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黎為昇

進度:詩篇一二四篇1-8節

直譯經文:

本詩的背景


上行之詩的第五首──《詩篇》一二四篇,其標題註明這首詩的作者是大衛。然而在較早期的譯本卻省略了「大衛」,或許是因為這首詩適合於慶祝盛大的救贖,特別是諸如從巴比倫歸回,或是在尼希米時期戰勝參巴拉與多比雅,而成功地重建城牆……等事件。2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看法,乃是因為本詩中所用的代名詞,多是第一人稱複數的代名詞,而且本詩一開頭的第1節,作者便以「請說吧!以色列!」,充分顯示出「國格性」的表達,適合於群體性崇拜與信仰復興的場景。

但有聖經學者根據《詩篇》六十篇的背景,大衛與亞蘭、瑣巴、以東聯軍爭戰,其間也曾戰敗過(詩六十1、10),但最後乃靠主得勝的經驗來看,《詩篇》一二四篇可能是大衛帶領百姓回想這些經歷的詩歌,並在猶大人回歸之後再此引述,作為鼓勵群眾回憶神的帶領的詩歌。3

《詩篇》的編者將大衛所作的這首詩放在上行之詩的第五首,其情境正值延續《詩篇》一二三篇的詩境:原本他遭遇到生命負面的渣滓,面對著來自人的「藐視」與「譏誚」等一連串傷害的考驗後,他開始回想過去神的引領,以及世界種種的可怕,心中便油然生出信靠神的心,相信神是他最穩妥的倚靠。這種回想的力量往往成為重拾信心極佳的良藥,也成為幫助我們在奔跑上行之路的動力。也就是說,作者藉由喚起神在過去保護的經歷,使心中產生神在將來必保護那些信靠祂的人,並為他們開路的意識與意念。4
信仰復興的再呼籲


大衛一開始就大聲疾呼說:「若不是耶和華站在我們這邊」,然後大衛呼籲:「請說吧!以色列!」,讓會眾一起跟著他複頌:「若不是耶和華站在我們這邊」。這種重複的表達方式,是用來強調作詩的人是何等地重視這件事。大衛藉此引導會眾去省思神的救恩,會有這樣的舉動,往往是因為大衛覺得以色列民有漸漸淡忘神恩典的跡象。

所謂「站在我們這邊」的意思,簡單說就是神的幫助;「若不是」是以一種假想與事實相反的情境,來肯定已經發生的事實。也就是說,當詩人說:「若不是耶和華站在我們這邊」的時候,實際上已發生的事實是「耶和華早已站在我們這邊」!這樣的思考方式,對激發感恩來說是一種很好的觸媒,幫助我們從另一角度思考一個失去神眷愛的假想後果。以賽亞先知也曾用這樣的手法激發百姓信仰的覺醒,說:「若不是萬軍之耶和華為我們留下些許的餘民,我們已像所多瑪了,我們早變成像蛾摩拉了(直譯)」(賽一9)。換言之,我們蒙拯救,不是因為自己命運好或本領高,乃是因為神的幫助、神的干預,使惡者的工作終告失敗。

世界的殺傷力


大衛經歷了太多無論來自掃羅、非利士人、亞蘭……等鄰國虎視眈眈的威脅,當他面臨這樣的困難與仇敵,有時真的使他幾乎招架不住,因此他用幾個比喻來描寫這些讓他感覺到無助的敵人,如同野獸般要將他吞吃,如同洪水般要將他淹沒,也如同網羅般逼得他走投無路。

雖然本詩的字面意思是指有形的敵人來襲與攻擊,但其實這個世界就是敵人的寫照,無論是在政治、經濟、社會、藝術,甚至是宗教上,世界彷彿被一個無形的敵人籠罩。既利用財富、名譽、地位、權勢等方式,誘惑選民掉落牠的陷阱;或者以忿怒、凶暴、逼迫、誹謗、貧窮等方式,威嚇選民在屈服下遠離神。因此這世界彷彿像變色蜥蜴一樣,隨周圍環境而改變顏色,若屬於牠的、屈就牠的,就不會受攪擾,但牠卻會起來逼迫那些敢離開它的人(約十七14)。

人的攻擊如野獸


第3節中的「吞吃」,是指將某物從嘴裡送進胃裡而使之消逝。「怒氣」原意是鼻子或鼻孔,此處則是指人因生氣的時候所致的言行。5而「怒氣的燃燒」其實就是盛怒之意,形容這人大大的怒氣足以像火焰般吞滅對方,使之消滅殆盡。

在舊約時代,迦南地常有野獸出沒,如獅子、豺狼、熊……等,成群結隊覓食。尤其是約但河谷與河東一帶,常有危害人畜的事件發生(王上十三24;王下二24),而世界就像野獸般,是殘酷、貪婪的,將人的耐性與靈性吞下去。

確實,世界的真相也就是獸的本相。尼布甲尼撒王所見的異夢是個金頭、銀胸、銅腹、鐵腿……的人像,是榮耀、宏偉,令人難忘的。然而這些由人所組成的列國,在但以理的異夢中所看到的,卻是野獸,殘暴、貪婪,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尤其是第四獸的模樣,他看見了屬神的聖徒被第四獸踐踏、蹂躪,讓但以理大大驚惶,臉色大變(但七28)。

人的攻擊如洪水


第4節與第5節,大衛用了一種ABBA的對稱修辭手法,來強調敵人攻擊的猛烈,幾乎已經被敵人所勝。

A 那時眾水淹沒了我們

B 河流漫過了我們的生命

B 那時漫過了我們的生命

A 狂傲的眾水

其中的「淹沒」與「漫過」意思相近,「漫過」的意思通常指的是某物直線的移動,藉由特別的路徑而覆蓋過另一物;但「淹沒」更指的是被大水吞沒,通常可能是指某物被急流所沖走。尤其當迦南地遇到雨季的時候,不時大雨傾盆,雨水夾帶著土石所形成的土石流,往往使牧人與牲畜數月不得返家;甚至在夜間會讓牧人措手不及,頃刻之間大水及頸,而危急性命。

舊約中,詩人常用「眾水」的譬喻法,來形容對生命的威脅,例如耶利米先知所作的哀歌有這麼一句:「眾水的急流過了我的頭,我說:『我被剪除了』(直譯)」(哀三54)。6而且大衛在此藉由「眾水」、「河流」,到「狂傲的眾水」這樣的順序,來形容對生命的威脅愈來愈大。

在《啟示錄》中,也用同樣的譬喻法來描寫魔鬼迫害教會的景象:「這蛇從牠的口在那婦人的身後吐出如同江河,以至於要將婦人沖去(直譯)」(啟十二15),大水的可怕乃是讓原本站立得穩的,一下子失去重心,或是原本是有根基的建築物,因為根基被沖刷而使建築物倒塌,甚至被沖到不知去向。

人的攻擊如網羅


第8節中的「捕鳥者的網羅」7是指捕鳥人使用機關捉鳥,放點食物,只要鳥一飛下停在食物上,網子立刻合上。甚至獵人會在陷阱的中間放些作為誘捕的假鳥,使獵物不知不覺就被網住了。

世界也好像網羅般,它會觸動我們的罪性。保羅曾論到貪財的人:「但那些想要富有的人陷落到試探與網羅與許多無知又有害的慾望之中,任何使人沉淪到死亡與敗壞裡(直譯)」(提前六9),其中先是「想要」,然後是「陷落到……之中」,最後是有拉曳到底之意的「沉淪……裡」,像是把人淹沒在海底裡一般。貪戀的心使人的心因強烈地渴望得到某物,以至於內心無法斷絕這種「想要」的力量。保羅接著說,這種貪戀的結果:「……就被誤導離了信仰,並且用許多的愁苦刺透自己(直譯)」,也就是說,這個人的心已經完全浸淫在想要富足的意念之中,最終該人的心靈便被這種「想要」刺穿、折磨、拷問,無法自拔。

當然人對世界的念戀不只是想要富有而已,或名聲、或自尊、或歸屬感、或成就感……等,這世界就像「欲望百貨公司」,你想要什麼,牠就提供給你,貨色齊全,包你滿意;當被牠套牢後,便只能任牠宰割。

奇妙的拯救


從第6節開始,大衛開始轉變為感謝與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將神描述為「這位不將我們作掠物交給他們的牙齒」,也就是說,神是唯一的主宰,但也是祂選民的保護者,這些屬於祂的人,必定會享受到祂特別的眷顧。

作詩者形容軟弱的以色列曾像毫無防禦力的雀鳥被網羅捕住,因為神的拯救而破除網羅,使他們從網羅中掙脫出來。其中「破裂」是Nifal型的被動狀態,代表不是網羅自己裂的,而是神使網羅破裂,救出在網羅中的「雀鳥」。同樣的,Nifal型的「他逃脫了」的意思,也表達出不管是用什麼方法被解救或自救,這乃是因為神使網羅破裂在前,雀鳥才有辦法逃脫。8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大衛這個比喻,指的是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地逃脫出來一事,這樣莫大的救贖也成為舊約救恩神學的核心。9

事實上,掙脫世界的情形好像太空梭要掙脫地心引力一樣,必須靠著外力才能脫離,同樣的,我們也因為耶穌基督的愛,使我們受洗歸入祂的死,從此與世界脫離關係,因而主的愛成為我們脫離罪律和死律的推進器(羅八2)。因此,詩人以第8節為結論,提醒在耶路撒冷的選民:「我們的幫助在耶和華的名之中」,即使遇到什麼不如意的事,千萬不能再回到世界的管轄之內。

詩人在最後也提及我們的幫助是「諸天與地的創造者」,這正好呼應了上行之詩的第二首「我的幫助從耶和華而來,諸天與地的創造者」(詩一二一2),那時他們花了千辛萬苦之力離開米設與基達,一步步爬著山邁向耶路撒冷而行,此時詩人提醒這些邁向耶路撒冷的同行者:「我的幫助從何處而來?」這幫助的方向絕不是從周圍而來,而是從上而來,就是這山背後「諸天與地的創造者」。如今怎麼可以因為別人的「藐視」與「譏誚」,而輕易地忘記這位「諸天與地的創造者」?這就好比一對兄弟鬩牆,結果弟弟不滿哥哥,竟然遷怒父母,與父母脫離親子關係一般的荒謬,您說是嗎?



註:

1.The Hebrew Bible: Andersen-Forbes Analyzed Text (Francis I. Andersen; A. Dean Forbes, 2008)

2.Russell H. Dilday Jr. and J. Hardee Kennedy, “Psalms,”in The Teachers Bible Commentary, ed. H. Franklin Paschall and Herschel H. Hobbs (Nashville: Broadman and Holman Publishers, 1972), 345.

3.James E. Smith, The Wisdom Literature and Psalms, Old Testament Survey Series (Joplin, MO: College Press Pub. Co., 1996), 詩 124.

4.Lawrence O. Richards, The Bible Readers Companion, electronic ed. (Wheaton: Victor Books, 1991), 378.

5.James Swanson, Dictionary of Biblical Languages with Semantic Domains : Hebrew (Old Testament) (Oak Harbor: Logos Research Systems, Inc., 1997).之後本篇文章的字義,若無特別表明,則亦出自同一出處。

6.類似的描述請參見《約拿書》二章3節。

7.這個常見喻象(見:書二三13;詩六九22;賽八14)的來源,大概是捕鳥人用網羅狩獵禽鳥這個人所共知的場面。這種活動在埃及古墓壁畫中有很多例子,用網羅捕鳥的技巧有好幾個。獵戶雖然可以用機弦、飛棒(如:便尼哈桑的古墓壁畫)、弓箭等方法個別擊落雀鳥,聖經和古代藝術都是描繪使用網或籠大批捕獵。例如:位於塞加拉的卡根米墓(埃及第六王朝)就有一幅捕鳥人使用網羅的圖畫。部分的捕鳥人顯然還使用在網羅中安置囮子,或以食物為餌誘獵禽鳥(次經《德訓篇》十一30提供了例證)。──華爾頓等著,李永明等譯《舊約聖經背景注釋》,校園書房,第774頁。

8.Wilhelm Gesenius and Samuel Prideaux Tregelles, Gesenius Hebrew and Chaldee Lexicon to the Old Testament Scriptures (Bellingham, WA: Logos Bible Software, 2003), 477.

9.Ted Cabal et al., The Apologetics Study Bible: Real Questions, Straight Answers, Stronger Faith (Nashville, TN: Holman Bible Publishers, 2007), 898.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11/01/2017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