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3期1998年10月)
藝文特區:[青年團契]保持初戀般的原始熱情!──給拒絕陣亡的朋友

石子

挫敗的時候,何不將視線轉移到那些
因為我們幫助代禱、
因為我們愛心接待、
因為我們耐心陪伴,
而綻放出生命芬芳的朋友呢?


他確實疲乏了。

他的疲乏非基於厭世的情懷或懶散的習性,相反的是因為活得太認真,態度太認真。

就像一條橡皮筋的兩頭,一端繫於內在對人對事堅持認真的牽引,另一端卻感受對外在許多無能為力之事無奈的拉扯,經過一段時間的累積,他像彈性疲乏的橡皮筋般,感受內在的能量不斷向外輸送卻沒有得到補充,頹頹垂下如一枝久未得滋潤的枯萎花朵。

**  **  **

我的朋友L從事社會服務的工作多年,這一類的工作在我的印象裡頭一向將它們歸類為導致嚴重內傷的行業。就好比古裝劇裡頭的俠客,把自己的內功注入受傷的同伴甚至只是路上偶遇的過客,稍一不慎反而讓自己的氣力也受到耗損,醫治了別人,自己卻要花更多的時間療傷。

我猜想因為是基督徒的關係,L把他在宗教裡對基督之愛的認識,以同樣的精神應用在他的工作裡頭。回憶起初初認識L之時,記得在一段交談之後,他的熱情與言談之中所展現的智慧,馬上讓我卸下心防棄械投降,居然第一次認識就能與之交心,用眼淚交換彼此的聲息。

再多一點點的認識之後,我發現L同時是個人緣太好的人;L讓我欣賞的特質同樣地也吸引了許許多多大大小小的朋友依偎在他的身旁取休憩,因為他散發出來的光火,讓遠近的夜行小動物就近取暖,或向他問路,或交換旅程中的心得。

我一向羨慕那種可以廣結善緣、交友廣闊的人,因為我是個在與人相處時仍然會保留一些自己的個性性情想法習性的人,所以對味的可以成為至交好友,合不來的也不會只為了維持人際關係而彈性地隱藏自己原有的性情。

所以我羨慕像L這樣的人格特質,同時擁有交心的朋友又有圓融的人際關係,直到有一天我發現,太多的朋友有可能成為一種負擔,因為朋友的負擔可能成為自己的負擔,對人的熱情與關心也可能反造成自己的疲乏,因為能量在付出關懷的同時正不斷流失……

**  **  **

早就想告訴L不要這麼執迷不悟了……。當提供別人支援提供關懷成為一種職業一種工作的時候,為了延長自己的職業壽命,就該讓自己情感中立甚至偶爾麻痺一點。然而不知是L天性便就如此熱情容易認真,還是基督徒的熱忱與使命感使然,當向他求援的個案逐漸成為朋友,L的同理心變成入戲的情懷,朋友傾倒給L的垃圾成為L的垃圾,朋友的煩惱成為L的煩惱。

每一個向L吐露心事的人,他都會真誠熱切地關心這些人的後續發展,如果沒有消息,L會像是有個什麼東西懸在心上一樣的牽腸掛肚。

我猜想從事社工服務、心理諮商一類工作的人,如果不想自己的生理壽命折損,就大概要用犧牲自己的職業壽命來換取,再不然就要讓自己活得糊塗活得隨便一點,否則透過眾多個案所譜在他們面前的芸芸眾生圖像,一幕比一幕慘澹人生,臉孔一張比一張孤單沮喪,若不讓自己麻木一點,怎堪承受擺在面前這麼多沉重的生命?

果然,先前的L不知是否察覺對求援的個案或朋友的用心正使自己內在的能量一點一滴的流失,現在的他眼看著一朵早先求援於他的個案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殞逝於他的面前,同行的夥伴又一個一個不堪工作的無奈無力相繼離開;L現在想必是感受到深深的孤獨吧?

的確,世上除了主耶穌,有誰可以長久承受一幅又一幅攤在自己面前的苦悶圖像、一雙又一雙希冀尋求一線生機一點光明一絲希望的無助眼神?因為人靠自己的手可以解決的事情太少,只有神能在萬般困難中施行拯救……

因為曾經在我需要的時候,L提供了最真實的關懷與陪伴;我一直相信L的出現是神賜的一份特別的禮物,是神差遣來安慰如我這般在軟弱中需要扶持的心靈。現在反過來,我試著想想看,除了伸出代禱的手,我還能為我的朋友做些什麼?

我第一件為他做的事是,先用我的心真切地去同理他的處境。然後我發現,對週遭人的無奈無力感並非某一類職業的人所獨有。

在奔走神的事工上,我們也常常有類似的感受:在宗教教育裡頭對一些孩子們的無力感,特別是一些孩子們的家庭並非我們能夠去幫助改變的;或是帶領慕道者時發現他們空洞的靈魂極需要神的填補,但帶領的過程未必能依自己所想像的順利;有時這樣的無力感甚至是出現在對待自己至親的人身上,也許是在面對帶領未信家人的困難重重而深深挫折,有些時候甚至在已信的親朋身上我們看到令人無法理解的荒謬情事。

經過這樣一番同理的思考,想告訴親愛的L:挫敗的時候,何不將視線轉移到那些因為我們幫助代禱、因為我們愛心接待、因為我們耐心陪伴,而綻放出生命芬芳的朋友呢?當然不可避免的還是會遇到一些我們無可挽救的人或處境,然而不妨思想在這樣的一個時間交叉點上,神讓我們與之交會於此時此地,是希望我們做什麼呢?

祂無非是想讓我們去觸摸生命,觸摸生命的光輝也觸碰到生命中的陰暗面,在這些我們無力改變的生命死角中發現,並不是所有的事情是只憑著我們的愛心與熱情就可以改造一切,真正的掌權在他手中!

所以我們就應該隨著探照這世界這生命的角度不同而隨喜隨悲嗎?《箴言》十一章25節告訴我們:「滋潤人的,必得滋潤。」有時對同靈、對朋友的處境或許我們使不上力,但也不需為此感到深沉的無力;因為,掌權在神手中,但是若我們顧念別人,祂也會顧念我們,以某種方式回報我們。

所以,親愛的L,轉換職場或跑道就不會再有「內耗」的無力感嗎?只要我們對一個人一件事用心就難免有現實與理想落差的無奈,但重點是不管成敗如何,神都會照我們的用心顧念我們,不是嗎?所以,親愛的L,「不忘初衷」四個字成為勉勵所有在自己的理想上挫折者的最佳良言。讓我們互勉,在所執著的理想上,保持我們如初戀般的原始熱情!

(原[青年團契]1998年10月號)


作者: 石子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