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5期1997年4月)
專題報導:[青年團契]人為何存在?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黃嘉文‧大專小組策劃


從生命價值的探討出發


日復一日,每一天晝夜循環的當下,你做些什麼?你可曾想過,自己曾經做過的事,究竟為了什麼?其最終目的又當如何?

我們可以假想在社會由簡單變得繁複的過程裏,是什麼樣的動力,驅動著每一個人的生活?原始社會中,人類倚賴大自然的產物維生,採行的手段是採集、狩獵,漸漸地,社會的運作轉以漁牧、農耕為主,而後進入今日以工商業為主的社會,我們發現這一簡單的脈絡中,顯示了人類為了維持生命的運作,不同的需求有層次之別,採集、狩獵成為原始社會的主要活動,意味著「求生存」確是人最基本的需求,至於漁牧、農耕的興起,則是更穩定地掌控這項需求的來源,當生存不成問題,才可能衍生各行各業互通有無的型態。

事實上,所有的生物中,簡單者如病毒、細菌,複雜者如人類,只要活著,無不以生命的延續為首要的目標,追求此目標的堅持,有人便稱之為「生命力」。畢竟,在生命得以持續的前提下,才造成各種生物在世界上生存的洋洋大觀,無怪乎有句話說:「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生命的維持、繁衍,終究是各樣生物所面臨的首要課題。

當我們有機會用心看待世界上不同生命的運行,我們會發現,生命的活潑與多樣,絕不是簡單一句「求生存」所能涵括。比方說,在植物界中有些現象是眾所週知的,如向日葵具有顯著的趨光性,而捕蠅草、含羞草在受到碰觸時立即閉合,至於動物界中,寒溫帶動物具有冬眠的現象,而多種昆蟲在交配季節裏,會配合舞蹈、鳴叫以達到求偶的目的,諸如此類,和求生存或許沒有直接的關係,卻是由這些動物、植物的本性所使然,亦即當時候到了,就該進行什麼樣的行為,不可否認的,研究這些現象背後的生理意義,會是生物學上充滿樂趣的一頁。

相較之下,人的生活比起其他的生物,是精采多了,其中更重要的,在於人複雜的行為,並非單純為生理機能的反射,更包含了「理性」的成分,多種生物界的現象,是簡單的「刺激→反應」過程,而人不是,人在接受刺激與進行反應之間,還多了一道理性判斷的手續,「這件事怎麼做傷害最小?」「如何能對自己最有利?」從最根本的求生存到更深層的其他需求,人為了達成各樣的目的,進而發展了各樣的思考過程,「理性」成為人類最重要的資產,幫助人們對每一件事作長遠的打算。

人本心理學家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論」之中,指出人生追求的不同階段:以生理需求為始,接著相繼產生安全、愛與隸屬、尊重的需求,當這些基本需求滿足之後,更高一層則追求自我實現。換言之,根據此理論的說法,追求自我實現的過程,正是人類生存的目的,於是,累積財富是自我實現,發展興趣也是自我實現,彷彿獲取一切有利於己的,便是自我實現的追求。

和諧世界的建構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以個人作為分析的基本單位,而人的行為則反映在「理性」、「自利」等特質上,亦即多數情形下,一個人在進行決策時,會優先考量是否有利於己,假如世界上只有一人,這樣的前提並不帶來衝突,猶如荒島上的魯賓遜,只要本身能夠生存就好,此刻沒有所謂「人際關係」,直到那名叫「星期五」的出現,基於共同生活產生的利益衝突,使得雙方不得不各自調整作法,藉由各自犧牲少許,而嘗試使彼此獲得最大利益,這樣的關係擴展之後,便成為群體之中的規範,低階者如法律規章,高階者則訴諸各人自律,即倫理道德的規範。

畢竟在人際交往日益密切的社會裏,一個人不可能僅僅片面地靠著自我實現而得到滿足,這一方面基於與他人的衝突,另一方面則因人的欲望往往如無底洞般,永無填平之日。以色列王國在極盛之際,所羅門王權傾一時,鄰邦無不稱臣納貢,卻在享盡了當代的一切榮華之際,他在傳道書寫下:「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太多的例子指出,不同的生命個體之間,若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則終將走向玉石俱焚的結局。

在此將上述的觀點稍作整理,一切生命的存在,首要的驅動力便是求生存的本能,以人而言,在求生存之外,進一步更有多樣的需求,其目的在於達到本身期望的生活型態,然而,正因資源有限,使得每個人無法都滿足本身的需求,此刻便產生了規範,企圖使每個人作少許的付出,卻保證了群體的長遠發展,於是「理性」在這時候發揮了影響力:當個人利益和群體利益衝突之際,本能地會傾向選擇個人利益,但理性分析其可能結果之後,卻可能捨個人利益,而以群體利益為重,然而並非每個人都隨時能作此分析,倫理道德、法律規章遂成為一種教條式的規範。

因此我們可以說,許多規範的存在,具有人際互動上的意義,為了使人學習尊重,以使生命長遠地維繫,不過長久以來人們對規條的強調重於內涵,往往令人下意識地認定倫理道德僅僅是外在強加的限制。

這些規條使人徒有智慧之名,用私意崇拜,自表謙卑,苦待己身,其實在克制肉體的情慾上是毫無功效(西二23)。

人具有其他生物所無的尊貴


我們嘗試從人的起源來看待人為何存在的問題,聖經中開宗明義指示,人是在神創造天地的過程中受造。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創一27)。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創一28)。

有關人際關係的教導,聖經上也有多處記載。

「你要盡心、盡性、盡意、盡力愛主你的神。」其次就是說:「要愛人如己。」再沒有比這兩條誡命更大的了。」(可十二30、31)。

在創世記這幾段經文中,我們可以歸納出神賦予人的特質和使命。人,是「照著神的形像」受造,一開始就承受了「生養」、「治理」、「管理」的任務。至此,人異於任何受造物的尊貴性質,展露無遺。而尊貴之外,彼此相愛的教導,也正是使生命長遠維繫的法則。

以這樣的立場出發,一個人在面臨價值判斷的時候,考慮的就不只是外在的強硬規範,而是發自本身尊貴的自覺,一種神所賦予特質的展現。「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9),神愛人,也教導人一樣去做,那是因為神對人的重視,顯明在神以自己形像造人的事實中。

行文至此,讓我們再透過另一種視野來看待最初的問題。「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將永生安置在世人心裏。」(傳三11)。所羅門在傳道書中顯示的感嘆,多出自人的生命有限之無奈。中國歷史上首位號稱皇帝的嬴政,一手建立大一統的秦王朝。

這該稱得上自我實現了吧?然而他的下一步是遍尋長生不死藥,企圖永遠維持手中的霸業。即使終將面臨死亡,陵墓裏仍灌滿水銀,為防盜掘;設有強弓,為防外人接近。等到兩千年後出土,強弓已壞,水銀已失,一朝始皇之尊,終於成為史冊上雲淡風清的記事。

於是,在生命是如此有限的當下,一切的事帶來的結果都是一樣。那為什麼神還給人這麼多的教導呢?此處讓我們話說從頭。當神按著自己形像造人之際,其實也蘊含對人的期許,也就是活出神的形像。「你們要追求與眾人和睦,並要追求聖潔;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追求聖潔的過程,當然不是泛指道德化的強行規範,而是基於相信、敬拜神,而自然產生的表現。

至於有關生命型態的事,則牽涉到人類的墮落。因為犯罪的緣故,使人類必須面臨死亡。至於上文所提及神賦予人的使命,則是神救贖計畫的一部分。亦即當神造人之初,同時賦予人神的形像和生存於世的使命。

如此的生命,是如何成為多人眼中虛空的內涵?羅馬書中給了我們答案:「這就如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五12),可見在這樣有限的生命裏,因為有限,使其內涵對結果幾無影響力;一個人不論顯赫一世,或潦倒一生,當生命結束之際,什麼也不能帶走。這是源自罪的失望結局。

然而,正由於神按自己形像造人之際,顯示了神對人的重視,當人陷於罪與死亡之中,神也並未坐視不管,祂安排了救贖的計畫。於是,我們發現人的墮落是常見而身不由己的選擇,便應知道人既存在,追求的就不只是「求生存」、「自我實現」,更重要的是思考神對人的要求,簡言之,神的形像。因此,千百年來哲學家爭執不休,關於人存在的目的,經常引向令人失望的結果,然而神的教導帶來了光亮。至於罪、救贖、死亡等相關主題,則因限於篇幅,就不在本文的探討之列了。

(原[青年團契]1997年04月號)


作者: 黃嘉文‧大專小組策劃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