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33期1997年2月)
藝文特區:[青年團契]海韻

魚尾


喜歡看海的心情。


沿著台灣的海岸行走,處處可見不同的影像。北海岸外的陰陽海,劃開陸上、水中的兩個世界;東北角岬角處處,海浪一次又一次留下沖刷的痕跡;西部海濱的魚塭、鹽田,落日下映照著辛勤工作的身影;墾丁的南灣海域,是一幅熱帶風情畫;蘇花公路旁,海浪與巍峨峭壁相對,宛如一段山與海的對話。

從古至今,愛海的人必不在少數。於是有人稱「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那一份對自然的繾綣,是不論仁者、智者皆然的。

愛山的人,如果愛的是山的高聳,那麼愛海的人,必然是愛海的無垠與遼闊了。面對海洋,一個人能立刻體會到開闊的視野。你可以在海邊開心地玩打水漂石,可以悠閒地漫步,然後虛心地體會人在天地間的渺小。正因人渺小,於是有人懼於海的寬廣,害怕大海之外未知的世界,更害怕海面下未知的深邃。

曾經和一群朋友,在強烈颱風來襲時前往海濱,任海風吹拂,任海浪拍打。一陣瘋狂之後,大夥兒折損了拖鞋、眼鏡、相機各若干,同時帶了幾個傷口回來。我發現,原來海是這麼人性化,有個性的,在不同的時候,隨時展現不同的風情。

海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水滴,然後自成汪洋。占有廣達地球表面七成面積的海洋,仍然是由一滴滴的水匯注而成。我想著,這麼多的水是從何而來?也許它原本是高山峻嶺間終年難溶的冰雪,也許它是平原上久旱後的甘霖,我們可能曾經用以洗滌、用以嬉戲。順著河流蜿蜒而下,最後注入海洋。於是,大海上載著河畔散落的心情,也載著你我共有的回憶。

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每一個水分子的結構,會發現它們並沒有分別。可是,當它們被安置在不同的角落時,神賦予它們不同的使命。在高山、在平原、在各地默默善盡自己的一份責任。人或許也是銜著使命而來的,在世界上,或多或少總要盡一些責任,發揮自身的最大價值。就像水滴,它順著河水流下,在散盡自己的光亮之後,終於流向大海,成就了今生最美麗的顏色。

海洋因為低下,而能匯聚如此大量的水,形成了我們所見那一片無際的藍,在遠方地平線略成弧度之處,和天空靜靜地結為一體。

耶穌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海,是那樣清心以待,因而能夠接納眾多的水,成為一條通天的大道。

(原[青年團契]1997年02月號)


作者: 魚尾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1997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