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姚家琪

「可三20-21、31-35」這段經文記載,某天耶穌進入了一個屋子,可能是工作告一段落進屋休息,然而眾人又聞風聚集來到,於是耶穌就在屋內又開講起來,且歷時甚久,甚至「他們」1連飯都顧不得吃了。因此,那些對耶穌和眾人如此「狂熱」舉動不能理解的人,認為耶穌是「癲狂」了。也有人趕緊去通報耶穌的親屬們,他們聽見就出來要拉住制止祂(20-21節)。2若通報的人所說的癲狂,也包含了從耶路撒冷來的文士們惡意的毀謗,說「祂是被別西卜附著」,又說「祂是靠著鬼王趕鬼」的指控時(可三22),勢必造成耶穌親屬們更加地緊張、不安。既是關心祂身心靈的狀況,也關涉家族良好聲譽的問題,所以,他們必是匆匆地趕來。而接著31-35節的敘事,正是耶穌的親屬們來到時所發生的事。

當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們來到,3卻因為人多而被擋在外頭,4不得進到祂跟前,就吩咐人去叫耶穌出來,要與祂說話。他們就進去告訴祂說:「看哪!祢母親和弟兄在外邊找祢」。但耶穌回答那些報信的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凡遵行神旨意的人5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可三31-35;太十二46-50;路八19-21)。

耶穌異於常理的回話,恐令當時乍聽下的聽眾難以理解,也為日後不信的讀者留下了許多批評論斷的空間,認為耶穌對母親「不敬」、「不孝」,竟說出如此忤逆的話。其實耶穌從未否定與母親和兄弟的關係,6這些話是特別針對周遭的文士和眾人說的,為要帶出屬靈的教導和耶穌的期待。

正如「路十一27-28」的經文,是路加記載耶穌針對有人毀謗祂是靠這鬼王別西卜趕鬼作出辯駁後所發生的事蹟。當耶穌正說話的時候,眾人中間有一位婦女大聲說:「懷祢胎的和乳養祢的有福了」。耶穌肯定的說:「是,卻還不如聽神之道而遵守的人有福」。這對話將耶穌教導的心意清楚且完全地表達了出來。耶穌肯定生養祂的母親是有福的,但更進一步闡明了在「神的國」裡,真正的親屬是基於「屬靈」的關係,而那份關係和連帶的福氣,更是直到永恆的。當然,耶穌肉身的母親和弟兄姐妹們,後來也都得著這份福氣了(徒一14)。

當耶穌四面觀看那些周圍坐著的人,並說出這些話時,心情必然是十分複雜的。對那些真心渴慕追求真理、寧願挨餓也要聽耶穌講道的人,耶穌以歡喜、肯定的心,期待他們能有信心與所聽見的道調和,即聽道後,能信道並將道理真正實踐出來(來四2;雅一21-25)。而對那些方才毀謗祂、褻瀆聖靈的人,耶穌應該是怒目看他們,憂愁他們的心剛硬吧!(參:可三5)。他們本是最熟悉並教導聖經的文士,也是聽道總是坐在最前排的人,但他們卻拒絕了耶穌的福音,更成為別人就近耶穌的絆腳石。耶穌同樣希望他們能明白自己所講的道、所作的比喻(可三23-27;路十一15-22),知道耶穌之所以靠神有能力趕鬼,正是證明「神的國」已經臨到,而這也是他們一直在等待的。

耶穌已藉由祂所開啟的救贖之恩,打破血統、家族的界線,重新建立一種新的體系──「新的家庭秩序」,不分性別、家世、背景和種族,所有「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神國屬靈一家的成員,得以共享神國的天倫。期盼所有人都不再作外人和客旅,都能成為神國的子民,是神家裡的人(弗二19-20)。

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即「聽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就是耶穌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是的!凡遵行主的道、主的吩咐的人,不只是耶穌的門徒、耶穌的朋友,更是耶穌的親屬了(約一12,八31,十五14;可三35)。



註:

1.「他」連飯也顧不得吃,「他」的原文是「他們」,即包括耶穌和聚集的人(可三20)。

2.不是從屋內出來,而是從外面(31節)。但不知他們從何處來,若是從故鄉拿撒勒來,那到迦百農可有一段距離(約30哩),從消息傳到那,和他們來到這,恐需一段時間,而當他們到來時耶穌仍在講道。

3.此刻,耶穌的母親自然對祂有一定的認識,但祂的兄弟在那時應該是還未信祂(約七3-4)。

4.有許多人是在耶穌周圍坐著的,他們必定是那些較受人尊重有宗教地位或社會賢達的人士,包括被耶穌指為褻瀆聖靈的那些文士,另外還有那些真正渴慕真理、最早到達且不捨離去的門徒或求道者。

5.平行經文「路八21」,記為「聽了神之道而遵行的人」。

6.聖經並未記載接下來發生的事,到底耶穌有無出去與家人相見?有無聽從家人的勸阻?因那不是重點,也不是問題所在,從耶穌的教導和對一般不認識的求助者的對待,耶穌所做的絕對合乎該有的道德禮儀。至於其他一些常成為批評耶穌不孝的經文有:「路二48-49;約二4;太十35-37」等,探究其真意,也都非批評者所誤解的那些表象。
PDF Download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1/01/2020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