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8期1996年9月)
主題特寫:[青年團契]死亡關懷知多少?

蔡學義

「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將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基督徒對於死並沒有一般人那麼恐懼和諱避,因為信仰使他們深知生命的源頭在於神;「神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徒十七26),生命賜予的是神,收取的也是神,若不是出於祂,沒有人能對他的生命有絲毫的損傷。基督徒更深知「死」後要往哪裡去,「視死極為寶貴」(詩一一六15),所以保羅說:「我活著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處……,我在兩難之間,情願離世與基督同在,因為這是好得無比的。」(腓二21-23)。

像這樣,信仰使基督徒對「生」與「死」有較多的瞭解與認識,讓他們知道生命的意義和責任,懂得去珍惜人生,因而能有更智慧和勇氣去面對人生的挑戰和歷練。所以,「死」對基督徒所帶來的是「希望」,而不是幻滅或恐懼,更非絕望。不少基督徒死的狀態就如睡了那般的安祥從容,正是這個原因。

死是眾人的結局


一般人對於「死」就沒有這麼多的認識和瞭解。「死」一直是人們避諱且少談論的話題,所以在面對死亡時,往往呈現出恐懼、不安。經驗告訴我們,人對死越是無知,在死亡線上就會掙扎、痛苦;家屬越是想規避談死,將要離世的人就會越陷入死的恐懼陰影或無奈的孤獨。死既是生命的結局,是人生珍貴莊嚴的一部分,那麼,應該被更認真地討論和認識,才有助於我們建立精神(信仰)生活的價值體系,才能在面對死亡時,展現從容的態度。所以,近年來,社會上已蔚成風氣,開始熱烈討論死亡學;臨終關懷和對絕症者之安寧輔導,也逐漸為社會所重視。

事實上,在面對死亡時,有信仰的人,因對死亡的認知和瞭解,一般多能從容以對,然而,死亡在「人生」終究是那麼一次,幾乎每個人都沒經歷過,在真正面對它時,尤其在個人和主客觀時空的錯縱複雜因素的交錯下,並不是每個有信仰的人,都能從容的順應。因此,「死亡」所衍生的關懷需求,諸如:臨終關懷、家屬關懷等,都是急切的需求,也是我們不能不去重視的問題。

本會如何關懷臨終同靈及其眷屬


一般說來,本會對於這些關懷需求都有相當的認知,尤其長執、傳道者或弟兄姊妹都積極地參與,發揮愛心的關懷,提供一些實質上的輔導和幫助。目前,本會較常做的是醫院探訪、安慰、代禱、急難救助,以及死後的喪葬辦理、身後的家屬協助等。但是,死亡不僅僅是這些探問、代禱或救助,就可以完全平息的。尤其是絕症者、意外變故者,其牽涉到的現實問題,往往較為複雜,並不是一般的關懷,就能達到功效的。其關懷的對象,除了「死亡」本身之外,更重要的是家屬關懷的問題,這包括如何幫助死者及其家屬克服死亡所帶來的各種精神上及物質上的問題,如何安慰死別的痛苦,幫助家屬重新建立生活模式等……。

通常,因為我們知道死後會往哪裡去,也把「生死」交託於神的旨意,因而習慣上都比較忽略「幫助病人瞭解死亡,進而接納死亡事實」的問題。當然,對於信仰根基比較深厚的人,這些也許是不需要的。但是,許多例子都顯示,死亡通常是在非預期中來臨,尤其是臥病可能面對死亡的情況下,習慣上我們都是期待痊癒,忌諱去談死亡的,因此有不少人及其家屬,在死亡突如其來時,心理和精神上都受到相當的衝擊,不易調適、接受。以下幾個例子,我們可從中發現仍有許多「死亡」相關的關懷正待我們繼續努力去耕耘。

案例一


A君在定期健康檢查時,發現肺部似有異樣,經過徹底檢查後確定是肺癌初期。A君才四十多歲,正值人生顛峰,平日深諳道理,熱心教會事務,待人以誠,是教會負責人、執事,又不抽煙;突遭此變數,不知如何相信和想像。雖然如此,幾經思索及家人催促之下,終能在交託中,住院作切除手術。為防擴散,並配合化學治療,治療後據醫生所言,情況穩定良好。惟,似是神有定命,一年多後,再複檢,發現已擴散進入末期,再住院治療,約三個月後,蒙主召回。

此案A君自發現到病發後,表現的交託和熱心事工服務主的精神,至今仍為我們效念。只是,他的遭遇,是必須拋下年幼子女(一為國中將畢業,一為國小將畢業)及為家務已多年未上班的妻子,所以治療期間,其所抱定交託神的心意,想當然帶有期盼神蹟出現的一天,因他實是一個有牽掛和擔子的人。為此,在最後治療期間,醫師已告知家屬其所遺留時日,然家屬為不打擊他信心,並沒有告知他病情狀況,故在最後彌留之際,A君走得很突兀、無奈。

案例二


B君一向體弱多病,才剛重病住院,蒙主眷顧而日漸恢復健康,惟世事非人所能預料,B君之妻,卻突然病倒,住院檢查結果是癌症,隨即手術治療,卻不幸感染敗血病,蒙主召回。從發現病情到離世,只不過數日,尤其B君之妻,身體相當健朗,甚少病痛,竟然─進醫院,就此離別,別說她本人,就連家屬都如惡夢一場。本案B君因長期生活依賴著妻子,突遭此變故,生活頓失重心,在方寸大亂之際,某婚介人員即為其介紹續弦,此事卻進行順利,在六個月後即再婚。惟在喪事及再婚過程中,因B君對突然變故的調適不良,及對再婚的未經妥善安排,致使原本續弦可平順因應的事情,卻帶來家屬痛上加創,需更長時間來癒合。

案例三


C君正值青壯年期,向來熱心教會事工,是教會好差派的青年,尤其最近的表現,更是人人稱道。其職業因較具危險性,原本已找好工作決定更換,惟世事總是那麼遺憾,在安息日早上,C君參加早禱會後回家去上班,不慎從一樓高度的工作岡位上(招牌工人),倒栽蔥的掉到人行道上,送醫急救無效,即蒙主召回。此案的C君,留下了年幼子女三人(一是國中生,一是國小生,一是幼稚園)及靠代工貼補家用的妻子。生死離別,一剎那之間,家屬連一點預知因應的時間都沒有,死者身後家庭生活模式的重建,就成為關懷的課題。

以上之例,可知人的生命,旦夕禍福,不可預料,死亡來臨的不可知(羅四13-14)及其衍生的關懷需求既廣泛且複雜。在這些案例中,教會確實已盡了不少關懷的責任,諸如,案例一對死亡當事者的安慰、鼓勵、住院探問、代禱及死後的喪葬辦理、身後的家屬關懷等;案例二對家屬的關懷等;案例三對死者的喪葬辦理及身後的家屬關懷、教育基金籌措等;這當中,做得比較好的可以說是喪葬協助,其次是住院探訪、慰問、代禱及急難救助。至於,仍待加強的,有住院探訪者的言辭不當,對其配偶再婚婚介時間的不當,及遭意外變故者家屬的持續貧困救助及心理輔導等。

此外,我們也發現,一般信徒由於將生死交託神,普遍對應有的醫學常識缺乏,對保險的需求也不重視,在死亡的知識和心理、精神上的素養也未建立。

建立完整的輔導系統


針對這些狀況,我們的信徒對死亡雖比一般人能交託、看得開,然而,死亡所衍生的關懷事項,若能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識和輔導系統,將會使信徒對「死亡」順應得更有尊嚴和更高貴,且不致落外人所譏「基督徒之死似無情無義」之外像。

基於上述觀點,我們期盼基督徒死的相關道理必須和死亡前後相關的身、心、醫學知識結合,建立一套指導信徒的訓練系統,透過迦勒團契或類似聚會加強訓練,同時加強住院探訪人員和家屬慰問人員的道理、醫學、輔導專業技巧等知識訓練,使我們在面對死亡的關懷方面,對聖徒的幫補能做得更合時合宜。


作者: 蔡學義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