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青年團契1977年8月)
喜獲甘霖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喜獲甘霖

蕭光

五月中旬開始的梅雨,把今年年初以來的嚴重乾旱驅散無遺。幾日來,農夫們笑逐顏開,水、電負責人員額手稱慶;就連一般的市民也無不嘖嘖叫好。因自是而後,田裏有水了,發電、灌溉用水亦不虞匱乏了,悶熱難熬的氣候也有得調節,而正在肆虐流行的「維多利亞A型」感冒也很可能被一掃而光─據一位名大夫的臆測。雨水用途之廣泛,可見一斑。

甘霖來自何方

那霏霏的細雨或傾盆的大雨到底來自何方?不看聖經,不懂真理的人無法明白。常人只知冷氣團來臨,冷鋒過境……會帶來雨量;……若再溯本追源,即無從知曉了。經言:「耶和華必為你開天上的府庫,『按時』降雨在你的地上,」(申廿八12)因為「祂(神)為雨露定命令,為雷電定道路」(伯廿八26)。

雨水貴在按時

雨水是好的,卻不一定每個時候都是好的,貴在「按時」,要不按時降下,則非但無益反而有害。而何時讓它降下,降下多寡,這些命令的下達操之在神。以農立國的中國曾依時序節令訂下了適合農民耕作之需的曆法─陰曆,亦叫農曆。何時春耕,何時秋收,都有規律的雨露配合。如風調雨順,則五穀豐登,百姓生活安和樂利;卻有時也有洪水、乾旱的天災發生。經上記載挪亞時代的大洪水是為除滅當時敗壞的世人。因為「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創六5);而亞哈王時代有三年半的旱災則是因為神要懲罰離棄真神去敬拜外邦偶像(巴力)的以色列人之罪行(王上十七、十八兩章)。去年歐洲的大乾旱,葡萄牙首府里斯本東方一百五十八英里的艾渥拉,該城五萬居民每週僅獲九小時的供水。水壩內的魚比水還多。魚乾死於河內,使河水變成腐敗的液體。其他英、法、荷、德等國災情亦相當慘重。可知神是古代人的神,也是現代人的神,杝的慈愛、公義,古代如今並無二致。

乾旱目的何在

當亞哈王招聚以色列眾人和先知上迦密山時,以利亞前來對眾民說:「你們心存兩意要到幾時呢?若耶和華是神,就當順從耶和華,若巴力是神就當順從巴力」,『眾民一言不答』(王上十八21)。這些盲目無知,硬心腸的百姓竟然悖逆到如此地步,難怪真神要令他們嘗受乾旱的苦楚。不過「用典在於無刑」,懲罰並非目的,僅是一種手段,為了挽回百姓的心,歸向真神。因是,當眾民目睹「耶和華降下火來,燒盡燔祭、木柴、石頭、塵土,又燒乾溝裏的水。」(王上十八38),他們都「俯伏在地,說,耶和華是神,耶和華是神。」(王上十八39)神看這些頑石終於點頭了,並且將巴力先知一網滅盡,於是神怒消退,雨水在剎那間便沛然而下。在一九六九年的十月四日,真神也曾藉我們兩位馬星教會的執事,黃保羅和陳約翰在南印度馬德拉斯的一個村莊佈道,佈道會後二個小時,二年之久的乾旱消弭於無形,因之當地人連聲喊道:「真耶穌教會真是真神同在的教會……」。使得翌晚的佈道會收到更豐碩的成果。(參閱聖靈報二三五期廿七~卅三頁)

永不渴天上水

雨水,人人都喜愛,尤當河川乾涸,田園龜裂時,但這些水如今有了,以後還需再有,喝了以後,還需再喝,惟獨一種水,是喝了永久不渴,有了永久不缺,一如耶穌向撒瑪利亞的婦人說的:「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4)杝這話是指著信杝的人要受聖靈說的。(約七39)

此靈水人所需

有天一位五十出頭老人被發現橫陳屋裏,孑然一身,已撒手西去,究其故,二男已大,留學異邦,一女已嫁,遠住他鄉,老伴又於年前先他而去,百無聊賴,難耐孤寂,了此一生,或更快哉。「無親情」是提早結束這老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而這也正是末世的顯著跡象之一。「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這等人你要躲開」(提後三3~5)。一個兩個可以躲得了,要是到處都是這種人從何躲起?時下一般世人心田像曠野,但先知說:「等到聖靈從上澆灌我們,曠野就變為肥田」(賽卅二15)。一旦我們得了聖靈,則神要從我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我們肉心(結卅六26)。故,時局愈是暗淡、動亂,世人愈需此靈水─聖靈。

求此水當趁時

舊約約珥先知曾預言,末後神要將杝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珥二28),而且要分兩次降下,即分為秋雨(早雨)和春雨(晚雨)。在主耶穌被釘、埋葬、復活、升天後,秋雨的聖靈果然降臨在那些於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使徒身上。後來卻因教會的淫行(與世妥協),把福音多方更改,於是聖靈漸次的離開教會。直到本世紀初聖靈才又從天而降,並在一九一七年建立了真耶穌教會。於今全球各地教會普遍缺乏聖靈和神蹟奇事,因之在偏離了純正的真理的當兒,惟獨真教會如黑暗中的明燈,指引人走上天國的正路,經言:「當春雨的時候,你們要向發閃電的耶和華求雨,他必為眾人降下甘霖,使田園生長菜蔬。」(亞十1)看啊,求取春雨,此其時也。



作者: 蕭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 08/01/197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