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183期1992年12月)
靈修小品:[聖靈月刊]歡呼與祈求-詩篇第一二六篇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言成




當耶和華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的時候

我們好像做夢的人(1)

我們滿口喜笑

滿舌歡呼的時候

外邦中就有人說:

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2)

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

我們就歡喜(3)

耶和華啊!求祢使我們被擄的人歸回

好像南地的河水復流(4)

流淚撒種的

必歡呼收割(5)

那帶種流淚出去的

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6)




按聖經原意,本詩一~三節以假設語氣寫成,第四節則顯然以祈使句寫成,所以應屬選民歸回之前的作品。聖經新釋對本詩有清楚解說:「本詩必然屬於巴比倫被擄告終時期。那時,信實人的希望幾乎達到狂歡的程度,因為他們預見舉世因耶和華的奇妙作為而驚愕。」

本詩首段既以假設語氣寫成,換言之,是憑作者之想像,想像神已把他們帶回錫安與將要充滿歡樂之景況,事先描述出來。而作者的想像並非空想,乃是根據神的應許,就是選民被擄滿七十年要歸回錫安,必然會實現。從「我們好像作夢的人」引導出作者的外在現實環境與內在長期壓抑的願望之衝突,遂以夢的象徵方式(想像),獲得代替性的發洩,所以本詩具有情趣、動感與生命。

本詩可分為兩段,首段一~三節,描述被擄的將要歸回錫安的興奮情景。次段四~六節,作者聯想到他們日後返回錫安,須要負起傳福音的使命,而祈求神賜靈恩。然而,此一聯想應是連續到第一二八節。本篇是寫傳福音,興旺教會的重要,第一二七篇,作者聯想到照管神的教會,必須先管理自己的家,教導兒女敬畏倚靠神,才能榮神益人;而教導兒女,首先要「以身作則」,就是第一二八篇的主題。

從本詩作者想像的過程,首段,神要主動把他們帶回錫安,次段,他們將負起撒種收割的工作,主動地把禾捆(世人)帶回錫安,這樣的表現與心志才與基督的福音相稱(一27)。因此本詩主題是「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太十8)。



一、充滿歡喜(1~3)


1.因神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

選民被擄之因是屢次違背神的命令,不聽先知的警告,是預表世人被擄,臥在惡者手下,也是因世人犯罪,偏行己路的結果。而神將那些被擄的帶回錫安,是代表基督救恩要臨到世人,要把人從黑暗中歸向光明,從撒但的權下歸向神,又因信主,得蒙赦罪,和一切成聖的人同得基業(徒二十六18)。主耶穌在世傳道時,也向世人官在口;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2.好像做夢的人

神為世人所預備的救恩,是人眼睛未曾看見,耳朵未曾聽見,人心也未曾想到的(林前二9)。所以當人得到這麼奇妙大恩時,會充滿意想不到的喜樂。

經云;神的應許,不論有多少,在基督都是是的。所以藉著也都是實在的,叫神因我們得榮耀(林後一20)。神應許選民被擄滿七十年就必歸回,果然實現,並非做夢。約瑟年輕時代,做兩則夢,他的兄長們戲稱他是「做夢的人」,但以後約瑟的美夢成真。神為我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是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是活的盼望(彼前一3-4),盼望不至於羞恥(羅五5);可是若不倚靠神,他們的人生必如夢般的虛幻(詩三十九5-6)。


3紳為我們行了大事

第二、三節,此小段詩的形式運用「頂真」格(參:詩一二四1-2)。利用第二節末句與第三節首句相同的句子作為「中心觀念」,使上下文意識流貫串起來。在美學上,「頂真」基於統調的原理,使「中心觀念」有統一整齊的感覺。上文「外邦中就有人說」與下文我們的經歷體驗是一致的,其客觀與主觀的共同點是「耶和華為他們(我們)行了大事。」。

從詩的形式設計,可以看出選民以「喜笑」、「歡呼」與「歡喜」前後圍繞著「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滿口「喜笑」(lavghter)是視覺意象,選民臉上掛著笑容。滿舌「歡呼」是聽覺意象,是他們歌頌讚美神的聲音。「歡喜」則是心情的喜悅。詩人將選民內在之意「歡喜」,訴諸外在之象「喜笑」與「滿舌歡呼」,再還原為內在之意「歡喜」。

經云:「祂是我藏身之處;祂必保守我脫離苦難,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我。」(詩三十二7)。得救的樂歌是因著神恩典臨到我們身上而升起的,這樂歌是為頌讚、感謝、榮耀真神,同時這歌聲所帶來的快樂心情也瀰漫在我們周遭。

神將被擄的帶回錫安,是向選民「行了大事」。神所作所為皆為大事,神為人所施行的救恩是關乎萬民大喜的信息。我們當以「父事為念」(路二49),「當求上面的事,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1-2)。



二、祈求(4~6)

「我們被擄的人」(4上),表示此次作者亦列在返國隊伍中,首段被擄的第一次返國,是神為他們行了大事,所以他們只有充滿喜樂;次段是寫他們返國,必須經歷流淚才有喜樂。他們明白被擄歸回錫安的使命,就是也要把禾捆帶回錫安,與神同樂,他們面對自己靈性的軟弱與工作的壓力,所以祈求神賜靈恩。


1.南地的河水復流(4)

「南地」是指猶大地以南的地方,又稱作「尼革夫Negev」(啟導本聖經翻譯作:尼革)。佔以色列領土面積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那是沙丘曠野之地。聖經所提及的「猶太曠野、巴蘭曠野。書珥曠野、加低斯巴尼亞曠野」均在此地區,最南端近紅海的「以拉他」。從啟導本地圖,其形狀像一只三角尺。南地自古即為乾燥荒地,人煙絕少。

詩人把被擄歸回錫安的選民喻作南地,因他們不守神的命令而被擄到巴比倫,心靈如同南地之飢渴,急須神靈恩的滋潤,如乾旱之地盼雨一樣(詩一四三6)。經上說:神叫孤獨的有家,使被囚的出來享福,惟有悖逆的住在乾燥之地,他們卻仍舊得罪祂,在乾燥之地悖逆至高者(詩六十八6,七十八17)。當時以色列民出埃及,曾在曠野漂流四十年,是因為他們悖逆神,所以詩人以「南地」象徵被擄的選民是很恰當的。

本詩第一節上與第四節上,呂譯本作:「當永恆主恢復錫安的故業時」「永恆主阿!恢復我們的故業哦」。被擄的選民歸回錫安就是恢復錫安故業的開始,錫安將來要成為萬民和列國聚會事奉神的地方(詩一零二22)。門徒曾問耶穌說:「主啊!復興以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耶穌對他們說:「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日期,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屬靈以色列國是否復興,端看聖靈有無降臨在地上。今日屬世以色列國已於一九四八年復國。他們埋頭建設,使許多荒地變成肥美之田。比如他們從加利利海西北建造長途水道,大量引水到巴是巴,灌溉南地,所以有果園與農田。「南地的河水復流」應譯作「河水流到南地」。屬靈以色列國復興,必須看河水是否流到南地。」「復流」是指被擄的二次返國。若從聖靈降臨記錄看,首次是指使徒時代,聖靈降臨,建設教會,門徒得著聖靈能力,放膽為主作見證。到使徒時代結束,異端興起滲透,聖靈停降,雖然教派林立,也是成為一片乾燥的南地,直到一九一七年,聖靈再次降臨中國大陸,建設真教會,河水又流到南地。


2.把禾捆帶回來(5~6)

神的河水(聖靈)從聖殿流出來(啟二十二1),不但流到南地,也要流到世界各地,滋潤人的心田。經上說;「那日,必有水從耶路撒冷出來,一半往東海流,一半往西海流。」(西十四8)。東海指波斯灣,西海指地中海,換言之,神的河要流遍全地。經上說;「神的河滿了水,耐這樣澆灌了地,好為人預備五穀。」(詩六十五9)。因此,南地的水復流,屬靈以色列國復興,選民從新得力,也是撒種的好時機。有主的一個使者對腓利說:「起來,向南走,往那從耶路撒冷下迦薩的路去。」那路是曠野(南地)。亦即主耶穌叫排利到南地傳福音,因神的河水(聖靈)已流到南地。正如主耶穌曾對門徒說的,要從耶路撒冷直到地極,為生作見證。

「流淚撒種的」「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就是把禾捆帶回來的方法。

「流淚」表示關係世人,以愛心去撒種、澆灌(徒二十31;腓三18),也表示撒種工作的辛勞艱難,所以要「忍受苦難,做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提後四1-5),保羅為要把各人在基督異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也曾為此勞苦,盡心竭力(西一28-29)。

「帶種」(precious seed)。這種子是不能壞的種子,是神活潑常存的道(彼前一23),是能救靈魂的道(雅一21)。

要「出去」撒種。主說;「你們要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那些分散的人往各處去傳道」(徒八4)。本詩第二節「外邦中就有人說」,已預留伏筆,說明傳福音的對象,是要出去傳給未曾認識神的外邦人。

第五、六節,詩的美學設計,是運用「層遞」,是採用「雙遞式」。這兩節經文有因果關聯的現象,而第六節在第五節的原意再加一層新意。「流淚撒種的」,翻疊作「那帶種流淚出去的」;「必歡呼收割」,翻疊作「必要歡歡樂樂地帶禾捆回來」。使詩的形式有層次感,由弱轉強的「漸層」,加深讀者易於了解與記憶這兩節經文的重要信息,並且以兩個「必」字,肯定為主作工,先苦後甘,絕不徒勞。



三、結語


從選民被擄滿七十年歸國,神已經定了「七十個七」。二七十個七」的期間是選民被擄滿七十年歸國,重建聖殿聖城並行毀壞的(敵基督者)被傾覆。「七十個七」之內神將要成全的大事是神要使人的罪得赦,成聖稱義,進入永生(但九24)。「七十個七」代表神的寬容(太十八21、22)。經云:「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祂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沈淪,乃願人人都悔改」。神的寬容,就我們而言,是因我們靈修尚未完全,工作尚未完成;就世人而言,今日仍有許多人未悔改歸主。在神所定「七十個七」的救贖經綸己接近尾聲,主快要再來了,神向但以理啟示「七十個七」所要完成的大事與本篇詩人受聖靈感動,聯想到將來被擄的歸回錫安所要做的工作「出去撒種,為神行大事,把禾捆帶回來是一致的。主說:收割的人得工價,積蓄五穀到永生,叫撒種的和收割的一同快樂(約四36)。






作者: 言成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2/01/199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