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謝順道


下列的聖餐觀是摘錄自金陵神學院叢書,基督教輔僑出版社出版,華爾克著,謝受靈譯,《基督教會史》第十四段「聖餐」(107-109頁)所敘述的資料:

在愛任紐時代,提及這事(筆者按:聖餐)的,有三種著作。其中以《遺訓》所述說的,為最原始的基督教情形。在這種情形之中,晚餐是一種感恩禮拜。禮拜時向上帝稱謝說:「藉著祢的兒子,祂已經賜給我們屬靈的飲食和永生。」《約翰福音》六章47-58節記著說:「人若不吃基督的肉,不喝祂的血,就得不著生命。」

就伊格那丟言,晚餐「是長生不死之藥,叫我們領受了可得不死,而且永遠活著。」游斯丁則宣稱:「因為我們領受這兩樣(筆者按:餅和杯),並非領受普通的飲食;乃是:正如同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因上帝的道得成肉身,為要拯救我們,有了肉與血;同樣,我們知道,我們所吃的餅,用上帝的道禱告祝謝之後,也使我們的血肉得著了變化的滋養,這樣的餅就是那降世成為肉身的耶穌的肉和血。」

愛任紐證明晚餐確能賜人「永生」。因為那地裡所出產的餅,經過了祝禱之後,不再是普通的餅,乃是祝謝餐(Eucharist),其中包含兩種實質:一個屬地,一個屬天。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領受了祝謝餐之後,不再是可敗壞的身體,但有復活得享永生的盼望。在愛任紐的著述中,雖把聖餐很顯然地看為「祭禮」,但他也將一切基督徒行動,都看為有獻祭的特性。

及至居普良之世,獻聖餐為祭的教理,便已發展至於成熟了。在特土良的時候,就有人用舉行聖餐來記念已死的人。居普良以為這樣「獻祭」與殉道的信徒有益。又因為晚餐有賜人生命的效用,所以嬰孩也領聖餐。這種獻聖餐為祭的教理,也如同基督的血肉實際在餅酒裡面的教理一樣,興起於西方者,較東方為早。要等到將近300年時,這個教理在東方教會中方普遍流行。領受聖餐的信徒,即領受基督,如此與基督聯合為一,造成永遠不死的生命。聖餐也是獻於上帝的祭。

我們的看法

1.「《遺訓》所述說的,為最原始的基督教情形。在這情形之中,晚餐是一種感恩禮拜。禮拜時,向上帝稱謝說:『藉著祢的兒子,祂已經賜給我們屬靈的飲食和永生』」。祝謝聖餐所說這個祝謝詞表明兩件事:其一是,祝謝後,聖餐的餅和杯已經靈化了。所謂「靈化」,就是物質沒有改變,餅還是餅,杯還是杯;但在靈裡卻已經改變為主耶穌的肉和血了,這是極大的奧祕,只能用信心接受,無法藉著感官感覺。其二是,領受聖餐必得著永生;反之,則沒有生命在裡面。由此可知,原始教會所堅持的聖餐觀是「靈化說」,而不是「象徵說」,更不是「化體說」;並且領受了聖餐,必得著永生。這種聖餐觀,也是本會向來所堅持的傳統信仰。

2.「伊格那丟說:『晚餐是長生不死之藥』,而認為領受聖餐能叫人得著永生。」這個看法是正確的(約六54)。「游斯丁(153)宣稱:『領受聖餐,並非領受普通的飲食。因為我們所領受的是,耶穌的肉和血』」。這就是說,祝謝後的聖餐已經發生變化了。究竟是「靈化」或「物質化」,他雖然沒有說清楚,但由他是第二世紀的神學家來判斷,應該是「靈化」吧?

3.「愛任紐證明晚餐確能賜人『永生』。因為那地裡所出產的餅,經過了祝禱之後,不再是普通的餅,乃是祝謝餐。其中包含兩種實質:一個屬地,一個屬天。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領受了祝謝餐之後,不再是可敗壞的身體,但有復活得享永生的盼望。」所謂「一個屬地」,就是屬於物質的餅和杯;「一個屬天」,則是屬靈的餅和杯。換句話說,就物質而言,餅還是餅,杯還是杯,並沒有變成主耶穌物質的肉和血;但以靈來說,卻已經「靈化」了(約六51-52、60、63)。所謂「我們的身體也是如此,領受了祝謝餐之後,不再是可敗壞的身體,但有復活得享永生的盼望。」就是說,領受了聖餐之後,將來能叫我們復活,變成「靈體」,並且得享永生。這種主張有清楚的聖經根據,完全正確(約六54;林前十五44)。

4.「愛任紐在他的著述中,雖把聖餐很顯然地看為『祭禮』,但他也將一切基督徒行動,都看為有獻祭的特性」、「及至居普良之世,獻聖餐為祭的教理,便已發展至於成熟了」、「這種獻聖餐為祭的教理,也如同基督的血肉實際在餅酒裡面的教理一樣,興起於西方者,較東方為早。要等到將近300年時,這個教理在東方教會中方普遍流行」、「聖餐也是獻於上帝的祭」。當主耶穌在設立聖餐禮時候,對門徒所說的是:「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太二六26-28)。而沒有說:「這是獻給我父的祭物」。因此,認為舉辦聖餐禮是獻祭之主張,是沒有聖經根據的。不但如此,這種主張並不是始自原始教會,而是以後才逐漸形成的。第一,獻聖餐為祭的教理,到了居普良的時代,才發展至於成熟。第二,獻聖餐為祭的教理,先興起於西方教會;而東方教會則將近公元300年,方普遍流行。

5.「在特土良的時候,就有人用舉行聖餐來記念已死的人。居普良以這樣『獻祭』與殉道的信徒有益。」舉辦聖餐禮的目的,依據聖經的記載是「記念主的死」(路二二19;林前十一24-25)。因此,用舉辦聖餐禮來記念殉道者,是毫無聖經根據的異端。

6.至於愛任紐在他的著述中,「將一切基督徒行動,都看為有獻祭的特性」之主張,是合乎真理的。因為聖經說:「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你們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這就是說,舊約時代的選民所獻上的是「死祭」;即將牛羊殺死,才獻給神(利一3-5、10-11)。但在新約時代,基督徒卻必須獻上「活祭」,是聖潔的,是神所喜悅的;即要過著成聖的生活(羅十五16;帖後二13),而不要做一個有名無實的「聖徒」(林前一2)。

下列的聖餐觀是摘錄自台北市中華福音神學院出版社印行,凱利著,康來昌譯,《早期基督教教義》所敘述的資料:

在第一世紀末,甚至更早,聖餐就被視為獨特的基督徒獻祭了。瑪拉基預言(瑪一10以下),耶和華將拒絕猶太人的獻祭,而會接受各處外邦人獻給祂的「純潔供物」。這話被許多基督徒視為聖餐的預言。《十二使徒遺訓》的確把「獻祭」這個字,用在聖餐上。游斯丁說:「耶穌所設立的獻祭,就是聖餐的餅和杯,這是普天下基督徒所記念的。」對於愛任紐,聖餐是「新約的新獻祭」,是教會從使徒領受來的,普世的教會都以此奉獻給上帝。在主設立最後晚餐時,是有很濃厚的獻祭氣氛。吩咐的話:「如此行」,對於第二世紀的信徒而言,必定充滿獻祭的口吻;不論如何,游斯丁認為它的意思是「如此獻上」。如果我們問,獻祭是由什麼組成的?《十二使徒遺訓》在這方面沒有清楚的答案。不過游斯丁明白地說,餅和酒就是《瑪拉基書》所預言的「純潔祭物」。(第八章基督徒社團,第二節「聖禮的初期觀點」,134頁)。

早期基督徒把聖餐的餅和酒當作主的身體和血,到了第三世紀,這個觀點仍未改變,同時聖餐的獻祭神學也逐漸產生。(第八章基督徒社團,第五節「聖餐教義的發展」,144頁)。

革利免用「獻祭」一詞來形容聖餐,認為麥基洗德的祭,就是這一類。特土良形容它有獻祭的功能(145頁)。

我們可以在耶路撒冷區利羅的著作中,找到相當複雜的獻祭成分。他說,聖餐是「屬靈的獻祭」,是「無血的禮拜」。但他也說,這是「聖潔而最莊嚴的獻祭」,是挽回祭。(第十六章後期的聖禮教義,第六節「聖餐的獻祭」,312頁)。

俄利根強調領受體和血的時候,如果對弟兄懷怨,或者心中有不當的思想,都是錯誤的。他似乎把聖禮分成兩個部分,會朽壞的物質終將排出受禮者的體外,不會朽壞的部分能聖化他。(第八章基督徒社團,第五節「聖餐教義的發展」,145頁)。

奧古斯丁清楚地指出,在聖餐中所吃的身體,並不完全與基督歷史的身體相同。又如此表達祂的意思:「你們必須明白,我話中的屬靈含意。你們要吃的這肉血,和我在十字架上要流出的並不一樣。」那個歷史的身體完全升入天堂。不論如何,聖餐的肉並不像「屍體上撕下的,或肉市場所賣的肉。」(第十六章後期的聖禮教義,第五節「聖餐的臨在」,310-311頁)。

我們的看法

1.「在第一世紀末,甚至更早,聖餐就被視為獨特的基督徒獻祭了。」如果這是事實,為什麼《使徒行傳》和其他的書信,以及《福音書》,都沒有記載這個重要事件呢?顯然,這是無稽之談,不足為憑。

2.「瑪拉基預言(瑪一10以下),耶和華將拒絕猶太人的獻祭,而會接受各處外邦人獻給祂的『純潔供物』,這話被許多基督徒視為聖餐的預言。」神之所以不悅納猶太人的祭物,乃因他們的獻祭並不是出於信心,而只是形式上的崇拜(瑪一7-10、13-14)。

《瑪拉基書》一章11節的內容是,福音將傳遍外邦各處;至於11節下句所說的「獻潔淨的供物」,乃是說他們因著聖靈,成為聖潔,可蒙悅納(羅十五16)。除了可以如此了解之外,哪一段經文說「獻潔淨的供物」就是聖餐呢?

3.「《十二使徒遺訓》的確把『獻祭』這個字,用在聖餐上。」《十二使徒遺訓》若有這個資料,則可以斷言那是偽造的。因為《使徒行傳》和其他書信,以及《福音書》都沒有這種說法。

4.「游斯丁說:『耶穌所設立的獻祭,就是聖餐的餅和杯,這是普天下基督徒所記念的。』」「對於愛任紐,聖餐是『新約的獻祭』,是教會從使徒領受來的,普世的教會都以此奉獻給上帝。」「在主設立最後晚餐時,是有很濃厚的獻祭氣氛。吩咐的話:『如此行』,對於第二世紀的信徒而言,必定充滿獻祭的口吻;不論如何,游斯丁認為它的意思是『如此獻上』。如果我們問,獻祭是由什麼組成的,《十二使徒遺訓》在這方面沒有清楚的答案。不過游斯丁明白地說,餅和酒就是瑪拉基所預言的『純潔祭物』」。當主耶穌設立聖餐禮的時候,祂向門徒所說的是:「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又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太二六26-28)。而不是說:「這是我要獻給我的父之祭物」。由此可知,認為「舉辦聖餐禮是獻祭」之主張,是沒有聖經根據的。不但如此,這種主張並不是始自原始教會,而是第二世紀以後才逐漸形成的。第一、在新約聖經27卷之中,沒有一段經文記載「舉辦聖餐禮是獻祭」。第二、所謂「在主設立最後晚餐時,是有很濃厚的獻祭氣氛。」是不是憑空捏造,無中生有?第三、「吩咐的話:『如此行』,對於第二世紀的信徒而言,必定充滿獻祭的口吻;不論如何,游斯丁認為它的意思是『如此獻上』」。把主耶穌沒有說的話任意加添進去,莫此為甚,這是解經上的大忌(申四2;啟二二18-19)。

5.「早期基督徒把聖餐的餅和酒當作主的身體和血,到了第三世紀,這個觀點仍未改變。同時聖餐的獻祭神學也逐漸產生。」這就是說,第三世紀以前的聖餐觀是「靈化說」。由此可知,「化體說」(變質說)、「合質說」、「象徵說」,以及「折衷說」等,都是第四世紀以後才出現的。除此之外,「聖餐的獻祭神學」,乃是第四世紀以後才逐漸產生的。「革利免用『獻祭』一詞來形容聖餐,認為麥基洗德的祭,就是這一類。特土良形容它有獻祭的功能。」《創世記》十四章18-20節記載:「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祂是至高神的祭司。祂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在這一段經文中,並沒有提到獻祭,也沒有說聖餐;事實如此,怎麼可以說麥基洗德的祭,就是聖餐的獻祭呢?這種解經法,豈不是過度牽強嗎?依據《希伯來書》的作者之看法,為亞伯蘭祝福的麥基洗德就是基督。第一、祂是至高神的祭司,本是長遠為祭司的(創十四18;來七1、24-25);第二、祂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啟二二13);第三、祂是神的兒子(來七3;羅一3-4)。結論: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亞伯蘭,並且為他祝福這些事,都不能做舉辦聖餐禮是獻祭之根據。耶路撒冷區利羅的著作說:「聖餐是『屬靈的獻祭』、『無血的禮拜』、『聖潔而莊嚴的獻祭』、『挽回祭』」等,認為舉辦聖餐禮就是獻祭,並沒有聖經根據。至於「挽回祭物」,在新約聖經上只出現過四處(羅三25;來二17;約壹二2,四10),卻沒有一處說,舉辦聖餐禮就是獻上「挽回祭」。

6.「俄利根強調領受體和血的時候,如果對弟兄懷怨,或者心中有不當的思想,都是錯誤的。他似乎把聖禮分成兩個部分,會朽壞的物質終將排出受聖禮者的體外,不會朽壞的部分能聖化他。」

我們認為:不但領受聖餐的時候不該懷怨弟兄,或存著不當的思想,就是素常也不該懷著這種意念的。不過俄利根這種說法若是以《馬太福音》五章23-24節為根據,而認為由於舉辦聖餐禮是獻祭之緣故,我們就無法認同了。因為我們的信仰立場是,主耶穌在設立聖餐禮的時候所說的話,並沒有獻祭的意思啊。至於說「會朽壞的物質」,就是屬於物質的餅和杯;「不會朽壞的部分」,則是祝謝後已經「靈化」的餅和杯。顯然,俄利根所主張的聖餐觀是「靈化說」。這是正確的。「奧古斯丁清楚地指出,在聖餐中所吃的身體,並不完全與基督的歷史的身體相同。又如此表達祂的意思:『你們必須明白,我話中的屬靈含意。你們要吃的這肉血,和我在十字架上要流出的並不一樣。』那個歷史的身體完全升入天堂。不論如何,聖餐的肉並不像『屍體上撕下的,或肉市場所賣的肉』」。由此可見,奧古斯丁所強調的是「靈化說」;不但如此,他又徹底地反對「化體說」(變質說)之謬論。這是合乎真理的主張,本會當然贊成。

特土良曾指出,餅「象徵」基督的身體。還說過「餅代表祂的身體」。(第八章基督徒社團,第五節「聖餐教義的發展」,144頁)。

一般而言,有關聖餐的教訓都是實在論的,也就是說,祝聖的餅和酒被視為救主的身體和血。不過在現代,神學家對這種認同起碼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比喻或象徵性的觀點,強調可見成分與它們所代表的實際是有別的,不少人支持此說。我們已經看過,特土良和居普良提出這個主張,因著奧古斯丁有力的影響,它再度受重視。第二種說法主張,這個認同是由餅和酒實際的改變而造成的。此一說法較新,但頗具潛力。「藉著身體和血的象徵」,來記念基督的死。祂指示門徒,做「祂自己身體的形像」,並用餅為其象徵。即使是變質論的前鋒,耶路撒冷的區利羅也小心地指出,在感覺上,聖物仍然是餅和酒,並說那是基督身體和血的「原型」;「身體在餅的象徵中賜給你,血在酒的象徵中賜給你」。埃及的馬卡瑞(Macarius,約歿於390年)說,在教會中獻上的餅和酒,是「祂血肉的象徵」。(第十六章後期的聖禮教義,第五節「聖餐的臨在」,305-306頁)。

我們的看法

1.代表、比喻、象徵等,都是同義詞。

2.領受聖餐具有三種屬靈的功效:其一是,常在主裡面;其二是,有永生;其三是,在末日必復活等(約六54、56)。如果祝謝後的餅和杯,只是象徵主的身體和血而已,並沒有「靈化」,怎能發生這些屬靈的功效呢?

下列的聖餐觀是摘錄自基督教改革宗翻譯社出版,伯克富著,趙中輝譯,《基督教教義史》「教會論與聖禮論」貳、「聖禮論」三、「聖餐」(199-203頁)所敘述的資料:

1.宗教改革前聖餐教義的發展

A.早期教會論聖餐

新約時代最初的聖餐是伴隨著普通的飯食,這些食物是由信徒各自帶去,當作禮物獻上,由主教禱告後食用。隨著時日的過去,聖餐得到了以下的名稱:獻祭、供物、感謝祭,都用在聖餐上。以後感謝祭就被認為是聖餐中餅與酒的奉獻禮。奧利金、猶西比烏、巴西流、拿先斯的聖貴格利等人時,主張聖餐中屬靈的觀念,但後為尼撒、屈梭多模、大馬色的約翰等人所主張的基督血、肉與聖餐中的酒、餅聯合的教義所取代,而後此觀念又傳入聖餐化質說中。

我們的看法

1.「新約時代最初的聖餐是伴隨著普通的飯食,這些食物是由信徒各自帶去,當作禮物獻上,由主教禱告後食用。」所謂「新約時代最初的聖餐」,便是使徒時代的聖餐。以哥林多教會所舉辦的聖餐禮為例子而言,聖經所記載的是:「你們聚會的時候,算不得吃主的晚餐。因為吃的時候,各人先吃自己的飯,甚至這個飢餓,那個酒醉。你們要吃喝,難道沒有家嗎?所以弟兄們,你們聚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若有人飢餓,可以在家裡先吃,免得你們聚會自己取罪」(林前十一20-22、33-34)。這段經文告訴我們三件事:其一是,愛餐(《猶大書》12節譯為「愛席」)與聖餐在同一個時段舉行;次序是,先吃愛餐,後領聖餐。其二是,愛餐的食物是各人從家裡帶來的,並且要彼此等待。其三是,聖餐的餅和杯是教會的聖職人員所預備的,並且無須彼此等待。因為耶穌基督當日所說的是,「你們拿著吃,你們都喝這個」(太二六26-27);而不是說「你們要彼此等待」。至於「當作禮物獻上,由主教禱告後食用」之說辭,卻沒有聖經根據;顯然,那並不是「新約時代最初的聖餐」,而是第四世紀以後的產物。

2.「隨著時日的過去,聖餐得到了以下的名稱:獻祭、供物、感謝祭,都用在聖餐上。以後感謝祭就被認為是聖餐中餅與酒的奉獻禮。」認為舉辦聖餐禮便是獻祭之主張,並沒有聖經根據,不足掛齒。詳情請看前文,在此不贅。

3.「奧利金、猶西比烏、巴西流、拿先斯的聖貴格利等人時,主張聖餐中屬靈的觀念,但後為尼撒、屈梭多模、大馬色的約翰等人所主張的基督血、肉與聖餐中的酒、餅聯合的教義所取代,而後此觀念又傳入聖餐化質說中」。奧利金、猶西比烏、巴西流、拿先斯的聖貴格利等人所主張的聖餐觀是「靈化說」。無奈,後來卻為「基督血、肉與聖餐中的酒、餅聯合的教義」所取代;更悲哀的是,接著又演變為「化質說」(筆者按:或說化體說、變質說)!真的是「失之毫釐,謬以千里」。(下期待續)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6/01/2017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