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53期2023年10月)
事奉心得:沙巴宗教教育講習會及參訪心得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但我在以色列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王上十九18)。

感謝神的安排,2023年7月有幸與李執事一行人到沙巴,除了參訪各教會及聆聽教會見證與歷史之外,主要目的是協助宗教教育教員講習會。我們帶著行囊來到遼闊美麗的異國他鄉,在熱情的接待下開啟此次行程。
本次的課程類似於臺灣舉辦的分段式教員講習會,課程時間安排在連續兩週的週六晚上、週日上下午及一次的週三全天(當日為當地的公共假期)。課程內容分別是:聖經概論、教學法、詩頌教學法、共習教學法、班級經營及青少年心理學與輔導工作,參加成員為沙巴總會培訓的宗教教育講員,是各小區教員講習會的授課老師,因此這次的課程除了傳遞課程內容之外,也有更多機會做兩方宗教教育現況的交流。

沙巴面積約臺灣2.25倍大,幅員廣闊,大眾交通設施卻不似臺灣便利,學員中有的搭乘飛機來到亞庇(總會所在地),也有許多人是單程花費八至九小時的車程,自駕來到總會參加課程;課程中專心聽課、熱情回應,時而振筆疾書,時而舉手發問,其學習的熱忱著實能成為我們的榜樣。

沙巴民族多元,同時語言也多元化,華語、英語、馬來語、客家語綜合使用,能同時用兩種以上的語言溝通者大有人在。課程中我們使用華語授課,仰賴翻譯人員將內容翻成馬來語,雖然彼此存在語言隔閡,但透過翻譯或簡單詞彙加上肢體動作也能交流;最重要的是一句不分國籍及語言都能通用的「哈利路亞」,快速的拉近雙方的關係。

沙巴的教區分成西海岸區、內陸區及東海岸區,每一區又各自分成數個小區。舉辦教員講習會的沙巴總會,座落於西海岸區裡的亞庇小區,因此在負責人的帶領下,有機會參訪亞庇小區的宗教教育課程現況。沙巴採用臺灣總會早年出版的宗教教育教材,將華語課文翻譯成馬來語後使用,與臺灣不同之處有以下幾點:首先,聯合多間教會共同舉辦宗教教育,其次則是依照年級及語言分班,並同時間在各自的教室上課。

與沙巴總會相鄰的亞庇教會,自1965年開始舉辦宗教教育,其授課時間在每週日上午,學員來自小區內的教會,教員亦由各教會的有志同靈一同服事。因是合併上課,因此每次教員與學員人數約三百人上下,儼然是一所小型學校的規模。亞庇教會的宗教教育依照年齡層分班,分別是3-4歲班、5歲班、小一班、小二班、小三班、小四班、小五班、小六班、初一班、初二班、初三班、高一班、高二班、高三班。上述班級依照語言的使用,同時又分有華語班及國語班(即馬來語班),每班各有一間獨立教室。

因為分班細膩,故學員人數差距極大,可能是個位數的學生,也可能是20多人一班的組成。因班級數眾多,故需大量教員協助,課程安排習慣每週由一位教員負責當日所有的課程,當週沒有課則不需到班,也因此較難做到教員的同工搭配及班級經營。

每次上課由家長或當地教會安排車輛接送至亞庇教會,中午課程結束再各自接回。宗教教育沒有安排午餐,學員及教員回家後再自行解決。每每看到學員魚貫地上下車的場景,深深地佩服學員的勤勞及成人的堅持;相比之下,臺灣參加宗教教育不需要舟車勞頓,真是幸福。距離亞庇教會大約10公里的兵南邦教會,同時間也有百餘人的宗教教育,一樣按照年齡層逐年分班,除了華語班之外,還增加了部分英語授課班級。

曾提出疑問,為何要以語言分班上課?以臺灣為例,雖然有閩南語、客家語及各族的原住民語,但大家都能流利的使用國語溝通,因此使用國語上課,不僅能整合教員的力量,也不需要花費兩倍的人力及物力資源。接待的執事解釋道:沙巴州雖然有統一的國語(馬來語),但多元民族發展之下,每個民族都欲保留自己的文化。

以華人為例,父母自國小起就替孩子報名華語學校就讀,讓他們能熟稔華語的使用及了解華人文化,因此對華語的掌握度較馬來語高;同樣地,就讀英語小學及當地公立小學的學生,分別善用英語及馬來語,為了讓不同的學生都能受到宗教教育的薰陶,特別依照學生善用的語言設立班級。

亞庇小區中的蘭腦教會,距離亞庇教會約104公里,由於距離遙遠,因此每週六下午聚會後,自辦宗教教育課程。這間教會位於昆達山附近,以馬來語授課,因青年大多往都市發展,因此學員數不多,大約20位。雖然如此,仍然依照年齡分班,以會堂前後及副堂作為三班宗教教育的上課地點。


部分班級在簡陋的宗教教育教室上課,教室位於會堂旁的小平房。打開大門,映入眼簾的是約一人寬的小走廊,走廊兩旁分別是六間用木板隔間的教室。每間教室用布簾或簡易木板作門,教室內擺放簡單的桌椅;可能為了採光及通風,隔間木板並未頂天立地,因此課程進行中難免互相干擾及影響。走廊的天花板上掛著兩支吊扇,供所有教室使用,上頭的水漬提醒著存在漏水的問題。雖然物質條件並不富裕,但仍堅持落實宗教教育;有鑒於硬體條件不足,教會也有意修整宗教教育教室,求神帶領一切順利進行。

這次的參訪中,還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情,比如:每一間教會的公佈欄都張貼著圖文並茂的提醒,提醒信徒在潮流衝擊之下,不要被流行元素影響而在穿著上失了敬虔。從頭髮的樣式到男女生的穿著,都以圖案加上文字說明來提醒信徒,也許髮型不時尚,服裝款式很呆板,這又何嘗不是在提醒我們,於快速變遷的世代中,更應該在小事上謹慎。

第二件事情:將週五晚上的聚會稱為安息日聚會,並安排祈求靈恩。以亞庇教會來說,週五晚上聚會人數約百餘人,到臺前禱告的人數眾多,除孩童之外,各年齡層的信徒都願意主動到臺前接受按手禱告。週日早上七點舉辦早禱會,一小時的時間內除了唱詩、道理勉勵外,禱告時間加總約有四十分鐘。週日晚上八點還有一堂聚會,由陪訓中的領會人員及翻譯人員主領聚會。聚會人數的參與率、長時間的禱告及週五晚上開始進入安息的態度,都值得我們自省及效法。

沙巴屬馬來西亞聯邦之一,該國家以回教為主,街道上有富麗堂皇的清真寺,一天五次的全國性回教祈禱廣播充斥於耳。雖然沒有限制其他宗教活動,但以保護回教徒為考量,明確規定不能對回教徒傳教。因此,若欲與他人分享教會訊息,當對方表明自己的回教身分,則不能繼續談論宗教議題,更遑論邀請對方來到教會。舉辦各項宣教活動的文宣品都須加註「只限非回教徒」,而其他宗教不得傳教給回教徒之外,回教徒也不能隨己意更改信仰,其子女更是自出生後便自動成為回教的一員。除此之外,對於更改信仰加入回教的成員,會有許多經濟、就業或物質上的補助,因此也有信徒受到影響而改變信仰。

漫步在沙巴州的街頭,驚艷海岸線的壯闊,細品夕陽西下的色彩變化,耳邊再次響起回教禮拜的誦經聲,腦中浮現了這段經文:「但我在以色列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沙巴與臺灣很相像,講華語、吃米食,同樣也接受信仰的衝擊。沙巴的信徒身處回教國家,在政策驅使下,傳教實屬不易,又要小心地避免軟弱的兄姐受利益誘惑而離開教會;臺灣的信徒要從學校教育和媒體資訊中,仔細地辨別與聖經教訓不同的性別教育和婚姻觀,更要謹慎每年用「文化資產」來包裝的各種偶像祭拜活動。

感謝神的保守和揀選,我們成了主的小羊,求神加添心力,讓小羊成熟強壯,能擔負神所託付的責任;也祈求神保守,不叫羊群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再次祈求神安慰疲乏、受傷的小羊兒,使弟兄姐妹力上加力,向前奔跑直到終點,最後得著那天上永恆的獎賞。
PDF 下載

作者: 洪慧欣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