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180期1992年9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求主憐憫──詩篇第一二三篇

言成

上行之詩的寫作背景是以選民自被擄異國至返國重建聖殿與重修城牆的回顧與展望,使選民每當前往耶路撒冷拜神守節時,歌唱這些詩歌,記念、頌讚神的大能與慈愛的帶領眷顧,使他們被擄的返國重建鍚安,並且祈求主祝福他們的國家、君王、聖城、同胞平安興旺。

「第一二二篇」是寫選民將近聖城時,遠遠就看見耶路撒冷,並且將其「門」的鏡頭放大,他們心裏洋溢著歡樂興奮之情要進入門內,可是當他們進入門內,敘述者的心情卻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以致本詩第一二三篇,充滿悲憤迫切的祈求,其原因是敘述者的聯想切斷了時間,回到昨天,就是他們起初返國所見到一片荒涼、斷垣殘壁、百廢待舉的聖城,又想到在修牆時遭受敵人百般阻擾恐嚇,於是他們舉目望神,求神憐憫施恩。

本詩分兩大段。首段是「1-2節」,舉目望神,求主憐憫;次段是「3-4節」,求神憐憫的原因。

一、舉目望主(1-2)

1.舉目的對象

「坐在天上的主啊!我向祢舉目。」(1)。雖然第一節,原文無「主」,但從第二節「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之比擬,可知作者的原意也是將神與選民喻為「主僕」的關係,他們在外邦人面前也自稱為「我們是天地之神的僕人」(拉五11)。

「坐在天上的主」,至少有三種意義:

主是最高統治者:經云:「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詩二九10)。

洪水泛濫並非指挪亞時代的洪水,而是指起初神所創造的地,那時候的地被水淹沒,所以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一1-2)。在那時候尚未有萬物與人類,神就坐著為王,直到永遠。

b.神關心世人:經云「耶和華從天上觀看;祂看見一切的世人。從祂的居所,往外察看地上一切的居民。祂是那造成他們眾人心的,留意他們一切作為的。」(詩三三13-15)。神在天上,卻關心世人的動向,希望世人歸向神(詩十四2)。

神試驗義人。經云:「耶和華在祂的聖殿裏;耶和華的寶座在天上;祂的慧眼察看世人。耶和華試驗義人;惟有惡人和喜愛殘暴的人,祂心裏恨惡。」(詩十一4-5)。選民重修聖城所面對的波折,無非是神的試驗,使他們明白非靠神的能力不能成事(亞四6)。

因此,每位信徒遇到任何失意、困難的事,都當舉目望神。亞伯拉罕年老,膝下猶虛,他向神舉目觀看,神應許使他的後裔多如天上的星(創十五5)。

2.仰望的方法

「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使女的眼睛怎樣望主母的手,我們的眼睛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的神,直到祂憐憫我們。」(2)。

「我向祢舉目」,作者運用比擬手法。使文句更生動,令人容易體會如何向神學目。本段的舉目,是強調望主人的「手」。以斯拉與尼希米返國的過程中,一再頌讚神施恩的「手」如何帶領、幫助他們(拉七6、9、28,八18、22,九9;尼二9、18)。本詩所記,選民屢次受敵人藐視、譏誚、與尼希米記所載,他們當時建城受藐視阻擾是一致的,因此本詩作者可能是以斯拉、尼希米或是當時的一位詩人。

僕人與使女的眼睛望主人,主母的手之比喻,是源自近東與其他東方國家中存在的奴僕制度。當主人陪伴客人在宴客廳,總是不便用口頭上的吩咐,乃是用手勢傳達命令,奴僕站在廳中角落上,目不轉晴望主人的手勢,就知道主人的意思,趕緊去完成任務。其靈訓如下:

a.我們身為主的僕人,也當舉目望主的手,眼睛要觀察家務,不吃閒飯(箴三一27)。

b.只望主人的手,不東張西望。摩西左右觀看,用自己的方法行事不順利(出三12)。「僕人」原文是複數;「使女」原文是單數,意思是無論眾信徒或是個人的眼睛都一致的仰望神的手,如同十字路口的所有司機、騎士的眼睛都是望交警的手的指揮而行動,交通才能順暢。我們的眼望主的手,工作才能順利,蒙神施恩。

c.心眼要明亮,才能看清楚神的手勢。以斯拉是個「敏捷的文士」,他有敏銳的屬靈眼睛,看見別人所看不見神施恩的手。因為他通達神的律法,明白神的旨意。 3.舉目望神的目的

舉目望神,意思含有儆醒禱告。大衛面對仇敵壓制時,他向神禱告說:「耶和華我的神啊!求祢看顧我,應允我,使我眼目光明,免得我沈睡至死。」(詩十三3)。尼希米帶領百姓建城牆,在敵人威逼利誘下,眼目直望主的手,儆醒禱告(尼四4、9、14)。

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所以彼得勸勉我們:「務要謹守、儆醒」(彼前五8-9)。使眼目光明、信心堅固,才能抵擋不受害。「直到祂憐憫我們」表示禱告要耐性等候。

二、求神憐憫的原因(3-4)

1.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

「耶和華啊!求祢憐憫我們,憐憫我們;因為我們被藐視,已到極處。」(3)。

「憐憫我們」使用疊句,表示作者說話語氣激動,迫切。經云:「參巴拉聽見我們修造城牆就發怒,大大惱恨,嗤笑猶太人。參巴拉、多比雅、亞拉伯人、亞捫人、亞實突人,聽見修造耶路撒冷城牆,著手進行,堵塞破裂的地方,就甚發怒;大家同謀要來攻擊耶路撒冷,使城內擾亂。」(尼四1、7-8)。當城牆已經修完,還沒有安內扇,參巴拉屢次散布謠言,賄買先知,裏應外合,要陷害尼希米(尼六)。因此作者說:他們被藐視,已到極處。

2.我們的魂(SOUL)被藐視,已到極處(4)

第三節是指身體受攻擊的威脅,本節是指心靈被辱之苦。經上說:「人有疾病,心能忍耐,心靈憂傷,誰能承當呢?」(箴十八14)。心靈受屈辱委實比身體的疼痛更難忍受。本段詩人運用漸強的會遞辭格來表達他們受藐視是由身體至心靈,並且安逸人的譏誚聲(4上),是使他們心靈(SOUL)激憤的主因。「藐視」是敵人攻擊的統稱,含有恐嚇、破壞、擾亂等動作的視覺意象,並且有「譏誚」的聽覺意象陪襯,將仇敵的卑鄙醜陋,描繪得栩栩如生。

第三節的「憐憫」與「藐視」是平行反義詞,也是眼睛的暗喻(參考:箴十四21)。將神憐憫的眼睛與仇敵藐視的眼睛作一強烈對比。本節的意思是求神憐憫的眼眷顧我們的手,因仇敵藐視的眼要使我們的手軟弱。正如經云:「他們都要使我們懼怕,意思說,他們的手必軟弱,以致工作不能成就。神啊!求祢堅固我的手。以祿月二十五日城牆修完了,共修了五十二天。我們一切仇敵、四圍的外邦人聽見了便懼怕,愁眉不展;因為見這工作完成是出乎我們的神。」(尼六9,15-16)。神垂聽尼希米的禱告,堅固他們的手,而使仇敵藐視的眼變成「愁眉不展」。

三、結構分析

本詩主要意象是「手」與「眼」。首段是寫我們的眼望主的手,次段是寫求主的眼望(堅固、眷顧)我們的手,詩人巧妙運用「轉位法」(TRANSITION);使前後兩段連繫與轉接,自然流暢,不著痕跡,不起突兀,本詩則類似「對話轉位」(DIALOGUE TRANSITION)值得讀者深思玩味。

按第二節上文「看哪,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則下文應寫「我們的眼也照樣望耶和華我們神的手」才對,可是作者卻只言「望我們的神」,這是作者刻意經營安排,使神「憐憫」的定義,預留空間,才可以從第二節,使神的憐憫的「手」順利轉接到第三節神憐憫的「眼」。

首段是強調神的手帶領,諸如神帶領被擄者返國與重建的一切工作;次段是強調神的眼眷顧他們的手,使他們在敵人阻擾中能完成重建的工作,如經云:「願祢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祢堅立。」(詩九十17)。


作者: 言成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199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