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396期2010年9月)
靈修小品:摩西作的不好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滿


摩西對岳父說:這是因百姓到我這裡來求問神。他們有事的時候就到我這裡來,我便在兩造之間施行審判;我又叫他們知道神的律例和法度。摩西的岳父說:你這作的不好(出十八15-17)。

《出埃及記》十八章記載了一件頗令人費解的事件,就是摩西被他的岳父葉忒羅批評作的不好。其實摩西並沒有作了甚麼惡事;相反地,他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從不埋怨責任重,或工作時間長,身體極度疲憊都不肯休息,是一位模範的忠心工人,本應受到讚賞,但為何反招來批評?

其實,葉忒羅批評不夠好的不是摩西的為人,而是他不注重工作效率。葉忒羅才住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清早便開始評論摩西工作方法不夠完美,在今天來說,就有點像一個初信者或慕道朋友,初來教會便批評某位資深教會負責人工作做得不夠完美一樣,那麼震撼。

葉忒羅的建議


葉忒羅的建議記載在同一章19-24節,就是按才幹選出十夫長、五十夫長、百夫長和千夫長。這建議最終被摩西和以色列人接受,更得到神的悅納。從此,百姓再無需要從早到晚等見摩西(效率提升);更多人可參與聖工(個人成長);而摩西的工作可以輕省些(專注較重要工作),真是一舉數得。

藉此反思的是:(一)為何以色列人和摩西都沒有先想到要改善;(二)為何神沒有直接啟示摩西,反要借葉忒羅的口去轉告摩西;(三)為何葉忒羅沒有叫摩西立即實行新方法;(四)為何要把握機遇?

為何沒有人先想到要改革?


沒有人提出改革,原因可能包括:(一)負責人(摩西)太忙,沒有時間思想如何改善。因此,葉忒羅認為摩西要為工作缺乏效率負上大部分責任。(二)會眾已經習以為常,接受了從早到晚排隊(低效率),並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習非勝是)。(三)會眾誤以為只有摩西才配做(作工機會被壟斷),間接令有能力的人也不敢參與;(四)摩西覺得這是神吩咐他要做的工作,所以不可請人代勞,否則就是不忠心等等原因。

從這件事讓我們想到雖然摩西很忠心,甚至百姓也沒有抱怨,但並不是表示一切都運作良好而無需改變。作為神的工人,不單要在原有基礎上努力,還要不斷改良工作的方式,去回應當代人的需要和達到更佳的宣牧效果,才是忠心僕人應有的表現。真理是永不改變的,但工作的方式卻需不斷與時並進。

神為何沒有指示摩西?


神要向誰啟示是祂主權的範疇,不在本文探討範圍之內。但祂捨棄了直接啟示摩西這個最便捷的方法,偏要等待葉忒羅到訪時才讓問題得到解決,一定有祂美好的旨意。有人會這樣想:若能早些解決問題,不必拖到葉忒羅來訪,不是更好嗎?若由摩西提出方法解決,不是更能凸顯摩西作為領導人的角色嗎?若由以色列人去解決自己的問題,不是更合情合理嗎?但神的旨意呢?

從葉忒羅獻策,可以看到並不是只有摩西(負責人)才有責任想辦法解決問題;其他人亦有義務提出改善的意見。對摩西來說,作為領導人並不表示無需聽取別人的意見,因為神也許正在透過別人向我們說話。

若摩西拒絕聽別人的建議,堅持只聽直接從神來的啟示,這是一種失職的表現;對百姓(平信徒)來說,是平白錯失了一個解決問題(危機處理)和參與聖工(成長)的機會。再者,堅持要聽神的啟示雖看似忠僕的表現,但亦可能是另類的驕傲──認為別人的感動不一定是對的,還要看我這個負責人有沒有得到同樣的啟示,若是沒有的話,便恕難從命。

神安排葉忒羅向摩西進言,而不是事事都直接啟示他,就是要讓負責人時刻留心別人的意見,看看神是否正藉著他人之口傳遞訊息給我們,如葉忒羅一樣。由葉忒羅出策解決問題,而非以色列人或摩西,亦隱隱然讓我們看到「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情況,放諸四海皆準,連神的選民也不能例外。

高效率與神的旨意


你若這樣行,神也這樣吩咐你,你就能受得住,這百姓也都平平安安歸回他們的住處(出十八23)。

從摩西所作的不好,讓我們看到有效率的工作方法是多麼重要。但另一個重要的訊息是:方法雖好,還要考慮是否合乎神的旨意,才能決定是否付諸實行。葉忒羅向摩西介紹完他的方法後,沒有叫摩西趕快去實行。

相反,他只說:「你若這樣行,神也這樣吩咐你……」,表明他知道方法雖好,但還要先看看神的意思如何,包括:祂要用這個方案嗎?要藉這位工人去解決問題嗎?要在這個時候讓問題得到解決嗎?當神的旨意是要用眾人都認為合理的方法時,我們大都能坦然接受,並從心底說「感謝主!」;但設若神選擇了一個次佳的方案,並不是即時解決問題,我們又能否順服呢?

某地教會使用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會堂已不敷應用,並在建堂委員積極尋找後,覓到一處極為合適的地方,卻遇到多達三分之二的負責人反對,購堂工作便停頓下來。經過一段時間禱告後,又找到另一地點。基於前次的經驗,很多人都不看好,但本著人當盡的本分,還是拿到會議中去討論。出乎意料地,靠著禱告的力量,討論過程中發生戲劇性變化,結果是峰迴路轉,原本要反對的,到最後竟投贊成票,於是一致通過購買新會堂。但由於定價缺乏彈性,所以再一次無功而還。

第一次購堂失敗尚可歸咎於不能同心,但第二次的失敗可算是「死因不明」了。當眾人都有點灰心和迷茫,不知道神的旨意如何時,第三個地點出現了,一間在市區中心建成快七年,大部分時間都是空置,位於一樓但售價很便宜的建築物。這間建築物最終成為該教會的新會堂。

相對於前兩個地點,這個地方有明顯的優勢,包括獨立的出入口,靠近一個住宅區等。遷入新堂後,不單有較寬闊的空間敬拜神,信徒也比從前更同心,且常有附近街坊「慕名而來」聚會,神所賜的真是遠超過我們所求的。

回首走過的路,一個看似不夠效率的決策過程,雖不是人所喜歡的選項,卻讓人清楚見到「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便枉然勞力」的恩典(詩一二七1),和「神的意念」是如何高過「人的意念」(賽五十五8-9),感謝主!

把握機會


此後,摩西讓他的岳父去,他就往本地去了(出十八27)。

葉忒羅本來只是帶女兒和孫子與摩西團聚,從沒想到在短暫的相聚中,竟會替摩西出謀獻策,對他的工作帶來如此巨大和深遠的幫助,這完全是出乎他本人意料之外。同理,摩西也從沒有想到在這樣溫馨的家庭聚會,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情況下,就得到改革的良方。

這一切都發生在極其短暫的時間內,之後葉忒羅便離開摩西回本地去了。假若摩西沒有採納葉忒羅的方法,以色列人就不知還要折騰多少個年頭,才不用排隊整天等見摩西了。

機遇就像一場沒有劇本,從未演出過,不設預習,只演一次和畢生難得一見的好戲。參與者除了隨時候命出場擁抱機遇外,別無選擇。因為機會是不可以錯失的。若錯失了,什麼時候會再有一次機會,甚至會不會再有都說不準。

《傳道書》告訴我們:「我又轉念:見日光之下,快跑的未必能贏;力戰的未必得勝;智慧的未必得糧食;明哲的未必得資財;靈巧的未必得喜悅。所臨到眾人的是在乎當時的機會。」(傳九11)。惟願人人都能好好把握神所賜的機會,特別是傳福音和事奉的機會,成為「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二十五14-30)。

結語


摩西作的不好,工作效率不高。但勝在他不因人廢言,慧眼識英雄,看出葉忒羅的方法能有效解決這個老大難題,再加上他懂得凡事尊主為大,不因擁有方法而忽略倚靠神。終於,摩西雖起初作的不好,但卻將「危機」變「契機」,將「不好」變成「好」。


作者: 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1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