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50期2023年7月)
主題特寫:在愛中向耶穌學人際關係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基督是教會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蒙基督寶血救贖的選民,在基督裡成為一體,就是基督的身體,互相聯絡做肢體,成為神家裡的人(弗五23,一22,二19;林前十二27;羅十二5)。可見在主裡,基督裡的肢體關係就是神家裡的人際關係!在教會這個主內的大家庭裡,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可能是穩定又高功能的信徒,善於跟主耶穌基督維繫美好穩固的屬靈關係,也可能同時是不穩定且低功能的肢體,與教會裡其他屬基督的肢體,在聯絡、搭配、協調上諸多不順,不斷地經歷主內人際關係挫折,讓人深刻體會一個肢體受苦,所有肢體就一同受苦的煎熬(林前十二26)。

或許新冠疫情期間的居家避疫與網路聚會,緩解許多主內人際關係的壓力。然而,隨著新冠疫情緩解,教會重新開放,如何讓基督的各個肢體不但能夠連於元首基督,更能夠靠著基督聯絡得合式,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讓基督的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


 
愛是一視同仁嗎?

耶穌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致滅亡,反得永生。因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三16-17)。


 
救恩面前,一視同仁的愛

這是主耶穌一生愛的使命,將福音傳給世人,不論是世人眼中低下卑微的罪人、稅吏、娼婦,或是患不潔淨的痲瘋病、血漏症的病人,或是被鬼附著、受人轄制的人,只要願意相信耶穌天國的福音,相信耶穌是救主彌賽亞,願意接受耶穌寶血洗禮的人,都能夠得到饒恕與醫治,並免去將來末世審判的永死,得著永生。

的確,在救恩面前,神的愛對世人是一視同仁,沒有偏見、滿有憐憫。然而有些人卻以此訂定道德標準,認為基督徒必須效法神,以這種犧牲和無私的愛來公平地對待所有人,才是真正的基督徒,更期待基督徒必須以無私和公平的愛,以一視同仁的尺度來對待自己和經營人際關係。看似合理的邏輯,能否在主耶穌與門徒的交往當中得到驗證呢?


 
數字會說話:70、12、3 的差別

若進一步檢視主耶穌與門徒之間的關係,主耶穌與門徒之間的關係確實有程度上的差別。從門徒訓練的角度而言,主耶穌設立七十個人,差派他們兩個兩個到各城各鄉去傳福音(路十1-20)。主耶穌從祂的門徒裡,挑選十二個門徒稱他們為使徒,給他們權柄,能驅趕污靈和醫治各樣的疾病(路六12-16;太十8)。

在十二使徒當中,主耶穌與彼得、雅各、約翰三人的關係特別密切。主耶穌只帶彼得、雅各、約翰三人進入睚魯的家中,讓他們目睹主耶穌有讓死人復活的能力(可五35-43);主耶穌只帶這三人到變貌山上禱告,讓他們看見耶穌的榮光(太十七1-9;路九28-36);主耶穌即將面對十架苦難心中難過憂傷時,只帶這三人到客西馬尼園陪他禱告(可十四32-34)。 試想,或許在關愛人方面,主耶穌能不偏待人;但在表露個人內心深處真實情感方面,主耶穌難道沒有遠近親疏的差別嗎?


 
愛是專愛耶穌嗎?

耶穌說:「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愛兒女過於愛我的,不配做我的門徒;不背著他的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配作我的門徒。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十37-39)。


 
愛有優先順序

乍看文字,似乎主耶穌開出的門徒條件相當苛刻,要將父母、兒女拋諸腦後,只能專愛耶穌。若仔細思量耶穌使用「過於」這個字眼,可發現此處主耶穌的考題不是只能愛主耶穌不能愛家人的單選題,而是愛主耶穌也愛家人的優先順序排序題。

生為人,父母與兒女可算是人世間具有直系血緣、最親近的人際關係。即便如此,父母與兒女在每個人的心中仍有不同的地位與比重,更何況生命中許多其他的人際關係,如夫妻、手足、朋友、姻親、同學、師生、同工、同事、主從、醫病等等多元複雜的關係,亦有其不同的情分與重量。

我們生命中所遇到的每個人,都有神特別的安排和用意,因為詩篇一百三十九篇16節:「我未成形的體質,祢的眼早已經看見了。祢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祢都寫在祢的冊上了。」所以,不論個人好惡,當以尊主為大的心面對每一段人際關係。

主耶穌在此教導基督徒在經營人際關係的核心價值觀:必須以耶穌基督為首位的基準點出發。當我們將主耶穌放在第一位,主耶穌必將我們放在第一位來幫助我們,在對的時間,將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有智慧、有秩序地愛人,展現合宜的待人接物之道,按著主的教訓,協助個人小家庭以及主內大家庭裡各個肢體運作的正功能。


 
愛是有得有捨

主耶穌談論生命的「得著」與「失喪」之間,提醒門徒若要得著基督徒的屬靈生命必須付出代價。神白白給予我們永生救恩的同時,並未抹滅人世間「若有所求,必有所捨」的道理,因為當人受洗成為基督徒和得著新生命的同時,就是離棄舊生活,生命更新的開始。接受救恩和成為基督徒的第一步就是要「悔改」。悔改不是想成為基督徒的慕道朋友的專有權利,悔改是神給予每位基督徒生命更新的契機!

「悔改」的希臘原文意思是改變心思、懊悔、悔改、轉變。如果我們身處在剪不斷、理還亂、是非恩怨糾葛、在罪性中浮沉的人際關係裡,我們的心需要回轉向神。神的道理如同明鏡,幫助我們檢視自己的心思意念與言行舉止(雅一22-25),當我們願意悔改,按著神的道理改變心思意念,放下自己過去對人際問題的應對模式,就能得著聖靈的大能來轉變面對人際挑戰的心境與言行。當我們願意付出靈命成長的代價,我們的屬靈生命便能夠在真理的引領和聖靈的大能幫助中得到更新。是否願意脫去舊人、穿上新人,以主裡新人的心態與身分來面對日常生活裡人際關係的屬靈操練呢?


 
愛的層次有差別嗎?

他們吃完了早餐,耶穌對西門彼得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彼得說:「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對他說:「你餵養我的小羊。」耶穌第二次又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說:「主啊,是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啊,祢是無所不知的;祢知道我愛祢。」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約二一15-17)。


 
聖愛或友愛

當耶穌第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彼得憂愁了,為什麼?常見以希臘原文的角度解釋,認為主耶穌前兩次的愛使用 agapas「神聖的愛」——屬最高層次意志上堅決的愛,如神對人的愛;卻在第三次換另一個愛的字眼 「友愛」—— 屬較底層次感情上的愛,如朋友之間的愛。但彼得卻始終如一地用 「友愛」來回答主耶穌。因此,有人覺得彼得感受到主耶穌的對愛的等級降低了,所以才憂傷。但現今學者研究新約聖經使用「愛」的希臘原文用字後,主流意見認為  與 是同義詞,不必刻意區別。便認為主耶穌一連三問是要讓彼得堅定他對主的愛。

閱讀彼得前後書時,可發現彼得用他的下半生回應主耶穌的三問「你愛我嗎?」彼得不負主耶穌的託付,忠心牧養教會、餵養主羊。在彼得後書第一章5-8節彼得對同得信心之人的勉勵:「正因這緣故,你們要分外殷勤;有了信心,又要加上德性;有了德性,又要加上知識;有了知識,又要加上節制;有了節制,又要加上忍耐;有了忍耐,又要加上敬虔;有了敬虔,又要加上愛弟兄的心;有了愛弟兄的心,又要加上愛眾人的心;你們若充充足足的有這幾樣,就必使你們在認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上不至於閒懶不結果子了。」

在此特別耐人尋味,彼得將愛心的對象分為「弟兄」與「眾人」親疏關係不同的兩個族群,並用「友愛」來描寫「愛弟兄的心」,並用「聖愛」來陳述「愛眾人的心」。「友愛」與「聖愛」之間最大的差別在於感情出發的友愛會期待回報,反觀以堅決意志出發的聖愛是不求回報,不論怎樣,總要愛的愛。

朋友之誼與弟兄之情,是互助互惠的對等關係,以「友愛」來澆灌,讓彼此得到滋潤、一同成長。但牧養教會群羊的時候,牧者與羊的關係是領導和順服的不對等關係,牧者若以感念主恩、意志堅定、不求回報的「聖愛」牧養主羊,不斷從聖靈的活水中汲取神的愛,以神的愛來經營的事奉才能長久、不受人際互動摩擦的傷害。在情景不斷變化的待人處世課題中,能否適時恰當地選擇期待有所回應與人交心的「友愛」,或是不求回報只願成全主旨意的「聖愛」,讓愛與被愛的人能夠一同在愛中成長呢?


 
世上的鹽和光

耶穌說:「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它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臺上,就照亮一家的人。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太五14-16)。
在人際交往中,若能夠秉持「八福」的屬靈素質:「虛心、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恤人、清心、使人和睦、為義受逼迫」,便能夠發揮鹽的調和、引味、防腐功能,啟發自己和親人、朋友、同靈生命中的良善和潛能,幫助每個人的生命成長蛻變為起初神創造我們的樣式,有神的形象、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弗四24)。

我們是世界的光,不要再隱藏神兒女和基督徒的身分。即便在黑暗、彎曲悖謬的人際關係裡,與人交往時,作神無瑕疵的兒女,用我們的生命和言行為主發光,好像明光照耀,照亮一條領人回轉歸向神的路 (腓二15)。當人的心意歸向神,基督的各個肢體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5-16)。
PDF 下載

作者: 璞琢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