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38期2022年7月)
信仰社會:線實人生:青少年網路交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線上線下不同調

「我們曾經是好朋友,同一補習班。因為要好,所以交換了FB帳號,但她卻用我的帳號瀏覽訊息、退出班群,甚至透過同學發布我的醜照。」那個文靜女孩沮喪的說。因為班上男孩不知情,誤以為對方是打賭輸了,沒意識到可能是帳號被盜,將照片傳到班群,這下不只全班同學,連班導師也看到了。

女孩將帳號刪除,也封鎖對方,卻忘了蒐證。媽媽通知導師,導師也請學務處協助處理這起「跨班事件」。原來,盜帳號女生也不是第一次這麼做,受害者眾。

女孩當時擔心資料外流,趕緊刪掉帳號裡所有的檔案,未預先留下「相關證據」。當對方再次犯行,她到學務處「投訴」時,對方的導師表示:「上一回說是她,因為有證據。後來帳號取回,密碼也改了,怎麼可能再盜?她哪有這麼厲害?」雖然文靜女孩解釋:「以為不會再發生,所以改回原密碼(個人生日)」,但因無法舉證是對方犯行而備受委屈。

交換日記的時代,交換的是一本書,傳閱範圍有限;網路時代交換帳號,轉傳範圍無限,看到的不只文字,還有照片、影音,交換的是隱私中的隱私。無形之中,也曝光了自己的交友圈網絡,親友資訊被察看而不自覺;另外,線上購物的便捷,也可能讓有心人士趁機登入帳號消費,不可不慎。


 
當交換成了冒險

「交換帳號」聽來挺耳熟,原來多年前就有類似的「交換日記」。網路時代,要好的朋友互換帳號,一開始僅是覺得好玩,又因信任對方,沒有多想。導致的風波,卻讓女孩著實上了一堂人生課——防人之心不可無。

前年,校園有個男孩之間「交換吃早餐」的故事。要好的雙方互相「投桃報李」,本來「挺溫馨」的,不知何時開始「有去無回」;其中一個男孩吃了近一年的免費餐點(沒有交換),最後一次因未經同意、私拿餐點而反目成仇。

可別以為是吃免費餐點的那位理虧,那班同學不諒解的反而是提供餐點的男孩,理由是:首先,他們原本就互相吃對方的早餐,該男孩當時沒有明白地表示拒絕,卻透過家長在網路上責備對方。原本形影不離的朋友,成了兩條平行線。

事後導師輔導班上同學,讓他們明白友誼的互信、互諒、互利,應當建立在雙方都「有能力也有意願」的前提之下;同時,也必須有一定的「界線」,清楚了解朋友再要好,人際往來的變數很多,未來的某一天也可能因誤會、背叛而受到傷害。即便如此,大家仍要保有一顆善良的心,不應該因此去排擠、孤立某人,讓自己成為傷害他人的那方。


 
親、師、生溝通原則

導師為被孤立的孩子感到心疼,也能理解家長保護自身孩子的心情,只是在青少年這個階段,若出現衝突時,一般建議的方式是:與自家孩子先溝通討論好,再讓孩子試著去與同儕對談,讓他們多練習人際互動;即使一開始無法處理得宜也無妨,就讓他多練習幾次吧!唯有讓孩子學習思考因應之道,並實際面對難題,他才會愈來愈熟練與人互動的「眉角」(技巧)。

倘若事件特殊,需要家長出面時,記得先和導師聯繫,讓導師評估後,再看是否約對方家長坐下來談,會是較理想的「順序」。因為家長與學生是屬於不對等關係,彼此也不熟識,容易讓人產生「以大欺小」的誤解。相較之下,導師在班上與同學有一定的熟悉度,較了解同學的特質,處理起來也會細膩得多。

當孩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家長除了聽孩子的說法,也務必與學校導師「核對」,以免了解的不夠周全,而有所誤解。平日裡則仔細觀察自家孩子的特質,多與他們談自身的人生經驗,討論遇到挫折時,實際可行的因應之道,讓孩子帶著「父母的智慧」去「試著解決自己的困境」,並從過程中發展出自我「生存之道」。


 
人際交往的智慧

聖經教導我們:「你們要愛惜光陰,用智慧與外人交往」(西四5)。愛惜光陰和交友表面看來是兩回事,但仔細想想,人際往來原就須投注時間、感情、體力等,而人一生的時間額度相當有限;可以說每與一個人交往,也等於我們「用一部分的生命去交陪(閩南語)」。所以,我們需要慎選朋友,因為朋友的質與量將構築成我們生活日常的樣貌。

選擇朋友,也是選擇人生路上的風景與生活的品質。以前的人說:「益者三友:友直(正直)、友諒(誠信)、友多聞(見聞廣)」,擇此三類人為友,人生自然安穩而豐富多彩;懂得慎選朋友,誠為智者。

人我間的感情交流是一種隱然的回饋機制,雖然有人說他「付出不求回報」;事實上,所愛之人的一個微笑肯定、溫暖的眼神也能算為精神鼓勵的回饋。朋友間密切往來的回饋互動,於時間之長河悄然織出綿密情感,往來穿梭而厚實了友誼。

現代青少年的交友圈除了在學校、補習班互相交流課業,一起打球、參與各項競賽;失落時安慰打氣、有難時「情義相挺」;假日約讀書、看電影、逛街購物等,更多時候是在網路上「follow」(關注、追蹤)彼此的發文,按讚、愛心和留言、遊戲、聊天……。日積月累,慢慢的愈來愈多互動,對彼此愈來愈熟悉,信任感漸增,無所不談;以致於常忘了有時候、有些事,特別是自己的祕密、創傷,說了可能會帶來什麼「後果」。

「最親密的,有時傷人最深;最在乎的,痛往往最難癒合。」是否交換了所有的祕密,就代表認識也了解「完整的」對方?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隨著時間流逝,我們都在成長,成長後的我們會明白:和他人之間留一段適當的距離,不但能保有自我、避免被傷,還能因這距離帶出一些些微妙而獨特的「美感」。


 
線上線下皆人生

當現實生活交友圈擴大至網路,我們都需要多一些認知與理智:這個人是否適合當朋友?每日在校可見到面的,是否需要在網路上延續互動?如果需要,那麼自己和這個朋友的關係是到哪個階段?這段情誼的品質如何?常言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正提醒我們:君子間的交往以志趣相投為前提,友誼清澈如水;小人之交以利益為謀,也常常跨越分際,捲入太多的私領域而摻入雜質。

「鐵磨鐵,磨出刃來;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二七17,和合本);新譯本譯作:「鐵磨鐵,磨得鋒利;朋友互相切磋,才智也變得敏銳。」不管是在現實生活,或者網路認識的朋友,我們與之互相砥礪,能讓自己成為優秀的人才,過著有品質的生活。

相對的,「濫交朋友的,自取敗壞」(箴十八24上,和合本);新譯本:「朋友眾多的人,終必彼此破裂。」倘若所交往的朋友是只玩樂不學習,導致荒廢學業;因利益而交往,一旦不借錢給他就變臉;盡說些污穢之言、常抱怨卻不願改變;甚至有的朋友會影響我們的信仰,讓我們變得不愛禱告、減少聚會、讀經等與神親近的時間。我們應當多為對方禱告,介紹他們認識主。倘若我們平時能留心自己的言行,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好友,就有機會介紹這份信仰給對方,也能為主多得人。

最後,「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親密」(箴十八24下,和合本);新譯本:「但有一位朋友,比兄弟更親密。」無論時代再先進、科技再進步,願神成為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是我們的現實人生,務必持守聖潔,期勉自己留更多時間給親愛的摯友——耶穌基督。
PDF 下載

作者: Deigratia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22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