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蔡恆忠


誰是惡者之子?


有一次,主耶穌在聖殿那裡向猶太人說: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牠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牠心裡沒有真理。牠說謊是出於自己;因牠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約八43-44)。

所以,不守真理、隨著自己的私心說謊的人,是惡者之子。

另外,《約翰壹書》三章10節告訴我們誰是神的兒女,誰是魔鬼的兒女,說:凡不行義的就不屬神,不愛弟兄的也是如此。魔鬼從起初就犯罪,不只自己違逆神,也引誘夏娃、亞當吃善惡樹的果子;牠更藉著該隱的嫉妒、不滿和懷恨,引誘他殺亞伯,所以聖經說:「該隱是屬那惡者,殺了他的兄弟」(約壹三12),他是魔鬼之子。

一個信徒若對教會中的人或事常懷有嫉妒、不滿,甚至帶著恨意,就難免被魔鬼迷惑、利用,而傷害弟兄,或使教會受虧損。

主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前,在橄欖山上曾與門徒們有一段重要的對話。當時,門徒問祂:「請告訴我們,什麼時候有這些事(聖殿將被毀的事)?祢降臨、和世界的末了有什麼預兆呢?」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祂又說:「那時必有許多人跌倒,也要彼此陷害,彼此恨惡。且有好些假先知起來,迷惑多人」(太二四10-11)。

主耶穌說:必有許多人跌倒(ESV: will fall away跌倒離開);這句話不免讓人有所警惕。它說明了這些人本來在主裡、在教會中,後來卻離棄真道、走出教會。主再臨和世界末了之前,會有許多人跌倒,有許多人會「彼此陷害、彼此恨惡」。這是稗子在麥子中所要掀起的浪濤,因為他們是惡者之子,在教會中挑起分爭和仇恨。

信徒必須時常省思:以我目前信心的狀態,是麥子呢?還是稗子?在收割的日子未到以先,也就是世界的末了尚未來到以前,人都應倚靠聖靈,在神的道中不斷洗滌更新,在真理中成聖,作天國之子。

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


耶穌說:「我不是揀選了你們十二個門徒嗎?但你們中間有一個是魔鬼」(約六70)。

耶穌這話是指加略人西門的兒子猶大說的;他本是十二個門徒裡的一個,後來要賣耶穌。猶大怎麼是魔鬼?他本來也是一個普通人,蒙主揀選、預備要作忠心的僕人!但他心不純正、貪財(約十二6),且假冒偽為善(約十二5);因他心裡常為魔鬼留著空間(弗四27),到最後,被魔鬼佔有他的心(約十三2、27),竟以三十塊錢出賣他的主。

聖經說:他(猶大)吃了(主遞給他的餅)以後,撒但就入了他的心(約十三27)。

《馬太福音》二十六章14節記載猶大去見祭司長,以三十塊錢出賣他的主;到21節,主耶穌說「你們中間有一個人要賣我」時,眾門徒都憂愁,一個一個的問:「主,是我嗎?」,連「已經」賣耶穌的猶大也問:「拉比,是我嗎?」耶穌回答他:「你說的是」──主的話正面而直接!其實祂一直給猶大提醒和機會(約六70,十三21),要讓他醒悟回轉,他卻入了迷惑,不願回頭。主耶穌將救恩成全在十字架是天父的旨意(申二一23;加三13),必然成就;祂不需要人的出賣來完成,所以說「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太二六24),猶大的出賣罪行誠屬多餘,卻是主早已知道之事(約十三18-19;詩四一9)。魔鬼是他自己以私心私慾邀進心中,一直到主被公會定罪、被解去交給彼拉多時,他才知罪後悔,上吊而死;很可惜,雖已悔悟,卻找不到勇氣回頭、尋求主的憐憫。

猶大並非一開始就打算賣耶穌。他是在服事主的過程中,從一點點私心和貪慾開始,像懷胎,慢慢地在腹中長成,到胎兒成熟時,就生出罪來(雅一14-15)。所以,信徒必須時常警醒,不因自私和情慾給魔鬼留地步(弗四27)。

神要等到收割的時候,即世界的末了,才把他們從祂的國中挑出來。祂這樣做,是為造就義人(詩十一2-7)。「容這兩樣一齊長,等著收割」,原因是「恐怕薅稗子,連麥子也拔出來」,其目的,則是為了淬鍊天國之子美好的信心和靈性,使他們「發出光來,像太陽一樣」,如解明稗子的比喻之結尾所說。因為「神試驗義人」(詩十一5),要使他們的義(righterousness)如光發出,使他們的正義(justice)明如正午(詩三七6)。他們若能默然倚靠神,耐性等候祂,且不因那道路通達的(以自己私意得逞)和那惡謀成就的心懷不平,他就必承受神國的永生之樂(詩三七7-9;太十三43)。

稗子的比喻講的不是世界中的壞人,而是神國裡的事和人──在教會中叫人跌倒的(事)和作惡的(人)。比喻從主耶穌來到世上傳天國的福音開始,結束在世界的末了,講的是教會在地上的爭戰。

主耶穌撒好種,從世界中招聚天國之子(賽四三5-7),建立地上屬祂的教會。他們都是以主的名從世界各地召來:以屬靈上來看,他們雖散居各地,卻是神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也是祂藉由各人不同的遭遇和處境所塑造、所造成的(ESV:賽四三5-7)。路加在《使徒行傳》中說: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必接受所傳的道,來到得救的真教會(徒十三47)。

但魔鬼會在教會中撒稗子,叫不堅定、不配得救的人中了牠的圈套,作惡者之子,傳假的福音混亂真道,使不配得永生的人跌倒(太二四10-11;彼前二7-8)。惡者之子不只出現在教會失去聖靈同在的歷史進程中,也會在地上的真教會裡面出現:使徒們曾遭受假使徒和假弟兄的逼迫(林後十一13-15、26;加二4;彼後二1-3;約壹二18-19),當時的教會也因異端侵入而受到虧損(帖後二3-12;提前一3,四1;彼後二1-3);同樣的,在晚雨聖靈建立的末後真教會中,也免不了惡者之子的攪擾,因為那是要留到世界的末了才從神的國挑出。真信徒必須對主的全知和全能有全然信靠交託的心,相信祂一切都知道,也相信祂必彰顯祂的公義、剪除作惡的人(詩十一5-7);這樣,才不致因惡者之子的敗壞而灰心喪志。

大衛的詩篇勉勵:你當默然倚靠耶和華,耐性等候祂;不要因那道路通達的和那惡謀成就的心懷不平。當止住怒氣,離棄忿怒;不要心懷不平,以致作惡。因為作惡的必被剪除;惟有等候耶和華的必承受地土(詩三七7-9)。

芥菜種的比喻


主耶穌講了稗子的比喻以後,隨即講芥菜種的比喻。祂說,「天國好像一粒芥菜種,有人拿去種在田裡。這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來宿在它的枝上。」

主耶穌曾以芥菜種來形容「小」。祂說:「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他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做的事了」(太十七20)。祂的意思是說,只要有像芥菜種那麼小的信心,就夠了,只是人連那麼小的信心都沒有。

所以,芥菜種的比喻說明神的國起頭很小;有人拿去種在(他的)田裡(KJV, ESV: his field):福音,從一顆子粒開始,種在他的田裡(以色列家),就如主耶穌說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十二24)──祂來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倒不接待祂。但是,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1-12)。祂被釘,死而埋葬、復活、升天,就結出許多子粒。也可以說,主耶穌乃道成了肉身,來到世界傳天國的道理,很卑微的開始福音工作。然而,如祂所說,祂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所有的人,包括猶太信徒,也包括外邦信徒)來歸祂(約十二32);祂升天以後,降下聖靈,建立了地上的教會,也帶領使徒們到處宣揚生命之道,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祂的見證。

當教會努力地拓展福音工作時,魔鬼破壞、攻擊,混亂主的正道,因牠不甘願人得救。如巴拿巴和保羅受聖靈的差遣,剛開始向外邦世界宣道時,來到居比路(賽普路斯島)的撒拉米,就有行法術假充先知的以呂馬蓄意敵擋,混亂他們所傳的道,要叫居比路的方伯(proconsul地方總督)不信真道;保羅被聖靈充滿,看出這是魔鬼的工作,乃斥責他,使他暫時瞎眼,而方伯也因此而相信(徒十三4-12)。而當福音剛從小亞細亞傳入歐洲時,同樣的,巫鬼(a spirit of divination會預卜的靈)就藉一個使女來攪擾;於是保羅奉耶穌基督的名把那鬼趕了出去。所以,稗子的比喻在警示:真教會的福音事工免不了有魔鬼的破壞和攻擊,但是倚靠聖靈的差遣和帶領,必然得勝。

芥菜種的比喻說:「芥菜種原是百種裡最小的,等到長起來,卻比各樣的菜都大。」這話應驗在使徒時代:當時教會在聖靈的同在和引導下,充滿靈智、靈德和靈力,不住的往外拓展,就像主耶穌在升天前所吩咐,同時也預言的(徒一8)。雖然常有魔鬼的攻擊,以及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毀謗和阻擋,教會的宣道工作卻不斷披荊斬棘,在逼迫和艱難中持續成長,保羅甚至帶著鎖鍊把福音真理帶到羅馬,藉他的書信超越時空地造就讀信的人──長起來的芥菜比各樣的菜都大。

問題是,比喻繼續說:「且成了樹,天上的飛鳥(複數)來宿在它的枝上」。這說明了三件事:

1.成了樹(路十三19,waxed a great tree變成一棵大樹)。芥菜在巴勒斯坦或可長到約十呎高,但芥菜還是芥菜。如果種的是芥菜種,成長後卻變成一棵長出許多大樹枝的樹(可四32),且足夠讓一些飛鳥在樹枝上築巢,那就是本質的改變──神所創造的菜蔬和樹木,是各從其類(創一12),菜是菜、樹是樹,不會變質。

2.天上的飛鳥在他處的比喻中或有不同的預表,或代表不同的意思(箴一17;太六26),但《馬太福音》第十三章的七個比喻是有關天國的奧祕,彼此互有關聯,所以,如主耶穌講解撒種的比喻時所說,飛鳥在這裡指的是惡者,即撒但(可四15)、魔鬼(路八12)。

3.飛鳥宿在它的枝上:大樹成了惡者撒但的居所。

飛鳥宿在變質之芥菜樹的枝上(太十三32)、蔭下(可四32),表明使徒時期以後的教會因無法守住純正的教義,反倒受世俗、異端的侵入,造成教會的本質改變,讓撒但可以在教會中安居:當時屬世的教會有量的成長,卻不再有聖靈的同在,不再屬神。

當使徒們還在世的時候,雖然異端已開始滲入,但教會因他們的護衛、勸導,尚保守在純正的教義中。當時羅馬政府對各種宗教採較寬容的政策,不提倡也不限制轄內的各種宗教信仰,基督教也在其中。若不是猶太人在主後六十六年起來革命,他們似乎不致受到羅馬的逼迫。很不幸的,從主後六十多年到三百多年之間,羅馬帝國曾有大約十個皇帝逼迫基督徒,從尼祿(Nero, 54-68 AD)到戴克里先(Diocletian, 284-305 AD),對基督徒都施以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逼迫。但有許多信徒不畏逼迫、繼續傳教,使異教徒感動而入信;一直到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 306-337 AD)的時侯,他竟成為第一位聲稱改信基督教的羅馬皇帝。他在主後313年的「米蘭勒令The edict of Milan」宣言中扮演了具有影響性的角色,給予基督徒在帝國內有限度的自由;在主後315年廢除各種有礙於基督教的慣例和法令;並在主後325年頒下諭令,勸告全國百姓都歸入基督教,基督徒終於得見天日1。

同年,他在尼西亞(Nicaea,古城,在今日之土耳其境內)召集第一次全體基督教會議(ecumenical council),會中通過了「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這成為以後教會對神觀教義認知的重要依據。會議在主後325年5月舉開,當時君士坦丁尚未受洗,但他一心求教會和國家的統一,以非信徒的身分不只參加會議,且把持了整個會議。該會議的決議竟成為此後一般教會的信仰準則,違反者視為傳異端,對以後的教會發展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尼西亞信經的內容可在網路上輕易取得2。君士坦丁求教會和國家統一的立意固然是好,但真理是從神那裡來(約八40),神的話(道)就是真理(約十七17),乃藉著聖靈賜給祂所揀選的人(約十七6-8、14-19;林前二10-13)──真理絕非人「求統一」之理想下的產品!可以想見,尼西亞信經就算不是君士坦丁個人指使所訂,也必是多數「人」的決議;而「多數決」在聖經中常有犯錯的記載(民十三31-33;路二三23)。

君士坦丁寬容基督教,基本上是基於政治上的策略,要藉基督教的影響力來重振敗壞的道德民心、整合轄內各種族。他在主後321年准許羅馬教會有承受遺產之權、訂七日的頭一日為除了農夫以外所有居民休業的日子。於是,當大眾都稱作基督徒的時候,反而使教會趨向世俗,教會中充滿沒有實際信仰的人;乍看之下,有權承受人死後的遺產為教會開闢了廣大的財源,似乎是教會之福;但從歷史事實看,它劫持了教會的宣牧方向,也主導了教會內的權謀之爭;以星期日為休業日,逐漸取代了安息日的歇息和崇拜;而把羅馬帝國的政治理念和制度帶進教會,更使教會變質,成為一個俗世的政治機構,以後逐漸衍生出教皇、主教制的出現,使教會腐化,成為魔鬼的巢穴3。

君士坦丁曾勸告百姓信仰基督教;到主後380年,另一位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I,347-395 AD)甚至將基督教定為國教。雖然舉國上下都是基督徒,卻多數不是自願相信,有各種族不願放棄的舊有祭拜習俗,如拜日慶典等;而且,由於聖靈已經離開教會,教會領導者只能憑著自己的意思和主張,為自己的神學理論爭辯不休,信徒則因無法獲得真正的靈糧,而走入信仰的迷思:他們被教導要向圖像下拜、敬拜天使、馬利亞,和古聖徒的遺物,因此整個教會越來越偏離聖經。

一個失去真理的教會如同菜變成樹,變種也變質。

主耶穌說:「求祢(天父)用真理使他們(門徒們)成聖;祢的道就是真理。祢怎樣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十七16-19)。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必須穩穩地撐起真理。但是,這時的教會已進入芥菜種的時期;使徒們相繼離世後,異端侵入、真理喪失,不再因真理成聖,反成為世俗的團體,雖然在會堂和人數上有顯著的成長,卻已經不是聖靈在使徒時代所建立的那個擁有真理的教會。(下期待續)


註:

1.《新約背景研究》,林大煜,棕樹出版社,台中,316頁。

2.https://www.ccel.org/creeds/nicene.creed.html

3.《新約背景研究》,林大煜,棕樹出版社,台中,308頁至317頁。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6/01/2017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