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29期1996年10月)
信仰社會:[青年團契]順逆得失──全在你有沒有希望

凡宇

希望是生命的泉源,失去它生命就會枯萎。只有樂觀和希望才能有助於我們生命的滋長,能夠驅策我們的奮鬥意志生出無比的力量。~富蘭克林~

在好友相聚相離、或畢業各奔前程時,我們常唱著:「每一個人都有理想,只是理想不一樣,理想需要去實現,理想需要去開創。不要心猶疑,不要心徬徨,你的意志要堅強;只要能把握人生的方向,幸福就在你身旁。」來互相勉勵。的確,我們常帶著別人的祝福、滿懷的信心和希望,勇敢的去開創前程,無論是在學業、工作、事業或婚姻上。然而,當我們去實現時,世事往往都不是那麼順心如意,有許多失意、挫折、困難,常要我們去面對、克服。其實,挫折、逆境常是激發我們智慧、毅力的褓姆。在諸多逆境中,只要能調整心境,盡其在我,不但可隨遇而安,更能開創新局及成功的契機。

在企業界或政府單位很流行「危機管理」的理念,他們常把「化危機為轉機」這句話掛在嘴上。企業或政府經營,在平時易於容納許多缺失或毛病,短期來看似乎可勉強為安或粉飾太平,但一旦真正面臨大考驗則將不堪一擊。

化危機為轉機是一種理想、能力的檢驗。短期而言,它是一種技巧性的功夫,考驗企業或政府的應變能力,但就長遠來思考,它實在需要健全的體質與持續改善的能力,讓危機發生的機率降低,讓危機來臨時成為改善的動力,並成為轉機的契機。

對個人來說,也未嘗不是如此,人生許多的挫折、失意,它不見得就能把一個人打倒,就如韓信的跨下之辱,聖經上約瑟的被賣和下監等,它所繫乎的是在於個人是否有健全的心態、對自我的期許、調適及面對變局改善的能力。這些都是需要平時塑造或累積而來的。當然,這其中的主客觀發動的主角,未必全然是操乎當事者本身。

其實,保羅說:「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所以我們「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帖前五16-17),「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我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料的平安,必在耶穌基督裡,保守我們的心懷意念。」(腓四6-7)。他自己就是最佳的實踐者,「我無論在怎樣的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四11-12)。因為「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

所以,人生的順逆得失,全在乎一己之心,在乎你有沒有希望。如果你能像保羅一樣,找到了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那麼一時的挫折、失意,是不會讓你失志膽寒的。


作者: 凡宇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6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