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黃煥超



耶穌在被釘十架之前,行了最後一件神蹟──將被彼得削掉右耳的人醫好:說話之間,來了許多人。那十二個門徒裡名叫猶大的,走在前頭,就近耶穌,要與他親嘴。耶穌對他說:「猶大!你用親嘴的暗號賣人子嗎?」左右的人見光景不好,就說:「主啊!我們拿刀砍可以不可以?」內中有一個人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的右耳。耶穌說:「到了這個地步,由他們吧!」就摸那人的耳朵,把他治好了(路二二47-51)。

這裡沒有記載到底是誰把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但在《約翰福音》中明確指出這拿刀砍大祭司的僕人就是彼得:「西門彼得帶著一把刀,就拔出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馬勒古」(約十八10)。以下針對這件神蹟,提出道理上的分享。


一.擔代、體恤別人的軟弱

彼得雖在耶穌身邊三年之久,聽了許多耶穌的教訓與預言。但有一次耶穌已明示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去,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而且被殺,第三日復活。當時彼得還拉著祂,勸祂說:「主啊,萬不可如此!這事必不臨到祢身上。」耶穌特別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十六21-23)。

如此說清楚講明白,但彼得對耶穌要被釘十架流出寶血以完成救贖世人的計畫仍然狀況外。耶穌還是以寬容的心對待彼得,沒有責備,苦口婆心地再三跟他解釋:「收刀入鞘罷!凡動刀的,必死在刀下。你想,我不能求我父現在為我差遣十二營多天使來麼?若是這樣,經上所說,事情必須如此的話怎麼應驗呢?」(太二六52-54)。

假設我們針對一件事情已經說了很多遍,結果對方還是聽不懂,我們就會生氣,可能會大聲地責備他。但在此,耶穌完全沒有生氣,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替彼得來解說,可見耶穌對彼得有耐心的,且能擔代、體恤彼得的軟弱。

神給每個人的恩賜不同,神對每個人的要求也不同,不能以同一標準來要求每一個人。若對軟弱的信徒毫不留情的嚴厲指責,會如同拿著大刀劈向他,常會造成對方極大的傷害,甚至跌倒。雖然愛之深,責之切,但也要依對方的接受程度來衡量。保羅勉勵我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加六1),又提到:「我們堅固的人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羅十五1)。

保羅寫這兩段經文,可能是他的親身體驗及自我反省,因馬可也曾遭保羅嫌棄。在要進行第二次旅行佈道前,保羅堅持馬可不能同行,原因是「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作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徒十五38)。但幸好有巴拿巴願再給馬可一次機會,之後馬可的經歷,聖經沒有記載,我們也無從得知。但最後保羅視馬可為他的好幫手(提後四11),而馬可也是《馬可福音》的作者。

經過了這件事情後,保羅可以體會到面對軟弱的人是要用溫柔的心來將他挽回,也應該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可以一次做不好,就把對方打入冷宮,不讓他繼續參與聖工。

彼得得到聖靈之後表現大大不同,當聖靈降臨在耶路撒冷,是誰第一個站起來傳福音呢?就是彼得(徒二章)。耶穌在彼得多次軟弱時,都以體恤代替責備,最終成就彼得成為日後教會的柱石。在別人軟弱時多擔代、包容、扶持、忍耐及代禱,日後他就有可能如馬可,成為聖工的好幫手。


二.神的大愛──神主動幫助

耶穌在世所行的神蹟多半是應允人的祈求,不過人不是任何時候都有機會向神祈求,或根本不知道要向神祈求,但神仍依然主動伸出援手。就如彼得將大祭司的僕人的右耳削掉,耶穌主動將他醫好,也等於為彼得善後,否則彼得可能無法順利脫身。果真如此的話,就沒有後來彼得「三次不認主」及主復活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等事蹟。在這個神蹟中,沒有任何人向神求,彼得沒有,被削掉右耳的僕人也沒有,而在場的其他門徒嚇得逃得逃,躲得躲,更不可能有人向耶穌請求。但耶穌覺得有需要,就行出來。可見,神對我們的看顧非常周全,祈求就給我們(太七7),沒求的,神覺得有需要,也會賞賜給我們。

這在聖經中也有其他的例子,如大衛在躲避掃羅王追殺時,後來可能想要一勞永逸,竟然就投奔敵營,伺候非利士人的亞吉王。雖然暫時免去逃亡之苦,但以色列人與非利士人是敵對狀態,時常爭戰。大衛當初投奔敵營沒有求問神,遇到要與自己同胞相殘的窘境時,也沒有求神開路,竟然就站在敵營陣容中。眼見就要打起來,但神依然主動為其解危,神使非利士人其他首領對大衛有所猜忌,使得大衛免去與自己同胞相殘的窘境(撒上二七、二九章)。

神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詩九一14)。耶和華保護一切愛祂的人……」(詩一四五20)。這兩節經文告訴我們,神會施恩搭救並保護一切愛祂的人。

但如何愛神呢?彼得在耶穌被捕的過程中,不離不棄,甚至只有他拔刀相助,雖淪為幫倒忙,但這份愛耶穌的堅持得到肯定。大衛被神稱為合祂心意的人(撒上十三14;徒十三22),主要是大衛遵行神的旨意。彼得和大衛都是愛主的人,所以得神保護,雖沒求問神,但都得神的大愛,主動搭救他們。我們或許不如彼得和大衛,但愛神也不是那麼難做到,因為只要對我們看得到的弟兄付出愛心,就是愛神了(約壹四20-21)。神的旨意也不是那麼難遵行,因行善就是遵行神的旨意(彼前二15),我們也可以如彼得和大衛一樣,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神的保守與看顧。


三.神有更美好的旨意

我們自認為是在堵住破口時,其實往往想堵住的破口非真的破口,而自認在堵住破口的人,才是那個破口。彼得在耶穌即將被抓,而其他門徒當場都毫無作為之際,挺身而出,大有要堵住此破口的架勢及勇氣。彼得想要堵住此破口,卻成為神救恩中的阻礙與破口。幸好耶穌迅速將此破口補起。

教會所推行的聖工有缺失或績效不彰時,有使命感的信徒會認為這是教會的一個破口。教會有破口,想挺身而出,這是對神的愛想要回報,也不想讓教會受虧損,出發點往往都是好的,都是出於善意的。但若在此時,人意更勝於神意,就會形成破口。因往往所提出的建議或做法,其他人無法認同。如果依循正常程序來執行倒也無妨,但有人會認為這是教會的一個破口,非得堵住不可。在看似「眾人皆醉我獨醒」之下,認為自己的好方法別人雖暫時無法領悟,但若強力推行一段時間,眾人就能看出。只可惜在眾人無法同心下,再好的方法,其效果也將七折八扣,甚至引來反效果,成為教會另一個更大的破口。聖工有缺失,再加一個同工不和睦,甚至彼此怨恨,在神眼中,這豈不是教會一個更大的破口嗎?

其實教會的聖工從來都是以基督為首,以神意為依歸,而非以屬世的眼光來評斷方法的好壞。以次佳的方法讓眾人同心去做,強如用最好的方法但眾人卻無法同心。更何況神有更美好的旨意,也許比較不好的方法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說不定就成為最適合的方法。

「各樣事務成就,都有時候和定理」(傳八6)。神有更美好的安排,不是用人認為最好的方法去做就可達成最好的效果,因為可能時候未到。等到天時地利人和,配合得恰到好處時,我們可能才會發現什麼是最好的方法,我們才讚嘆主美好的安排,完全超乎人所求所想。就怕我們等不及,急著想將破口堵起,走在神的前面,反而弄得一團糟。

「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太十八19)。只要不是牽涉得救與否的真理問題,同心合意比解決事情的方法還重要。我們千萬不要太過執著,當凡事以和為貴,同心比方法的優劣更為重要。當然,凡事都要多多禱告,求神賞賜我們智慧,也祈求神的同工,使我們都能在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上同心,且得蒙神的祝福及保守看顧。願我們所做所為都能有智慧地在真理上和睦,堵住破口而非造成更大的破口。


結語

耶穌被釘十架前最後一個神蹟──將被彼得削掉右耳的人醫好,是被動彌補人(彼得)熱心過頭所犯的錯誤。但其中卻讓我們感受到神滿滿的愛,只要我們能對別人付出愛心,也讓我們學習到要擔代、體恤別人的軟弱,因為主耶穌在這件神蹟上給我們一個相當好的示範。並且提醒我們自認在堵住教會破口時,所做所為都能有智慧地在真理上和睦,真的堵住破口而非製造更大的破口。

參考資料:侯靈輝,〈收刀入鞘吧〉,《聖靈》月刊243期,1997.12。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8/01/2019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