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00期1994年5月)
你來我往:[青年團契]「瑪門交響曲」座談會──上集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本社



時間:1993年10月30日

地點:台北教會三樓圖書室

座談人員:李義昌執事、黃靈新執事、彭旭明弟兄、羅大德弟兄、黃淑惠姊妹、黃定堯弟兄、陳豐美姊妹、謝素香姊妹、林桂永弟兄、劉恩偕執事

主席:許恩得弟兄

列席:林雅祝姊妹、劉淑芬姊妹、何曉真姊妹



前言


許恩得:感謝各位長執及弟兄姊妹來參加這次的座談會,根據工作人員所提供的資料,這次參加座談會的人員有總會財務處負責人、學校老師、公司總經理、銀行及證券方面的專家,求神帶領我們,使這次的討論對讀者有幫助。本次討論的題綱分四方面:

1.基督徒面對金錢的態度;

2.基督徒理財的方法與經驗;

3.聖經的教訓在今日社會的適用性;

4.現階段教會財務管理重要觀念與作法。



討論題綱


┌──────────────┐
│基督徒對金錢的價值觀│
└──────────────┘


■信仰與財富能兼顧嗎?

許恩得:聖經上說:「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太六24),暗示信仰與財富是難以兼顧的,但現今的基督徒卻努力想成為「能進天國的財主」,能否請大家談談基督徒是否能兼顧信仰與財富的生活?或者應用什麼態度面對信仰與財富的抉擇?

陳豐美:「耶穌」與「瑪門」都重要,但能否兼顧,就我個人經驗,正符合聖經所言「不能事奉神,又事奉瑪門。」我曾是職業婦女,回家後還有一堆家務,能勉強趕去聚會就不錯了,根本沒體力(雖有心)參與聖工。

黃淑惠:人要維持生命,就要生活,既要生活就離不開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必需品,每天睜開眼睛就要用錢。聰明人總懂得計畫生計,年輕人因而有生涯規畫,規畫四十歲有一本七位數的存摺。如果以神為中心去規畫生計,我們會發現信仰與財富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懂得處理身邊財富的人,他的信仰生活是活潑的,反之一個處理不好的人,他的信仰生活也隨著財富的去、留、多、寡而載浮載沉。

黃靈新:「拜耶穌」及「拜瑪門」是極端對立的話題,主耶穌是站在事奉的觀點來批判此二問題,基於事奉的基礎,我們當然選擇事奉耶穌。又如保羅在「加一4」中強調,我們是要討人的喜歡或是得神的心,在此二擇一的情況下,基督徒自當選擇得神心。為此在「太六31-34」中,耶穌使用飛鳥及百合花的比喻向信徒說明:在物質生活上不必過度爭取(賺取),可以放心,神會祝福及預備,但並未叫我們的生活脫離物質世界。

李義昌:經上提到耶穌與瑪門無法兼顧,講的是事奉。若用事奉的態度對待瑪門,則將淪為瑪門的奴才;不採事奉瑪門的態度,改以利用瑪門的方式,將能發揮其有意義、有價值的功能,兩者便得兼顧。

陳豐美:我回應李執事的話。我看到教會中有一些曾是很傑出的弟兄,在事奉上做了很多美好的事工,卻因「事業」或「工作」而漸漸遠離事工,到最後,甚至有人完完全全退出「事工」,在世上他們雖然有所得,但在「屬靈」上,他們失去的福分更大。


■掌握信仰的財富觀

劉恩偕:我認識一位弟兄,其作為如雅各般的爭議,他羨慕雅各屬肉、屬靈皆不欠缺,似乎耶穌與瑪門兼可得之,其實雅各得享財富乃因見主面之後,人生觀由抓人改為抓住神,財產始得保全(參:創三二30)。財富不在於人的能耐,而在乎神的賜福。其次在勞碌中享福是神的恩賜(傳三10-13),更重要的是神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藉此使人趨於完全的人生觀。

黃定堯:因為從小即有緊緊抓住耶穌的心理,因此塑造個人對於錢財的觀念乃如「太六31-34」所寫「勿慮衣食,先求神國神義,我們所需的一切,天父都知道,祂也必賞賜。」此乃第一句我所抓住的話。第二點我努力的目標是學習保羅在「腓四11、12」所言,「或豐富或卑賤皆能自處」,這教訓一直支撐著我如何在靈肉間取得平衡,所以無論富足也好,貧窮也好,我只求神使我能處理順遂,不要因飽足、饑餓而影響到靈性。再來是關於個人信心的問題,正如主在傳道時表現給門徒的「凡事主必預備」;譬如從魚口中取出稅銀,又如以五餅二魚讓五千人吃飽,此乃印證前面所言「先求神國神義」的道理。另一個觀念是我對錢財一點也不刻意追求。經上記載著「你的錢財在那裏,你的心就在那裏」,神創造萬物的基本原理是「平衡」,神造人,祂清楚人的能耐,所以定第七日為安息日,若連這一天都要為錢財拚命,則違反了神造萬物「平衡」的原理。身與心、靈與肉的平衡都是同樣的道理。人常用自己的聰明、知識、邏輯(物質的)去推論事情,這是誤導基督徒走偏差的原因。物質世界在神的允許下掌握在撒但手中,所以掙得更多的錢財,是神的意思還是撒但的意思常是模糊不清的,若不能冷靜地以神的道理來看的話,永遠也無法明白神的旨意。

許恩得:現在我們對金錢的態度已有具體的概念,了解從事奉的觀點去面對金錢與信仰,則兩者無法兼顧;但若能以劉恩偕執事與黃定堯弟兄所說,財富是神的賜福,所以要先求神國神義,學習平衡、知足、不貪,有信心倚靠神的能力,便可以勿慮衣食。但現在許多基督徒有一種觀念,努力賺錢是為奉獻,所以是為耶穌賺錢,不知大家對這種為耶穌理財的觀念有何看法?


■跳脫私慾的陷阱

黃靈新:為「耶穌理財」或「利用耶穌理財」,個人認為此二觀念均無多大價值。財富為日光下之物,拜神乃屬靈之事,此二者有其牴觸性,但也有相容性,基督徒不是不可擁有財富,而是不可為滿足慾望去刻意追求財富。有的信徒抱著努力賺錢來奉獻的想法,是從慾望做出發點,而非從拜神的中心思想開始,屬於慾望的想法,不管前者、後者都是不應該的。現在有些青年不來教會,只想努力發展事業並賺取財富,他們也有些宏觀的想法,即是為主事工賺錢,但十年後灰頭土臉、空手而返,得到的是什麼?千萬不能培養此偏差的思想,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危機。

陳豐美:我的觀念是錢財為神所賜。所以不管先生是月入三萬、五萬或更多,都是把家用限在最低生活所需範圍內,時常提醒自己,今天七年的豐富可能是為了將來七年的飢荒,因為先生想退休後在事奉上能全心為主做工,所以我為他存錢,也是我為神理財的心志,這是我個人為耶穌管理財富的信念。

許恩得:我們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之後,能否請大家從基督徒的觀點,根據自己的經驗,談談基督徒的理財方法,如何兼顧信仰又在財物上不致匱乏,以便協助下一代的教會青年在理財的事上能更成功。

┌───────────────┐
│基督徒的理財方法與經驗│
└───────────────┘


■培養從失敗中站起來的能力

黃靈新:基督徒的理財能力不在乎理財的失敗或成功,而是要培育自己能從失敗中站起來的能力,如何面對失敗才是重要的問題。我們在世上的事情是沒有絕對把握的,例如從我的經驗來看,我尚未找到最賺錢的行業,五年前房地產景氣時,的確能賺錢,但其時機如曇花一現。所以只有時機問題,而非一固定之行業。也不能把事業的順境或逆境,視為衡量神旨意的唯一標準,有人在事業順利或發財時都認為是神的旨意;但失敗時,眾人也都指摘為不合神的旨意;事實上最可貴的是如何讓自己了解,勇敢的面對失敗或逆境,才能跳脫於名利之外,在屬靈的事上成為基督徒生活的力量,這才是財務管理上的精神支柱。


■養成不借貸及勤勞積蓄的習慣

黃淑惠:我不喜歡借錢給別人,也不習慣向別人借錢,借錢給別人之前,先有「萬一他無能力償還」的心理準備,以免你在打高利貸的如意算盤時,別人來個「捲款而逃」,令你措手不及,而別人竟是自己的至親好友,甚而教會內的弟兄姊妹,如此信仰殺傷力是嚴重的,不可不慎。以下是我知道的二個見證,有了這些心態及作法才能使自己在處理財物上立於不敗之地。

一、甲急於重建家變後的家園,遂向乙借錢,每月利息照付,在最後總結算中,餘數二十元,甲心想:對不匱乏的乙,此數目可有可無。沒料到,甲卻從第三者口中聽到「債務還不清」的話,氣得咬牙切齒得咒詛自己的親身兒女。幾天後,當自己三歲的女兒被人從水中撈起時,甲才猛然醒悟,他錯了,貧窮就該咒詛嗎?債務還清,不也是人該盡的本分。在教會內,他靠著神的話,勇敢地面對乙。面對曾以重話刺傷自己心的弟兄,面對高高在上的債主同靈,打從心裏做起,與之問候,若不是主的幫助,如何教養下一代在主的愛中成長。

二、三十年前,丙因先生重病,家小稚嫩,無法外出工作。丁將其所存的錢帶往丙家,幫助他,並要丙不用償還。二十五年後,丙要娶媳婦時,將其當年借貸的錢乘以十倍,在兒女面前償還給丁,並告誡兒女要記念丁的善行及恩惠,丁贏得晚輩的敬重,並樹立「借錢給人不取利」的聖經楷模。

陳豐美:我的看法是如「箴十三11」所言「勤勞積蓄的,必見加增」,雖然我不投資又沒出外工作賺錢,但先生努力工作,我努力存錢,財富也不見得減少,因此就目前的階段言,我在處理財物時可說相當保守,常以「箴十二27」:懶惰的人,不烤打獵所得的;殷勤的人,卻得寶貴的財物自勉。另外如黃姊妹所提不把錢隨便借給人,因為在教會時常有這類事情,而且我的財物是辛苦積蓄所得,要借就要如箴言所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當向那「應得的人、該施的人」施行。在愛心上應有智慧,以免因不妥之借貸破壞同靈之情。


■不要急於以招會的方式去解決問題

彭旭明:我覺得基督徒在管理財富的過程中,有一個經驗非常重要,就是不要急於解決問題,就以我標會失敗的經驗為例加以說明。二十多年前,歸主後才半年,是神的試煉,也是魔鬼的試探,在一日之間我就遭太太的親妹妹倒了將近四十萬元,在那個時候的四十萬可以說是很大的數目,因為買一層二十幾坪的房子才十六萬五千元,她倒了我這麼多錢,那時又不懂得信徒不要急於發財的道理,所以糊裏糊塗的接受別人的建議,說我人面好,叫我趕緊去招五千元的會就可以把錢還清,結果一標了會,別人就把我三十萬的四個會標走,而且搬了家,本來就欠四十多萬,現在一會三十萬,四個會一百二十萬,加起來一百六十多萬,差一點就害我精神分裂。所以奉勸各位弟兄姊妹不要做會頭,也不要跟會。

黃靈新:財主的定義為何?如果以聖經財主的標準看來,要成為大財主是可遇不可求的。「傳四6」說滿了一把得享安靜,強如滿了兩把勞碌捕風。如果為了凸顯自己成為進天國的財主而努力賺錢,也只是滿兩把勞碌捕風,這種思想並非很健康。

謝素香:我的觀點是不論個人或家庭,錢財是神給的「恩賜」。但此恩賜就好比「約二一3-11」所言,主耶穌復活時對門徒說「你們有吃的沒有?」那一夜門徒打魚沒有打著什麼,但主說「向右邊撒網」,結果一拉起來時滿滿的一網魚,所以說神所賜的福勝於人千百倍的努力。先前門徒也向左邊、前面、後面撒網都沒有捕到魚,所以不必刻意去求,只要我們順服,主必祝福。


■掌握「取」「捨」與「施」之原則

林桂永:身為基督徒應有一個認知,就是目前我們所擁有的都是最好的,應當感謝讚美,因都有神美好的旨意在裏面;並應學習保羅在「腓四11、12」所言,「無論什麼景況,都可知足,也知道如何處豐富、飽足、飢餓、有餘、缺乏。」經濟寬裕乃是神屬世的祝福之一。不過了解傳道書所寫的便知一切仍是虛空。因此保羅說當追求那看不見的,因我們的盼望是在天不是在地。因此我對於如何在處理財物的問題有如下的看法:第一是「取」的原則。「林後八15」記載「多收的也沒有餘,少收的也沒有缺」,人一生有多少錢財神早已預定,所以不要用太多自己的想法去拚命求得財富,故理財的方法必須是神所喜悅的,最要注意的是不貪心。第二是「捨」的原則。「林後九6」:多種的多收,少種的少收。神要我們甘心樂意的奉獻,如蒙神誇獎獻兩個小錢的寡婦,並要儘量賙濟窮人。第三是「施」的原則。「徒二十35」保羅說「施比受更有福」可做為理財的方針,錢財要用在神所喜悅的事上才能蒙福。而在我理財的經驗中,個人偏重存銀行定存,因利息收入穩定,風險零,二十七萬以內利息免稅,故又可節稅。感謝神的帶領,經濟情況尚可。1988年股市狂飆時,許多人瘋狂投入股市,有些人更熱衷於新股上市認購,那時因一時好奇,就寄了內人和我二張認購書,結果竟然抽中一張,第二次把我父母親也抓來當人頭,共寄了四張,中了一張,發了一筆小財,賺了約四十萬(因當時寄信參加抽籤的人相當多,中籤率約千分之一),許多人直說運氣太好了。那時我的貪念就大起來了,每次都寄約三十個人頭(包括我和我太太的親朋好友都抓來當人頭),但從那次以後每次都寄三十個人頭,約寄了二十次,卻沒有再中過籤。因此我深深體會到人一生錢財多少,神早已預定,用人的想法想要求得更多財富,到頭來總是一場空。因此基督徒之理財切記不可起貪心,以免遭受更大的損失。

謝素香:強調理財的次序也很重要,合乎神旨意的事要優先考慮,而且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善盡神所賜的恩賜及智慧。現今理財的工具雖多,但如傳道書所言,房舍田產終究仍屬虛空;而王永慶本身也提到,雖然他有許多財產,但他的生活方式也和我們一樣,一餐吃一、兩碗飯,他以平常心在過每天的生活。所以應秉持平常心及合法的方式來規劃投資,且盡量將風險降至最低。


■樂善好施

李義昌:基督徒不貪求金錢,但神會恩賜我們成為地上的財主。身為世上財主之基督徒,個人認為可引「提前六17、18」做為處世原則,就是將今生的富足用在好事上,為自己積成美好根基,預備將來進天國。若是能夠把錢財先用在主身上,做聖工、行善……剩餘的財富用在自己身上,當然亦是主所允許的。譬如林從道長老,主賜給他財富的恩典,林長老感恩愛主,將財富用於聖工上,益發蒙神賜福財富豐盛。又如故郭順命長老承父愛主之心,父子用金錢協助聖工,善用神的恩賜,隨時或及時的奉獻,皆為有福氣的財主,我們當靠信心,按照道理理財事奉。


■生命資源之投資

黃淑惠:因本身從事教育工作,我認為教養我們的下一代走在主路上是最賺錢的行業。家中出現浪子,父母不僅覺得人、財兩失,更有「希望破滅」的感慨,但當浪子回頭,帶給家人豈只是「金不換」的欣喜若狂。如果我們肯花更多的時間與精神陪孩子一起成長,牢牢守住、栽培神已賜給我們的「產業」,孩子凡事以神為中心,還怕將來功成名就不敬畏神嗎?如果孩子被揀選為傳道人,他會拋棄世上的名利,專心得人,歸天父的懷中,將來可向天父領賞。如果孩子蒙祝福成為大企業家,他會以財行善,回饋社會,熱心教會事工,積存美好的根基在天上。人心不腐化,社會不敗壞,國家蒙神祝福,四境平安,國泰民安,豈不人人富足,家家安康。先問問我們自己,在追求財富的當兒,我們將神所賜的產業──兒女,用了多少時間、精力在經營他的心田、使之歸向神?我們又用了多少時間、精力在調整自己的步伐,給孩子樹立「行」的指標?

許恩得:我們可用林桂永弟兄的「取」「捨」與「施」三原則來歸納大家所提供的寶貴理財經驗。在「取」的方面,我們要把錢財視為神給的恩賜,不必刻意強求,但要善用神所賜的智慧,秉持平常心與合法的方式來規劃投資組合,降低理財風險,不要急於發財,養成不借貸及勤勞積蓄的好習慣。在「捨」與「施」方面,我們要及時奉獻,賙濟窮人,培養從失敗中站起來的能力,並且將我們的時間、精力盡量投資在教育下一代的事上。

下期我們將談聖經的教訓是否能應用到現代的社會生活中?敬請期待

(下期待續)






作者: 本社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