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01期2019年6月)
真理論壇:事奉上的迷思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蕭長岳




引言

事奉神是我們基督徒的本分與使命,是耶穌基督升天之前的交代,也是神的子民對天上真神的尊重與順服,因此每一位嘗過天恩滋味、接受基督寶血救贖的人都應該來服事主,為主作成美好的聖工。在今天我們有很多事奉的機會,也或許已經服事了很長的一段時間,對於聖工有很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在這些已經形成的觀念中,是不是還存有一些盲點和迷思呢?所謂迷思就是一件沒有根據,或者未被證實的事情或觀念,但是大家卻把它當作事實一樣的深信不疑。本文要藉著「烏撒之死」的事件來談談事奉上的迷思。

約櫃自從士師時代被擄到外邦後,就四處飄泊流浪,輾轉經過了好幾個地方,其中在非利士地停留七個月(以便以謝→亞實突→迦特→以革倫),之後到了伯示麥,最後在基列耶琳約有七十年之久。大衛當王以後,在以色列百姓中挑選了三萬人,要將約櫃從「巴拉猶大」迎回來耶路撒冷,一路上眾人歡欣鼓舞、興高采烈,就在運送的過程中,突然牛失了前蹄,烏撒伸手扶住約櫃時,神向他發怒,出手將他擊殺。這件事讓人非常震驚,為什麼眾人懷著感恩喜樂的心去做一件這麼榮耀且有意義的聖工,會招來神這麼大的憤怒?這當中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大衛與以色列眾人在這件事情上,有什麼樣的盲點和迷思是可以作為我們今日在事奉上重新思考的?



一.眾人以為美的事就是好事

眾人以為美的事就一定是對的嗎?大衛在處理這件事情是謹慎的,所以他召集一切首領和全會眾商議,決定要將約櫃運回來,這也是眾民眼中都看為好的(代上十三1-7)。既然要將約櫃運回來,很自然地就會面臨到約櫃該怎麼運送的問題,但約櫃要怎麼運送也不是大衛一個人可以決定的,從後面的經文可以看出,大衛也不知道該怎麼運送(代上十五2)。因此,最後以牛車來運送約櫃的這個決定,我們合理的推測,應該就是眾人商議之下的結果,然而眾人以為美、以為對的事,卻釀成悲劇!

【教訓】

今天我們作聖工常會有這樣的迷思,尤其現在是民主時代,少數服從多數,大多數的事情我們都是多數決,認為眾人以為美的事就是好事,但聖經的教訓是告訴我們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羅十二17)。「留心」,就是去注意此方法是不是和真理有衝突?時機成熟了嗎?有榮耀神、造就人嗎?例如,以色列百姓要求撒母耳先知為他們立王(撒上八章)、眾人吶喊將耶穌釘十字架(路二三13-25),都是多數決所造成的惡果。

另外,這次的問題在於詢問的對象錯誤了。大衛應當問祭司或利未人,但他卻和千夫長、百夫長及一切首領商議。

約櫃正確的搬運方式,是必須由利未人扛抬(出二五10-15;民四15,七9),烏撒是利未人,是亞比拿達的兒子,屬米拉利家族(代上六29),理當知道運送約櫃的方法,但烏撒卻沒有在運送的時候提醒大衛,這是他的過錯,若他不知道就是失職(沒有熟讀律法),若知道就是明知故犯輕慢神,因此烏撒的死自己要付很大的責任。


二.過去成功的經驗可以沿用

我們常會認為過去成功的經驗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畢竟過去的成功都是事實,讓人很容易感到放心和信任。


1.沿用別人成功的經驗

大衛和眾人所採用的運送方式,正是非利士人所用過並且是成功的運送方式,就是用新車和兩隻未曾負軛的母牛拖運。由於非利士人是不懂神律法的外邦人,不知道正確運送約櫃的方式,所以神沒有刑罰他們,但以色列人是神的選民,應當明白神的律法,竟然沒有用律法所指示的方式來處理,反倒複製非利士人成功的經驗來事奉神。如此,沒有遵照神旨意的後果,就是遭受刑罰,也導致失敗。

【教訓】

我們可能也會將在社會、職場上成功的經驗帶進來教會,畢竟都是人所組成的團體,執行的事情或許相當類似,因此將此經驗沿用可能也會有相同的果效。但我們今天作的是神的工,不是屬世的工作,在做法上一定要符合聖經的教訓與原則,用合神心意的方式服事神,並且要禱告求神帶領。有時在社會上運用得很成功的方法,若不符合聖經的原則,結果很有可能適得其反,就像「烏撒事件」一樣。


2.沿用自己過去的成功經驗

摩西第二次擊打磐石出水(神是要他用吩咐的,他情急之下用過去的成功經驗擊打磐石,結果神不喜悅。)

過去成功的經驗不是不能參考,而是應當謹慎評估,不可奉為圭臬。現在的時空背景、條件、資源都與過去不同,用過去的方法是否適合?會不會造成眾人不和睦?能讓人得造就、讓神得榮耀嗎?這些都是我們要審慎考慮的。

成功的經驗,也容易讓人美化,就是只強調順利的部分,過程中所遭遇的困難就被淡化、被忽略,因而讓人忘記成功的真正原因。相對地,過去失敗的經驗,現在也未必一定失敗,畢竟整個大環境不同了,不能夠太武斷。



三.忠心事奉、熱心愛主、動機良善,神就必定悅納

烏撒伸手抓住神的約櫃也是一種愛神的表現,他害怕約櫃傾倒受到損害,他用自己的方式去愛神,但這樣做卻惹來神的震怒,因為神曾明令禁止:未經授權的人觸摸約櫃,違令者必被處死(民四15)。今天大衛和眾人,甚至包括烏撒,相信他們都是本著善意與熱誠來迎接約櫃,卻因著未按照律法所規定的方式運送,招來這麼大的刑罰。

信主前的保羅逼迫信耶穌的人(徒九1-5,二二、二六章;提前一12-17);使徒時代的猶太人,對神也都很有熱心,但卻不是按著真知識(羅十2);猶太人對律法的執著有目共睹;其他基督教派在福音、賙濟、聖樂等事上都相當有貢獻。但是在得救的要道上若不按照聖經真理的教導去行,只按照自己的想法為主發熱心,即使忠心愛主、動機良善,也是難以得著神的悅納(太七21-23)。



四.作工有果效就表示神與我同在

我們常常會以該事工有果效、有成果,表示自己是對的,沒有問題,可以繼續照樣作。例如,參孫雖犯了許多拿細耳人的戒律,仍是大有能力的擊殺許多非利士人,但奉主名醫病趕鬼有功效的那些人,主卻對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太七21-23)

【教訓】

因此,今日要事奉神的人,最重要的就是要按照神的旨意來服事祂,而不是以為聖工發展有果效,就表示是合真理的,認為神是與我們同在的。其實,神的旨意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我們用來審查所採納的觀念和做法是否有偏差的標準。



五.當如何面對這些迷思?


1.察驗神的旨意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十二2)。

因罪入了世界,世界和人都污穢了,充滿了罪惡和情慾。我們受洗後已經成為基督裡的新人,就不要再效法這個世界(思想、潮流、觀念),要將心意更新變化,就是要有屬靈的眼光,看重屬靈的事,藉著讀經、禱告,在心志上、靈修上、日常生活中都煥然一新,穿上新人,在屬靈知識上漸漸更新(西三10),就可以察驗神的善良(是非善惡的標準)、純全(完全)、可喜悅(如何討神喜悅)的旨意。也就是:(1)知道什麼是神以為美的事,而不是順從人以為美的事(參:徒三19-20,五29)。(2)有智慧判斷這個成功經驗是否適用於教會,是否也合乎這個時代的教會。(3)以神的旨意事奉神,用符合神心意的方式去愛神。

聖經告訴我們,忠心要有見識,愛心和熱心也要有真知識,神的誡命不可違背,事奉神不能只憑著人意和血氣(一股熱誠),用自己以為好的方式事奉神(箴十四12,十六2),而是應當用合神心意的方式來事奉。

以神眼中看為正的事,或各人任意而行(各人眼中看為正的事)來看,我們的神是公義、嚴厲、有原則的。愛心和熱誠要建立在真理的基礎上,不當超越真理之上(自由亦是),就連神要拯救世人,也是滿足自己公義的要求,否則就背乎自己的原則,況且魔鬼也會伺機控告。今天我們不能打著愛主、為主、動機良善的口號,就妄行各種方式,自以為是在為主大發熱心,其實是在逼迫神、傷害教會和信徒。事奉神要察驗神的旨意如何?這樣的事奉是否神會悅納?這都是要去思考的重要問題。

我們所敬拜的對象是神,要以神為中心,以神所喜悅的方式服事祂、愛祂,才能真正討神喜悅不致惹神憤怒。不要因無知而滅亡,拜神不是我們想怎麼拜就怎麼拜,要用神指示的方式拜祂。聖經記載耶羅波安製造了金牛犢,讓百姓陷在罪裡(王上十二28-30),這種完全不按照神的旨意遵行,隨己意更改了諸多敬拜事宜,值得我們警惕。

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你棄掉知識,我也必棄掉你,使你不再給我作祭司。你既忘了你神的律法,我也必忘記你的兒女(何四6)。


2.要提高屬靈的敏感度

神有時候會藉著事奉中的不順利來提醒我們,若沒有照著神的旨意行事,就得不著祂的同在與保守,甚至遭受阻擋,這都是避免我們犯下更大的錯誤。遭遇患難時當思想(傳七14),我們是不是有足夠的敏感度去察驗出神的旨意,或是神是否要藉著這個不順利提醒我們什麼?我們是否又該做出調整或改變?

在運送約櫃中,牛受到驚嚇失了前蹄,而後導致烏撒之死。倘若牛不失前蹄,約櫃順利送進大衛城,眾人終將不知道他們錯在哪裡,以致惹怒神而不自知,甚至造成錯誤的示範,認為以後約櫃都可以這樣運送。因此從消極的角度來看,是神不保守這次的運送工作,任憑牛失前蹄;以積極的角度看,是神出手使牛受到驚嚇,失了前蹄,因而將錯誤呈現,提醒眾人明白。



結語

在事奉的路上,或許藏有更多的迷思在我們的觀念中,要如何發現,進而做出正確的判斷,謹慎留意的態度是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是要藉著禱告、讀經、思想的話語,來察驗神的旨意,讓神的旨意在我們事奉的路上大大顯明,成為我們服事上的亮光。

每當作完一件聖工後,我們一定要思想、檢討,檢視自己所作的這個事奉是否能夠得到神的悅納?在神眼中是否是一個美好的事奉?倘若因事奉而惹動神更大的憤怒,那就真是得不償失了!願神賞賜智慧,讓我們都能夠突破事奉上的迷思。






作者: 蕭長岳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201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