束。回轉家途中,與幾位兄姊同行。「稚,晚上天氣寒一點,以後要多加一件衣服。」伴着溫情的慰語,常倍增親切,好不感人。

放學後,我依舊行在那段不算短的路途中,但這一個晚上,我敞開了心門,心靈上,不再有從前的憂愁與空虛,那深遠的心谷已為同靈的愛所充滿,我對自已說:「我又多了一個『家』。」一路上,我輕唱着讚美詩,不停反覆的唱著幼年班時,老師所教的兒童詩歌:「世界全失,我還有耶穌,父母離開,我還有耶穌,朋友離棄,我還有耶穌,我有耶穌,我極平安」我想起了大衛的詩:「神在祂的聖所作孤兒的父。」父母的愛時常會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但天父的愛,必永遠伴隨着你-無論在何處。當我走進家門時,回首瞻望今晚所走的路途,發覺在一念之間這條路縮短好多好多。

大衛作詩說:「少壯獅子,還缺食忍飢,但尋求耶和華的,甚麼好處都不缺。」(詩卅四10)

弟兄姊妹們!願我們與大衛發出共鳴的心聲:「人對我說,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我就喜歡。」(詩一二二1),也願我們牢記保羅的教訓: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祂的身體──完全屬靈的國度──充滿愛心的屬靈團體。



作者: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 05/01/197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