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黃信君



為了讓聚會崇拜及宣教牧養的工作能順利推展,在各教會每個月的事工安排表上都會排定弟兄姐妹擔任各項聖工,諸如:領會、領詩、翻譯、司琴、炊事、音控、接待、訪問、打掃、車輛管理、獻詩等等,以利教會各肢體連絡合適,進而興旺福音、榮神益人。其中,接待便是教會聖工重要的一環。

接待在教會中是指以神的愛來接納、款待所有願意親近、體驗耶穌奇妙救恩的人,包含當地或外地教會的信徒、渴慕真理的求道者,以及前來參訪的個人或團體。狹義來說,接待是指事工安排表上的工作項目,由排定的人員負責該項工作。例如:教會門口的問候與慕道者引導、泡茶(泡咖啡)的人員、外地同靈及慕道朋友招呼與介紹。廣義來說,教會各項聖工都是屬於接待的範疇,所有弟兄姐妹都應該是接待人員,並且不受限於名字是否印在事工安排表上。親切的問候是接待、美好的詩歌是接待、感人肺腑的證道是接待、清新乾淨的環境是接待、色香味美的愛餐是接待、發自內心的代禱是接待……,接待的重要可見一斑。

《創世記》中記載一段亞伯拉罕接待三位陌生旅人的事蹟,讓我們看出古代近東文化中善待客旅的純樸民風與敦厚良善的風土民情;同時,為我們留下了一則令人動容的待客之道。亞伯拉罕接待素昧平生、外出不便的陌生人的嘉行典範,值得千古頌揚,也作為教會發揚接待精神、學習效法的好榜樣。

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做餅。」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創十八1-8)。

依據經文內容來查考,一幅亞伯拉罕真誠好客、欣然迎賓的圖像躍然於紙上。從字裡行間仔細思考,便能窺見亞伯拉罕對於接待的細膩與用心。茲將這位被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所共同尊崇,並且集以色列人的先祖、選民信心之父、神的朋友等讚譽於一身的亞伯拉罕,他所展現的樂意接待遠人的風範,探討其體現的接待特色與核心價值,分述如下:



出於愛心的接待


塵沙漫漫的野地,日頭曝曬讓出門在外的遊子莫不口乾舌燥,欲振乏力。在炎熱的天氣下,若能停下腳步,稍事歇息,補足糧食,恢復元氣,必能精神飽滿從新得力,神采奕奕的再度踏上下一段的旅程。兒時記憶中,臺灣農村社會具有濃濃的人情味。在許多大樹陰涼處,常會有人放置一大壺或一大桶的茶水,並且以細線繫住茶杯與茶壺,寫上「請奉茶」三個字,以供外出者消暑解渴使用。尤其是在尚無便利商店出現的年代,這種以愛心關懷為出發點的良善作為,確實是體恤「出外人」具體而微的實踐。
新約時代《希伯來書》作者勉勵當時的基督徒要彼此相愛時,引用亞伯拉罕為例;他說:「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十三1-2)。常言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我們應該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針對需要幫助的人,伸出友誼的手。這種以愛為本、以愛出發的人道關懷,正是踐履接待聖工的初衷。



主動關懷的接待


坐在帳篷門口乘涼的亞伯拉罕,不僅擁有敏銳的觀察力,也有好體力。當他正舒服地休息時,瞬間抬起頭來舉目觀看,望見三個人出現在前方視線可及的不遠處,便毫不遲疑的立即主動跑向前去,懇請他們駐足片刻,讓他善盡地主之誼。換言之,不是這三位旅人主動向亞伯拉罕開口尋求協助,要求得到旅程中迫切需要的中繼休息與糧食供應;反倒是待人如親的接待者主動釋出接待意願的強烈請求,渴望得著利他助人、樂善好施的機會。

不待他人索求的主動關懷,遠比慢半拍的被動關懷更加美好,更能令人感到窩心。譬如:有些教會負責人,會事先以電話聯繫前來安息日領會的外地人員,貼心提醒所定的日期,並告知前往教會的路線,及安排車輛停放的位置,這就是主動關懷的表現。又好比我們時常在教會中遇到遭逢試煉、心靈軟弱的同靈或慕道朋友,倘能敏於察言觀色、洞燭機先,發覺其亟待關懷的需求,主動伸出援手,這種溫馨送暖的善行是會讓人刻骨銘心的。



熱情積極的接待


當這三個外地人答應了亞伯拉罕的慰留,他便開始為了張羅一頓豐盛的飯食而忙得團團轉。急忙的跑進帳棚裡,叫妻子撒拉快來幫忙,要她速速拿麵粉加水調和,做成餅烤來吃;他自己又跑到牛群裡,挑選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交給僕人去處理;僕人看到主人忙得不可開交的樣子,不敢耽延,便急忙的準備妥當;亞伯拉罕又去取了奶油和奶,一定要讓客人飽餐一頓,才不會失禮。

從亞伯拉罕的熱切心腸,可以感受到那分熱情與積極。這種活力的展現,正如同每逢過年過節,那種為客人準備美食佳餚,忙進忙出的用心一般。藉由精心預備擺上美饌,表達主人的熱忱,亦見諸於《路加福音》浪子回頭的比喻當中,那位天父般慈祥的父親,為小兒子能迷途知返,無病無災的回來,喜不自禁的吩咐人宰殺肥牛犢大擺宴席,作樂跳舞,眾人歡喜快樂,以茲慶祝(路十五22-32)。因此,透過積極慷慨提供珍饈美味,以饕賓客,最能凸顯主人的熱情,達到賓主盡歡的歡愉氣氛。



理當如此的接待


為了關懷協助這些「過路客」,亞伯拉罕展開一連串盛情的邀約,甚至最後說出:「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終獲首肯。顯見在亞伯拉罕的觀念裡,接待離鄉背井、外出遠遊的旅者是他不可推卸的當為之事,他的姪子羅得亦然(創十九1-3)。許多研究都指出,善待客旅的好客文化,是古代近東民族的一項特色。經由供應休憩、洗滌、飲食、住宿的協助,讓旅行者暫時免去舟車勞頓、餐風露宿、盜賊掠奪、豺狼環伺的不便與危險,是能造福他人蒙神恩佑的義舉。

保羅援引摩西律法的記載:「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牠的嘴」(申二五4;林前九9-11;提前五18),來說明工人得工價,靠福音養生是應當的。主耶穌差遣門徒出去傳福音時也對他們說:「你們去罷!我差你們出去,如同羊羔進入狼群。……無論進哪一家,先要說:願這一家平安。那裡若有當得平安的人,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不然,就歸與你們了。你們要住在那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不要從這家搬到那家」(路十3-7;太十5-14)。所以,主的工人被接待是應當的、配得的。易言之,接待是我們的責任,是一件理當如此的聖工。



謙卑服事的接待


有些高官貴冑、富商巨賈,常會大擺宴席、大宴賓客,藉此彰顯其身分、地位、財富與權勢。筵席主人是居於優越地位的施恩者,受邀請的客人是較次位的蒙恩者。亞伯拉罕正好相反,他不僅二度以僕人自稱:「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並且謙虛的採取僕人般的行動,來服事與接待客人,「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

主耶穌亦曾為我們留下謙卑服事的榜樣,教導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行。祂說:「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可十45)。保羅也要我們效法主耶穌虛己順服為楷模,「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祂本有神的形像,不以自己與神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腓二5-8)。主耶穌取了奴僕的樣式為門徒洗腳,「我是你們的主,你們的夫子,尚且洗你們的腳,你們也當彼此洗腳。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做」(約十三14-15),基督徒當引為標竿師法遵行。



滿足需求的接待


接待不單是展現好客的熱情,更應體貼對方的需求,提供最適切、最窩心的接待。語云:「送禮送到心坎裡」,正是此意。主動邀約,可免去羞於開口、憂心被拒的尷尬與不安;拿水洗腳,可滌除雙足沙粉,清涼暢快;樹下歇息,可遠離艷陽高照、烈日當空的煎熬,養精蓄銳,蓄勢待發;豐盛大餐,可解饑腸轆轆、滿足味蕾,實是人生一大享受。亞伯拉罕所提供的接待,就是最能滿足外出遠行途中旅行者的需求。

在我們的教會中,每逢靈恩佈道會,對於總會所差派前來協助聖工的傳道、長執,各教會總是愛心滿滿的盛情招待,這是愛主愛人的真誠流露,主必紀念悅納。除了三餐之外,時常外加點心或吃宵夜,並好意的再三請對方「享用」。有的人基於習慣或健康因素,堅持原則,不吃宵夜;但折煞了教會的好意,雙方都尷尬困窘。有的人基於盛情難卻,深怕辜負了弟兄姐妹的愛心,但不善婉拒的結果,卻造成自己身體上的負擔。因此,尊重體貼、滿足需求,是我們在接待事奉上互相造就、彼此建立的圭臬。

(下期待續)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1/01/2019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