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青年團契1976年8月)
嗎哪的聯想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嗎哪的聯想

曾光

嗎哪降在汛的曠野

這是一次驚人的遷行動,四百萬以色列民在摩西領導之下,浩浩蕩蕩出埃及,一路迄指向迦南地。

他們從蘭塞起行,經過哈希錄、紅海、瑪拉和以琳,安營在汛的曠野,此時他們已經脫離了法老的轄制,後顧之憂已斷,正可歡然前行,為攻取那流奶與蜜之地兼程趕路,奮力爭戰。

然而,曠旱的野地是一嚴酷的考驗,這支龐大的隊伍如何在滿是砂礫與荊棘的曠野裏覓食裹腹? 如何在前途茫茫後無退路的情況下自力更生?

「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耶和華的手下,那時我們坐在肉鍋旁邊吃得飽足。你們將我們領出來,到這曠野,是要叫這全會眾都餓死呀!(出十六2、3)

「耶和華曉諭摩西說:我已經聽見以色列人的怨言,你告訴他們說,到黃昏的時候,你們要吃肉,早晨必有食物得飽,你們就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到了晚上有鵪鶉飛來遮滿了營,早晨在營四的地上有露水,露水上升之後,不料野地面上有如白霜的小圓物,以色列人看見,不知道是甚麼,就彼此對問說:這是甚麼呢?摩西對他們說:這就是耶和華給你們吃的食物……這食物以色列家叫嗎哪,樣子像莞荽子,顏色是白的,滋味如同蜜的薄餅……。以色列人吃嗎哪共四十年,直到進入有人居住之地,就是迦南的境界。」(出十六11~15;31、35)

「降嗎哪像雨給他們吃,將天上的糧食賜給他們。」(詩七八24)就這樣,以色列人不耕不種,日得恆糧地渡過了四十年的曠野生涯。

一個幼小的嗎哪揀食者

民國四十八年,我全家蒙主恩召,歸入耶穌名下,家祖父在病入膏奄奄一息之際,接受救恩脫離魔鬼的轄制,重病旋即不藥而癒,全家感謝歡欣之情不可言喻。

當時我正就讀國校二年級,每日僅上課半天,有半天的時間在家休息或溫書或遊玩。那時,全家正浸潤在主滿有榮耀的恩典中,唱詩禱告之聲幾不中輟,每天一放學回家,先把指定的作業完成,我便到祖父的房間,去揀拾當日的靈糧。

祖孫倆反覆地唱著幾首剛學會的讚美詩,祖父因年紀大的關係,音調並不準確悅耳,但我們都唱得很快樂。雖然每一首詩我都會背唱,但唱得並不乏味,我們是以赤忱之心來頌讚主,以傾空一切的心情來領受詩詞的內涵。附近的弟兄姊妹常來看我們,幫助我們禱告,那真是充滿喜樂的時光,因為他們會教我唱新詩,傳講新的聖經故事。

每天,祖父都教我讀聖經,從馬太福音開始,用閩南語朗讀,不久我已能夠熟讀馬太福音前五章。就在二年級下學期,祖父帶我到海尾老家作見證,我擔任的角色便是「讀聖經給眾人聽」。

讀經這件事真是豐富了我童年的生活。因著讀經我直接領受了寶貴的比喻與教訓,奠定了我信仰與生活的根基;因著讀經我較同年的伙伴們認識更多的字詞,學會了更多運用文字表達意思的技巧,奠定了我的學業基礎;因著讀經我時常由祖父帶著四處見證與訪問,學到了講話應有的抑揚頓挫以及進退應對的禮節,奠定了以後我為主薄盡駑鈍的根底。

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又說:「我對你們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3563)

聖經裏的訓言正是基督徒的嗎哪,它要滋養我們屬靈的生命。聖經說:「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彼前二2)我有幸自小蒙主揀選,並賜我環境分我靈糧,真是感謝讚美主。

今日,嗎哪仍不時降給需要它的人。在這迷亂的世代裏,只要你靜下心來打開聖經,只要你靜下心來聆聽主福音的信息,你便拾著了這「滋味如同蜜薄餅」的嗎哪。

主是屬靈的嗎哪

主耶穌曾在加利利海邊行過五餅二魚的神蹟,使五千以上的饑民得以吃飽。此後有許多人跟隨祂,祂知道他們的存心與動機,就對他們說:「你們找我,並不是因見了神蹟,乃是因喫餅得飽。不要為那必壞的食物勞力,而為那存到永生的食物……。我就是生命的糧,到我這裏來的必定不餓,信我的永遠不渴。」(約六26、27、35)

神賜給以色列民在曠野中食用的嗎哪,不正是耶穌基督的預表嗎?嗎哪自天而降,預表主耶穌自天父的懷中降世為人;嗎哪色白純淨,預表耶穌的聖潔無疵;嗎哪粒小有如莞子,預表主耶穌的謙卑無華;嗎哪是圓形的,說明了主耶穌的完美無缺;嗎哪有蜜的味道,代表主耶穌所賜的喜樂甘甜;嗎哪必須每日拾取,告訴我們天天都需要親近主,不可須臾離開。

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生命的糧,人若吃這糧就必永遠活著。我所要賜的糧,就是我的肉,為世人之生命所賜的。」(約51)

為了擔代世人的罪,耶穌的肉體被釘十字架,捨命流血。每當聖餐禮,我們吃靈化了的無酵餅,喝靈化了的葡萄汁,心中所感念的,便是這位捨生救人的主。我們吃主的肉,喝主的血,真是心感涕零,不知何以為報?

你是否以為嗎哪淡薄無味?

家中庭院曾栽種一棵樹蘭花,高二公尺餘,每至開花季節,黃粒之花成串綻放,遠近聞香,芬芳異常,路人經過,每引頸過牆探望,欲尋芳香所在。家有來客,無不盛讚此花,均折回數串聞香。但家人處此盛香之中,除花季之初有花香之感,每日久習常,不覺庭中有此樹蘭放香,並不覺此花有何值得珍惜,不過凡樹一棵罷了。

「以色列百姓怨神和摩西,說:為甚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裏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民廿一5)於是有火蛇咬他們,直到望見銅蛇才得活。

以色列人天天吃嗎哪,覺得乏味,他們渴想埃及的肉食和含有蔥、蒜、菜等刺激性的食物。保羅告訴提摩太:「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慾,增添好些師傅,並且掩耳不聽真道。」(提後四3、4)

我們豈能不以此自惕自勉?豈能不做儆醒禱告,日日讀經。取屬靈的嗎哪?



作者: 曾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 08/01/197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