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5期1997年4月)
時勢評論:[青年團契]欲望的漂流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繟然


宋朝馬麟畫了一幅「秉燭夜遊圖」,畫中月色澹然,朦朧迴轉,廊下一人端坐,旁有僮僕侍立庭中,園中秋海棠盛開著,在燃燒的燭光中,更顯豔麗絕色。有人認為此畫乃由東坡所賦「海棠」詩,脫胎而來,其詩如下:「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深夜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古人雅趣天然,珍惜時光,不照高燒紅燭,欣賞月色下秋海棠的朦朧韻致,惟恐花兒睡了,錯失了賞花的樂趣。這種單純唯美的欲望,今時幾人能夠?若有了,恐被說成是花痴,或是吃飽閒著沒事做。

欲望與需求的分別


欲望隨著時代的移動而轉變,然而個體欲望的多元化仍未能真正疏離中心潮流的脈動。嘗問學生:「汝將立何志?效何人?」答曰:「不當王永慶,也要以比爾蓋茲為師。」

欲望的存在是人性中一種根源性的力量,潛藏於潛意識中,它時而轉化成爆發性的破壞力,時而為不可捉摸藝術創作的能量,或為企業家衝破萬難,創業致富的驅動力。欲望是難以馴服的,誠如德勒茲所言:「欲望並不認識法律、匱乏和語意。」(註一)。宋儒倡導的「存天理、去人欲」的主張乃在貶低欲望,控制這一根源性的力量,免致動搖了有穩定的秩序。

傳統觀念中,社會層級高低的分野也是表現在欲望控制的得宜上。欲望和需求有所不同,需求是有目標的,目標達成需求即消失。欲望則是盲動的,它到處奔竄而展現霍布斯所謂的:「萬人對萬人戰鬥的自動狀態。」

資本主義中股票市場的買賣正是這種自然狀態的呈現。所以有人立論說,資本主義是以欲望的解放為其制度建構的基礎。但依韋伯的觀點,資本主義的形成初期乃源於基督新教的禁欲說。不可否認的,富裕社會的發展乃藉著不斷節約所累積的資本的乘數效應所產生的,這原是互為因果的。

身處欲望裝置的「利比多」(Libido)制度中(註二),現代基督徒所要面對的挑戰與試探,絕對無法避免的。當欲望不認識匱乏的現象逐漸擴大時,個人在制度掌控的環境下,遂身不由己的跳入萬人對萬人的戰鬥狀態中。在欲望不認識法律或語意時,敬虔就成為得利的途徑。生活比重的傾斜,使清心敬拜的簡樸僅剩下形式的外殼。

「神所賜、住在我們裡面的靈,是戀愛至於嫉妒嗎?」(雅四5),這話豈是徒然的呢?神的話語正是判斷我們欲望漂流的正確指標:「一個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不是愛這個、惡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你們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我們的欲望正飄向何方呢?

欲望是存有的闕如


柏拉圖曾從哲學觀點論述,將欲望視為「存有的闕如」,亦即源於人的不完美性。彼認為人是一種持續不斷尋找完整性的個體,這種欲望和欲求不同,欲求是物質的闕如,一旦獲得物質對象即可滿足。然而存有的缺乏則是根本性的,本質性的,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獲得的實現。所以不斷在渴求存有的完整性中持續漂流。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即完美的全體性,而屈從於權力者所給予的價值觀念與表象的完美,而成為制度與權力下的奴隸。

彼拉多明知耶穌是無辜的,也查不出耶穌有何罪,原要釋放祂(路二十三15-23),卻礙於眾人的喊叫,要討猶太人的喜悅,保全他在制度權力下的完美表象。反將巴拉巴釋放,把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他雖洗手表明無辜,實際卻成了制度與權力下的奴隸,事實上,他也是在欲望盲動中的受害者。他豈是無辜的呢?

人的卑憐在於處於無限欲望的璀燦中漂流,在財富、權力、名聲、學問、掌聲的傲笑中,尋求那永不能獲得的完美全體性的贊同,誠如詩篇的作者所說:「人居尊貴中不能長久;不知醒悟,就如死亡的畜類一樣。」(詩四十九12、20)。

存有的闕如在世上找不到解方,人的不完美性只有在主耶穌身上可以得到答案。祂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欲望的漂流使人擔著愁苦、勞碌、虛空的生命重擔,爾後轉眼成空,如飛而去。當撒該遇到耶穌時,他欲望的漂流終於到達終點,不再汲汲營營於不當的浮收財稅,中飽私囊,他歡歡喜喜的接待耶穌,並且允諾將財產的一半給窮人,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耶穌說:「今天救恩到了這家,因為他也是亞伯拉罕的子孫。」(路十九1-10)。

我們是否仍然飄泊於人世風霜中,肩挑古今愁,腳踏塵世路呢?

備註

(1)《反伊底帕斯》,德勒茲,1971。

(2)李歐塔以「集團的欲望」,稱為利比多(Libido),《世紀末的思想與社會》,萬象圖書公司,1993年4月出版,18章, p.300。

(原[青年團契]1997年04月號)


作者: 繟然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