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13期1995年6月)
靈修小品: [聖靈月刊]證壇事件的啟示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趙明洋講道/謝恩生整理

古往今來,歷史上有不少同一民族,由於溝通不良,造成誤會,或處事不當,引起骨肉互相殘殺的悲劇。但在約書亞記二十二章三十四節記載的「證壇事件」,是以色列百姓在一次悲劇將要發生,千鈞一髮之際,懸崖勒馬、化險為夷的故事。現在讓我們來回想這段故事,做為互相的勉勵。

民數記三十二章記載,以色列百姓在曠野行走了將近四十年時間。他們要進入迦南地以前,流便與迦得兩支派的百姓,看到約但河東邊的雅謝地和基列地,非常肥美,是可放牧之地。便向摩西提議:他們不進入迦南地,要在約但河東得產業。但神應許賜給他們的,是約但河西邊的迦南美地;現在他們來到約但河邊不想走了,用自己的眼光要揀選這塊土地,而不按神的應許來追求。

起初摩西很不高興,但後來答應他們,而將河東之地分給流便、迦得二支派及瑪拿西半支派。但附帶的條件是,要從他們當中挑選出二十歲以上的兵丁,跟隨其他九個半支派的兵丁去打仗,以協助他們爭得約但河西邊之地。歷經數年的戰爭,南征北討,選民將迦南人趕出去,終於贏得了土地。最後約書亞將土地分配給各支派的人。

根據約書亞記二十二章記載:約書亞對兩支派半的百姓說:「你們的產業是在約但河東,妻兒也都在那邊等候,你們既能守約同心攻取河西之地,現在你們可以回到河東去得產業;但仍應同守神的命令。」

他們回去之後便商量,要在約但河邊築一座高大的壇,來作見證:要向兩岸百姓及後代子孫,證明耶和華是神(書二十二34);而且河東百姓也有分於事奉耶和華,讓世世代代子孫不離棄神。本來這用意極佳,但在對岸的以色列百姓看見後,卻引起激烈的反應(書二十二10~18),全會眾要聚集攻打河東的兩支派半。築壇的用意,因未先溝通清楚,引起誤會;後來幸好由各支派各派一代表聚會商議。為了堅守信仰,誤會冰釋,避免了一場同民族互相殘殺之悲劇。

我們可從此事獲得幾點教訓:

一、此事發生主因為溝通不良

1.未作溝通

二支派半與九支派半用意均佳,但一方未先說明築壇用意,一方不明白、亦未詢問,僅憑觀察,遽下定論,因此造成誤會。

2.創新作法

建築大祭壇是選民未曾有的創舉。創新的事各人觀念不同,倘能彼此溝通詢問,即可避免無謂爭端。

3.空間阻隔

約但河深谷(低於海平面三、四百公尺)兩岸是高地。地形特異形成自然屏障,彼此交通困難。本來雖為同文同族同信仰,但因分離而不溝通,亦造成意見分歧觀念不一。人與人之間亦有無形的約但河,倘能搭起溝通的橋樑即不會出問題。築壇之事倘能先溝通,使十二支派能同心同工,則不失為一件美事。吾人應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才是同心之真義(腓二2、5)。

二、九支派半處事衝動的鑑戒

1.好事也要用好方法

九支派半人不願分裂,欲起而攻之 (書二十二12);二支派半人築壇用意雖好,只要溝通取得了解,即可避免爭戰。可見熱心固然好,熱心的方法亦重要。熱心加上真知識就更好 (羅十1~2)。好人好心若無好方法,就可能會破壞好事。

2.要步步謹慎

九支派半人聽見就要出兵攻打,是標準的蠢舉 (箴十四15)。智愚之別很多,但在聽話態度上即可分辨。如此重大之事,一聽見就要攻打,未免太過衝動,且反應過度。人的話經過口舌傳遞,往往與事實有很大差距。人的話會轉變原因有二:一是有心分子故意扭曲造謠,存心中傷;二是聽話再轉述,常會受主觀及經驗之影響。只聽而未查,即是魯莽處理,往往會成為愚人。

3.處事要冷靜

團體中有人煽惑鼓動,群眾情緒常會受到影響。群眾在一起頭常熱、心冰冷;我們則要心裏熱、頭冷靜。

三、選出領袖,妥善處理

1.選出代表判斷

各支派選出有名聲、有知識的首領作代表,其中有祭司非尼哈及各支派中作軍中統領的首領(書二十二13~15),他們冷靜處事。

2.澄清事實

以歷史事件為戒,曉以大義 (書二十二16~20),並經查詢問明後,真相大白,消弭爭端。

3.直接溝通

給予對方解釋機會 (書二十二21~29),使對方有申述築壇的動機與用意,以達溝通之目的。

4.誠心接納

不給機會就無法溝通;誠實解釋,誠意接納,眾人便以此話為美 (書二十二30)。

5.作和平的使者

首領們誠意接納解釋,並向全會眾轉述 (書二十二31~34),以誠心說誠實話,傳達真相,誤會得以冰釋。

6.妥善處理

處理得當,不但消弭戰爭,且會眾同心稱頌神,歸榮耀給神;化危機為轉機,促成更大的同心與團結,實屬美事。

我們應以古事為鑑,策勵未來,促進主內的大團結。


作者: 趙明洋講道/謝恩生整理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