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1期1996年2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愛人如己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阿輝

身為一個基督徒,應該藉著真理擴大自己的心胸,懂得愛人如己,愛所接觸的人。人若心中充滿愛,才會獲得真正的平安與喜樂。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論其八福:「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憐恤人」是基督徒應具有的特性,能對人的遭遇給予同情和援助;對比自己力量薄弱的人,常存體諒、寬恕的愛心。主應許「憐恤人的必蒙憐恤」,主必然在我們有需要時,以仁慈對待我們。「憐恤人」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愛人如己」。中國人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以愛自己的心,推而愛人,聖經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神所喜悅的不只是信徒肯讀經、唱詩、禁食、禱告,更是要信徒真能實踐「愛人如己」的道理。在物質上、言語上及思想上愛人如己。如此,我們才能無愧的說:「我是一個真耶穌教會的基督徒!」茲再詳述如下:

一、在物質上「愛人如己」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憐恤」的原文意思就是對於別人的患難、災害、和痛苦予以同情和憐憫。但它不只是一種內心的情緒而已,更涵蓋實際的行為。有了憐恤人的心接著就要有幫助人脫離困境的願望和隨時行動的準備。不生行動的憐恤,在神眼光中是毫無價值的,也毫無意義。雅各說:「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喫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什麼益處呢﹖」(雅二15~16)。約翰也說:「凡有世上財物的,看見弟兄窮乏,卻塞住憐恤的心,愛神的心怎能存在他裏面呢﹖小子們哪,我們相愛,不要只在言語和舌頭上,總要在行為和誠實上。」(約壹三17~18)。同情人的困苦遭遇固然可貴,但能有實際行動則更為重要。曾有一位教會的弟兄家中只靠他賺錢,因工作關係不幸雙手嚴重受傷,信徒很同情他的遭遇和情況,後來信徒有具體的愛人表現──捐錢!大家響應,在短時間內給他們一家很大的幫助。可見,雖然「憐恤」含有強烈的情感,但不止於情感,也應有「憐恤」的行動。基督徒當以具體犧牲的愛人行動,來表示對神的感謝與尊敬。事實上「憐憫窮乏的,乃是尊敬主」的表現(箴十四31)。聖經上也說:「憐憫貧窮的,就是借給耶和華,他的善行,耶和華必償還。」(箴十九17)。「善人給子孫遺留產業」(箴十三22)。由此可見行善的人必蒙神大大的賜福,會在他的善行上得報答,行善最大的報答是行善者得到滿足(箴十四14)。「義人必從自己的行為得以知足」就是這個道理了。

二、在言語上「愛人如己」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信徒除了在物質上,也應該在言語上學習愛人、憐恤人。要說鼓勵、造就人的好話。縱或責備,也要憑著愛心。當我們犯錯時,期待別人用仁慈的態度與話語包容、勸勉我們,當別人犯錯時,我們是否也以此「愛人如己」的原則對待別人呢﹖我們弟兄姊妹相處,言語要和氣,像鹽調和眾人。或許我們很少注意到言語的影響力。事實上,我們的言語往往會使人得到安慰或者跌倒。說一些嫉妒、尖刻的話──使人受到污蔑和傷害,在這說話過程中,我們把自己連同別人一起推入死亡裡!在另一方面,我們說一些真誠、感謝、愉悅的話──使人得著鼓舞、安慰、得以重建。在這個說話過程,我們把自己連同別人一同帶入生命中!因此當謹慎我們的言語。

主耶穌提醒我們:「你們不要論斷別人,免得你們被論斷。......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太七1~3)。好評批是人性的弱點,我們當靠耶穌基督勝過它。聖經提示不再論斷人的祕訣:「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在發現別人有錯誤時,能有「當面的勸勉而非背後的論斷」,有「愛心的鼓勵而非嚴厲的責備」,有「恆久的代禱而非不停的渲染」;如此才會造就自己和別人,願主幫助我們在言語上更完全。

三、在思想上「愛人如己」

「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聖經中充滿這種「愛人如己」的提醒與警戒,是新約聖經中貫徹始終的一個原則。新約中常提示我們凡要得赦免的,就必須先赦免人的道理。正如雅各所說:「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雅二13)。主耶穌為了強調主禱文中「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的原則,祂又引申說:「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新約聖經中一直不斷要求信徒實踐這種「愛人如己」的道理。

「愛人如己」的積極意義乃是提醒我們,要在思想上體諒別人,欣賞別人,為別人設身處地著想;更願誠心的原諒得罪我的人,絕不牢記他人之缺點,以致忽視對方的優點。若你只記得別人之缺點而忽視對方之優點,恐怕你已失去愛心而不自覺了。彼得問耶穌,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幾次。耶穌回答七十個七次,這是從心裡完全的饒恕。也就是實踐「愛人如己」的道理了。

人與人相處必須付出愛才能得到愛,以恨對恨只能加深恨意。主說:「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憐恤。」基督徒要自我期許,願在物質上、言語上、思想上實踐愛人如己的生活原則。「愛人如己」的生活態度,是你獲得喜樂的來源。


作者: 阿輝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