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411期2011年12月)
靈修小品:供養先知的寡婦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紫荷


聖經中有兩個地方記載了寡婦與先知的事蹟。一個是撒勒法的寡婦與以利亞的相遇(王上十七8-24),一個雖沒有明確地點,但以利沙在她家裡所行「一瓶油」的神蹟(王下四1-7),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

不管是舊約的律例典章,或是新約的生活準則,都大聲疾呼要善待孤兒寡婦。尤其在《申命記》更多次提及對寡婦生活上的照顧;而「寡婦的兩個小錢」也為主耶穌所津津樂道(可十二42-44;路二十一2-4)。

以現今的社會而言,「寡婦」一詞仍是表示著弱勢,更何況在幾千年前物資不豐裕,又無社會福利保障的時代。寡婦失去了依靠,已經夠可憐了,有時還要獨立撫養孩童,甚至照顧年長者,生活上的艱辛、內心的煎熬,並不是我們所能想像的。如同現在很多的單親媽媽,常常是身心俱疲,比一般的婦女要多付出好幾倍的辛勞。

以利亞奉命對亞哈王預言以色列將遇旱災後,隨即到神所指示的基立溪,由烏鴉叼餅和肉來供養他。雖然聖經沒有記載當下以利亞聽到「烏鴉」這兩個字是什麼感想,想必和之後神要他到撒勒法的寡婦家一樣震撼吧!烏鴉,自古以來在東方是一種不吉祥的象徵,對當時來說也是不潔淨的鳥類,然而神卻要一隻讓世人鄙視的鳥類來供養一個先知,這是很不合常理的,但是以利亞無任何質疑,只是順從神的安排。萬物是神所造,一隻卑微的烏鴉仍是神所看顧的(詩一四七9),牠在這個事蹟中成了神供養以利亞的使者。

你起身往西頓的撒勒法去,住在那裡;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

撒勒法位於西頓以南約十三公里,在以色列的西北方,是一個外邦異族。我們也許會想,神怎麼會讓一個外邦的寡婦來奉養先知呢?尤其在飢荒的時候,貧窮的寡婦往往是首先沒有食物的人。以現在的講法,可能是請一個未信的家庭來幫補我們傳道者的需求,真的很令人不可思議。一般來說,一定是請比較有經濟能力,各方面條件都不錯的家庭來接待。神雖然對以利亞說:「我已吩咐那裡的一個寡婦供養你」,但這名婦人事前是完全不知情的。因此,之後的整個事件中更可以顯出她令人讚佩的特質。

「求你用器皿取點水來給我喝。」是以利亞和寡婦見面的第一句話。我們看見寡婦很有愛心的去取水,同時以利亞又提出另一個請求:「也求你拿點餅來給我!」這時寡婦並沒有因以利亞「得寸進尺」的要求而拒絕,只是自述自己的苦境說:「我沒有餅,罈內只有一把麵,瓶裡只有一點油」,並且和她的兒子有著等死的打算。當我們覺得對方一再的請求超過我們的能力,我們通常會拒絕,或是請對方「另請高明」,甚至自哀困境。

此時,寡婦大可對以利亞說:「現在到處是飢荒,我是個寡婦,要養一個孩子,家裡的存糧又不夠,請你到別人家去吧!」這樣的請求是合理的,在幫助別人之前,我們總是會掂掂自己的能力,讓這個付出不致於造成自己的虧損。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對於那些生活並不富裕,卻可以省吃儉用來做善事的人,感到無比的敬佩。

而事實上,寡婦並不明白以利亞會變出什麼把戲,也不期待以利亞可以給她什麼好處。反而是處處像是逆來順受一樣,一步一步跟著以利亞的吩咐去做。

寡婦知道以利亞是以色列人,因此說:「我指著永生耶和華──你的神起誓」,這名外邦女子,把耶和華稱作以利亞的神,雖不能因此看出其信心,至少表達對神的尊敬。坦白講,現在很多未信者,對於基督徒遇到困境,總是會以質疑,甚至是揶揄的口氣說:「你信的不是真神嗎?不是很厲害嗎?你去求祂啊,祂會幫助你解決問題、度過難關……」在此,我們看到了寡婦溫柔的性情和平靜的內心。

以利亞對她說:「不要懼怕!可以照你所說的去做吧!只要先為我做一個小餅拿來給我,然後為你和你的兒子做餅。因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如此說:罈內的麵必不減少,瓶裡的油必不缺短,直到耶和華使雨降在地上的日子。」婦人就照以利亞的話去行。

結果是「她和她家中的人,並以利亞,吃了許多日子。罈內的麵果不減少,瓶裡的油也不缺短,正如耶和華藉以利亞所說的話。」

在信仰的過程中,「信心」一直是我們對神的「基本功」,聖經也說:「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雅二17)。耶穌曾對管會堂的睚魯說:「不要怕,只要信」(可五36;路八50),也提醒門徒:「只要信,就必得著」(太二十一22;可十一24)。而寡婦的行為,印證的了信心的果效。我們都知道,要說出勉勵人的話語是簡單的,甚至可以講得頭頭是道,然而當我們自己面對困難、抉擇的時候,有哪個人不是煩擾愁苦的。

當然,並不是說不可以勉勵人,只是當我們經歷患難後,在勉勵人的同時,是更能以同理心體會對方的苦楚。筆者曾經在事業上遇到了突如其來困境,夫妻倆陷入錯愕、慌張,這時教會有位同靈與我分享他自身的經歷,用著很懇切語調告訴我:「不要怕,要有信心!我會幫你們禱告。」他堅定的語氣,給了我很大的信心,那段對話的情境也一直烙印在我的腦海裡。

這事以後,作那家主母的婦人,她兒子病了;病得甚重,以致身無氣息。婦人對以利亞說:「神人哪,我與你何干?你竟到我這裡來,使神想念我的罪,以致我的兒子死呢?」以利亞對她說:「把你兒子交給我。」

從聖經的教導來看,接待人是有福氣的。「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有人接待我所差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遣我的。」(太十41;約十三20)。信心之父亞伯拉罕因愛心接待客旅,不知不覺中就接待了天使,也因此得著妻子撒拉生子的應許(創十八章)。

講台上的訊息,總是勉勵信徒多多投入聖工,因為作主工不落空,作工的果效會跟著我們。然而,不可否認的,作聖工並不是一種與神之間條件式的交換,就像信耶穌的人,也會遭遇患難、面臨困境,只是神一再的告訴我們:「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但對於一個外邦的女子,她也許不懂這些,她只知道,她的接待卻讓自己陷在喪子的悲慟中。

這又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插曲。難道這個接待,是個美麗的錯誤,是個被咒詛的開始?如果自己是這名寡婦,我們心裡是不是有太多的問號,到底這位神人是個怎樣的人?!雖然之前讓她度過生活的困境,也親身體驗從缺乏到豐裕的過程,但卻讓家裡帶來厄運,以中國人的觀念來看,「掃把星」的名號可能就是以利亞的代名詞了。

此時,以利亞並沒有多作解釋,而是很直截了當的要婦人把兒子交給他,並將孩子抱到樓上自己的房間。其實這時的以利亞正在思考,也想詢問神:「耶和華───我的神啊,我寄居在這寡婦的家裡,祢就降禍與她,使她的兒子死了嗎?」他希望神不要因為他寄居在寡婦家裡而使這個家有了災禍,他也希望這個兒子不致於死。於是就三次伏在孩子身上,向神祈求。又,如果我們是以利亞,是不是對這個寄居的家充滿了愧疚,雖然這孩子重病和以利亞沒有直接的關係,但總希望神可以藉著婦人愛心的接待來賜福給這對孤兒寡母。如此,讓寄居的人心裡較沒有負擔,接待者也可以更喜樂的心來繼續作工。

最後,神垂聽他的禱告,孩子也從死裡復活。婦人當然是無比的歡欣,而且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經歷兩次的危機,都能有快樂的結局,我想婦人更可以肯定以利亞所說的話是真的,而以色列的神也是值得稱頌的。

當我們的家人或同靈面臨生死關頭,那種椎心之痛,那種慌張、無助的心情,沒有經歷過的人是很難體會的。當你跪下禱告,早就泣不成聲;當你一思想,整個心就如亂麻似的解也解不開。雖然我們有神可以倚靠,祂也確實擔當了我們的重擔與眼淚,但人總是軟弱的,我們沒有預知的能力,不知道未來如何,只能靠著主一步一步的走著,也許走得心驚膽跳,也許愈走愈歡欣,不論結局如何,我們總是要感謝,且要相信神的旨意原是好的。

這個事件的男女主角是以利亞和寡婦,寡婦的兒子是配角,而神就是編劇和導演。電視戲劇、電影劇情的演出,所有演員都事先知道了過程和結局,在排演的當中可以不斷的NG,但最終絲絲入扣的呈現,總是會讓觀眾融入劇情,跟著憤慨、跟著掉淚……。現實生活中,我們也都是演員,需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雖然不知道明天如何,甚至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但我們並不害怕,因為我們有一位全能全知、無所不在的神與我們同行。祂寫好的劇本沒有給你看,祂也沒有教你先排演一次給祂看,祂要的只是你全心的倚靠和完全的交託。

也許可以像看戲劇一樣,試著融入角色裡,倘若我們是以利亞時,可以接受烏鴉和寡婦來供養我們嗎?當飾演寡婦時,我們有這麼大的信心來順服先知的話語嗎?面臨患難時,可以平心靜氣接受這一切嗎?恐怕很難!我想,是更可以了解耶穌為什麼會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他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太十七20)、「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棵桑樹說:你要拔起根來,栽在海裡,他也必聽從你們。」(路十七6)

這段記載,在聖經上的篇幅並不算長,但其戲劇的張力,卻帶給我們一些省思。打從幼稚班開始,我們就是忠實的聽眾,在幼小的心靈知道先知有能力行神蹟、了解神奇妙的作為,但都只是停留在故事,並不是真實的生活中。然而隨著年紀漸長,我們除了更熟捻這段經文外,反映在我們的信仰生活時,是不是可以讓我們對神的信心更加的穩固,內心更加的踏實、平安呢?



作者: 紫荷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2011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