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6期1997年5月)
藝文特區:[青年團契]愛情勳章玫瑰

細流


任你咨意綻放或凋萎
如同誠愛宣言或盟約
你以香氣和華麗
罩住癡情男女
你頑強地守候在有情人的心田中含苞待放
你的花朵幫助淒迷的眼神放電
你的片片顏色溫熱了伊人的心
你是愛人心中的精靈──「玫瑰」

讀著這樣的篇篇情詩,你我心中滋味如何?玫瑰花,一年四季都能開花,她穿出層層綠葉和刺荊,向著光明怒放。人人都喜愛,年輕人尤其喜愛品種特別幽香的紫色玫瑰(神祕的愛)。

愛情、玫瑰花、香膏、沒藥、鳳仙花……這些肉眼看不見,用手觸不到的致命吸引力,為繁複人間,憑添許多的美麗和哀愁。也流洩了多少動人心弦的樂章。

她的花語:

紅玫瑰:代表熱情。

粉紅玫瑰:表示愛你。

黃玫瑰:示意傷心。

白玫瑰:意味純情。

這些「外來文化」令多少「剪不斷、理還亂」的痴情男女,迷惑不解又愛不釋手,心中也掛著大大小小的問號。

慧心的牽引


某夜,社青班的丹丹打電話給我:

「老師,今天是元旦,很久不見了的一位學長,早上送了一束百合花、鬱金香到我家,卡片上寫滿滿的聖句,真的我不懂是什麼意思?」

丹丹是乖乖牌的姊妹,哪裏去搞懂這些新名堂。

聖句──神的言語。

元旦──新的開始。

百合花──純潔。

鬱金香──示愛。

我不禁好笑,這位聰明的「弟兄」八成有三位好友,名叫「臭皮匠」。湊來湊去,就在那年秋天,教會舉行婚禮,新娘是丹丹。滿會堂的玫瑰花。

深情你我


阿羅和小密結婚三年了,某日早上醒來,她問他:「今天幾月幾日?」他揉揉眼看月曆:「2月14日。」又睡著了,中午,倆人在公司餐廳吃午飯,她又問:「今天是幾號?」他說:「我早上告訴妳啦!」摸摸嘴,下樓去了,她仍坐著發楞。他還沒有感覺到她的「問題」。

晚上回到家,小密把皮包一丟,整個人滾到床上裹在棉被裏抽泣。阿羅坐在客廳,習慣性地拿起報紙,從頭版看到廣告版,等吃飯。卻是「不聞晚飯香,只聞抽泣聲。」一臉疑惑不解地進房看看。豈料小密大叫:「你真是笨的和牛一樣……。」被推出房外。阿羅被罵的莫名奇妙,又回到客廳呆坐,心想:女人比電腦還難懂。打個電話問問老姊吧。只見他握著聽筒:「喔!喔!知道囉。」

他趕緊進房去「耳語」一番,倆人愉快地上街去了。

滿街花攤花束,每家餐廳高掛情人宴、情人餐的時令招牌。阿羅和小密找了一家客人較少的西餐廳角落坐下。每個餐桌都放置一束紅玫瑰。小密在紛紅變幻的燈光氣氛之下,笑──了。阿羅目不轉睛地看著她,像是看聖經一樣專注。然後拿起筆,在空白買單的背面寫下詩歌中的詩句。

愛情比酒更美!相思離別苦!

兩情永相悅!愛情永遠堅立。

再把餐桌上的花瓶中抽出一支紅玫瑰,一起「推」到她的面前。她感激而陶醉地吃晚餐。他餓的把全部食慾卯上來,拼命吃晚餐。

社青班的每一位都聽的哈哈大笑不停。然後阿羅說:「各位弟兄姊妹,每人都有第六感短路的時候,轉快一點,別像我七拐八彎才弄懂,原來玫瑰花可以醫治那些『思愛成病』的另一半。」

青青河畔草


「老師,她的眼眸如秋水盈盈,常常不開口,只用微波瞄一下我,請問,當我滿頭霧水的時候怎麼辦?」

「老師,我們在事業上、在事工上努力做精兵。為什麼在情場上,都好像是哀兵呢?」

以上是社青班和雅歌團契中的幾則心情分享。

百年恩師


在某家醫院的安寧病房,一位六十多歲的退休老師,已在此躺了三個多月,入院半年,從每週五,六批親友來探病,到現在十天半月沒人來看望,病房門口依舊人來人往,穿梭忙碌,浮顯出「冷暖人間」的景況。有一天上午,擁進一大群衣著整齊的中年男女,醫院的院牧室穿針引線地找到了他早年所教的第一、二屆畢業學生。相見恍如隔世。抱著一大束玫瑰花,精版的卡片上寫著「百年恩師」。

已半個月未進食的病人,那天忽然想喝水、洗澡。於是全體「大」學生為老師餵食、沐浴更衣,陪他一整天。就在那天子夜,他把百朵玫瑰捧在床上,含笑長眠了。留下百年恩師那張紅卡片,被貼在護理站的海報欄上。

花朵只是工具,主要的是人的心意,在何時何處用何方式表達。「愛」是生活中的止痛劑。愛的層面很廣泛。最難的功課是表達的尺度。

一束鮮花,呈現你心中無盡的關懷與誠愛。

一句好話:「……如同蜂房,使心覺甘甜,使骨得醫治。」(箴十六24)。

祝福你們,善用花朵,親愛的朋友,在特別的日子裏,當「天起涼風,日影飛去」的時候,放下一天的負擔,轉個彎進花店,用點心思去組合一束特別的祝福。不管我們的長相像是香柏樹,或是檳榔樹,都能因用心而被驚喜,被感激。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捧一把玫瑰花,添作彩雲,總有一天,終會圓了你我深深的心夢。

(原[青年團契]1997年05月號)


作者: 細流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