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喜信)
喜信:第七章 浪子的比喻

第七章 浪子的比喻

 

「浪子的比喻」,記載於路加福音十五章11節至32節。比喻中的三個人物,分別扮演著三個角色--父親代表天父,以慈悲為懷;大兒子代表法利賽人和文士,是一群自義的人(2節);小兒子代表稅吏和罪人,是社會所憎惡的人(1節)。

故事發生於二千年前,背景是猶太國的農村。


浪子癡情尋樂溺迷津

有一天,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了。

幾天後,小兒子收拾好他一切所有的,就往遠方去了。那裏既沒有父親的管束,也沒有哥哥的干涉,他就任意放蕩,盡情享樂,浪費錢財。

這一幕讓我們看到,小兒子的錯誤觀念和他的任性。他認為父親給他的產業,是他「應得」的。其實,兒子能從父親的手裏承受產業是恩典,而不是權利。兒子有這種正確的觀念,對父親才有感恩的心;曉得感恩,才會孝敬,也會珍惜所領受的產業。小兒子因為觀念錯誤,他才會如此放蕩不羈,浪費錢財。他之所以要束裝遠行,就是為要擺脫父親的管束,以便暢所欲為。

我們的健康、才能、時間、錢財,都是天父賜給我們的產業;是天父白白賜給我們的恩典,原非我們「應得」的。有這種正確的觀念,我們對天父才會產生感恩的心;曉得感謝天父,才有屬靈的喜樂,才有真實的「幸福感」;同時,也會珍惜天父所賜予的產業,將它做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使用。有些人將天父所賜給他的產業,用在毫無意義的事上,甚至用在罪惡的事上,這就是「浪費」。這種人之所以不敬拜真神,遠離天父,就是為要擺脫祂的管束,以便任意妄為。

 

飢餓難忍豆莢如山珍

 

俗諺說:「坐吃山空。」小兒子因為只知吃喝享樂,不事生產,所以沒有多久就將一切所有的都耗盡了。偏巧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了。真是禍不單行﹗於是,他就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為他放豬。只因飢腸轆轆,無法忍受,他竟羨慕豬的生活,而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來充飢﹗但那是正值大饑荒的時候,糧食非常缺乏,所以沒有人願意給他。這就是不肯受父親管束,喜愛放縱情慾,浪費錢財的後果。

自由意志是天父賜予世人的恩惠,任何人都可以運用它去選擇他的宗教信仰,或選擇他喜歡走的路。但人可以任意運用他的自由意志這項事實,卻是魔鬼藉以誘惑人墮落的常用手段。當一個人排拒神的時候,他往往以為他是一個「自由人」,不必受「教規」的轄制,可以暢所欲為了;但他卻沒有想到,他一旦遠離神,魔鬼便取代了神的地位,使他終身做罪的奴僕,而一直墮落下去了。今天許多遠離天父的世人,生活在黑暗裏,享受著「罪中之樂」,沒有倚靠,沒有屬靈的平安,沒有永遠的滿足,沒有真實的喜樂,豈非與這個「放蕩子」相差無幾嗎?因此,在選擇宗教信仰,或選擇要走的路之前,我們必須慎重考慮它的後果,再做一個最賢明的選擇,免得終身遺恨,甚至連累子孫。


忽然醒悟立志作新人

如今,小兒子隻身在異鄉,舉目無親,面臨絕境,前途渺茫;不覺悲從衷來,淚如泉湧,無法抑制。這時候,他忽然醒悟過來,便自言自語的說:「我父親有多少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您。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您的兒子,把我當做一個雇工罷!』」於是他就起來,回到他父親那裏去了。

小兒子離開父親的時候,他手裏有很多財物,他的心受了外界事物的支配,他的眼睛所看見的,耳朵所聽到的,都是物質享受;因而失落了自己,並且迷失在放蕩的生活中,甘心做情慾的奴隸,而不知道什麼是生存的意義。現在失落了一切財物,手裏一無所有,他的心才得到釋放,他的頭腦才清醒,他的眼睛才看見人生真實的一面;因而從罪惡生活中尋回來自己--真實的自己,並且想到了他的父親。他忽然發現世界是這麼美好,萬物是這般和諧!這是他向來未曾有的感受。

我們的健康、才能、時間、錢財,都是從天父領受的產業。這些產業,我們若用在造福人群的事上,尤其是曉得用在屬靈的事上,我們便成為它的主人,而不致於失落自己;反之,若用在物質享受的事上,甚至用在放縱情慾的事上,我們便成為它的奴隸,而喪失「存在價值」了。

小兒子雖然想到父親,卻只想到父親豐富的糧食,並羨慕那些雇工的享受,而沒有想到父親為他多麼憂愁。他懊悔得罪了神,又得罪了父親,認為不配再做父親的兒子,是謙卑認錯的表現;但從另一方面來看,他卻沒有完全瞭解父親的仁慈,因而希望只要能做父親的雇工就心滿意足了。

當我們想到天父的時候,我們往往只想到祂的能力和恩賜,並羨慕那些得著恩賜的人,而忽略了一項更根本的問題,就是天父的愛。如果我們對天父的愛有更深刻的認識,我們必與祂更親近,也必曉得如何愛祂。那麼,我們所求於祂的,或平安,或能力,或恩賜,祂都必賜給我們;對於祂所賜給我們的產業,我們也必加以珍惜,而不致於墮落;即使偶然為過犯所勝,也必即時醒悟,求祂寬恕,重新回到祂懷裏的。

小兒子並非徒然懊悔,而是毅然「起來」,即時回到他父親那裏去了。這是去舊更新的轉捩點。

一般世人,有的沉溺於酒色,有的嗜賭如命;因而傾家蕩產,家破人散。他們雖然非常懊悔,並且下定最大決心,從此必改過自新,卻沒有即時付諸行動;因此,懊悔歸懊悔,決心歸決心,我還是我,什麼變化也沒有。

親愛的慕道朋友!你嘗過遠離天父的苦味嗎?你懼怕失去倚靠的「無助感」嗎?你懊悔從前罪中之樂的生活嗎?請你不可再耽延,現在即時起來,回到天父的懷裏,求祂寬宥,接受祂的救恩吧!

 

父子相會擁抱表親情


小兒子終於回到了家鄉。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這個突如其來的情景,使小兒子大受感動。於是,他抑制震撼的心靈,顫抖著嘴唇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您,……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您的兒子……。」說到這裏,他已經泣不成聲,原先想說的「把我當做一個雇工」那一句話,竟說不出來了,其實也不用說了。這時候他才深刻的瞭解,原來父親的愛是如此高深莫測!

小兒子出門時,帶了很多財物,穿著華麗,盛氣凌人。現在回來,卻是一無所有,蓬頭垢面,衣衫襤褸,垂頭喪氣。因而鄰里或許認不出他是誰,但他父親卻一眼就看出來了。雖然他的衣服很髒,身體又有臭味,父親卻不在乎這些,而緊緊的抱住他,連連與他親嘴!在父親的心目中,他的兒子永遠是那麼可愛;尤其是今天已經悔改,所以映在他眼中的小兒子,是更美麗更可愛的。

自從小兒子遠離家門之後,父親天天都在門口等候他。到了太陽沉西,小兒子雖然沒有回來,父親卻還有明天的希望。如此日復一日的等候,今天小兒子終於回來了,父親是多麼快樂呢!

天父的心就是這樣;祂早就打開了天門,天天等候我們回來。不管我們從前犯了多少罪,也不管犯什麼罪,只要我們現在痛悔前非,立志做新人,即時回來,祂必動了慈心,既往不究,開恩悅納。正如詩人大衛所說:「耶和華(天父)有憐憫,有恩典,不輕易發怒,且有豐盛的慈愛。祂不長久責備,也不永遠懷怒。祂沒有按我們的罪過待我們,也沒有照我們的罪孽報應我們。天離地何等的高,祂的慈愛向敬畏祂的人也是何等的大。東離西有多遠,祂叫我們的過犯離我們也有多遠。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詩一8-13)。


厚賜衣食歡聲達天庭


父子久別重逢,原是人間一大喜事;何況今天小兒子是悔改回來,比衣錦還鄉更寶貴,難怪父親這樣快樂﹗於是,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子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說罷,就開宴慶祝,大大快樂起來了。

小兒子經這一番打扮之後,已煥然一新,好像由乞丐變成貴族一般的身分了。不但儀容換新,最可貴的是心靈上的更新;如此內外一致,名符其實的新人,是多麼美麗啊!穿著華貴,容光煥發,接受父親的歡迎,飽享盛宴,全家唱歌跳舞,興高采烈,又是一幅多麼感人的圖畫啊!

一個遠離天父的罪人,一旦悔改回來天父的懷裏,接受主耶穌的救恩,主耶穌的寶血便洗淨他一切罪污,給他穿上基督的「義衣」,使他變成新生的樣式,並且得著神兒子的地位,可以飽享天父所擺設的盛宴了。原來,在天父看來,悖逆祂的世人都是罪人,靈命是死的,遺失的;罪人悔改,接受主耶穌的救恩,便死而復活,失而又得了。所以主耶穌在說這個比喻之前,開頭就說:「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

親愛的慕道朋友!你願意接受主耶穌的救恩,洗淨罪污,變成新人,做神的兒子,飽享天父為你所擺設的盛宴嗎?你願意在天父的家裏,天天充滿著屬靈的快樂嗎?請你不要猶豫,現在就回來吧!


長子發怒不願入家門

這時候,大兒子正好從田裏回來。離家不遠,聽見音樂和跳舞的聲音,就叫一個僕人過來,問他說:「這是怎麼一回事?」

僕人回答說:「你弟弟回來了,你父親因為看見他無災無病的回來,就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就生氣,不肯進去。

大兒子聽見了歌舞的聲音,原該因為這突然發生的喜事,趕快進去與家人同享快樂;再不然,也要到裏面去請問父親,以知其底蘊才對。但大兒子卻不願意這樣做,而叫一個僕人過來查問。由這件事可以看出,他與家人的關係很生疏,與父親之間也缺少了愛。再從另一方面來看,他的弟弟回來,按常理說,父親應該趕快吩咐僕人去田裏通知他才對;但父親卻似乎有所顧忌,而沒有這樣做。此事顯示,他與弟弟之間也沒有愛。 聽完了僕人的報告,大兒子就勃然大怒,而不肯進去了。他之所以如此生氣,乃因他認為:﹙1﹚弟弟是放蕩子,不配受這種隆重的歡迎;﹙2﹚父親厚此薄彼,有失公平。照片面之理而言,他的不平好像是對的;但以父子和兄弟的關係來說,卻有絕情絕義之嫌。如果他是一個孝敬父親,愛護弟弟的人,他會如此發怒嗎?

在這一幕,大兒子的態度,充分的表現了法利賽人和文士的特徵。父親歡迎悔改的小兒子,則說明了主耶穌喜歡接待稅吏和罪人的動機。

法利賽人是法利賽派的人,文士是聖經學者。他們都熟悉聖經的教訓,是當時猶太社會宗教信仰上的領導人物。但他們卻只知聖經的字句,而不懂它的精意;注重形式,而不切合實際;追求外表的聖潔,而忽略內心的純正;有敬虔的外貌,而違背了敬虔的實意。對於稅吏和罪人,則極端厭惡,而從未憐恤他們的軟弱,更未曾設法解救他們。

稅吏是羅馬政府所派任,向政府承包收稅權的官吏;當稅吏的,多數是猶太人。他們因為搾取同胞的錢給羅馬政府,並利用職權肥己,所以一向為猶太的社會所憎恨,而將他們與罪人和娼妓並列。罪人是違背猶太教之律法的人。由於這些緣故,稅吏和罪人都為當時的猶太社會所遺棄;尤其是法利賽人和文士,更視他們如同蛇蠍。但出乎意料之外,主耶穌卻不隨眾附和,而喜歡與他們親近;為的是要勸他們悔改,以接受祂的救恩。只因法利賽人和文士都不明白主耶穌的動機,所以祂便設了「浪子的比喻」,藉以糾正他們的錯誤觀念。

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比喻除了強調神的愛,以鼓勵罪人悔改之外,也暗示著自以為與神最親近的法利賽人和文士,反而與主的救恩相距最遠。


好言勸導更顯父慈心

父親知道大兒子回來,在外面發脾氣,就出來勸他。大兒子看見父親,竟然無禮的提出抗議說:「我服事您這麼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您的命令;您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您這個兒子,在外面任意放蕩,和娼妓吞盡了您的產業;他一來了,您倒為他宰了肥牛犢!」

對於大兒子這種傲慢的態度,父親不但不加以責備,反而和顏悅色的開導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由大兒子對父親所說的話可以看出,他與父親的關係很不正常,好像是主僕關係,而不像是父子關係。就主僕關係來說,服事主人是僕人的義務,領取報酬是僕人的權利;命令僕人去勞役是主人的權利,給予報酬是主人的義務。彼此之間的關係是義務和權利,階級分明,沒有什麼情分。但就父子關係來說,兒子遵守父親的命令,是當盡的本分,根本不值得誇耀;兒子下田耕作,是為自己,不是為父親,既不算服事,也不必計較報酬。彼此之間的關係是骨肉,其情分應該比主僕關係更深厚。大兒子因為觀念錯誤,才會認為他的耕作是一種服事性質,並且因為「連一隻山羊羔」的報酬都未曾得著而大發牢騷。為了糾正他這種錯誤觀念,父親便溫和的提醒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意思是說,我現在不過是暫時為你保管,將來都要歸屬於你的。

提到弟弟時,大兒子故意說「您這個兒子」,而不肯說「我的弟弟」;又故意說「他一來了」,而不肯說「他一回來了」。由此可知,他既不孝敬父親,又不愛護弟弟。他自以為他很孝順,向來未曾違背過父親的命令;弟弟卻是逆子,給父親增添不少苦惱。他也自以為他很勤勞,天天下田耕作,早出晚歸;弟弟卻好吃懶做,甚至任意放蕩,耗盡了產業。然而,自己連一隻山羊羔都吃不到,而弟弟竟然可以飽享肥牛犢的盛宴﹗其實,比起弟弟來,他並沒有好多少。他之所以要遵守父親的命令,並且下田耕作,乃基於主僕關係,只是一種服事性質而已;並不是基於父子關係,缺少了對父親應有的愛,毫無價值可言。

正因大兒子對父親缺少了愛,所以不能瞭解父親歡喜浪子回頭的心情,而提出抗議。小兒子是父親幾年來憂慮的原因,現在悔改回來,好像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父親當然非常快樂;因此,為了慶祝這件天大的喜事,即使用掉了大部分財產還是值得的,區區一隻牛犢算什麼﹖無奈,大兒子卻無法瞭解父親的心!

「浪子的比喻」,到此為止。父親所扮演的角色是天父,以慈悲為懷,只望罪人悔改,不念舊惡;小兒子所扮演的角色是悔改的稅吏和罪人,已經去舊更新了;大兒子則扮演著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角色,以批判者的態度冷眼觀察主如何接待罪人。每個角色的心思、情感、態度等,都描畫得很微妙。

最後要提的一點是,蒙父親赦罪的弟弟,比自以為義的哥哥更有福氣。因為真實的福氣,並不在乎自己有多少產業,也不在乎自己有多少善行;乃在乎看清楚自己,而實實在在的回到天父的懷裏,實實在在的生活在祂的愛中。


親愛的慕道朋友!你想看清楚自己嗎?你想變成新造的人嗎?你想生活在天父的愛中嗎?請你現在就回到天父的懷裏來吧!天父早就打開了天門,等候你很久很久了!

 

 


作者: 謝順道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
出版日期: 09/01/198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