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02期2019年7月)
主題特寫:我真是苦啊!談死亡的誘惑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佳禾




想死


「熱鍋上的螞蟻」在形容一個人煩躁不安,驚恐亂竄找不到出口的窘境。直到危機解除或突破困境,焦慮降低,生活才能恢復常態。但如果困境是無邊無際呢?再怎麼努力都改善不了呢?還有什麼辦法可以停止眼前的苦痛?心力交瘁、指望落空,生命的意義漸漸消逝,死亡的念頭就會悄悄浮上心頭。以利亞深有同感,他說:「耶和華啊,罷了!求祢取我的性命,因為我不勝於我的列祖」(王上十九4)。既然肉體生命的存在只有煎熬,那麼何必活著白白受苦?

個人想結束生命的起因各不相同,但總結都是憂憤難平。人自從呱呱墜地後,活下去是本能,活得愉悅和滿足更是人生目標,何來求死之理?可見是排山倒海的壓力遠遠超過人所能負荷,「死亡」就成為最後的結果(參:林後一8),如果沒有神的話。

想死,除了因為已經想不出辦法外,就是源自人對死亡的想像,那個外表平靜無感的軀殼,彷彿已經與痛苦隔絕,約伯也認為死亡形同「安息」,死後能解脫一切肉體帶來的煩惱與痛楚,死亡甚至帶給患難中的人狂喜(伯三11-22)。想死,形同絕望者的一線希望。

所以想死、求死,甚至自己了結性命,在充滿無奈的人世間乃日光之下可見的現象。聖經明言,人無權掌管生死(傳八8),人的動作存留在乎神(徒十七28),那麼,當人想死、求死、去死,依照聖經的邏輯就是逾越真神的權柄了。可是以利亞不也是向神求死?完全的約伯經歷痛徹心扉的苦難,同樣在尋死(伯六8-9,七15-16),那我可不可以?


求死


既然說是「求」死,表示已經想死,但當下還不能夠決定,或是已經決定,但是要找個人來背書,支持自己想死的理由。約伯曾經任性地說:「鑒察人的主啊,我若有罪,於祢何妨?為何以我當祢的箭靶子,使我厭棄自己的性命?」(伯七20)。簡單的說,今天會走到這個地步,根本是人無法控制的神躲在背後玩弄人的結果(伯九10-24),所以約伯認為求死非常合理。

既然是「求」死,當然就是面對著造物主說的。約拿先知自始至終清楚神的權柄和旨意,卻故意走反方向,壓根不想傳警告,經過魚腹的煎熬只得去傳,然後就想見證尼尼微城的毀滅,……竟然沒有!約拿便向神說:「現在求祢取我的命吧!因為我死了比活著還好」(拿四3),神的決定與約拿的期待相悖,令約拿痛苦不已,所以再也不想活了,無奈之餘求神賜死。

雖然上述兩人求死的理由不同,但都因為人的期待與神的作為衝突,對神不滿、向神求死。放在生活現場,一個沒有任何信仰的人或許只能含淚自認倒楣,歸因機率的問題。但我們不是,神不是公義又慈愛嗎?有什麼是神辦不到的?──如果祢愛我,為什麼坐視不管?我的禱告祈求、我的熱心事主、我的奉獻追求,原來都是笑話?好吧!我認錯,我全認了,求主赦免,但誰不會犯錯?就因為這些錯,招致鋪天蓋地的災難?讓我死吧!

至此人欲與神決裂,因為認為神不講理(伯二七2)。人控訴神,否定神對亞當鼻孔所吹的那口生氣,因為成為有靈的活人(創二7)毫無意義。所以求死這件事不僅是因為痛苦求神賜死那麼簡單,而是神藉由苦難逼出人妄自凌駕神權的原罪或者本性(參:創三5-6;羅十3):人用自己的標準,去評斷自己為義(伯二七5,三二2;箴十六2),任意批評神的作為不義(伯二四22-23,三四37)。求死,這件事情正好顯露出受造的人不願順服造物主的真相。只是在那個當下仍然面對神,企盼與神對話(伯十六19-21,二三3-6),才有活命的機會。

可不可以求死?這個問題並不存在。保羅面對壓力無法承受,他並沒有求死,而是轉眼仰望叫死人復活的神(林後一9);以利亞軟弱求死,仍然站在神的面前呼求,蒙神憐憫賜力量走到神的山。求死,是經歷試驗熬煉後,顯露人心思意念的結果,引出神與人之間關係的辯證,結論是:真正認識自己的軟弱與虛無,真正認識全能者的神性與權柄(伯四二5-6)。


去死


未曾認識救主耶穌的人,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12)。「無望感」正是出現自殺行為前的現象,因為活著沒有絲毫的愉悅,想盡辦法也看不到改變的可能。

另一方面,常言道:「有志者事竟成」、「最終只能靠自己」;關於自殺防治則說「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珍愛生命,希望無限」等等。前段提到自殺行為是失望與負面的極致,後段當然是正面的鼓勵,但兩者間經常是沒有交集的,因為鼓勵的話語常出自未曾經歷患難之人,就像約伯的朋友。

有三件事把人推到絕境,第一是不合時宜的信念,第二是他人的漠視,第三是當事人的固執。

首先,人受教都被教育應該正面光明,依循前人的智慧格言行事,殊不知人有其窮盡,倘若深信那些格言(糟糕的是旁邊的人也都這麼鼓吹),遇到挫折時很快就反推原來是自己不夠努力,沒有立志,同時也不應該求助,就這樣不停加給自己壓力,最後論斷自己不值得活下去。

其次,以約伯的朋友為例,他們前來探望已經夠好,可惜沒有真正同理約伯的苦境,更像冷漠的旁觀者,彷彿說了很多正面勉勵的話,實際上沒有任何幫助,反倒讓約伯感嘆這算什麼安慰,還徒增痛苦,只希望他們能安靜傾聽就好了!(伯十六2,二一2)。哀傷的人因為感受不到安慰和信任,就放棄希望走了。

最後,處在危機的人內心是十分緊迫的,為了維護顏面要竭盡全力絕不放鬆,任何一個決定都要小心謹慎,以免鑄成大錯,造成全面價值崩解。科學家說,恐龍之所以滅絕是因為牠無力適應地球發生的劇變;人也一樣,抱殘守缺,放不下身段,不願相信(承認)自身的錯誤和不足,只歸咎外力的傷害與不公,加上包裹在外面的錯誤信念,這是走向滅亡的根本關鍵。

聖經中談到自殺,大概都是因為無顏再見親朋故舊,例如亞希多弗和猶大(撒下十七23;太二七4-5)。掃羅王的例子更是鮮明,犯錯後似乎認錯,卻故作敬虔,還向撒母耳要求在人前維持自己的面子(撒上十五20-30);掃羅如此背離神,招致邪靈擾亂;自大(其實空虛)而猜忌大衛(撒上十六14,十八8-10);最後無路可走,只得與魔鬼交易(撒上二八5-20)。終究看重自己的顏面強過臣服於神的面前,於是自刎戰場,一代英雄令人唏噓(撒上三一4)。

去死,原因之一就是任性(參:伯二七5;拿四9)。若沒有神的憐憫挽回,人若沒有悔罪回頭,就應了真神對始祖說的:「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7),因為人只體貼肉體的情慾,結局就是死(羅八6)。


活過來


以西結先知看見一個驚人的異象,廣袤平原上布滿了無數枯乾的骸骨,這些死透了的人可還有復生的機會?(結三七1-3)

做為人,你我都是罪人(羅三23);相對於猶太人,我們還是救恩的局外人。面對終將結束的人生有何意義?有何盼望?因為罪的代價就是死(羅六23)。聖經上說,死後還有審判(來九27),人之所以畏懼死亡,某種程度是對死後的無知,進一步說是畏懼審判,因為落在永生神的手中真是可怕(來十31)。但人活著的時候,逃避審判不願面對,只想照自己的意思解決人生的問題,就像亞當、夏娃身上的樹葉一般,枝葉枯乾顯出羞恥,心中憂愁無力回天(參:林後七10下)。

光是認清痛苦人生的事實並不能叫人了悟人生,反倒令人絕望。聖經上說:「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林後七10上),人聽見真理,應當據以衡量自己,因而痛改前非,就有得救的指望。你我可曾聽見主耶穌如此大聲宣告:「你這睡著的人當醒過來,從死裡復活!基督就要光照你了」(弗五14)。當如浪子醒悟過來,揚棄黑暗中的行為,讓真光照拂重見光明(參:路十五17-18)。

我們既是神所揀選,聖潔蒙愛的子民,不僅要保守自己常在神的愛中,也要理解活在黑暗罪中無望度日的同胞,多傾聽,多安慰,多代求,憑藉聖靈的感動帶領,傳遞生命的信息,用溫柔的心挽回,好讓在痛苦深淵臨近死亡的人又活過來(伯三三19-30)。如同死透的骸骨,因為真神的話語和吹入的生氣,能重新立起成為耶和華的軍隊!(結三七4-10)

主耶穌說,祂是真葡萄樹,我們是樹枝,離開主幹的樹枝不可能存活(約十五5)。人卻偏行己路受盡苦楚,若沒有牧人捨己出去尋找,便是歧路亡羊了(賽五三6)。正在受苦的人啊!淚已乾、心已死之後,死亡就像燠熱沙漠中的海市蜃樓,誘惑疲乏乾渴的旅人走向它,隨即葬送在無盡的荒漠中。何不調轉腳步仰望信靠耶穌,必有活水泉源充滿你心,直到永生!(約四14)






作者: 佳禾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1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